1、不忘初心.耕耘科技教育 担任中学生物教师30年来,我有勤奋、有汗水、有辛酸、有喜悦、有失败、有收获,现将个人工作业绩总结如下: 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书育人中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勤勉踏实,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无私奉献,以教育为荣,以学校为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工作中,我任劳任怨,再多、再苦、再重的任务也乐于承担,履行好了一个人民教师应尽的职责。工作上兢兢业业,对学生循循善诱,生活中诚恳待人这是我的终身追求。二、不断创新,成果累累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实践性、生活性很强的科学。要把这门学科上好,教师不只是有知识,更重要的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教学之余,我几乎在大自然
2、与实验室中度过,收集与总结了本地区与生物有关的农业、林业、生态、环保、食品加工、医药卫生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实践能力。教学中我将生物学知识结合到农业生产、林业、生态、环境保护、食物加工、医药卫生等方面进行教学,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实践能力,深受学生的喜欢。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60的农村学生能把学到的生物技能指导自己的父母进行实践,促进了家庭的增收与环境保护。正因为我努力做一名实践能力强的生物教师,而不是纸上谈兵的教书匠,很多学生很崇拜我,因而上大学时填报了有关生物学的专业。生物恢复高考以来,我所教的学生多数考入各级各类重点大学(其中尚家兴同学
3、2006年考入清华大学)。完成教学工作之余,我将我的教学经验总结成论文,在国家核心杂志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等上发表论文20多篇,出版专著2部。创造教育是一门特殊教育,在学校没有固定的课时、教学时间、教育场地,也没有系统成熟的教学理论和计酬的工作量,在基础教育中从事这门教育的老师太少太少。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实践能力,给国家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我非常热爱这项工作。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从一个门外汉开始,不断探索创造教育教学方法与指导做法,经常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双休日时间、寒暑假时间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或野外考查,从身边性、可行性、实用性、创新性地开展课题研究,30年来,我先
4、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100余篇,分别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环保创意下赛、全国青少年科学影响节活动、全国中学生“未来杯”创意大赛中获奖。指导的学生唐龑因参加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比赛获全国二等奖,2006年被保送于厦门大学;2007年我指导的学生郑杰参加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比赛获全国二等奖,高考加20分升入华中科技大学,后在北京大学读博,现在在华中科技大学读博士后;2015年我指导的学生邓小月参加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比赛获全国一等奖,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北京大学。通过我的努力,我指导的学生9项获全国“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中获奖,11项获全
5、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多项在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同时把自己的创造教育经验总结成课件讲稿,先后在我市培训科技教师80多次,共培训教师8000余人,有不少老师开始从事创造教育工作,壮大了我市的科技教师队伍。三、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促进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在遵义清华中学任教期间,由于该校生源结构特殊,每个班安排了2位班主任,我任过2个班的高中副班主任。一个是普通班班主任,一个是自强班的班主任。普通班学生的家庭条件好,但学习困难,行为自控力差。为了把这些孩子教好,我没有放弃这些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发现学生的一小点进步与闪光的地方及时表扬,不对的地方给学生指出,引
6、导改正。同时,在生活与学习上有困难及时帮助与关爱,使这些学困生也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变被动为主动,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自强班的学生,学习优秀,刻苦,但因他们的家庭困难而显得自卑,在这种情况下,我经常以我或身边的人为例给他们讲经历,谈成就,帮助他们自己排忧解难,树立信心。在生活上给予资助或周末带他们到家中改善生活,如郑杰同学到北京参加“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比赛时,我资助了他到北京比赛的路费,这位学生最后获得全国二等奖,高考加20分考入华中科技大学。 四、做好人才培养,促进师资建设通过不断探索与积累,我在生物学科的实践能力方面和科技教育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次受到各级主管部门表彰,更得到了同行
7、们的称赞。为了促进年轻教师的成长,我积极与学校、主管部分配合,做好“老带新”工作。我在我所工作过的学校,我先后指导过生物老师鲍如琴、刘康、房莎莎、任建琼、陈灿、黄跃、梁碧波,还有其他学科教师,如蒋佳桥(心理健康老师)、戚加(美术老师)、陈江(信息技术老师)等,这些老师从一名学科教师成长为“学科+科技”教师,指导和培养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另外,在遵义市各县市区多次参与科技教师的培训,壮大了我市的科技教师队伍,出现了邓启韬、李经松、周丛强、田维胜、袁远爱、杨树霞、田维茂、王振华等一批科技骨干教师。2016年4月,遵义市教育局批准成立了“陈帮强名师工作室”,至今已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研讨等活动23次,培养科技教师150人。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