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论 今 日 之 阅 读徐 迅(贵州省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04)【摘 要 】 阅读 ,就像阳光、雨露、空气, 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应开展全民阅读,提倡快 乐阅读,给人 类社会提供一个永久的诗意的栖息之地。【关键词】阅读 教育 图书馆中图分类号:G252Reading of by the todayXu xun(Guizhou Province library, Guizhou Guiyang 550004)Abstract: Reading, looks like the sunlight, the rain and dew, the air, should
2、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in our daily life. The library should develop the joyful reading in all the people , provides a permanent poetic sentiment to perch the place for the human society.Key words: reading education library1什么是阅读?作为物质个体的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离不开食物、空气、水和阳光;作为精神个体的人,我们同样离不开精神食粮书籍的哺育,否则我们的灵
3、魂世界,就会混沌一片,黑暗无光。传统阅读行为之所以被看作是人类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就因为它是相对于人类书写行为之维度不可或缺的另一维,它使书写行为和由此产生的文本的意义和价值得到了体现。因此,对于人类社会整体,阅读是一个民族延续其优秀文化传统的必要手段,是实现其文化创新的重要方式;而对于组成人类社会的每一个个体,阅读则是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丰富了一个人的有限人生。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出身,但完全可以通2过阅读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了生命的
4、有限疆域。阅读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阅读涵养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他的阅读息息相关;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这个国家的未来走向。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崇尚阅读,推广阅读,才能让民族的发展保持生命的活力。阅读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在知识经济社会,阅读是创造力和活力的起点,是文化底蕴的基石。一个国家是否有广泛的大众阅读,是否有乐于读书的社会风尚,
5、决定了人们能否主动吸收各种文化的营养,在潜移默化的滋养中,提升国民素质,营造文明氛围,发展先进文化。国民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一个国家的国民阅读水平,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2.阅读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如同吃饭喝水呼吸空气一样,是组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须臾不可或缺之。古人常说:“一日不读书,寝食难安;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中国是有着三千多年文明史的古老国度,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一直为世所景仰。比起世界上的其它民族,中华民族应该具有良好的阅读和文明习惯。
6、但恰恰相反,在 21世纪的今天,我们却成为一个缺乏阅读习惯、甚至缺乏文明举止的民族。在候机楼、地铁、车站、咖啡屋等公共场所手捧书籍阅读且比比皆是的景象,多半是在国外看到而非国内;每 15公里的直径范围内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现象,也是在发达国家被法律明文规定而非在中国。阅读,已然成为发达国家国民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加拿大,注重家庭观念的当地人往往会全家人一起逛书店,一起选书,一起在饭后围坐在暖烘烘的壁炉前读书。加拿大人喜欢去图书馆,而且往往是全家出动。在加拿大,几乎每一座图书馆都有儿童读书区,家长们可以把年幼的孩子放在那里,自己放心地去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儿童读书区里有
7、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阅读的书刊,有专为儿童准备的联3网电脑,还有专门的义工负责照料,帮孩子们认字,给他们讲解书上的故事。在学校的家长会上,学龄儿童的家长往往会被要求引导子女的阅读,并定期和学校以及其他家长交流辅导子女阅读的心得。全家都已读过并觉得不想再读的书,则常常被捐献给社区图书馆,以让更多的人分享自己读书的乐趣。捐书的风气之盛,竟到了许多图书馆因书库已满,而不得不忍痛贴出“暂时谢绝捐赠”告示的地步。俄罗斯人读书则要执著得多。读哲学与文学经典书籍是俄罗斯人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听到有人在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名人。排在畅销书榜前列的几乎都是一些文学作品。文学如此受重视,与俄罗斯人普
