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经学论略.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92863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经学论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经学论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经学论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经学论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经学论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经学论略第 29 卷第 2 期VO1.29No.2临沂师范学院J0URNAL0FLINYIN0RMALUNIVERSITY2007 年 04 月Apr.2007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经学论略高明峰(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 l16029)摘要:北宋建隆至庆历间的经学在谨守注疏之学的同时 ,也开始进行反思与突破.在一些学者身上.无论是在官方组织编着或认可的还是私人性的经学着述中,都较为鲜明地体现出守旧与革新的二重性.关键词:北宋;建隆;庆历;经学;守 1 日;革新;二重性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605l(2007)02.012906收稿日期:200

2、6.10 一 l7作者简介:高明峰(1977 一),男,江苏无锡人,辽宁师范大学讲师.文学博士.历来的论者多以为,北宋庆历前后,是宋代经学的一个转变时期;对于庆历以前的经学.论者又多认为是谨守章句之学而不出己意,不取新奇.如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始? 注疏之学引国史云:“庆历以前,学者尚文辞 ,多守章句注疏之学 “陆游也有这样的评论 :“唐及国初,学者不敢议孑 L安国,郑康成,况圣人乎!自庆历后,诸儒发明经旨,非前人所及.“王应麟亦认为:“自汉儒至于庆历间,谈经者守训故而不凿.“1】(经受其影响,清人皮锡瑞,近人马宗霍先生等亦持论相近.如皮氏认为:“ 经学自唐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然笃守古义,无

3、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犹汉,唐注疏之遗也.“2 】马氏指出 :“宋初经学,大都遵唐人之旧.因循雷同,既不出唐人正义之范,则宋初经学,犹是唐学,不得谓之宋学.讫乎庆历之间,诸儒渐思立异.“3】我们认为,这一论断.就其总体面貌来说是大致不错的.但是,在谨守注疏之学的背后,也不乏学者开始对之予以反思并努力突破,因此,在一些学者身上,无论是在官方组织编着或认可的还是私人性的经学着述中,都较为鲜明地体现出守旧与革新的二重性首先.谈一下官方组织编着或认可的经学着述.赵宋立国后,统一的政权需要在思想领域也达到高度的一致,为此.统治者开始着力于文化建设.虽然,唐代以来儒,释,道三教并用的政策在宋朝仍然得

4、到贯彻,但相对而言.赵宋统治者更加强调的是儒家学术.他们认为儒术兴衰关乎国运,而佛,道两教对于统治亦有所裨益.崇佞道教出了名的宋真宗言之甚明:“儒术污隆,其应实大,国家崇替,何莫由斯? 太祖,太宗.丕变敝俗.崇尚斯文.朕获绍先业,谨遵圣训,礼乐交举,儒术化成“4】(卷 L1而“ 道,释二门.有助世教“4】(卷 LpJL).南宋孝宗在淳熙八年所撰原道辩中提出的“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5】(卷三 f 淳熙原道 ,亦当可视为统治者对三教关系的一贯认识.基于此,宋代统治者不遗余力地推进儒家学术事业的建设.校订,编纂经学注疏,并板刻颁布,作为学校教育的教材和科举之标准.如上文已提到孙复之言论:“

5、国家以王弼,韩康伯之易,左氏,公羊,毂梁,杜预,何休,范宁之春秋,毛苌,郑康成之诗,孑 L 安国之尚书镂板,藏于太学,颁于天下.又每岁礼闱设科取士,执为准的.“网(寄范天而其主要的成绩,略如冯晓庭所说:“在典籍的编修方面,中央政府先后完成了三礼图集注与 三经注疏,孟子音义五部经学作品;在经书经说文字的统一方面.当时儒官不但重新校勘十二部于五代时期完成校勘板刻工程的经书,结束了经典释文的审定_T 作,也检核刊定了十二部经书的 疏 .“【7】(对此,学者已有专门的讨论.此处不拟赘述.我们只想着重指出以下两点:l29一无论是编纂经学注疏还是校刊经书经说,都体现出明显的因袭色彩.一方面.从其动机来看,

