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 年考研真题答案一、新闻史1、名词解释:新青年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显著的革命民主主义刊物。它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并自始至终充当运动的旗帜。1915 年 9 月 15 日由陈独秀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 ,1926 年终刊。它发展的十年时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2史量才生平、办报、思想、 申报改革2、简答题:简述梁启超办报活动和新闻思想1 前期 时务报 知新报 清议报 新民丛报时务文体 耳目喉舌论封建士大夫 到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代表2 中后期 主张1 报纸应当脱离一党之报范围2 提高报纸社会地位3 报纸的主要职能4 要促进国家的发展,必须5 报纸要成为舆论机关 6 一张尽善的报纸应当简
2、述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的主要内容一 背景二 谈话内容1 阐明新闻工作的重要性2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而且3 他着重阐述了人民的新闻工作者要做好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四个条件 1234二、新闻理论1、名词解释:新闻信息是指新闻传播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即关于客观世界新近变化的描述。新闻新包括事实信息、意见信息和情感信息。它具有意识形态性。新闻信息的特征有新鲜性,公开性和层次性。新闻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控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它是二战后西方新闻界逐步接受社会责任新闻理论的结果,也是为维护新闻自由免受政府干预而采取的一种防御性的行业道德规范。2、简答题:受众需
3、求包含哪几个层次的内容新闻受众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对新闻媒介的需求,也有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一受众对新闻媒介的需求表现在123二物质功利需求1供给重要事务的消息及意见的需求2提供日常生活帮助的需求3扩大社会接触面的需求4文化教育的需求三精神情感需求123如何理解新闻传播的针对性原则是指新闻传播要针对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传播新闻信息,阿包括两个方面,传播有针对性的新闻,有针对性的传播新闻,前者指传播内容,后者指传播技巧坚持受众针对性原则的依据1 受众个性异质和需求多元2 传者意图多样化3 传播生态环境相异3、论述题:结合实际试述新闻出版自由和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的关系一新闻自由的定义和我国新闻自由简述二新
4、闻传播社会控制因素,特征、内容三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1 社会控制的必然性2 新闻自由的不可剥夺性三、传播理论1、名词解释:传播的虚拟功能:李普曼认为现实生活是非常复杂的,人们必须通过传播行为来感知现实世界。传播的信息在接收者的头脑中便形成一个“图景” ,这就是虚拟的传播媒介环境。李普曼将人类生活的环境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两种。人们有一定间接体验但并非亲身接触的环境便是虚拟环境,也称“间接环境” ,人们只有借助传播媒介的延伸作用才能间接地接触现实环境。人们并未意识到传播的信息是虚拟的,总是将虚拟环境作为现实环境来开展行动。发展传播学:发展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大众传播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把
5、大众传播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研究,其理论来源是有关发展的理论和大众传播学理论,研究对象是大众传播对发展中国家的贡献;同时,研究范畴中还包括大众传播与经济发展,大众传播与文化水准的提高,大众传播与现代化程度等。 (下面举代表人物和其观点的几个例子)2、简答题:传统学派及其研究特点:(1)传播学产生于美国,最早的一套研究方法与理论成果是从美国兴起的,习惯上人们把早期兴盛于美国的传播学研究学派成为传统学派,或经验学派、实证学派,它由五大传播学研究奠基人创立,是传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2) (研究特点也就是它的贡献以及对它的评价)3、论述题:比较“强大效果论”和“新强效力论”的异同:(1)二者都强调传
