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3 课 兰亭集序文本导学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背诵相关名句。2.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确立人生苦短、时不我待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3.赏析本文景、情、理交融的艺术特点和骈散结合、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1词语理解(1)通假字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 。(2)一词多义修Error!致Error!期Error!次Error!集Error!临Error!(3)古今异义是日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茂林修竹古义:长。今义:修建、处理。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信可乐也古义:实在。今义:书信。 向之所欣古义:
2、过去。今义:方向。列坐其次古义:近旁,旁边。今义:次序或质量差。及其所之既倦古义:等到。今义:表并列关系的连词,和。曾不知老之将至古义:竟然。今义:曾经。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4)虚词归纳之Error!虽Error!于Error!以Error!所以Error!2词类活用(1)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穷尽,尽享(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贤士;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3)不知老之将至: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境(4)流觞曲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流(5)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游,使放纵;骋,使 开畅(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
3、作一样(7)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的意动用法,_把看作相等(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一样,相同3特殊句式(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介词结构后置句(3)当其欣于所遇:介词结构后置句(4)亦将有感于斯文:介词结构后置句(5)晤言一室之内:省略句,省略介词“于”(6)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7)死生亦大矣:判断句4语句翻译(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 ,(都) 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愉悦,实在快乐啊。(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译文:待到他们对所达到
4、的情景感到厌倦,情感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3)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译文:每当我看到古人(对死生 )发生感慨的缘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就会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叹息悲伤,心里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我)本来知道把死亡和生存看作一样是荒诞不经的,把长寿和夭折等同起来是凭空编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因此我一一记下当时与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即使时代不同,
5、情况不同,但使人们产生感叹的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许会对这些诗文有所感慨吧。1本文是一篇书序,从文中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文最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答: 答案 (1)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作诗情形、成书经过和本书意义。(2)死生亦大矣。2文章共四段,可分为两部分,一、二段为第一部分,三、四段为第二部分,这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答: 答案 第一部分,叙述兰亭宴集的情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集会地的地理环境、当日天气和宴集的感受,是实写。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是虚写。1在本文中,作者的情感是怎样起伏变化的?这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哪种看法?答
6、: 答案 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想到人生苦短,不禁“痛”从中来;接着作者批判当时流行的人生虚无的消极态度,慨叹死生的重大意义,从而发出深沉的悲叹,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后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有致,情真意切。虽然作者对生死的思考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的解释,但在情感的变化过程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与热爱,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客观务实而又旷达的人生态度的反映。2第四段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悲” ,是真的“悲”吗?探究点拨 本文王羲之思考并揭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首先来自外在世界的流 转不定,难以依恃;其次来自个体生命的短暂有限;再次来自生命本体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
7、。他的这种认识、关注,使人们对探寻 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保持敏感和热情,使人们对生命的忧愁和局限拥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扬长 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 进行无限的价 值创造,因此这种喟叹不能认为是消极的。答: 答案 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 。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对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3文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这句话
