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1932101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公民的法律素养衡量一个民族的文明。顶着高层知识分子头衔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更是彰显民族文明与文化水平的关键。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高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具有绝对作用-帮助其拓宽法律知识,加强法律意识,提升法律素养,完善法律人格。俗话说,谋定而后动,解决问题前应先有策划,而策划往往应对症下药,才能因势利导,通权达变。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做一番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根本,由此制定应对措施,为和谐大学和谐社会做贡献。在整个 20xx 年的 11 月分里,我和我的小组成员,制作了法律调查表,针对广州大学在校大学生,通过扫楼、网上填写

2、等调查方式进行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的调查行动,并人工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1、%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认为无关;2、%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却认为不能,还有%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3、%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了解很透彻;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5、问如

3、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其中%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7、%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则反对;8、只有少数%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9、%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

4、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10、如果被侵权,%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以为不必大惊小怪,%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12、%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表示说不清;

5、13、%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则不认同,%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则认为不违法,还有%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1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 200 份,有效填写人次为 195。(一)、学生方面的因素。(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6、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

7、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3)学

8、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一)进行普法教育1、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2、 ,教学方法的改革: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

9、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二)实践性的增强: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 ,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 ,所以 ,树立法制观念 ,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 ,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