6、播的强大效果(再分别叙述二者强调效果强大的方面) ;(2)不同点:第一,二者产生的背景不同:(分别阐述背景)第二, (阐述二者的概念) ;第三, (分别叙述二者代表性的理论:“强大效果论”举“枪弹论” , “新强效力论”举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社会期待理论) ;第四, (对二者不同的评价) 。4、综合应用题:该题使用实地调查法:一 选题阶段:写出研究课题(如本课题研究公众对媒体上医药广告过多的态度)和假设(如 公众不满意媒体上医药广告太多)二 准备阶段:第一,抽样设计:选出一个人群作为整体,利用分层抽样或系统抽样抽出样本。第二,问卷设计:问卷的构成:1、基本项目:姓名 年龄 学历 职业 收入等2、与
7、 主题相关的事实或行动项目:利用的媒体、接触的时间、每月支出的费用等 3、关于态度或观点的项目(核心部分):对媒体的认识、判断、评价喜好等三 调查阶段:按准备阶段的内容开展实际调查四 分析阶段:第一,描述统计分析,用图表、平均数或百分数描述调查的数据第二,推断统计分析,从样本估计总体,说明假设是否成立。五 撰写研究报告:评价研究质量与应用调查结果新闻业务试题一、简答题:1 专业性采访及其特点:专业性采访是记者尤其是专业记者对某一领域或行业进行专门的采访。运用侧向思维,将专业领域的的深层信息生活化、通俗化,这样新闻才能顺利传播并有影响力;对新闻信息的深度开掘是提高新闻质量的内在要求;要将专业性较
8、强的领域进行新闻传播,关键在于必须改变“传播立场” ,要关注的是专业领域力蕴藏的公共新闻而非专业本身:要求记者找准专业成果与读者兴趣的结合点,把最突出的内容报道出来。2 “抢新闻”以及注意点:“抢新闻”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后,以最快的速度发现并报道出来。具体地说,第一,要发现的快,在别人没有发现时就发现了它的新闻价值;第二,当预料之中的事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时就要抢。注意点:第一,要有利于社会正面效益值的提高,要讲究时宜性。 (具体的分析,见 P48第二段) ;第二,还要注意事实的准确性,不可图快儿主观预造。3 (不再考)4 (不再考)5 新闻评论的特性并举例说明其一: 新闻性、时效性、理论性、思
9、想性、有益性 二、实践题:采访报道方案采访计划(方案)一 采访的目的和重点:(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有新意的地方,比如一个事故的现场伤亡情况,事故的原因等)二 选择采访对象:第一,掌握整体情况的人。第二,知情者、目击者和一般参与者。第三,事件的外围人物。(答题时,具体到采访中,指明哪些人是上面三类人)三 选择采访方式:具体地是,开座谈会,隐形采访,体验式采访,现场观察或网上采访(根据题目需要选择其中的几种,根据题目具体的写出来)四 选择问题: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从正面、侧面和反面提问,问题有基本问题,引导性问题和尖锐性问题几种(根据题目具体的写)五 采访的顺序和时间:把选择的采访时机和访问场合出来。(
10、在“搞好访问的条件”这个知识点中有)网络传播部分一、简答题:网络新闻的界定及主要特征:1 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 Internet 的新闻信息,具体说来,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 发布或再发布,而任何接受者通过 Internet 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方式多媒体、传播关系的交互性、信息接受的个人化和主动化、信息传播的快速性、传播内容的广泛性、传播环境的全球化。2 网络传播的主要方式和主要特征:(见第一题)二、论述题:网路传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首先是法律完善的问题,有关著作权和隐私权的问题;其次是媒介把关的问题; 报业改革的问题,分化受众而改变报纸传
11、统功能,对纸制媒介的重新认识; 弱势群体的媒介选择;网络新闻文体的研究,浅阅读现象已经提醒我们网络的侵占已经造成我们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以及文化生活方式的改变;网络对我们生活的侵略也不容忽视,正是由于网络的信息无限量和随意选择性才造成我们在电脑前逗留时间长,对信息的贪婪以及判断标准的模糊。(可以继续发挥)广告实务部分一、简答题: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广告策略:(P78P79)二、策划创意题电视实务简答题:1、举例简要分析电视现场报道的特色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记者、目击者、参与者的身份作出图像的报道,是最能体现电视新闻报道特色和优势的节目形态。特色有 1232、 电视镜头的无
