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塘沽区水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陈霞).docx.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1925104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塘沽区水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陈霞).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塘沽区水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陈霞).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塘沽区水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陈霞).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塘沽区水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陈霞).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塘沽区水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陈霞).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塘沽区水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探讨(陈霞)#TRS_AUTOADD_1237960810328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37960810328 P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37960810328 TD MARGIN-TOP: 0px; FO

2、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37960810328 DIV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宋体#TRS_AUTOADD_1237960810328 LI MARGIN-TOP: 0px; FONT-SIZE: 12pt; MARGIN-BOTTOM: 0px; LINE-HEIGHT: 1.5; FONT-FAMILY:

3、 宋体/*-JSON-“:“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p“:“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td“:“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

4、m“:“0“,“div“:“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li“:“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margin-top“:“0“,“margin-bottom“:“0“-*/ 摘要: 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和塘沽区经济的迅猛发展, 塘沽区的水环境质量面临空前的压力, 作者通过对塘沽区水环境质量的多年管理和现状调查, 阐述了本区当前存在的水环境污染和急需

5、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了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的防治对策和建议。主题词: 水环境 污染 防治对策依据塘沽区水环境现状及“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 全面分析水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出防治对策, 实现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发展战略,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水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问题(一) 水环境现状XX 年塘沽区饮用水源取水量为 6 285.25719 万 m3, 平均日供水量约 16- 18 万 m3/d, 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 100%;塘沽区建有中型水库 3 座, 总库容 7 491 万 m3, 现状供水能力 3 710 万 m3/年, 主要功能为农业和生态用水水域, 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类标准

6、; 流经塘沽区的主要河流有 5 条, 即海河、潮白新河、蓟运河、永定新河和独流碱河, 其中海河作为塘沽区的景观河道自西向东横贯全区, 永定新河为潮汐河道, 独流碱河是天津市主要行洪河道, 潮白新河的汛期水是区内引蓄的主要依靠; 塘沽区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一座新河污水处理厂, 日处理能力 5 万 t,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79.75%; 工业用水总量为 44 878.2 万 t, 工业重复用水量 41 731.6 万 t, 重复利用率为 93%; 工业废水排放量 1 676.4 万 t/a, 达标率100%; 虽然总体水质状况有所改善, 但水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目前塘沽区主要河流、水库、近岸海域

7、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 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油类和重金属。(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1.饮用水源目前城市用水主要靠引滦水, 引滦水池是塘沽地区最主要的饮用水源。引滦水池 1# 调蓄水库位于新北路与厦门路交口, 是露天水池并紧靠主要交通干道, 四周无围墙等能够抵御外来风险的有效设施, 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2.水量短缺与境外来水污染交互影响塘沽区是天津市水资源最为紧缺的地区, 人均占有当地水资源量仅为 126.1 m3/人, 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 1/17, 属重度缺水地区。近年来, 境外来水水质恶化造成水污染, 成为本地区水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塘沽区入境水体水

8、质劣于地表水类标准, 这些污水有的是常年排放, 有的是在汛期随洪下泻。塘沽地处河流的最下游受影响最大, 上游排放的超标废水不仅造成引污河道的水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而且对农业生态造成危害, 同时污染沿河地下水水质, 并致使以汛后期来水作为主要蓄存对象的水库水质恶化趋势加快。3、生活废水污染日益突出通过对超标工业污染源的限期治理, 工业污染总体得到控制, 但是生活污染日益明显。随着城市化建设及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污水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日趋严重, 生活污染表现突出, XX 年塘沽区生活源 COD 排放总量 8 216.7 t, 是工业源COD 排放总量的 4.7

9、倍。4、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渤海天津海区海水污染也比较严重, 尽管天津近岸海域水体在“十五”末期水质有明显变好的趋势, 但是仍然存在较重的污染问题, 主要污染物在各类海区中均存在超标现象。在“十五”末期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油类仍存在较高超标率的现象, 使海域水体呈富营养化趋势。近岸海域污染的主要来源是陆源排放, 其次是近岸海域的海水养殖污染和海上污染, 随着经济的发展, 海上贸易量的增加, 对海域水体污染的控制难度日益增加。5、景观河道污染问题塘沽地处海河流域最下游, 多年来没有上游来水, 加之海河塘沽段通航功能, 船闸的频繁开启, 海水倒灌入海河, 使海河水质不断咸化。同时塘沽地区市政管网老化,

10、 雨污不分流, 导致汛期大量生活污水随雨水排入海河, 使污染物超标, 水质恶化。二、防治及对策:改善和提高水环境质量, 目前主要措施是通过控制水体中的耗氧物质来改善水体水质,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实施总量控制完成削减目标按照天津市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制定塘沽区总量控制实施方案, 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作为环境资源, 优化资源总量配置, 把总量削减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具体污染治理项目上, 明确削减的排放量及削减时效。到 XX 年底, 塘沽区 COD 排放总量目标控制在 11 634 t 以内, 在XX 年的基础上削减 612 t 以上, 削减比例 5%; 到 XX 年底, COD排放总量控制

11、在 11 030 t 以内, 在 XX 年的基础上削减 1 225.6 t 以上, 削减比例 10%。2、保障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树立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牌, 清除保护区内污染源。强化饮用水源环境监测, 制定饮用水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位、长效管理、快速反应。3、加强城市景观河道综合整治景观河道综合整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包括河道疏浚清淤、加固堤防、整治河坡、修建污水泵站、涵洞及沿岸绿化带等工程, 需要建委、容委、环保、水务、市政、园林等相关部门分工协作, 共同完成。对景观河道的保护应建立联合监管机制, 强化景观河道及周边的日常

