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代州县官的财务收支兼看州县财政姓名:王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林枫20070601,“”,:,:,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声明人(签名)王磊加年多月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
2、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作者签名:磊导师签名:棒布,气日期:口莎 年莎月日日期:口驴年莎月钐日日期:加口年月子日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文章缘起崇祯十七年(年)爱新觉罗氏带领八旗兵占领了北京城,满族以此为京建立起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清,它一方面用武力清除各地存在的武装反抗力量,另一方面积极地进行着制度上改进和建设,既有对明朝制度的沿袭又进行自身的创新。政治上,在中央 继续使用入关前就已经建立的内阁和六部,并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3、作为最高决策机构,康熙时期又出现了南书房作为皇帝咨询机构,雍正时 候成立军机处,最 终使得皇权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督抚是最高军政长官,布政使和按察使作 为他们的下属而存在,下有府县。经济上鼓励 垦荒,实行更名田,改革 赋税制度,推行摊丁入亩,赋税定额化。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让它在很多方面都走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高峰,要想增进对中国传统社会一些现象的了解,通过对清代相关制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会最具有典型意义。当然,清朝社会是一个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多个方面 组成的一个庞大的系统,对它的 认识须要从社会中一个个各具特色的层面来构架。本文希望通过对州县官财务状况的研究,能从中
4、反映出清朝社会的一些真实情况。将观察的视角放在州县这一层面,是考虑到县级官员既是当时统治阶级一员,又是临民之官,作为政府和民众间的桥梁,是一个特殊的阶层,通过对他们进行研究,是了解清朝社会的一个途径。本文选择的方向是从对这一阶层的银两收支状况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以州县官收入、州县官的支出状况为重点,根据当时人留下的资料,主要是政府所纂典章制度以及清人笔记,尽可能多地参阅现存的地方志,作为第一手资料,并通 过解析个案的州县财政状况及州县官一些日常生活状况,来窥见清朝州县官的生存状态,继尔吸收史学前辈们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关于地方财政制度的研究,动态地写出州县官场上日常存在的一些情况,希望能完
5、成对清代州县官收支整体上的概况性描述,由此做到对州县官的财务状况有一个轮廓上的认识的目的。清代州县官的财务收支兼看州县财政第二节学术史回顾研究清代各种问题的文章和专著可以说已经是汗牛充栋,但是关于州县官收支问题的并不多。已有的涉及地方官经济状况问题较多的论著主要有瞿同祖的清代地方政府和曾小萍的州县官的银两。清代地方政府是一本系统、深入研究清代地方政府模式的专著,可以说是对清代二百多年间政府传统的研究。它的主要特点是既注意到了制度上的原因,又看到了个人和私人关系在其中的作用。文章共分十章,第一章为州县政府,第二章为州县官,在这两章中,瞿同祖先生对清州县级财政有着比较多的描述,在瞿同祖先生看来,州
6、县政府的所有职能都由州县官一人负责,州县官就是“一人政府”。分配到地方的一切权力都无可分割的被确定为州县官这一职位的独享权力,但同时地方政府没有自己的岁入,州县官 们必须用他自己的收入来支付办公费用和个人开销。州县官的全部收入来自两者:一是朝廷规定的薪俸,二是“陋规”收入。他们共同构成了州县官的个人收入暨一个州县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也是州县官给衙门属员支付工资和满足公共费用的经济来源。他们要用这些收入来解决以下费用:幕友和长随的工资,衙门办公文具的 费用,上级衙门名目繁多的摊捐,接待到访或过境的各种官员的费用,为 上司装修房舍和添置家具、薪炭的费用,各种节庆时给上司的礼敬费用,给上司衙 门的属员