8、你是怎样理解的?答: 答案 东晋是名士风流的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海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 “一死生” , “齐彭殇” 。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评。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的生,有的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人活得志得意足;死也有各种各样的死,有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生与死怎么可
9、以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这样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自己的生命轻易地悄悄逝去。1赏析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作特点。答: 答案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平静、闲适。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对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到了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作者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10、。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作者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综观全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2赏析本文骈散结合、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特点。答: 答案 两晋时期,骈俪藻饰之风盛行。而兰亭集序则别开生面,它的语言或骈或散,散则错落有致,骈则整齐优美,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且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如以“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以“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写水,短短 16 个字就将兰亭周围的景色概括出来,渲染了清幽的气氛。又如以“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1、概括了人生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简洁而清晰。这种朴素自然的形式与其内容构成了和谐的统一,因此后人评价这篇文章“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 。学后自评一、积累运用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群贤毕至:全 少长咸集:都茂林修竹:修整 清流激湍:急流的水B畅叙幽情:深远、高雅 人之相与:交接,交往崇山峻岭:高 暂得于己:时间短C感慨系之:附着 修短随化:变化终期于尽:至,及 向之所欣:过去,从前D喻之于怀:比喻 其致一也:情趣列坐其次:排列 列叙时人:一个个地答案 B解析 A 项“修”的意思是“长,高 ”。C 项“化” ,造化,万物的创造者。D 项“喻” ,明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
12、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B解析 A 项前“之”是结构助词;后“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均为代词。C 项前“以”是介词,表凭借;后“以”是连词, “因为”的意思。D 项前“所”与后面的“以”合成一词,表示凭借;后 “所”为助词,与动词“遇”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C群贤毕至,少长咸集D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答案 D解析 A 项“一” “齐”均为意动用法。 B 项“游” “骋”均为使动用法。C
13、 项“贤” “少”“长”均为形容词作名词。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或取诸怀抱B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D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答案 B解析 A 项古义:胸怀抱负。今 义:抱在怀里,胸前。C 项古 义:低头仰头,比 喻很短的时间。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D 项古义:它(曲水) 的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5对下列文言句式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定语后置句)B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D当其欣于所遇(定语后置句)答案 D解析 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 。6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
14、一项是( )A第二段开头就呈现出一种阔大的境界,作者的情绪由激荡转向平静。B第三段中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生到死,由盛而衰,都是必然。C “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交代成书经过,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交代写本文的意义。D引用庄子齐物论中的 “一死生” “齐彭殇”的典故,从反面证明作者的生死观。答案 A解析 应为“由平静转向激荡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程原迩稿序张 鼐南京峰下,松梢乱云,竹影蔽日。刳竹引泉,其声潺潺,出于涧底。鸣鸟上下,与行人唱和。境过清,非韵士不能耦而居,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吾友程原迩从新安来,同
