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桥梁与环境清代西安地区桥梁构筑的地理基础姓名:孔祥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历史地理学指导教师:张萍20070401桥梁与环境清代西安地区桥梁构筑的地理基础孔祥生摘要桥梁作为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只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桥梁与环境”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桥梁与环境的关系,既具有历史自然地理的内容,又包含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本文选定清代西安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一是因为西安地区作为“秦中自古帝王州”,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二是关于清代西安地区的桥梁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研究的论文还不多,可以填补学科空白,三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研究西安地区古桥梁,可以了解哪些桥
2、梁是比较重要的,以便对其加以保护和利用。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如下:一、绪论。首先介绍一下关于古代 桥梁的一些概况及有关古桥的研究动态,随后,从总体上 阐述桥梁与环境的关系,然后 对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及意义进行说明。二、清代西安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这是本文所要研究问题的基础性内容。本文所要研究的桥梁与渡口是在大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下的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制约。三、清代西安地区的桥梁概况。以县域为单位统计十八个县、州、 厅桥梁和渡口,列出表格,并且对 其加以分析;从时间阶段上分析桥梁、渡口的建设情况,以探求桥渡建设的时间分布;以两种典型的桥梁建设为例,对清代西安地区
3、桥梁建设的形制进行简要的介绍,还介绍了一下渡口的建制。四、清代西安地区桥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自然环境就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本部分结合史料,主要从桥梁与水文、地形、植被、气候的关系以及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几个方面论述了桥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五、清代西安地区桥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社会环境是通过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而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错综复杂,各部分之间往往互相通连。本部分笔者在努力辨清社会环境各个要素的条件下,论述了桥梁与经济、治乱、交通、社会义举、文学艺术的关系。六、典型桥 梁研究。本部分以清代灞 桥的兴衰和涝店石桥的修筑为例,具体介绍了清代西安地区的桥梁是如何根据
4、当时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进行创建、维修和改造的。七、结语。总结出古代西安地区 桥梁建设的特点,以及 说明本文还没有解决的几个问题,有待于以后进行更为细致的研究。本文的写作完全是在依据史实的基础上而完成的。通过本文的写作,主要得出以下结论:清代西安地区桥梁的分布是比较普遍的,同时,清代西安地区的桥梁分布又具有地域性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桥梁结构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桥梁建设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反过来, 桥梁建设又对自然环境起反作用:桥梁建设也要受到政治、军事、 经济 、文化等社会 环境因素的影响。关键词桥梁渡口环境清代西安地区:,件“”,:,:,:;:附录一 附录二致谢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表表表表
5、表图图图表目录措代陕西政区数量表清代陕西政区表:。清代西安府桥梁、渡口统计表清代两安府桥梁、渡口数量统计表清至民国时期户县方志中关于桥梁修建的艺文志表道光十四年建成的灞桥清代户县涝店石桥地理位置图。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作者签名:孑丛客茸笠日期:旦卑!扩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同意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