6、这些工作都是为了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需要,从根本上说,也是适应统治者强化思想控制的需要.如李至在建言太宗整理“七经疏义“ 时强调的即是“仁君垂训之意“:“ 五经 书疏已板行 ,惟二 传,二礼,孝经,论语,尔雅七经疏未备,岂副仁君垂训之意.今直讲崔颐正,孙爽,崔僵俭皆励精强学,博通经义,望令重加雠校,以备刊刻.“而要达到“ 同风俗,一道德“ 的目的,前朝是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的 ,譬如明经取士的措施,五经正义,九经正义之类的教材.等等.其实,就实质而言,宋初编纂经学注疏和校刊经书经说,与唐太宗诏颜师古考定五经文字和孑 L 颖达等撰定五经义疏,是基本一致的 ,甚或可以认为,前者只是后者的延续和补充

7、而已.因而.其从动机到措施,浓厚的因袭色彩就不足为奇了.章权才指出:宋初“ 由于建政不久,百废待兴,还来不及更大规模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他们考虑的首先还是继承问题,即继承流传已久的唐代的经学,继承唐代已经颁行,已经成为定式的五经正义和九经正义,唐代经学,教本是现成的.唐代的明经取士,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想要在建政之初,控制知识分子以至整个社会的思想,除了继承历史传统以外,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8这一看法无疑是有道理的,它多少也说出了宋初官方经学之所以因袭色彩浓厚的无奈之处.另一方面.从其内容来看,因袭的色彩也是很明显的.譬如,关于“七经疏义“, 王应麟指出:至道二年,判监李至请命李沆,杜

8、镐等校定周礼,仪礼,谷梁传疏及别纂孝经 论语正义.从之.成平三年三月癸巳,命祭酒邢呙代领其事,杜镐,舒雅预其事,凡贾公彦周礼,仪礼疏各五十卷,公羊疏三十卷,杨士勋谷梁疏十二卷,皆校旧本而成之.孝经取元行冲疏,论语取粱皇侃疏,尔雅取孙炎,高琏疏,约而修之,又二十三卷.fs(卷四十一成孝经论语由此可知,“七经疏义 “中的贾公彦所撰 周礼疏, 仪礼疏,公羊疏,杨士勋所撰谷梁疏,都是“ 校旧本而成之“, 所作的仅仅是文字校勘工作 ,于经说未有发明 ;而邢呙主事的孝经,论语,尔雅三经义疏,也皆有所本,“约而修之“, 对此 ,其他典籍也多有说明,如直斋书录解题卷三称孝经正义乃邢晶与直秘阁杜镐等“据元氏本增

9、损,定为正义“, 郡斋读书志卷一下着录云:“ 论语正义 十卷,右梁王侃(一云皇甫侃)采卫瑾,蔡谟等十三家说为疏,国朝邢呙等因之撰此书.“ 直斋书录解题 卷三亦载 :“尔雅疏十卷,邢呙等撰.其叙云:为注者刘歆,樊光,李巡,孙炎.虽各名家,犹未详备,惟郭景纯最为称首.其为义疏者,惟俗间有孙炎,高琏,皆浅近.今奉敕校定,以景纯为主.共其事者杜镐而下八人.“可见,即便是孝经,论语,尔雅三经义疏,也多依据前人的注疏,创新的成分不会太多.冯晓庭就此指出:“参与纂修 三经注疏的官方学者似乎在经书解释的形式,内容与精神上仍然是完全因袭着传统规范,没能突破汉唐注疏之学旧藩篱 .“咖所论是较为切合实际的.二,在因