12、技巧转场,可采用哪些合理的过渡方法无技巧转场是指选择合适的素材镜头作直接切换从内容和造型两个方面来考虑,画面的合理过渡可采用以下方法1 逻辑因素专场2 同一主题转场3 相似主体转场4 两极镜头转场5 特写镜头转场6 空镜头转场7 挡黑镜头转场3、 举例分析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的组合方式杂志型电视新闻栏目是指在一个统一名称下,由几个相对独立的节目单位组成的节目形态。组合方式有以下几种a) 事件组合型,是指每期节目播出几则深度报道,通过记者或主持人的点评串联。例如 美国 cbs60 分钟b) 栏目组合式,是在一个统一的栏目名称下,把形态不一 ,内容各异的多个小栏目经过精心编排,组合而成的播出节目形态
13、。例如东方时空06 年试题答案新闻史部分一、填空题:二、解释题:1、苏报案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镇压爱国革命报刊的严重行动。章士钊担任主笔后,连续发表了一系列革命色彩强烈的文章。1903 年 6 月 30 日,在章太炎驳康发表的第二天,帝国主义租界当局逮捕了章太炎等人。在这场以洋人做法官,清政府为原告, 苏报为被告的奇特诉讼案中,章太炎被判徒刑, 苏报被判永远停刊,史称“苏报案” 。2、癸丑报灾袁世凯对新闻事业的严重摧残。1913 年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后,乘机对新闻界进行了大规模摧残,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的国民党系统报刊全部被封杀,到 1913 年底全国报纸只剩下 130 家,比辛亥革命前
14、的 500 的家锐减了 2/3,因为 1913 年是农历癸丑年,这场浩劫在新闻史上被称为了癸丑报灾。3、四大副刊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副刊改革,它使副刊完全突破了消闲性质,而成为了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并出现了颇有影响的四大副刊,他们分别是。4、反克里空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一场以反对不真实的新闻报道和报道中弄虚作假的资产阶级新闻作风为内容的新闻改革运动。克里董事苏联剧本前线中的一个捏造假新闻的记者。 晋绥日报在宣传土改中,偷卸新闻严重失实,造成了农明对党报的不信任心理,因此,从 1947 年开始, 晋绥介绍了克里空这个人物,并进行了自我批评,随后该运动扩展到了全国。全国各解放区的新闻战线都开展了反克里
15、空运动。三、简答题:1、陈独秀民主办报思想陈作为启蒙报刊的首创者,不仅在报刊上大力宣传科学民主思想,而且科学民主的态度办报,表现在:1, 以兼容并包的方针组成同人编辑部2, 确立以自由讨论的原则来编发稿件3, 提倡以充分说理的精神来撰写文章2、 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期间同国民党的新闻统治所作的斗争1938 年 10 月, 新华日报从武汉迁到了重庆继续出版,国民党制定了苛刻的新闻检查制度来阻挠新的出版发行。 新在周恩来的指导下,把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巧妙结合起来,同国民党当局进行了长期的有利有节的斗争1 在编辑上反检查2 在新闻来源上反封锁3 在发行上反阻挠4 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都十分关心新的工作四、
16、论述题:简述小报的背景与意义1 小报的概念2 小报出现的背景 它在宋朝这个特殊年代出现,是各种社会矛盾日趋激化,多层人物空前活跃的产物A 民族矛盾B 内部矛盾C 新旧党争3 小报出现的意义第一次突破了官方封锁,满足了人们对朝廷政事信息的需要牟利为目的,商品性格客观上起到了表达舆论的作用,社会进步性邹韬奋新闻思想的核心与意义1 列举邹生平 所办报纸2 邹德新闻思想(韬奋精神)A 坚定不移的政治立场和高尚气节B 密切联系群众,反映人民呼声,热心为读者服务C 强烈的事业心和忘我的工作精神。新闻理论部分一、概念题:1、新闻学 (广义) 现代意义上的新闻学是指研究新闻,新闻事业,新闻传播活动规律的科学它
17、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新闻学是指新闻学这个独立学科的完整知识体系,包括理论新闻学,应用新闻学,历史新闻学,管理新闻学。2、新闻受众的物质功利需求新闻受众对新闻信息内容的需求分为物质功利需求和精神满足需求,其中物质功利需求包括 12343、新闻舆论的特点新闻舆论是指通过新闻传播活动而表现出来的舆论。它有三个特点,一是形态多样性,二是组织性,三是权威性。 (然后详细介绍三个特点)4、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因素包括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社会环境五个方面,五个方面共同作用力决定了新闻传播效果其中传播者是主体因素。受传者是最权威的评价者。传播内容是决定传播效果