6、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陕西师范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本论文或使用本论文成果时署名单位仍为陕西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它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作者签名;濉日期:塑五【五一、绪论(一)有关古代桥梁的概述桥梁是一国文化的表征。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自古以来建成的桥梁,不计其数,其中多有划时代的杰出构造,对世界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桥梁是我国宝贵的民族遗产,有的现在尚继续为人民服务,有的经过
7、加固,仍能发挥作用,有的己随岁月消逝,无遗迹可寻。所有它 们的修建经过、科学成就、 艺术创造等等,都有记录成书的价值,用来研究其 优良传统,古为今用,并在国 际上交流,发扬祖国文化。桥梁是一种既普通雨又特殊的建筑物。普通,因为它是过河跨谷所必需的,而河流峡谷则遍布大地,随处可见;特殊,因 为它是空中的道路,结构复杂,施工困难。随着各种不同的地区自然和社会发展条件,巧夺天工的工匠们创造出各种规模和类型的桥梁。桥梁建筑依赖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并服从于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需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客观条件、不同的技 术和能力,于是便有不同的 进程和结果。桥梁规模有大有小,有简单有复杂。 进行桥
8、梁建设需要一定的人才和物力、组织方式和管理水平。汲取失败的和成功的建桥经验,口手相传、形诸文字,代有增益。相对庞 大规模的桥梁建筑,能 显示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的聪明才智、组织 能力以及建设的决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一个国家诸多民族的文化,表现出民族的风格。在桥梁建设方面,中华各民族的桥梁艺术便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同。以中国的哲理,指导中国的艺术,建造出中国式的桥梁。中国古代桥梁,于相当 长的历史时期里,自成系统, 处于世界桥梁历史的先列,是有其溯源和根据的。圆我国幅员辽阔,河道 纵横交错,著名的 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孕育了中华民族,创造了 灿烂的华夏文化。 历史上数以千万计的桥梁,
9、成为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辉煌成就,不仅在东西方桥梁发展史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并且也成为中国地缘文化艺术的综合载体。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地形复杂,有山区、有丘陵、桥粱史话编写组:桥粱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年,前言第页。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北京)科学出版社,年,第页有平原,江河纵横,湖泊众多。为了适应不同的情况,满足多种需要,古代桥工们因地制宜、精心巧思, 创建了多种样式的桥梁, 为我国的山山水水增添美色。下面,我们就 简要的了解一下中国桥梁发展的历史。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桥梁诞生于氏族公社时代,距今至年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在 东汉
10、时期,基本形成了梁 桥、拱 桥、吊 桥、浮桥四种桥梁基本体系。进入隋、唐、宋时期,古代桥梁建筑技术达巅峰。随后的元、明、清三代,将前代的造桥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初步形成了各种桥型的设计、施工规范。世纪后期,随着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以砖、木为主要材料的古代桥梁渐渐淡出历史舞台。我国的桥梁,大致 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 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 桥梁也只能是些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
11、用浮桥。第二阶段以秦、 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 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体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 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 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 观方面都起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 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 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