10、袭的面貌中也存在着一些革新的因素就其要者而言.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解经方面开始出现讲求义理的趋向 ;二是对孟子的重视.,先说第一项.在邢呙主撰的孝经,论语,尔雅三经义疏中,固然有较多谨守章句之学的成分.体现出注疏之学的特色,但也开始讲究对经书义理的探研.较有代表性的,如邢呙主撰的论语正义(或题作论语义疏).诚如郡斋读书志所称,此书是依据皇侃所采诸儒之说而撰成的;就其内容而言,重点也确实在于训解论语的章句字词以及有关的典章,器物制度,四库馆臣即引中兴书目称其“于章句训诂名物之际详矣 “.所有这些,都未能摆脱汉唐注疏之学的藩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该书有许多地方体现出以义理说经的一面.如论语

11、-学而中有这样一段: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邢疏指出:“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 .礼之用,和为贵者,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所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于离也.先王之道斯为美 者,斯,此也,言先王治民之道以此,lI3O礼贵和美,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可行也.“c 卷一其中固

12、然多属对章句的说解,但“礼胜则离,谓所居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于离也“ 云云 ,以及认为“ 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 ,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等等,分明体现出了对义理的阐扬.再如下面这段:子贡日:“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注: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音义:亨,许庚反.天道,何云元亨日新之道 ,郑云七政变通之占.疏:正义日:此章言夫子之道深微难知也.子贡日“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者.天之所命,人所受以生,是性也;自然化育,元亨日新,是天道也.与,及也 .【9(

13、 卷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邢疏在解释章句的同时,也融入了对义理的思考.其中关于性与天道的阐释,可以说是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对后人的解释也不无影响,正如章权才所言,如果我们拿邢疏与朱熹在论语注中对子贡这段话所作的解释加以对照的话,两者“不完全相同,但也不是迥然有别.两者在理论体系上的相承,仍然有蛛丝马迹可寻.“【8】(P65) 而四库馆臣也早已指出:“. 爵复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为之疏,于章句训诂名器事物之际详矣.朱子集注出,义理更为精深,亦实始基于此.】( 卷首附四库馆臣解题 “因此,就邢.爵主撰的论语正义而言,既较多地保留了汉唐注疏之学的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讲求义理的努力.四库馆臣有如下评

14、价:“今观其书,大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0 】(卷三 “论语正十应该指出,此论是较为公允的,颇有见地地指出了邢疏是汉学宋学转关之际的一部开风气之作,在经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这自然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邢.爵除了校定,编纂诸经“义疏“ 外,还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为统治者说解经义,而其特色在于能够征引时事以为譬喻,并注重对经典大义的阐发,宋史本传对此多有记载,如其中有云:“爵在东宫及内庭,侍上讲孝经,礼记,论语,书,易,诗,左氏传,据传疏敷引之外,多引时事为喻,深被嘉奖.“又称:“ 雍熙中,.爵撰礼选二十卷献之,太宗探其帙.得文王世子篇,观之甚

15、悦,因问卫绍钦日:.爵为诸王讲说,曾及此乎?绍钦日:诸王常时访呙经义,.爵每至发明君臣父子之道,必重复陈之.太宗益喜.“当然,邢.爵不论是引时事为喻,还是强调君臣大义,都体现出为统治者,为治国安邦服务的宗旨,因此,其对经典义理的注重与解释都是有现实层面的选择性的,但这无碍于其突破汉唐章句注疏之学的藩篱,四库馆臣所谓的“汉学宋学.兹其转关“. 于此也能得到一定的反映.再看第二项.孟子一书,自唐韩愈极力推崇,皮日休请立学科以来,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但并未形成一股声势浩大的潮流.进入赵宋,一些学者如柳开,王禹儡,穆休等人继承韩愈等人的遗志而重新倡扬孟子,而种放更是撰述孟志上下二篇来阐明孟子之志,并高度

16、评价了孟子的王道思想,表现出崇王道黜霸道的倾向.这在当时是有现实意义的.宋朝统治者对五代群雄争霸,战乱纷纭,政权更替频繁,礼义廉耻丧尽的局面是记忆犹新并深以为鉴的,他们认识到,只有敦行王道,重振纲纪,才能巩固新政权,保持长治久安.马上得天下.焉能马上治天下?儒家孔孟王道学说的价值于此得以凸显.因此,孟子一书受到士人的重视,同时也为统治者所利用,是有其现实根源的.孙爽撰孟子音义原序云:夫总群圣之道者,莫大乎六经,诏六经之教者,莫尚乎孟子.其书(指孟子)由炎汉之后,盛传于世.为之注者,则有赵岐,陆善经;为之音者, 则有张镒,丁公着.自陆善经已降,其所训说,虽小有异同,而共宗赵氏.今既奉敕校定.仍据