7、送“门包”、 “茶仪”、“解费”等费用,税 银熔铸或贮存的损失,赋税征收和 转运中的花费,州 县官们通过利用征收“陋规”筹措这些费用:州县官的银两世 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论著共分七章,论著根据清朝政府里集权的特点,从 讨论火耗归公改革及其失败着手,研究州县官银两的变化,探 讨世 纪中国的财政改革。书中引用了大量的清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支出的第一手资料,以省为单位,通过大量的图表直观的表现出改革前后基层钱银的收入支出变化,对总体上研究州县官的收支情况非常有参考价值。关于地方官员俸禄的阐述,首要提到是刘锦藻编撰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其中国用四就是官员俸禄的规定,不过从总体上看,它不是一部研究性著作,瞿
8、同祖: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年版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一一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一章绪论更多的具有资料选编的色彩。黄惠贤、 陈锋的中国俸禄制度史,对清代的俸禄制度和俸禄支出的研究也相当深入。文章共分九章,讲述了从俸禄制度的诞生开始各朝各代的俸禄变化情况,其中第九章具体论述了清朝的俸禄制度。论文方面有代表的是官蔚生的清代薄俸与陋规,李志茗的论清代俸给制度的嬗变,赵慧峰、杨爱琴的 清代的职官俸禄与廉政,三篇都简要介绍了清代职官的俸禄,其中李志茗认为清代的俸给制度沿袭前代且又有独创之处,文章还从清初文官俸禄之嬗变、晚清官俸制度改革之初议与流产以及清代俸给制度之特点三方面,对清
9、代的俸 给制度作了概览式的考察。清代财政史的研究已经了不错的成果,其中大量涉及到清代州县官的收支问题,对本文具有借鉴意义或较强的史料价值。主要有:吴廷燮的清财政考略,是学界从整体上研究清代财政的第一部著作。是书分别对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历朝财政进行了叙述,并在叙述的基础上有所评论。刘秉麟的中国财政小史,对赋役全书、会计册、奏销册等赋税册籍以及 财政体制、俸禄、货币、田赋、盐税、关税、 杂税等都有简要的叙述。其中,对晚清地方杂税有较好的论述:“清初入关时,对于各项杂敛,悬为例禁,涤荡繁苛,未始不善。降至中叶,杂税亦多。而流毒之深,贻害之远 ,莫如土药税。当时清廷收入,恃为大宗。 其他各项杂税
10、,有相沿日久,向有定制者,有光宣之交,临时加征者。前者有牙税、当税、契税、铺税、 渔税、 矿税等数种,后者如直隶之烟税、家屋税、车捐、花捐、妓捐等。各省新 设之名目,大抵相同。”表现出本书相当的概括能力和识见。还出现了陈登原的中国田赋史,涉及到清代的田赋及相关问题,例如清代的田制与亩法、 赋税册籍、田 亩丈量、 赋税征收与报解、摊丁入地、额外征派、蠲免等。另外,学者 们还特别注意漕运在地方财政中的重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黄惠贤、陈锋: 中国俸禄制度史 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官蔚生:清代薄俸与陋规中央日报,一一李志茗:论清代俸给制度的嬗变史林年第期赵慧峰、 杨爱琴: 清代的职官俸禄
11、与廉政 中州学刊年第期吴廷燮:清财政考略年 铅印本;贾士毅:民国财政史专列财政之沿革一章,对清代历朝的财政分别加以叙述,其中 对 光绪朝的财政叙述尤详。商 务印书馆 年版;何烈: 清成同时期的财政,台湾国立 编译馆年版, 对成同时期财政收入、 财政支出、钱粮亏空、奏销制度以及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变化等问题都有深入的研究。周育民: 晚清财政与社会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介绍了晚清财政,并从社会学的角度 讲到了财政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馆年版:陈登原:中国田赋史上海书店年版;梁方仲: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则是一部在户口、田地、田赋方面集大成的统计资
