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市公立医院改革进展与思考天津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 王贺胜 二一三年十月十二日 各位领导,大家好! 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分别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强化管理三个基本面上,确定了不同切入点进行改革试点。天津市不是国家改革试点城市,但也在按照国家试点的基本思路和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一、主要工作进展 科学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积极推进医疗资源配置调整。坚持“强两头、抓重点、调结构、上水平”的基本思路和“强化政府责任、适应城乡发展、实行多元筹资、满足百姓需求”的基本原则,按照合理调整三级医院布局,重点加强区县医院综合实力,全面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
2、基本要求,着力优化中心城区和滨海新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推进医疗服务体系“三级”协调发展。 一是将医大总医院、第一中心医院、人民医院、第三中心医院、中医一附院、天津医院、天津市肿瘤医院等大型医院,特别是市级医学中心适度扩建,持续提高其影响力和辐射力。 二是适应全市城市空间布局总体调整带来的人群居住格局的变化,重点将胸科医院、环湖医院、中医药大学一附院、二附院、医大代谢病医院等一批大型医院由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地区向城市周边等资源相对短缺地区迁移,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的布局。 三是新建市第二儿童医院等一批儿童专科医院和专科诊疗中心,着力解决儿童看病难问题。通过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新建一批非公立医院,调整全市
3、医疗资源的结构和格局。 四是加速滨海新区第五中心医院、泰达医院、大港医院、汉沽医院、港口医院和渤海石油总医院等大型医院升级改造,新建空港医院、滨海人民医院、眼科医院等三级医院,全面提升滨海新区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是着力推进 10 所涉农区县综合医院和 12 所中医院升级改扩建,争取到“十二五”末,每个涉农区县都有 1所三级规模综合医院和 1 所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 六是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建设,特别是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切实强化基层,筑牢网底。 通过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最终形成以 5 个医学中心为龙头,8 个区域医疗中心、9 个专科诊疗中心、12 个区县综合医院为主体,以
4、基层卫生服务组织为基础,以民营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全市医疗资源总量将更加充裕、质量更加提高、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积极探索以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度分离为基础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和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天津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自建院以来就实行管办分开,医院不设行政级别,由开发区投资建设,经营管理全部由聘任的院长负责,医院完全实行全员聘任制、岗位绩效工资制。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与北大医学部合作,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托管 XX 大学医学部实施管理,通过委托经营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并探索实行理事会
5、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第三中心医院探索实行以“包餐制”、“无陪伴”和全程优质护理为特色,以优化服务、提升质量和绩效管理为基础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此外,全市 67 所二级医院对 58 个病种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涉及 33 个专业的 50 余个病种。XX 年 1 月至 5 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达到 22.99 万人。 探索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天津市选择滨海新区和河东区作为公立医院与基层卫生机构合理分工、全面协作的试点地区。在滨海新区,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医疗服务分离出来,由大医院从业务和技术上进行一体化管理。在河东区,由市第三中心医院和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分别与 6
6、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分工合作协议,探索实现检验、影像等医疗资源互认共享,搭建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医疗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服务模式。 建立市级大医院支援区县医院,上级医院支援下级医院的长效机制,全方位开展便民服务。由 8 所三级综合医院牵头,采取支援、挂职、进修、指导、讲座等方式,对口帮扶 8 所涉农区县二级医院。全市 29 所三级医院与和平区 50 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合建立了“医指通”网络挂号平台,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全面推行了电话、网络等多形式预约挂号,合理引导患者就医行为。全面开放节假日普通门诊,实行专家错峰出诊和延时服务。据
7、不完全统计,XX年上半年,全市三级医院门诊预约诊疗 122.7 万人次,占总门诊量的 11.3%,高级职称医生预约诊疗 48.3 万人次,占 11.3%。全市公休日和节假日开诊 1033 个专业或科室,占开诊专业总数的 86.7%。月均节假日门诊量 63.4 万人次,占门诊总量的 21.2%。积极开展医院环境年建设,全面改善医疗环境,优化就医秩序。 创新医疗纠纷调处新模式。通过地方立法建立了以第三方调处和社会保险赔付为特征的医疗纠纷处理新机制。截至目前,第三方调解部门共受理医疗纠纷 336 件,成功调解 323 件,占 96%,医疗纠纷发生数量和纠纷赔偿金额同比分别下降 62.4%和 62.1
8、%。 积极推进公立基层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主要是将妇幼保健机构住院医疗职能剥离,合并到其他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只保留妇儿保健公共卫生服务职责。重新核定了基层医疗机构人员标志标准,在基层医疗机构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建立了包括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经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药品零差率销售补贴和经常性收支差额等在内的相对稳定的补偿机制。 二、关于公立医院改革有关问题的思考 根据国家医改工作安排,公立医院改革将按照“先基层、后县级、再大型”的基本顺序,充分体现“保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有机统一,从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两个层面、以解决“以药养医”旧机制为突破口,坚持“四个分开”原则,统筹规划,分
9、步实施,稳步推进。 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实施路径。首先,要明确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目标和能力。特别是要明确政府办医目标是保障全民健康还是保障基本医疗,实行独家办院还是多元办医等根本问题。我们认为现阶段将是保基本医疗,实行多元办医。其次,根据上述目的,确定公立医院的基本条件和建设总规模。包括功能定位、建设与管理模式;制定并实施公立医院设置规划:包括床位总量、结构及分布;明确提出不同层级公立医院的规模、技术水平、服务要求等。第三,对现有公立医院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取舍。需要保留的机构、设施、设备、人员、学科技术等明确保留,不需要保留的实施改制非公有化。重点做好资产处置、人员安置;第四,改革保留的公立
10、医院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最后,改革后的公立医院要按照新要求,形成新机制、实行新运作、发挥新作用。 关于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推进管办分开、政事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等重大体制机制改革综合试点。突出医药分开这一与群众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切入点,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补偿长效机制,在总额控制前提下,调整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支付制度等方式,解决以药补医问题。二是探索建立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度分离的公立医院宏观管理体制和医疗机构内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的管理体制;三是严格按照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机构性质划分,分别执行相应管理政策,实施对医疗机构的分类管理。四是
11、强化医疗机构内部运行的精细化管理。普遍开展预约诊疗、双休日和节假日门诊,优化诊疗流程、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和医保费用即时结算等改革措施。推进医疗机构内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激发内在动力的长效机制。五是着力推进区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参照基层医疗机构综合配套改革的基本经验,以改革以药补医、形成维护公益性的补偿机制为重点,从区县医院的功能定位、人员编制、规范服务内容、严格工作考核、合理服务补偿等各环节实行系统综合改革,形成区县级综合医院“坚持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模式。 关于改革的保障问题。一是政策保障。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推进,需要在一定范围内制定一系列相应的保障政策。例如,干部管理政策、国有资产管理政策、医保相关政策等。二是资金保障。公立医院改革核心是改革现行管理体制和相关管理机制,形成新体制下的运行新模式,这种转变的调整需要资金的支持。掏钱买机制,改革要成本。三是配套改革保障。主要是公立医院改革可能涉及的相关领域改革,如事业单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