12、,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拱桥、吊桥和浮桥这 四大基本桥型己全部形成。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 业、运 输 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 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桥粱史话)编写组;桥梁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年,第页。刺激桥梁的大发
13、展。因此, 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其它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 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 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
14、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滇地区 兴建了不少索桥,索 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到清末,即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二)有关古代桥梁的研究在关于桥梁史的著作方面,已故的英国李约瑟博士于年代开始,出版中国科学技术史国之后,引起了中国科学和史学界的重视。李博士列桥梁为第十册土木及水利工程学的一章。台湾于年开始编写中国科学技艺史丛书,共计册(类),年出版了铁路史,年出版了公路史, 桥梁亦不设专史。年,在中国科学院主持下,由茅以升先生主编,成书中国古桥技术史,是 为中国第一部以史为名的桥梁著作。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开始组织编写
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由唐寰澄编写桥梁卷。在此之前,国内外并没有有关中国古桥的著作。相反,在诸“类书”的“考工典”及地方志中,已经有所汇集。近代如梁思成、王璧文、单士元、罗英、茅以升、陈从周等诸先生均有专著。以“史”衡之,之前很多有关桥梁的著作,尚各有瑕疵。或专论一桥一事,或偏重桥梁技术,或 历史考证过略,或 图版照片不丰。唐寰澄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回,系统论证了中国古代桥梁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全书有分有合,首先概述桥梁史,然后 对梁桥、 栈阁、拱桥、索桥 、浮桥等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年茅以升主编:
16、中国古桥技术史,(北京)北京出版社,年。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 ,(北京)科学出版社,年,前言第页唐寰澄:中国科学技术史桥梁卷,(北京)科学出版社,年最后集中讲桥梁艺术。作者唐寰澄潜心研究桥梁数十载,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和拍摄。此书是迄今 为止我国古代桥梁史资料及图片资料最丰富、考证最详细的一部书,具有较 高的学术价值。我国历史文献中,不乏有关桥梁的记载,比如各省各府各县的地方志中都有当地桥梁的一些资料,在永乐大典或四库全书里,更可看到不少有关桥梁的诗词歌赋和各种传记的文章。但是,他 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乏关于桥梁的技术资料,更不重视桥工巨匠的辛勤业绩。下面,我们再看几个关于古代桥
17、梁研究的热点领域。关于赵州桥的研究, 历来是桥梁研究的重点领域。可以看到的已经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 对于赵州桥的建造时间、形制、建造者、建造工艺等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成果丰富。?关于宋代福建泉州桥梁的研究,也是一大热门。李意标、黄国荡在南宋泉州桥梁建筑。中描叙了南宋时期泉州桥梁建筑的成就、修建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南宋泉州桥梁建筑在我国历史上博得“闽中桥梁甲天下”的赞誉。南宋泉州建桥高潮积累了丰富的造桥技术和经验,为各地石梁桥的建筑提供了借鉴。关中地区的古代桥梁,只有对于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桥一灞桥的研究比较多,对于其它桥梁的研究相对来说要少的多。关于灞桥的研究,主要是对于灞桥的名称由来、修建过
18、程、 遗址保 护和优美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成果 颇丰。(三)桥梁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广义上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桥梁不仅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桥梁与自然 环境的关系()桥梁与水文的关系。又包括两方面内容, 桥梁与自然河道的关系、桥梁与人工渠道的关系。桥梁与河渠相伴而生,有河渠才有桥梁。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与地形的关系。包括桥梁架设地理位置、桥梁架设地貌概况、桥梁桥粱史话编写组:桥梁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版社,年,前言第页。仅列昂近发表的论文,如李全庆:赵州桥的重要石刻, 紫禁城,年第期:林 树涵;赵州桥建造年代考), 中国