12、料,而清代的相关资料又晟为翔清代州县官的财务收支兼看州县财政要性。关于清代的 财政政策和赋税思想研究方面,有不少佳作,最早的是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开了研究晚清经济思想的先河,其中“厚俸禄说是对研究州县官财务很有启发意义的财政思想研究。圆论文方面,对 清代地方州县财政制度、运作模式和特点等的研究有不少相关的论文,比较 有代表性的是魏光奇的清代州县财政探析(上)、(下),认为清代虽然通过定期修订赋役全书对州县经理的税收和开支实行严格的控制,然而清代州县财政的实际运作却与这种制度背离,州县财政事务由州县官一人负全责,依靠私人雇员和奴仆经理税收财务,造成州县财政在实际运作中的家产制,各州县均存
13、在大量的法外收支,贪污、中 饱、陋 规、 摊派被合法化和制度化。郑振满清代福建财政与政府职能的演变,在研究福建地方财政状况的基础上,认为地方实际上是没有财政自主权的,由此探讨其对政府职能演变的影响。另外,对清代地方政府中存在的陋规和养廉方面也有比较多的论文出现,在研究州县官收支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幕友的问题,对清代幕府制度的研究,郑天挺和郭润焘也早已取得了很多的成果。实:陈支平:清代赋役制度演变新探厦门大学出版社年版; 郑学檬主编:中国赋役制度史厦门大学出版社年版:何平: 清代赋税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有李文治、江太新的清代漕运 中华书局年版: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14、: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其实早在民国时候就出现丫转门研究漕运的论文,蔡狮:清代漕运之 组织及其运输方法交通杂志年卷期;李文治:清代屯田与漕运学原年卷期赵丰田:晚清五十年经济思想史哈佛燕京学社年版魏光奇:清代州县财政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年第六期;王 业键:清代中国的财政制度清代经济史论文集一第页,台湾稻香出版社年版;涉及地方财政的还有王晓辉:清代黑龙江地方财政岁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年月;蒋立场:清末银钱比价波动与地方官府赋税征解安徽史学年第期;潘拮、唐世儒:获鹿县编审册初步研究见清史研究集第三辑,四川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郑振满:清代福建财政与政府职能的演变清史研究年第期李映发:
15、清代州县陋规历史档案年第期;蒋梦瞵:清末官场的陋规领导科学年七月,文章对陋规作了界定,详细列举了清朝官场上从上到下存在的各式各类的陋规,是 纵论官场黑暗的佳作。李 风鸣:清朝养廉 银制度极其功能弱化的原因分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年第期;董建中:耗羡归公的制度化 进程清史研究,年第期;娜 鹤雅:论清朝雍正年问耗羡归公的实施内蒙古社会科学年第期郑天挺:清代的幕府中国社会科学年第期;郑天挺:清代幕府的研究学术研究年第期;郭润焘:官府、幕友与 书生“绍兴师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第二章关于州县制度第二章关于州县制度第一节州县的设立县,本是古帝王所居,即王畿,号称“赤县”。礼记云“天子之县内”,所以古
16、代的天子亦有“县官”之称。从现有文献资料看,县的设立当以楚国为先。楚武王(公元前前在位)灭掉权国,改建为县,是为设县之始。后来各大国在新掠之地置县,国君派官吏直接管理,县官奉君命而行政,有别于世卿世禄的采邑。秦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 县制,两千多年来,尽管朝代更迭,社会制度变迁,但地方行政管理中,县作为基层政权始终没有发生变化。州,本义为“ 水中可居者”, 尚书说大禹时代中原已有九州之说,是根据自然区域进行贡赋的制度。它又是古代的一种居民组织,周礼有云“五党为,”。这些时候都还不是作为行政区划而存在的。作为行政区划, “州”辖境大小在各个时代不尽相同,元封五年(公元前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部
17、州,以巡查郡国,一直到三国,州在郡上。隋文帝开皇三年(年)设州,地位相当于以前的郡。唐中期到宋地方上实行三级区划,州是中间一层。从元代开始行省制度,下设 路、府、州、县。明代地方上最高的是三司,下辖府县,州分直隶州和属州,属州地位等同于县。第二节清代州县状况行政结构上清承明制,清中央政府很早就重视地方行政制度的建设,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在行政上地方政府实行的是集权制,在一省之内,每一级政府都在上司的控制下,所有的层级都在省级最高长官的统一管督之下。督、抚在清代为一省的最高长官,州县是最低一级的正式地方政府,州县的上级机关可能是府,也可能是直隶州,或者也有可能是直隶厅,具体为直隶州知州之下有知