17、赵注为本II】(卷首从中可知:一,所谓“诏六经之教者,莫尚乎孟子“云云,指明了孟子一书在传承儒道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从代表官方立场的孙爽口中道出,表明统治者和士人都逐渐认同了韩愈以来对孟子传道之功的推崇.而孟子音义一书,本就是孙爽等人奉命校定孟子经文和赵岐注时的一项工作,乃统治者授意而为之.此举本身就可充分说明,统治者对孟子一书益加重视起来了.131二,盂子音义一书的撰着,远有所本,大抵依据张镒,丁公着二人之说删定而成,亦即如四库馆臣所称孙爽奉敕校定赵岐注,因刊正唐张镒孟子音义及丁公着孟子手音二书,兼引陆善经孟子注以成此书“.应该指出 ,孟子一书由子部人经部,是宋代学术的重要走向,也是宋代四

18、书学得以形成的重要一环,意义重大.所以,尽管孟子音义仅只两卷,重点也只在于说解字音,实在算不上是孟子学史上的厚重之作,但它至少表明统治者开始重视孟子,其引领之功是值得高度肯定的.四库馆臣曾对之加以特别的强调,辩之甚详:案:宋礼部韵略所附条式,自元秸中即以论语 ,孟子试士.是当时已尊为经.而晁氏读书志.孟子仍列儒家.至陈氏书录解题,始与论语同入经部.盖宋尊孟子,始王安石.元祜诸人务与作难,故司马光疑孟,晁说之诋孟作焉.非攻孟子,攻安石也.白埏湛渊静语所记,言之颇详.晁公武不列于经,犹说之之家学耳.陈振孙虽改晁氏之例,列之于经,然其立说,乃以程子为词霉j 亦写尊孟子,仍尊程子而已矣.考赵岐孟子题词

19、,汉文帝时已以论语,孝经,孟子同置博士.而孙爽是编,实大中祥符间奉敕校刊孟子所修.然则表章之功,在汉为文帝,在宋为真宗.训释之功,在汉为赵岐,在宋为孙爽,固不始于王安石,亦不始于程子.纷纷门户之爱憎,皆逐其末也 o0a(J三显“孟于幸 jL)二誊务其次,再来看一些私人的经学着述.诚如史书所载,“庆历以前,学者尚文辞,多守章句注疏之学.“在此风气之下,宋初私人性的经学着述,数量既少,发明亦乏.但这也仅仅是整体面貌而言,在二些特出之士如柳开,王禹偶等人那里,经学研究还是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变化,预示了新的研究趋向研究面貌正在逐渐形成,而这些,也正是宋初私人性经学着述的主要价值所在.中唐以来经学“新风“

20、 逐渐兴起 ,主要在舍传求经,以己意解经和原经求道 ,依经立义两大方面展开.过晚唐五代的洗礼,此股经学新风日渐衰微,基本上处于苟延残喘的地步,直至人宋以来,才在一部分学者那儿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扬.一方面,是对注疏之学多有批判,既批驳注疏之学的具体篇章,又不满注疏之学过于烦琐的分章析句,名物训诂而直寻义理,注重舍传求经,以己意解经.另一方面,由不满传注而直面经典,进而超越经典而直寻先王之道,周孔之义,于是出现依据经典来立义,求道的状况,甚至为了阐明,传承心中所认同的先王周孔之道而疑经,改经.其中,成绩较大且影响较广的,可以柳开,王禹傅等人为代表.以下仅对柳开稍作阐述.柳开(9471000).字仲涂,大名 (今属河北)人,开宝六年(973) 进士.年少时喜慕韩愈,柳宗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