12、管理, 采取水陆结合的形式进行定期检查和日常巡查, 发现问题依法查处。同时还要加快完善城市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控制面源污染,从而减少城市污水对景观河道的影响, 改变河道环境及水质污染状况。4、近岸海域水质保护定期对入海河流、入海企业直排口、入海综合排污口、涉海单位等进行监测, 及时掌握水质情况, 实施动态管理, 同时要结合对工业污染源主要水污染物的总量削减, 来减少入海排污总量。控制海水养殖污染, 采用生态养殖, 确定合理养殖密度, 提高饵料利用率, 定时进行养殖区的人工清污, 降低换水频率, 减少氮、磷的排海量, 减缓由海水养殖业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积极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 加强塘沽

13、新河污水处理厂、大化污水处理厂的监督管理, 确保污水处理效果, 削减入海污染物总量。强化对海上油类污染源的管理, 天津港务局制定溢油应急计划, 配备了油污水接收船两艘, 环保船一艘, 撇油器 2 台, 围油栏 2 500 m 及固态油回收网和油分散剂喷洒设备等应急设备, 使港池海域及海河水域油污染控制得以保障。5、深化污染防治, 确保稳定达标塘沽区应结合滨海新区城市功能分区的逐步优化,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实行“退二进三”的策略, 即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 自然淘汰出一批污染严重又没有能力整改的小企业, 同时利用地价杠杆把大化、天碱、新港船厂等大型化工、制造企业从城区迁入临港工业

14、区。在新厂建设中, 按照“工业入园、集中治污”的原则, 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与产品, 提倡清洁生产, 实行技术改造和污染集中控制, 从根上解决这些国有老企业的高治污成本与低产值的矛盾, 做到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建立更科学跟更规范的监管制度, 对各排污单位要按照排污口规范化的要求, 设置排污口和排污口标志, 并大力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 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来提高环境监管能力, 促进执法到位。到 XX 年 6 月底前, 要求全区 22 家重点水污染原单位要在指定位置安装完成 COD 自动监控装置, 自动监控装置要与环保部门联网并确保正常运行, 便于实时监控、动态管理。6、加快

15、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 推动污水资源化利用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 到 XX 年底, 塘沽区城区污水处理率要达到 85%以上。因此, 需要在保证新河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的同时加快南排河污水处理厂、临港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海洋高薪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资源化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短缺的一条成本低、见效快的重要途径。我国的污水回用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 并逐渐成为一种可靠、经济的替代水源。污水资源化一方面节省水资源, 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经过处理工艺降低了污染物浓度, 削减了污染物排放总量, 同时具备了节水和减污的双重效果。“十一五”规划要求塘沽区到 XX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要大于 8

16、5% , 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再生利用率要达到 30%。塘沽区已投入运营的新河污水处理厂、大沽化污水处理厂及正在建设中的南排河污水处理厂的日处理能力分别为 5 万 t/d、4 万 t/d、2 万t/d, 年处理量达到 4 015 万 t, 如建成配套的污水回用设施, 将其作为再生水充分利用, 可节约 50%的城市供水量。对于塘沽这样淡水资源缺乏的城市来说, 加快实施中水回用工程, 对污水进行再生利用, 无疑是节流开源的最好方式。7、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按照天津市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按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要求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把总量控制指标分解落实到排污单位; 把排污许可证作为环境管理的一项重

17、要法律手段, 做到依证管理、按证排污、违证处罚; 塘沽区要在 XX 年 6 月底前, 对新河污水处理厂和 22 家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XX 年 6 月底前, 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自 XX 年 7 月 1 日起, 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总量排污。8、控制农村农业面源污染普及农民群众的农业科技知识, 使其合理控制农业化肥施用量, 控制高毒和高残留农药的施用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采取新技术, 建立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将所有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畜禽粪便及污水无害化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加强环境监测及环境监管执法力度把农业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9、落实责任制, 加强措

18、施保障9.1 水污染防治应实行辖区政府及企业法人负责制, 塘沽区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负责, 各有关委办局要对本部门所承担的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负责, 企业法人对本单位污染防治目标、任务负责。各单位要结合年度计划, 将各项污染防治项目纳入工作日程。9.2、充分利用环境保护专项资金, 积极安排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获得各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支持, 项目建设中环保局、财政局应加强监管, 杜绝企业截流、挤占、挪用专项资金, 确保治理项目按期完成。9.3、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和正确导向作用, 提高各级领导的环境意识, 鼓励民间团体参与水环境保护

19、;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水环境保护专业培训和岗位培训; 营造保护水环境的的良好舆论氛围, 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理念。9.4、加大水环境管理基础性研究、产业污染控制和区域综合调控技术研发力度, 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全面的科技支撑; 推广先进成熟的水环保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 建立示范工程, 提高污染治理工程的技术水平和建设质量; 加强对水环境管理人员的培训, 打造专业化的水环境管理队伍。参考文献:1陈杰.中小城市水污染的防治策略探讨.环境保护, XX(1)2唐云梯.刘人和.环境管理概论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19923付国伟.程声通.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5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来源:论文集粹XX 年第二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社科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