18、县,知府可能统辖知县、散州知州或散厅同知,直隶厅同知下面设有知县或者散州知州。本文所论 的州不包括直隶州,涉及的部分也只是作为普通州的参考比较。而参看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第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参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页商务印书馆年月版清代州县官的财务收支兼看州县财政关于州县的数量,从来都是跟随时代不同而变化,在不同时期数量有所不同。下面是明清主要时期全国州县数量的变化情况:表:明清州县数量比较单位:个时期(散)州(散)厅县明(全盛时)康熙不详雍正乾隆嘉庆光绪资料来源:瞿同祖:清朝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年版第页州县的规模大小,通常用方圆多少来表示,各地差别较大,“山内州县大者周围一、二千里,小
19、亦五、六百里。”内地从大约一百里到几百里不等。“凡州县所辖地方,大率不过百里,最广者二、三百里。例如在续平度县志“平度幅员广袤, 约五百余里,城市外共村。康熙德化县志载“德化隶属福建,周围 八百里,共四十八社。”另外,参看大量清朝所修的 县志,可以看出,一个县大多由一个有围墙的县城,即 县令驻地,其他的行政文教机构都设在城中;环布在它周围的几十个或几百个或上千个的村落,州县的大小规模,在不同地方甚至同一省份也都有所不同,最小可以到四、五户,大的几百户。 因此,各个州县的人口总数存在差异,从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当然,南北地区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通常来说,北方的州县要比南方小一些。同时,各个省的州县
20、数量也有很大不同,光绪朝有过统计,以表示之:清宣宗实录卷十,嘉 庆二十五年十二月辛卯清高宗实录卷四十七,乾隆二年七月癸卯丁世平:民国续平度县志卷一,疆域年铅印本范正辂纂修康熙德化县志清康熙二十四年刻本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第页,法律出版社年版袁枚:,仓山房文集卷十五,第页文海出版社年版;徐栋:牧令书卷一,第 页光绪二十三年刻本陆陇其:康熙灵寿县志卷十,第页。康熙三十五年刻本;当然也不尽然,陶澍在陶云汀先生奏疏卷十七就载江苏就是“每一州县广袤不及百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二章关于州县制度表:清光绪时期各省州县数目详表单位:个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州厅县盛京吉林黑龙江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
21、北湖南一陕西甘肃新疆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总计资料来源:清会典(年)卷十三十六从表中清楚看到辖有州县最多的是直隶和四川,分别是个和个(光绪朝),而东 北和云贵等边疆省份所辖州县就少很多。在这上千的州县中,它们的地位也是有差别的:从所出地理位置来讲,京城所在地的县地位最高,习惯上称京县,其次是省城所在地的属县,称首 县,然后是府和直隶州所属的县,称府属县;按照田赋多少划分,可以分成上县,中 县和下县;按照地方事务繁简和人口也可以划分等级,世祖“著吏部详查旧例,参酌时宜,将地方分为三等,各省府州县定为冲(交通枢纽)繁(公务烦多)疲(赋税拖欠多)难(名分暴戾,易于犯罪)等缺,有四字相兼者,有三字者,有
22、二字一字者。”以四字划分等级,四字具备为最要,有三字为要,二字 为中,有一字和无字者 为简,吏部在 选州县官时按繁简缺的差别分派任命。且将这些字编划在各州县中,每个州县得到字清朝文献通考卷五十五, 选举 九第页,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清代州县官的财务收支兼看州县财政缺虽常变化,但相 对稳定,故大清会典和清史稿中,把每个州县都注上字缺。繁简不同,州县之 间的被关注程度就有不同。例如平度人多事繁,为二等县,还一度为 直隶州的建制,而德化在府志中本为第五县,因为县离郡远而丁粮亦少,不被关注,故列为 第七。当然,随之而来的是州县官们的各种待遇也会不相同。关于州县官吏的设置,一般一个州县都有主官、佐贰官、属