18、最本质的因素。5、媒介产业市场媒介作为一种特殊产业要得到发展,关键是进入市场。媒介产业市场分为受众市场、广告市场和一般消费者市场。其中受众市场是指广告市场是指二、简述题:1、为什么说新闻价值是相对的社会环境不同,新闻价值不同 123媒体不同,新闻价值标准不同 123受众对新闻价值来说也是一个变量。 12新闻价值是相对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涅造,它也有相对固定的判断标准,这就是新闻价值规律的核心所在。2、新闻记者的社会角色基本定位是什么?其职业角色冲突表现在那三个方面。新闻记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他们扮演着公众利益守护神、社会舆论导向人的角色。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
19、 123列举角色观。1 公仆 2 无冕之王 3 舵手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传播社会控制因素有哪些变化?权能控制因素。定义,分类 ,变化经济控制因素 定义 变化文化控制因素 定义 变化 三、论述题:1、请论述中国媒介产业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因媒介产业的定义 及三个层次媒介产业化的动因A 强化利益趋向和弱化控制趋向是媒介产业化的根本动因B 信息行为的发展和利益行为的发展构成了媒介产业化的两大根本线索C 经济体制转型是媒介产业化的现实条件新闻业务1 新闻敏感:(当代新闻采访学P61)2 (新闻编辑不再考)3 延缓式导语:(新闻报道写作通论P124)4 评论的时效性:5 访问要对哪些条件进行
20、选择:选择好访问对象;选择好访问时机;选择好访问场合;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6 (新闻编辑不再考)7 新闻报道“说话”方式有哪些:选择事实;选取事实中有利于自己的侧面;解释和评价事实;采用联系和对比方式。8 理解“事实胜于雄辩”及运用时要注意的方面:9 采访计划(方案)一 采访的目的和重点:(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有新意的地方,比如一个事故的现场伤亡情况,事故的原因等)二 选择采访对象:第一,掌握整体情况的人。第二,知情者、目击者和一般参与者。第三,事件的外围人物。(答题时,具体到采访中,指明哪些人是上面三类人)三 选择采访方式:具体地是,开座谈会,隐形采访,体验式采访,现场观察或网上采访(根据题目需
21、要选择其中的几种,根据题目具体的写出来)四 选择问题: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从正面、侧面和反面提问,问题有基本问题,引导性问题和尖锐性问题几种(根据题目具体的写)五 采访的顺序和时间:把选择的采访时机和访问场合出来。(在“搞好访问的条件”这个知识点中有)传播学1 施拉姆的报刊的四种理论:由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 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 报刊的四种理论是被传播业界和学术界公认为开比较新闻学之先河的论著。作为新闻理论研究史上经典的文献之一, 报刊的四种理论为研究和了解在不同的历史、社会背景下兴起的几种不同的传媒理论及传媒制度,提供了一种分析框架。它包括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
22、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2 麦克卢汉:麦克卢汉是加拿大思想家,他对传播学的研究方式是艺术、文学和历史的结合,著作十分艰深。20 世纪 60 年代,其理论风靡欧美,被称为“20 世纪的预言者” ,他也是最受争议的学者之一。 (下面阐述他的三个主要观点并做简要评价)3 “知沟”理论: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于 1970 年在舆论季刊上提出了“知沟理论”。 蒂奇纳的“ 知沟理论”假说认为,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 “知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 第一,经过一段时间,
23、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第二,在特定的时间里,经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获取与教育程度的相关性,比未经大量报道的话题高。蒂奇纳提出的“知沟”理论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揭示出造成“知沟”的根源在于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高低不同。4 新强效果论: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有些传播学家对传播效果有了新的认识,认为适度效果论仍低估了传播能产生的效果,于是提出了新强效果论。认为传播的内容、方式若能按传播学原理精心设计,大众传播是可以取得强有力的效果的。该理论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其效果的重新评估。代表理论是沉默的螺旋理论和社会期待理论。5 米德的