19、科技史料,年第期;李生田:赵州桥营造年代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期;吴静波:赵州桥建造年代再探讨),文物春秋,年第期;张建伟:赵州桥“帕迹”之谜,档案天地 ,年第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著作,兹不赘述。李意标、黄国 荡 :南束泉州桥梁建筑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年第期。近期发表的文章主要有,侯卫东 :灞河再现隋唐古桥, 文博,年第期:雷耀丽:清代灞河桥纪念, 文博),年第期;王祥臣:明清灞扣古桥消失的无奈。文博),年第期;吴巍:古灞桥遗址保护工程河工模型试验研究),西北水利发电),年第期。架设手段(针对某种地形采取某种方式来架桥),以及由于地形原因而采用的桥梁样式等等
20、。桥 梁和它所处的地形相映成趣,相 辅相成。()桥梁与植被的关系。主要反映在山坡地 带,有可能某一段时问,由于植被砍伐过多而导致河流泥沙增多,淤塞桥梁。()桥梁与气候的关系。早年河流干涸,可以走也可以不走 桥梁,涝年有的桥梁就淹没到水底,取而代之以浮桥或渡口。关中地区很多桥梁都是“冬春架桥,夏秋设渡”,一年之内循环往复, 这也是桥梁与旱涝灾害的关系。()桥梁建设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桥梁建设在方便路人的同 时,又 对自然环境产生了反作用。准备建桥材料时, 经常肆意开采树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破坏。、桥梁与社会 环境的关系()桥梁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发展时期,修桥数量多、规模大;反之,则数量少、规模小。
21、这一点可以从 统计桥梁的修造时问及其规模上看出来。()桥梁与治乱的关系。和平时期,要求建设;战乱时期,似乎都在破坏,对桥梁建设起到了消极作用。动乱时期, 桥梁修筑减少,出 现不少人为破坏的现象。()桥梁与交通的关系。交通干道上遇河必架 设桥 梁,而且大都是大 规模的桥梁;反之,非交通干道, 桥梁规模较小,有的就 设浮桥或者是无桥而设置渡口,摆渡行人。()桥梁与社会义举之间的关系。社会政治清明,捐资修桥之人就多。僧人、道士修建桥梁的记载不绝于史籍之中。查阅地方志内人物传、艺文志等可以看到很多修桥的记录。()桥梁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桥梁既是重要的交通 设施,又是屹立在原野上的人造景观。桥梁的修筑,既
22、考虑到它的实用功能,又追求美 观的效果,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志士写出了太多的诗词歌赋,咏 叹桥梁之美。(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拟以“桥梁与环境清代西安地区桥梁构筑的地理基础”为题目。时间上主要着重于清朝,明朝有所涉及,民国所见资料尽可能应用。地点上选取西安府为研究区域,因为相对于整个关中地区来说,西安府地处关中平原中央,南依秦岭,中跨渭河,北靠黄土高原,具有关中平原典型的地形地貌特点,是一个典型的研究区域。再者,从资料选取的角度来分析,西安府作为清代陕西行省的首府,相对于其他府、州来说,资料记载比较详细、全面,而且从研究区域的范围来说,清代西安府下辖十五县、一州、二 厅,共
23、计十八个,区域范围较为适中,是开展研究的理想单位。本文拟以实际所见历史资料为准,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探讨清代西安地区桥梁与环境的关系。先从叙述清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入手,然后,以县域为单位来统计清代西安地区的桥梁和渡口的总数,管窥其概况,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 桥梁与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的关系,而后,再进行几个个案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本文的研究框架本文总体上分为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叙述一下古桥的概况、研究 综述、桥梁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方法及意义等:第二部分为清代西安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这是本文所要研究问题的基础:第三部分为清代西安地区桥梁概况,以县域
24、为单位来统计清代西安地区的桥梁和渡口的总数,管 窥其概况;第四部分为清代西安地区桥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别从桥梁与水文、地形、植被、气候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五部分为清代西安地区桥梁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分别从桥梁与经济、治乱、交通、社会义举 和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关系进行分析;第六部分为个案研究, 选出两个个案进行分析,分别为灞桥和涝店石桥;第七部分为结语,总结出了清代关中地区桥梁修建的四个特点以及本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五)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意义、本文的研究方法一是文献整理法。研究清代西安地区的桥梁当然离不开大量的史料,特别是地方志里关于桥梁的记载,笔者力求在尽可能占有较多史料的基础上,形成自