23、官、教 职、杂职、典吏、胥役等。知州和知县为行政长官,知县掌“一县之政令,平 赋役,听治讼,兴教化,厉风 俗,凡养老祀神,贡士读法,皆躬亲 厥职而勤理之。知州掌“役州之政治,以县之地大而事繁者升而置之,所 统辖一如县制。”一般认为“凡牧宰之治州邑,如家翁之治家,无论大事经心,即 琐屑亦须留意。 所以州县官又一般被通俗的称为“父母官”。主官一般只有一个,知州为从五品,知县为正七品。佐属官有县丞、主薄、典吏、巡检等。州县官的任职是有一定期限的,一般来说服满一定年限就可以转任或升迁。,任 职情况不同所需年限也不一样,任职内地正常情况下须服务五年才能晋升,而任职“水土恶毒”或“沿海沿河”等地方可能不到
24、三年就会有机会转升。当然也有少数的很长时间任职一地的特例,象开平县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知县是陈还,他于康熙四十六年(年)开始在开平任知县,并在此任上历时十五年之久。清朝通典卷三十四职官十二,第页,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觉罗乌尔通阿撰:居官日省录卷一,第页,清同治十二年刻本柯劭态等: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七,第页,中 华书局年版第三章州县官的收入第三章州县官的收入在制度设计上,清代 实行中央集权的财政体制,没有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划分,州县财政只是国家统一财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行税收上缴,州 县存留,财政事务由州县官一人负责,自行解决州县财政收入和各种支出,使得州县官个人的财务收支实际上与州县的财政收支
25、是混和的,造成州县财政实际上实行的是家产制。这样直接的结果是造成清朝官员的收入由多方面构成,在现在能够掌握到的资料下,要想搞清楚这个的问题是比较困难的。故暂且将它分成政府给予州县官的可支配收入、陋规收入和非法进项三类以方便论述。第一节政府给予州县官的可支配收入刘锦藻在清朝续文献统考职官考禄秩对各代俸禄有一段评论:俸禄惟汉最优,唐宋所不及。元以公田租充俸,名日公田,实输之民,此法极弊者。明代禄米最薄,洪武初,定一月俸八十七石,递减至五石止,嗣以钞折米,寻钞少,又以布折钞,官至极品,月米易钱仅一千数百文,不成政体。我朝银米兼支,京员另有月俸,雍正时复有恩俸,外官加养廉,乾隆时京官概给双俸,外官佐杂
26、及武职亦予养廉,外惠臣工至优且渥。逮改官制,禄米益丰。俸禄收入清制,财政收入 经由州县征收的是田赋、 杂税和地租三大项,田赋包括正赋、耗羡和漕粮;杂税各地不一;地租主要是政府拥有的官田收入。但它们“非一县可得而私,根据 赋役全书要求“尽征尽解”,全部上缴国家。然而为了避免下解上拨之扰,清政府采取了州县存留的政策,即由州县官在其经手的财政收入中坐支本州县的用度。政府发给州县官员正常的工资薪俸,这是在典制上州县官员的主要收入。清初定立官员薪俸时,采用的是明朝对官员低俸禄特色,官俸之薄,人称“亘古未有”。 官员的正常收入使生活显得窘迫。顺治元年(魏光奇:清代州县财政探析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刘锦藻:
27、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一十四职官考,禄秩篇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何德刚:客座偶谈卷一,年铅印本。作者还说明原因“或日洪承畴有意为之,以激怒 汉人。而不尽然也。一因满 人占额太多,不敷分配;一因人心厌战,容易服从也。 ”清代州县官的财务收支兼看州县财政年)官员按品级发放俸禄,从五品两,正七品是两。另外还有禄米石。在此之外,中央岁给柴薪银从五品两,七品两。然而仅四年后,就又对俸禄制度作了调整,“四年,定各直省文官岁给薪菜烛炭、心红纸张、案衣家具、修宅等银各有差。当时规定“知县,岁支薪银两,心红纸张银均两,修宅什物银均两,迎送上司伞银均两;县丞,岁支薪银两;县吏,发给薪银 两。收入实际达到了两。虽然多出的
28、两 银子实是杯水车薪,但国家从指导思想上对此的改变是有深远意义的,国家开始承认县令们的某些开支也属于正常办公消费,例如迎送上司等,认识到国家以往发的合法俸禄根本不能满足一个州县官正常的行政消费,国家应该为官员的这些公事花费进行补贴,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正式正视并试图解决这一问题。到顺治十年(年)改定为正从五品俸银两,俸米斛,正从七品两,俸米斛,当同时也规定:在外文官俸银与京官一例按品级颁发,但不支禄米。因此实际上外任县令们一年的俸禄就是两 银子。清初国用不足,战争仍旧频繁进行,顺治康熙时候为了取得统一战争的胜利,采取了集聚财力于中央的严厉措施,一方面大量裁扣地方存留银两上解中央以充军费,一方面在
