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docx.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1930131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大国崛起日本观后感篇一在我的印象里,管理学就是用来管理班级、企业、国家的一门学科。从没有想过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发展也离不开管理学。 日本是一个面积只有 27 外平方公里的小国,但它更是一个经济排名世界第二的强国。日本的繁荣强大不得不让人重视管理学的重要性。 1853 年的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它经过了200 多年的闭关锁国只通过长崎这一通商口岸与外界联系,最终被美国的佩里用武力打开了大门。但出人意料的是日本国民并没有对此深恶痛绝,反而以欢迎的态度迎接佩里的登陆并虚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他们的这种求学精神让我吃惊但又觉得合情合理,如果当年的中国也有如此意识又何愁不强大呢。可见日本

2、的崛起不是没有道理的。 1871 年,日本高层组织了一个以岩仓为首的使节团从横滨出发前往欧克里,沿途考察了 12 个国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文化等,为本国的发展提供模版。始闻岩仓使节团,我不禁想到了当年的郑和下西洋。当年郑和带着大量金银珠宝、丝绸布匹,一路西行。他向沿海诸国宣扬了我们做为天朝上国的繁荣强大,但并没有借鉴、学习他国的文化和先进技术。中国领先日本远航,却没有他们的远大意识,反而在“固若金汤“的城墙内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我不由叹息,继而又感到一个好的管理理念对一个国家的崛起真是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历史的见证下,我们知道人才在国家的崛起中至关重要。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人才

3、,如涩泽龙一、大久保利通等。他们为推动日本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虽然在任职期间做出过错误决策,但他们的贡献不可忽视。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国的日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战后最初几年,日本国民要靠各国的资助才能维持温饱。然而才过 20 多年,日本就实现了经济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不断攀升。如今日本早已跻身世界大国之列,经济更是超过了英、法等老牌国家,仅次于美国。我认为日本的腾飞最重要的是靠软实力的增强。日本作为一个面积仅有27 外平方公里的岛国,人口不多,军事防御相对薄弱,但它的科技很发达,很多高科技产品位列世界顶端。日本非常重视教育,仅 1910 年 95%以上男子,90%女子经受教育。 日

4、本的文化经过百年维新大多与其它国家结合,如歌舞伎、浮世绘,但作为日本的代表和服却保留了下来,成为日本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拥有 5000 多年历史的怏怏大国-中国,旗袍却只有极少数人穿着。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不是很喜欢日本,但我不得不承认,它是一个强大的民族。日本拥有发达的科技,一流的人才,国民素质较高、拥有创新精神。最让我影响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意识相当强烈,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先进。 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值得称道的是对内为人民带来幸福,对外为世界带来和平与平安。而管理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不二法门。 篇二 通过观看大国崛起 ,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发达国家一步一步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意识到了一个民族为建立一

5、个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应该具有的历史使命,同时我也清醒地发现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缺点和历史经验的不足。为了更加清楚地做出比较,我选取深深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日本来举例,浅谈其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明治维新是日本走向近代化的起点,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资本主义的新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此同时,中国也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却遭遇失败。历史为什么会造成两种不同的结果呢? 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但在 19 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

6、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

7、的地位。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1864、1865 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自从 1864 年欺骗利用。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

8、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因此组成了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中国的情况则不然。由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结成的“四位一体” ,同现存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学又是它们的共同思想准则。而且,这股反动势力还有强大的外国侵略势力的支持。因此,在这个具有特殊凝聚力

9、的统治营垒中是很难分化出与之相对抗的革新势力的。如中国的维新势力仅以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为核心,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既没有基地,也无兵权、财权, “与守旧党比,不过千与一之比,其数极小” 。因此,守旧势力一反扑,维新势力顷刻瓦解。 从政策措施的实施上。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如奉还版籍、废藩置县、改革封建身份、废除封建俸禄、地税改革、教育改革、殖产兴业、修改不平等条约,最后制定宪法、召开国会,使日本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

10、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明治维新后日本经济迅速增长,为了获得更大的利益,日本政府开始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并且参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以失败告终,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于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日本却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我认为主要包含一下主要原因: 1.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

11、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 4 年,比法国早 10 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2.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

12、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结论: 大国的崛起靠的是科技,国与国之间的较量说到底就是国民素质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不客气地说,中国由于难以接受别人的教育思想,国民整体素质与发达国家的相比都不是一个等级。 一个居安思危的国家才有资格谈论谁是第一,所以我们要做的基本的也是作重要的就是努力提高我们的国民素质。 篇三 日本并不是我喜欢的国度,也许是民族的历史情愫的作用,但与我国大部分青年人不同的是,我也不喜欢日本的文化,比如它的电影

