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x 浅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三结合”教学法内容提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集思想政治性与历史性于一身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要时刻把握这一特点。本文提出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结合” 教学法。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结合” 教学法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列为高校本科生四门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要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课程要通过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
2、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纲要课融历史性和政治性于一体。 纲要课把政治理论的阐述建立在叙述史实的基础之上,按照历史学的逻辑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体现出历史性。同时,它又围绕着“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国家富强和人民福裕”这两大政治主题来讲述历史,体现出政治性。纲要课的定位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 纲要课的定位是面对大学生开设的、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历史教学。这样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小学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历史,中学以讲过程为主的方式学习历史,大学则应在
3、理解历史逻辑的层次上学习历史。 “纲要”的教学就是要尽可能用 历史的细节来论证历史逻辑,从而帮助学生明确和深化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 。因此,从教学规律和学科特点出发, 纲要课程教学既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动性,同时有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要关注历史事件本身,又要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密切关联;既要注重课堂理论教学,同时又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一 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课程考试固然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但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所在,对于其效果如何,还需要在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中做进一步的检验,在人与人思想的交流中体会思
4、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群体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知识的讲解为重点。这种教学模式是想尽量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但是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并且以学生学到知识为最终目的。所以教师单方面的好意,有时候并不能起到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内容要侧重于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和重点难点的讲述,同时在其中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引导他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
5、而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主动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改变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课堂教学局面。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个人观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同样,这句话在 课堂教学上也是一样适用的,教师的任务是教学,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仅满足于高质量的讲授一堂课,更重要的衡量标准还是课题教学效果的好与坏。这其中之一的工作就是需要我们了解我们的授课对象学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要及时地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观点,要知道我们的学生在“想什么 ”,我们才可以知道 “讲什么”,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 发展的现实,对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的影响。具有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6、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对于解决思想理论热点和难点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普遍具有程度不同的逆反心理、习惯于独立地进行比较和判断等特点。因此开展课堂讨论是一种非常好的沟通方式,知道学生“想什么” 的方式。我 们 可以根据某一个问题 的学生所想,有针对性地做到教师所说。为达到这样的效果,要求教师需要从三个方面储备专业知识。第一,要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有全面、深入的掌握,尤其是对重大理论的形成背景、过程和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随时关注历史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搜集查阅历史资料,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资源。第二、应该具备一些教育教学知识,应该具有教学学术意识,其中对学生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等特点的关注和研究
7、显得尤为重要。第三、要加强对青年工作的的研究。尤其是掌握当前青年研究的理论研究和学术前沿,真正把握好教学对象的思想特点。由于师资、经费等原因的限制,目前高校的教学仍以大班教学为主,人数多数在百人左右,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要实现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还需要教学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二 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相结合以史为鉴是历史类学科重要特点之一。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中也应该充分体现出这一点。能够把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首先,要把握结合的重点。要把广大学生比较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结合的重点。尤其是将一些事实而非的问题作为重点内容去
8、讲述。比如,近年来,有人鼓吹否定革命、 “告别革命” 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认为革命只起破坏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的意义。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是非问题。如果革命要不得,革命的成果是不是要得,就会在根本上成为问题了。所以,在讲授上编综述时,我们应当注意讲清楚革命与现代化的关系,说明不以革命手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我们是不可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创造前提、开通道路的。同时,教师做充分的课前准备,掌握大量的资料,不仅能够掌握历史问题,同时对于现实问题也有充分的研究,才能使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做到有机结合。如讲述慰安妇问题时,首先要求教师掌握慰安妇制度形
9、成的历史背景、主要表现和历史评价等,同时还要了解当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其他国家的慰安妇的现状,以及当前慰安妇问题的新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慰安妇为了讨回历史公道而作的各种尝试和努力。笔者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还为学生播放了关于慰安妇的专题纪录片滇西慰安妇问题大揭秘,从而使学生对于慰安妇问题的历史由来、现状都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不仅讲清了“历史” ,同时也说明了“现状” 。此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伸出对于中日关系问题的思考,尤其是目前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问题所引起的外交关系上的紧张,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的看待中日关系,如何去理性的表达爱国感情。使学生认识到既要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又要保持必要的理智;既要
10、牢记日本侵华历史,提高警惕,联合亚洲各国人民,坚决反对日本走军国主义道路。又要放下历史包袱,面向未来,保持中日友好合作关系,维护亚洲与世界和平。其次,要把握结合的尺度。历史事件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的目的在于以史为鉴,通过历史事件说明现实问题,因此,要把握好结合的尺度。只要能够将现实问题解释清楚就可以。不要本末倒置,不要脱离纲要课教学本身。如讲完上编内容后可以将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和目前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要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这种差距,同时也要对那种割断历史单纯看差距的观点进行批判。这样能够使学生对于当前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有一个客观和公正
11、的认识。在中国共产党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不应忘记近代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但是我们要树立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要充分认识到我国目前仍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 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贪污腐败等问题仍然存在。因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仍是我们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广大领导干部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过程中的困难,居安思危,戒骄戒躁,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始终保
12、持旺盛的斗志。三、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课堂教学的延伸,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拓宽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式。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课程教学单位组织实施的集中社会实践模式。如笔者所在单位,每年短学期都要组织学生赴革命史圣地西柏坡进行社会实践,并
13、且作为单独一个实践学分,从 1992 年开始,在所有的本科生中实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西柏坡“两课” 实 践教学的新模式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 奖。但是,这一模式存在有投入人力、财力、物力较大的不足。因此可以整合高校内部资源,拓宽社会实践的途径和方式。和大学生“三下乡” 社会 实践相结合。每年暑寒假高校共青 团组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组织大学生“三下 乡” 社会实践。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和大学生“三下乡” 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资源和社会实践成果的共享。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团组织特色品牌活动之一,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于 1994 年 12 月 5日,是由志愿
14、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各界青年组成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指导下的,由依法成立的省、自治区、直辖市青年志愿者组织和全国性的专业、行业青年志愿者组织和个人自愿结成的全国性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全国青联团体会员,联合国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CCIVS)联席会员组织。他们深入到社区、校园等公共场所广泛开展各种志愿活动,高校大学生是青年志愿者的主体。 因此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相结合。有效利用这一平台,做到资源和社会实践成果的共享。其次,加强对社会实践效果的监督。为了保证社会实践的效果,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效果的监督。如组织好讨论、上交社会总结报告、
15、实行学分制等有效方式。从而达到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目的。最后,注意“有形效果 ”和“无形效果”的关系有形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所获的感性认识,指其在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各种有形变化。无形效果是指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我们既要注重有形效果,同时又要注重增强无形效果。要以提高无形效果为最终目的,这样才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总之,在纲要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把握思想政治性与历史性于一身的特点,按照教学规律的特点,结合课程教学特点,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三个结合” ,真正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 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 2007, (5). 沙健孙.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若干问题J.教学与研究, 200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