29、赋役合一运动中各种差役折银也纳入启运的范围。官员的俸禄本来就低,在出现的变乱时候,这些微薄俸禄有部分随时会失去一部分,外任县令的俸禄更是压的很低,例如福建仙游县令俸银两,康熙十七年(年)因为战乱被裁,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年才恢复。但 顺治十年正七品的县令毕竟比元年多了接近两的收入,这里面有军事行动减少、社会局势有所好转,政府有 时间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的原因,当然也说明顺治元年(年)的标准实在难以满足一个县令的正常所需。但这些所谓的薪菜烛炭银等并不是总是成定例发放,尤其是在建立初期国家战争需要用钱时,通常会被 临时销减掉, 顺治九年(年)裁州县修宅家具银, 顺治十三年(年)裁汉官柴薪银,不久又裁
30、直省文官菜蔬烛炭案衣家具银,仅保留了心红纸张银。还有,对于规定的薪银,各地 实行的并不是很一致,例如 福清世祖实录卷七,顺治元年八月乙巳刘锦藻:清朝文献通考卷四十二,国用四 页,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 顺治十年正月癸巳叶和侃纂:乾隆仙游县志卷十九额征,年铅印本顺治元年万两的支出中,万两用于军费,当年收入 为万两,到顺治十七年年收入为接近万两。参见王业键:年的清代田赋,第页:箫一山:清代通史第卷,第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陈锋:清代军费研究中有更 为详细的交代与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年版第三章州县官的收入山县志稿里坐支篇载:知县一员俸银两,回冠县县志在田赋篇载“(该县)年征银两,
31、知县俸银两。”荏平县志在田赋篇中有“内有知县一员俸银两,共支出两。光绪临朐县志记载“知县俸银两。”而在续修博山县志中,“知县俸银两,地方共收入两。江苏盐城“本县知县两,一年共支出两”。最多的是昌化知县,年俸达到两,还有心红纸张银两,在顺治四年(年)被裁掉了,又在康熙二十一年(年)改订定俸银为两。虽然各地情况并不一致,但州县们的俸禄都是比较低的。所以早在制订制度的顺治初年,任源祥就提出了低俸危害的担忧:“禄薄则廉者不能自润,而贪者以股削小民;秩卑则高才无用表见,而污者苟且之流竞以矜侥幸,安望其养廉耻、建功名乎?养廉银官员要维持地方正常行政运作靠正常发放的俸禄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其他的收入。最重
32、要的一项就是国家给予的养廉银收入。养廉银制度的基本内容,就是从提取到各省布政司库的耗羡银中抽出绝大部分,按事务的繁简、地区的冲僻等不同情况,以养廉银的名目分配给各级地方官,作为他们的私人生活和衙门公务的开支。 实质则就是对地方官员额外收入的部分认可,并将其纳入政府控制之下。养廉银 来自于火耗,火耗字面理解是 “来自损耗允许范围内的收费”,就是政府征收正赋时抵偿在此过程中损失的附加费,火耗源自宋代,清初“私加火耗者,以赃论 。”康熙十七年(年) 还有额外科敛许民控告之律。但 实际上是不现实的。 监察御史赵瑕在康熙八年(年)一次上书公开表达了对许钟璐:民国福山县志稿卷四,坐支篇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年
33、铅印本牛占城:荏平县志卷三,田赋 篇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道光十年刻本梁永康:冠县县志卷七,赋税志 篇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年铅印本姚延福:光绪临朐县志卷六, 赋役篇年冯祖仁重刊本王荫桂修:续修博山县志卷三,田赋篇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年铅印本黄垣续修乾隆盐城县志卷四赋役篇年 扬州古旧书店据乾隆七年刻本油印方岱:康熙昌化县志卷三,赋 役篇台北成文出版社影印康熙刻本贺长龄辑皇朝经世文编卷十八,制禄议,台北文海出版社年版参照葛寒峰、钱 大听的说法。葛寒峰认为火耗出现在宋代,认为从一开始它就是对缴纳银两的一种附加税。为 了升迁,官员用这种方法来增加收入以便 讨好上司,被宋太祖定为非法。参见钱大昕:十架斋养新录卷