15、王象斗读书于此。余偶 过其室,瀹茗焚香,出文章数篇读之, 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吾尝叹人生于世,凡 浓艳之物,可争掬取者,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惟天下名山水,高人韵事,与奇文章相逼而来,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盖游不奇不旷,交不奇不王也。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 其于朋友之助,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挟册妇咿唔、仰面看屋梁索解句者,恶足以语此?原迩之文,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倘非湖山之助,安能笔笔生动 ?今而往原迩益勉之矣。吾归山中,晨起见远烟一抹,起玳瑁湖上,九峰隐隐在西楼可数者,不觉旷然远览,有南峰之怀焉。原迩其时寄我新篇,令我数浮大白,为原迩展山水之清
16、音也。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京峰下,松梢乱云 乱:扰乱B非韵士不能耦而居 耦:结伴C交不奇不王也 王:盛大D如鸟溯风而鱼沫水也 沫:水珠答案 D解析 沫:名词作动词,在水中嬉 戏。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答案 D解析 A 项都是代词,那。B 项都是代词,它。 C 项都是介词,在。D 项连词,因 为/动词,是。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作者赞美程原迩文章优美的一组是( )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 以吾澹然当之,其味立尽 领此趣者觉神魂飞动,手足鼓舞 如草色之借润于
17、酥雨 饶于韵而远于趣,入于正而出于奇A BC D答案 A解析 此题可用排除法。是 说世间“浓艳之物” ,是说 文章与山水之间的关系。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程原迩读书环境的清幽,引出程原迩这位高人,为下文写其文章的清秀做铺垫。B文章第二段写“我”与程原迩的一次交往,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使“我”神魂飞腾,感慨不已。C第三段写程原迩的文章“ 旷远卓绝,涧水松风,宛在笔底”的原因:借灵于湖山,借助于朋友。D结尾仍以山水为引,说明读朋友的文章也需 “借灵于湖山” ,才能写出“展山水之清音”的序文。答案 B解析 B 项“他朗诵了他写的文章 ”不当,原文是 “出文章数
18、篇读之” ,意思是“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非胸中夙有烟霞者不能畅其文章之灵气。译文: (2)文章之借灵于湖山,如草色之借润于酥雨。译文: 答案 (1)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2)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参考译文南京峰下,松树树梢扰乱了流云,翠竹的身影遮蔽了太阳。剖开竹子,接引泉水,那泉水声从山涧的底部潺潺地传来。啼 鸣的鸟儿上下翻飞,似与山中行人唱和。然而这环境太清幽了,不是雅士是不可能陪伴它居住的,不是胸中早有烟霞之梦的人不可能酣畅淋漓地呈现出他写文章的灵气。我的朋友程原迩
19、来自新安,与王象斗在这里读书。我偶然 间 拜访他们的居所,他烹茶燃香,拿出几篇文章让我读,文章意趣旷远卓越,山涧泉水风中奇松,在他的笔下都好像活灵活现。我曾经感叹,人生在世,大凡浓艳的东西,能 让别人争 抢的,我用淡泊的心 态面对,它的价值在我这立即消失殆尽。只有天下著名的山水、雅士趣事以及奇逸的文章逼我而来,我才会领悟其中妙趣,感到神魂 飞腾,手舞足蹈。这大概是因为游历不够奇逸,则胸怀不能旷达;交友不够奇逸,则灵气不能旺盛吧。文章要从湖山借得灵气,就像草色要从酥雨借得光泽。文章要借助于朋友,就像鸟儿飞舞在逆风中,鱼儿游戏在激流 间。那些拿古人 书册咿唔吟哦、仰面看屋梁索解句意的家伙,怎么能说
20、出这样的话语呢?程原迩的文章,富有韵味并且情趣超 迈,开始 处堂堂正正,结束处奇逸不凡。假如没有得到湖山的帮助,怎么能笔笔生动呢?从今往后,在文章方面程原迩一定会更尽力的。我回到山里,早晨起来看到远处 烟云一抹,从玳瑁湖湖面上缓缓升起,九座山峰隐隐约约的,在西楼上可以数得出来,纵目远观,不知不觉间自己也有了南京峰一般的胸怀。程原迩那时寄给我的新作,让我满饮 了几大杯酒,因 为他的文章展 现了山水的清妙。三、语言表达12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 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符合原意,不超过 30 字。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
21、早年从卫夫人学书法,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答: 答案 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解析 此题考查压缩语段与运用修辞的能力。学生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的要点概括其“主要贡献” 。相关信息主要是: “他对 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 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
22、俊俏,挺拔多姿;他开 创了今草,其草 书用笔多 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应注意材料用分号所分隔成的三个方面。13请根据上下文,从所提供的四个选项中选择相应语句分别填入文中的横线处。(只填字母)兰亭集序(见下图)这幅传颂千古的书法名迹,通篇遒美 劲 健,变幻万端,如有神助,在章法、结构、用笔上都达到了行书艺术的高峰。章法上,凡二十八行,行的疏密大致相等,唯首尾偶显宽密;字与字之间,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_。 结构上,极尽变化之能事,不求字体结构的平正、对称、均匀, _;或修长,或浑圆,突破了隶书扁平
23、方正的形貌。全篇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用笔画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有筋骨,有血肉,_;尺幅之内,众相毕现;异字异构,同字别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_。A秉性、精神、风仪各异B可谓极尽运笔使锋之妙C强调欹侧、揖让、对比D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答案 D C A B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前“大小参差,长短配合,错落有致” ,后面另起一层意思。因此,处是总结字体之美。 “颇具天然潇洒飘逸之美”言字的外在之美。选 D。前言结构变化之美, “强调欹侧 、揖 让、对比” 。选 C。前有 “筋骨” “血肉” ,与之相照应,“秉性、精神、风仪”也是运用了拟人手法。选 A。前“异字异构,同字别构”言
24、字的构成即运笔的方法。选 B。四、微型写作14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语言清新质朴、自然流畅,景物描写富于特色。请你写段文字,描述自己印象深刻的春( 夏、秋、冬) 天景物。答: 参考例文我喜欢春天的阳光,喜欢那干 净的天空和明亮的风。那些松软的土壤在老黄牛拖着犁走过之后便咧开了嘴,如果仔细 听, 还可以听到它们“咯咯” 的笑声,像白开水路过咽喉所唱的歌,响亮而轻快。麦苗也开始向天空深处使劲生长,只是它会在离云朵很远的地方累得弯下腰去,连带着它的梦一起收割到粮 仓里。天空是个诚实的孩子,从来都不掩 饰自己的表情,就像那些长在土地里的花,从来都不会厌恶自己开在春天的时令。去年砍掉的那棵老 枣树的周 围又开始冒出了新芽,像是剩下的满满的春天,空气里静静地流淌着安逸的清新,一点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