25、己的观点,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信。二是实地考察法。在掌握古代文献的基础上, 亲自前往现存的一些古桥去进行实地考察, 获得更加直观的感性认识,并且尽可能搜集第一手资料。三是历史地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纵向从时段上比较清朝西安地区桥梁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探究其演变的基本规律,横向从区域上比较清朝西安地区不同的县、州、厅的桥梁发展水平。、本文的选题 意义本选题之前没有人做过,没有人做过并不是因为它不重要,而是因为历史地理课题实在是太多了,好多课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这要靠我们今后的加倍努力。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题目,我认为我这篇文章的选题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填补历史地理学科研究空白。关于 桥梁的文章,现
26、在大都是从技术和文物保护的角度来叙述的,而以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论述的,笔者还未见过。本文就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清代西安地区桥梁的状况的,恢复其在那时的分布状况,进而探 讨桥梁与环境的关系。 历史地理学研究领域非常大,本文“桥梁与环境”既具有历史自然地理的内容,又具有历史人文地理的内容。()“秦中自古帝王州”,关中地区在中国 历史上曾 经作为十三个朝代的都城,特别是周秦汉唐时期,有着灿烂辉煌的成就。到了明清民国时期,都城虽然已经不设在关中,但西安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那时期的桥梁状况,可以了解当时的交通状况, 进而了解经济发展状况。桥梁与这些都是有联系的。()研
27、究西安地区古桥梁,可以了解哪些桥梁是比 较重要的,再 结合当今情况,对其加以保 护。 这是从文物保 护角度上进行的思考。二、清代西安地区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和文化发源地之一。关中自古就有的优越的自然、社会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到了明清民国时期, 这种环境依然存在并时刻不在发挥着作用。(一)清代西安地区的自然环境我们先从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看起。由于关中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在历史上变化是很小的,所以清代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与当今的自然环境大致上是相同的。关中渭河平原位于陕西中部,包括现在的渭南、西安、咸阳、铜川四个
28、市及宝鸡市的大部,通称关中。 东西长约公里,西窄 东宽,西边最窄处仅公里公里,东边最宽处约公里;平均海拔米。土地肥沃深厚,水利条件优越,农业开发较 早。面 积 万平方公里,占今天整个陕西省总面积的,一般海拔米米。平原基底构造属渭河地堑。北以凤翔一韩城一线断裂与鄂尔多斯地台相接,南以秦岭北坡断裂带与秦岭褶皱带相连;地堑北缘即北山,是灰岩、杂岩为主的低山与东北一西南向延展的断块山脉。地堑有明显的阶梯,深达数千米,被大量的新生代松散物所充填,上面又被巨厚的黄土、次生黄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经多次侵蚀和堆积旋回,加上古气候、水文变化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成为山前洪积扇、黄土台原、河流阶地、古三角洲以及槽
29、形凹地组成的地貌综合体。渭河由甘肃入境,横 贯东西,至潼关注入黄河。渭河之北有千河、漆水河、泾河、石川河、洛河;之南有石头河、黑河、 沣河、灞河等,南岸支流源于秦岭,源短流急,出峪口后河水多有转为潜流的,水 质好、泥沙少。各支流均由南北两山向渭河汇聚,形成广 阔的渭河平原。平原位于南北两山之间。北山是陕北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为子午岭和黄龙山南麓, 泾河向东北有贾家山、北仲山、嵯峨山、药王山、将军山、尧山、壶梯山、梁山、高祖山,直抵 龙门,一般海拔米米; 泾河以西向西南为千山山脉,有九峻山、五峰山、岐山等,海拔米米;再西越千河,则有六 盘山余脉陇山毗邻甘肃,其主峰关山海拔米,是渭河西北
30、面的最高峰。南山即秦岭,巍峨挺拔,气势宏伟,北坡多断崖峭壁,俯临关中平原。从渭河最新冲积地向南北两侧扩展,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一级阶地一般高出水面米一米,二级阶地高米一米,是农耕地的精华,灌溉己普及。黄土台原广布于渭河及其支流中下游两岸,突出在二级台地之上,约占整个平原面积的,一般海拔米一米,高出水面米一米,分别由秦岭和北山向渭河倾斜,由一、二 级阶地过渡到一、二 级台原, 过渡段皆以几十米、近百米的陡坡相连接。北岸阶地宽大平缓, 东西延伸,因受支流 长期切割, 问有深谷巨壑,原坡沟状侵蚀及滑坡、崩落 现象比较严重,宝鸡的陵原、 贾村原,风翔、岐山、扶风、武功一带的周原,咸阳的咸阳原,阎