34、十九,第页上海书店年版,葛寒峰:清代田赋中之耗羡农学月刊年卷期;元史刑法志记载,矿治地区的地方官员巧立名目,以便多收取冶炼的金属。火耗”这一术语就是由一那时的御史所创用来描述这样的做法:而瞿同祖认为它是从明代开始出现的,参 见瞿同祖:清朝地方政府第页法律出版社年版赵尔巽、柯劭态 等: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五 食货志, 赋役二篇中 华书局年版清代州县官的财务收支兼看州县财政这个问题的关注“查顺治四年所定官员经费银内,各官俸薪、心红等项,比今俸银数倍之多,犹为不足,一旦销减, 知州八十两,知县四十五两,(若以知县论之)计每月支俸三两零,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 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
35、,尚有二十余日将忍饥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若督抚势必取之下属,素以禁贪而愈贪也。夫初任不得已略贪下赃,赖赃己足用,及日久赃多,自知罪已莫赎,反恣大 贪,下官又 贿己塞上司之口,上司受 赃以庇下官之贪,上下相蒙,打成一片。臣以为俸禄不增,贪风不息,下情不达,廉吏难支。请敕查 取原定经费银数及额设款项,从 长计议。或将本省应征税银与折纳赎银加增官员俸禄。 公开表达了要求给官员加俸的要求。康熙也认识到“所谓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如州 县官止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称好官。六十一年(年)上谕大学士马齐等日:“火耗一项,特以州县各官供应差使,故于正项之外略加些微,以助常俸所不足,原是私事。”
36、因认识到低俸养廉不现实,加之康熙的性格原因,朝廷对官员加火耗采取默认态度。这样使它处于既是非法的加派,又日益被视为州县官个人收入的私人财产的模棱两可的位置。虽然认为火耗存在似尚可宽容,但康熙又接受了赵琪的建议“但不可说许其如此”,因为“加派之名,朕岂受乎!”晚年的康熙不愿承受承认耗羡合法化这个可能的罪名。在实际上,除直隶八州县外,火耗征收几乎存在于整个大清帝国境内,而且征收比例参差不一,少自浙江仁和、钱塘两县,每两加耗四分,多至云南二钱,湖南加之钱,陕甘地区甚至有加至四、五钱者。其他省像山东、河南多不 过一钱,不超过 两钱。正如雍正日后所说:“今钱粮火耗,日渐加增,重 这每两加至四、五钱。”即
37、位后,朝廷公开 对一直存在的关于火耗 问题的讨论越发公开,雍正二年(年),“关于提解火耗:州县火耗原非应有之项,因通省公费及各官养廉,有不得不取给于此者。 承认了火耗存在的合理性。有因为“且州县征收火耗,分送上司,以致有所籍口,肆其贪婪。上司瞻徇容隐,此从来积弊也,蒋良骐:东华录卷九,第页 ,中 华书局年版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三十九,康熙四十八年九月乙未谕旨萧爽:永宪录卷一,第页,中华书局年版史景迁列举数个事例说明,康熙本人性格上 讨厌官僚内部的斗争,以致了他生平拒绝采取严厉的措施打击腐败。史景迂: 曹寅和康熙,第、页,上海远东出版社年版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九十九,康熙六十一年九月戊子清世宗实录卷三,
38、雍正元年正月辛巳清朝文献通考卷四十一, 国用三 第页,浙江古籍出版社年版第三章卅县官的收入与其州县存火耗以养上司,何如上司拨火耗以养州县乎!起初考虑各州县有大小,钱粮有多寡的差别,遂不定分数,让各地随差事多寡斟酌增减,希望最后府库充裕,火耗 渐省。但 这 种良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比如,先前江南每两加耗五分,雍正六年(年)以后,递增至一钱。州县征火耗有增无减,随之,对火耗乃酌定分数。各地养廉银也相对固定了。如表:表:清各省执行火耗率及各地州县官养廉收入单位:两省份知县收入火耗率()省份知县收入火耗率()盛京河南一江南直隶安徽四川江西陕西浙江甘肃缺福建广东 缺湖北广西缺湖南云南缺山东贵州缺山西资料来源:养廉收入根据清朝文献通考整理,浙江古籍出版社版。火耗率参照曾小萍:州县官的银两世纪中国的合理化财政改革第页耗羡归公在雍正初年粗定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地官员的养廉银也还处在变化之中,例如福建州县养廉银原议闽县、侯官两县是两后又加增两;晋江等五县原 议两,加增两;福清等十五县原议两,加增两;长乐等十四县原议两,加增两;闽清等二十一州县原议两,加增两。原因是:雍正七年(年),户部同意福建每年留存两税收盈余及过桥费 ,另外再加上每年台湾官田的收入两。但同时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每年福建省大约有三成的地丁钱粮是收不上来的。罾按清世宗实录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