24、“主我与客我”理论: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他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系统的研究。人有自我感,而自我又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 , “主体我”是每个人本能的自然特征,而“客体我”展示自我社会的一面。 “客体我”会向“主体我”发出反射, “主体我”会对这种反射作出反应。他还认为人类在学会说话和理解符号之后,就产生了自我概念。6 马莱茨克模式:他在大众传播心理学中提出此模式,以其条理性、周密性显示了大众传播作为一个心理学上的复杂过程。它考虑到了传播者、信息、媒介、接受者、反馈这五大因素,对每一大因素都加以完整考虑和详细地分项。该模式是数十年来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
25、传播的总结。它可以作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相关因素的清单。其分析比以前的研究更系统、全面,更具合理性。7 传播学的确立:第一,传播学产生于美国及其原因;第二,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是传播学的孕育阶段。只是一个个具体的传播问题,未考虑到传播学科的问题。20 世纪 40 年代前后,是传播学的确立阶段,是传播学研究从分散到集中,系统地研究传播过程和传播体系的时期,开始用建立学科的眼光构建传播学的理论框架。第三,传播学五大奠基人。 。 。 。 。 。对传播学建立做了巨大的贡献。8 大众传播的受众控制:第一,在人际传播中,传播对象可以用各种表情、动作、语言来表示自己对传播的反应,使传播者
26、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图进行传播;公众传播的场合,传播对象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反应,有时还可采用书面形式。第二,大众传播场合,传播者和传播对象是间离的。从传播者看,为取得预期效果,必须进行调查了解受众的构成、倾向、兴趣等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传播。从受众来看,若大众传播不能满足其需求,会转向其他媒介,或提出其他意见,还会呼吁立法部门立法,用法律法规约束其传播行为。9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P284-P285)10 媒介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联系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进行具体阐释;根据麦氏理论的缺陷进行正面说明;最后总结二者是一种互动关系)11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见当代传播学的分层效
27、果理论)12 比较个人差异论、社会类别论、社会关系论:第一,它们都是关于受众研究的主要理论;它们所关注的个体大小不同,因而形成了这三个理论。第二,个人差异论最早由霍夫兰提出,认为媒体信息包含特定刺激性,这种刺激与受众个人特性相结合,产生特定作用。因个人间的差异,使不同受众对同样信息有不同理解。德弗勒将这些差异分五种:心理结构不同、先天禀赋与后天习性不同、认知所形成的态度、价值观与信仰不同、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不同、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素质不同。个体之间的这些不同,导致了受众中不同的成员对相同的信息有不同的选择与理解。第三,社会类别论:个体差异不妨碍受众有共同处,同一类别群体在一定方面有近似的
28、兴趣、爱好、价值观,并对共同兴趣的内容做出大致相近的反应。可以用不同标准划分群,但尤其以阶级立场、政治观点使人最接近。大众媒体可根据类别不同有针对传播,能降低成本,提高效果。第四,社会关系论:人的社会关系会对成员产生各方面影响,尤其是对传播效果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比大众传播大,最终效果是人际影响和大众传播影响的合力决定。具体地说:传播者与受众联系越紧密则影响越大。受众成员之间,受众与受众所属群体之间,彼此影响,也影响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人际影响与大众传播的方向一致时,它可以提高大众传播的效果。相反时,可能会较大地削弱大众传播的效果。最终的效果由人际影响和大众传播影响的合力所决定13 用“议程设置”理论分析我国大众传播的影响:1972 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一文中,最早将大众传播的环境认知影响明确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 。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活动通过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