31、良的荆山原,澄城的交道原,大荔的铁镰 原等,以及向东北直抵耀州、白水、澄城、合阳诸县城周围原地皆是。南岸除西安市附近较宽外,台原呈断 续分布,歧山的五丈原,西安的竹峪翠峰原、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龙首原、 乐游原、 细柳原,渭南的崇凝原、阳郭原,华县的高塘原,华阴的孟原,潼关的吴村原等,一般原面狭小破碎,原边土崩、泻溜和滑坡现象较为严重。平原周边沿山地带发育着洪积、冲积扇形地,以南侧秦岭北坡断崖下众多河流溪涧峪口处所形成的扇形地分布较广,自古以来就有“秦岭七十二峪”之说。由于降雨量偏少,陕西地区总的地表水资源较为缺乏,其分布也是不均匀的。关中河湖南以秦岭为界,秦岭以北属于黄河水系。黄河水系的
32、各河流有较大的含沙量,水位的季节性变化也很明显。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古称渭水,发源于甘肃省之鸟鼠山,自西而东贯穿关中平原,在潼关附近注入黄河。除了渭河以外,关中地区还有泾河、洛河、灞河、沪河等,由于这些河流皆流经黄土高原,故皆富含泥沙,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水系分布同今日相比并无大的变化,但在水量方面,古今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此外,上古 时期关中地区还有一些湖泊,现在已经湮塞了,而属于黄河水系的一些小的支流,有的改移河道,有的则逐渐消失了。古代关中的湖泊,后来几乎都湮塞了。其原因,有的是自然条件的改变,有的则是由于人为的摧毁。当然,即使是自然条件的改变所致,往往也是同人类活
33、动有关联的。自然条件方面,由于气候的变迁和整个湿润条件的变化,地表水的状况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湖泊得不到水源补充,自然会逐渐湮塞。有时地形、地貌的若干变化,也会使湖泊失去存在的基本条件。如果某个湖泊是由于山崖崩塌而形成的,后来河道冲开,湖泊也就会不复存在了。就人为因素而言,历史时期关中地区的生产活动和交通的发展,有时也改变了湖泊的面貌,严重一些的就使得湖泊日渐干涸,最终消失,今人就不复得见了。与河流的改道相比,河流水量的变化更具有普遍性。关中诸河水量的变化,是历史时期陕西各河流水量变化的一种代表性反映。水量的变化,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为的原因。自然的原因往往不易为人力所控制,而一些人为的作
34、用却能促成或加速自然的变化。就自然因素而言, 历史时期呈周期性变化的湿润状况就对河流水量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光考虑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又不能很好的解释在多年或者更长的历史时期中河流水量逐渐减少,以至于干涸的长期趋势。这样一来,我们 就不能不从森林的被破坏方面去寻找原因。黄土高原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富有森林的地区。森林可以蓄含水分,能够均匀地为河流提供水源从而保持河流的水量。但森林被破坏了,河流的水量自然也就不能不减少了。此外,今日陕西许多河流都有季节性变化明显的特点,雨季河流水量陡增,甚至暴溢而湮没田庐,冬春之 际则往往河床干涸,行人徒涉。 这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特点, 实际上是同流域内森林的被破坏
35、相关联的。森林对陕西河流的影响还不仅在水量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是河流含沙量的变化。换言之,河流含沙量和水量的 变化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侧面。泾渭两河为关中大川,而此二河的清浊差异曾经长期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若干文献分析,泾渭二河在早期也曾经有过较为清澈的阶段。后来,由于其上游地区森林植被的状况屡有变化,相应地这两条河流的含沙量也就或高或低地发生变化。究其原因,当与森林植被的毁坏和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相关。总之,历史时 期陕西的河流水系从分布上来看,变化是不大的,但有些湖泊沼泽消失了,有些较小的河流干涸了,另外也有些河流发生过改道。河道水量的变化则较为明显,而含沙量的变化也是可以看出一些规律的。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的活动造成的。看完了关中地区的自然环境概况,我们再来看一下西安地区的具体的自然环境。西安地区位于关中平原的中央位置,南依秦岭,中跨渭河,北靠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状况如前所述,是关中地区研究范围的一个典型。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八水绕长安一的说法。西安自古以来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为历代文人学士所称道。清代西安府比较重要的桥梁和渡口,大都设在这“八水”之上。这八水指的是渭、泾、灞、沪、沣、涝、濡、滴八条河流,渭水、泾水在长安北面,灞水、沪水贯穿东面,沣水、涝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