13、、漫画、音乐等,甚至反感;但对日本产品,我的观念一直在更新,年少轻狂的我在初高中曾发起过抵制日货的宣传,然而我成长中发现,家里使用的数码产品却大多是日本货,然而我对日本产品没有过兴奋,更多的只是感叹,因为对于日本科技我始终存在着许多不解。 中国当局对于中日关系的描述往往有两句:其一曰“一衣带水“,其二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两个说法倒也恰当。第一句话讲的是两国地理位置接近,容易交流并相互影响。第二句话意义就比较复杂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日本可以说是从中国获益最多的国家却同时也是对中国伤害最大的国家。在中国的盛唐时期,日本实行的大化革新,其实基本上就是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全面复制,甚至日本文字

14、所谓的平假名片假名其实也是来自中国的汉字。不夸张地说,若没有中华经济文化的影响,日本人生活在蛮荒蒙昧时代的日子必然会更加漫长而黑暗。而在近代历史上,从 1895 年到 1945 年整整 50 年的时光里:甲午海战割台湾、八国联军主力烧北京、九一八割满洲、七七事变全面侵华日本,这个从中国获益无数的国家反过来主导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史。所有当日中国对日的民族主义仇恨都基于这样一个令人痛苦的看法:日本,如同中国母亲无私喂养了千年的一条白眼狼,在中国母亲年老体弱的时候却反过来一口口地无情啃噬欺凌!不过,在这背后,当然还有一个不那么冠冕堂皇的原因:日本这个中国老师千年来的小学生,中国老大边上年年上表进贡的小

15、弟弟。不仅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在军事上压倒了中国,在经济上也作为全球第二高高地俯视着发展中的中国。所以可以说中国人对于日本的感情,既有对日本侵华这一“前事“的仇恨痛苦,也有对日本重新崛起这一“今事“的嫉妒难堪。 中国当今各大论坛言论中对日本的仇恨和嫉妒情绪已然如排山倒海之势,可冷静思考之余,对日本的“爱“又不得不在每一个理性思考的国人的脑海里浮现并以矛盾的方式翻腾着。作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化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一跻身帝国列强的国家,作为亚洲唯一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以无可置疑的成绩单向世人证明了他的优秀。当然,日本的优秀和其他崛起的大国是有巨大差别的。看完大国的崛起 ,更坚定了我一向的看法:日本的崛

16、起,不是如西班牙般的勇于闯荡冒险与开放,不是如荷兰的民间小资本家自发组织协调社会发展,也不是如英国般的科技进步引导工业革命,更不是如法国大革命那样扫荡一切旧王权。日本的崛起正在于其民族一向善变善学的特点! 大国的崛起里头有一幕给我比较震撼的场景是:现在日本每年还在纪念百年前的黑船事件,就是当年美国人佩里带领几艘蒸汽战船侵略日本内海,逼迫幕府当局开放国门的历史故事。这一事件对日本的意义其实类似与中国遭遇的鸦片战争,但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明的敲击表现出来的绝然不同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两国后来截然迥异的命运。我们对于英法逼迫开放的反应是最先的军队抵抗,其次是民间的不满,最后是义和团式的破坏。我们的皇帝把英

17、国人送来的蒸汽机步枪等设备丢弃在圆明园的地窖里尘封。我们的社会在左派思潮影响下一次次的文化革命扫荡了“封建残余“,同时也丢掉了我们千年来的“礼义仁信“。我们的学生至今所受的教育还是悲情式的控诉多于自省式的反思。而日本人对欧洲列强逼迫开放的反应则显得灵活许多,他们直接答应了门户开放的要求,他们面对西方先进的科技设备羡慕不已并全面引进,他们的政府代表团游历欧美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的改造,他们也经历了开放后的冲击但他们处理好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百姓如今高兴的庆祝着“黑船入关“。只有善于学习,善于改变的民族才能有这样的自信和勇气来庆祝一个本是悲伤痛苦的日子! 当我们的商人们还在忙于盗版全球最火的 DVD 而闻名时,如果我们的肉食者们也能学学日本人当年“盗版“西方先进制度的手法,或许我们的国家在改革开放 20 年后渐入瓶颈的今天可以找到真正让社会全面崛起的捷径。所谓的国情不同,所谓的民智未开,种种的拖延改革的理由,在日本 100 年前以一个教育落后国家贫穷的国家开始全面西化的故事面前,显得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日本一百年的大国之路,的确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总结。但无论怎样去总结,有一点是确切无疑的,在今天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可以称道的意义只是在于:对内,给它自己的人民带来幸福;对外,给世界带去和平和安全的福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育范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