8、遍受教育程度较高有关,也与俄罗斯文化的特点分不开。俄罗斯人文科学的中心是相互渗透的神学、哲学和文学。而文学以形象承载着思想,直接走入读者的世界。在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等需要深厚艺术修养的领域,俄罗斯人从来都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和他们视阅读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小被书籍浸润有关。俄罗斯还有一个特殊现象就是书价很低,图书的平均售价为 2美元,而在大多数欧美国家的平均售价一般为 15到 20美元。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在亚马孙书店卖 12美元,在中国热卖的英文原版为 178元人民币,而俄罗斯书店仅售 8美元左右。日本人爱读书。平时不仅电车上总能看到多数日本人在埋头读书,图书馆里一般也总是人满为患
9、。日本的书店非常多,旧书店也相当之多。东京都的神田旧书店街历史悠久,早已成为东京的一个观光名胜。早稻田大学附近也有一条长长的旧书店街。日本人爱书,虽然源于尊重学问的传统,但与国家的重视也不无关系。日本早在 1950年就颁布了图书馆法,借书从此一概免费。1972 年,图书馆协会还将 5月份定为图书馆振兴之月。届时,各地都将举办各种促进读书的活动,增加社会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据日本图书馆协会统计,目前,日本共有公共图书馆 2951个。都道府县的设置率为 100%,市区的设置率为98.2%。由于设置率较高,日本东京都内几乎每个住宅区走路 5到 10分钟就可以看到图书馆。日本的公共图书馆几乎都是免费对
10、外开放的,只要你是这个区的居民,就可以免费办理一张图书卡,随时都可以借阅。即使不是本地居民,也可以自由出入,在馆内随便阅读所有的资料。为了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图书馆不仅接受来自各界的赠书,还将定期清除的废旧图书杂志放在固定的书架上,供大家免费拿回家去。 4法国的读书人最大特点是爱扎堆,喜欢交流和讨论。风行已久的沙龙,便是这种交流的绝佳场所。沙龙往往由一位女士发起,事先列出时间、书目,向特定对象发出邀请,受邀者根据自己兴趣决定是否受邀。沙龙上,大家一边喝着女主人准备的咖啡,一边发表自己对书的见解,并对他人观点即席作出反应。沙龙虽受青睐,但毕竟受限较多,意犹未尽的法国读书人便把沙龙从客厅搬到媒体。几
11、乎每个电台、电视台都有固定的书评专栏,主持人会在专栏里介绍新书,谈自己对某本书的读后感,并随时与听众、观众互动。这类栏目通常具有稳定的收听、收视率。与此同时,各种报纸杂志的书评版也深受读者喜爱,有些出版社甚至专设“新书摘评”网站,把即将推出的新书摘要刊登,供读者品头论足,而读者们也蜂拥而至,因此常出现书籍尚未上市,却早已声名遐迩的趣事。近来,这种扎堆读书热又通过网上沙龙博客表现出来,涌现出一大批读书主题博客。它们有的兼收并蓄,有的只针对某个领域、某个作家、甚至某一本书。在这没有咖啡和门窗的沙龙里,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可不受时间约束,自由发表见解。曾经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之所以今天能够崛起于沙漠之
12、上、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与其民族优秀的阅读传统不无关系。据统计,1901 年-1995 年,在 64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有 121位,获奖人数高居世界各民族之首。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门德尔松、萨缪尔森等,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犹太裔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和经济学家。究其原因,酷爱读书是其不可忽视的因素。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的数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 4500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另有统计,犹太人人均占有的图书量、每年读书的时间和数量,都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犹太民族从孩子一生下来就十分注重培养其阅读习惯,他们不厌其烦地向孩子灌输这样的道理:生命有结束的时候,读
13、书求知却永无止境。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中国历来有“盛世修典”的传统,不仅有专门刻书、卖书的书坊、书肆,更有专门讲书、读书的书院,“洛阳纸贵”生动记载了西晋好书畅销的盛况。在中国,“读书人”从来都是受人尊敬的,过去中国人把有学问的读书人称为“先生”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文明追求中积累了很多读书格言,留下很多刻苦读书的故事,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囊萤映雪” 、 “凿壁偷光” 、 “韦编三绝”等。正是这些读书格言、读书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但今天的中国,却看不到全民阅读的盛况。全家人一5起逛
14、书店的景象几乎绝迹,要有,也是家长带着学龄前或学龄儿童为应试教育买书,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买书,有着极为强烈的功利色彩。从有科举制度以来,阅读,就被中国人赋予了太多太沉重的意义,总是被作为达到人生目标的一种功利手段,沉重不已。于是,“头悬梁、锥刺股”者有之,“范进中举”者有之,阅读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今天高考制度下的孩子更是与快乐阅读相去甚远。考试完了烧书,进了大学就打电脑网游。一旦用不着为考试而读书后,就变得不知道怎么读才好。从 7岁发蒙到 20来岁大学毕业,十几年的教育后看不到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不能不说是失败的教育。学生如此,国民阅读又如何?据有关权威数据显示,最近六年来,国
15、民图书阅读量持续走低。国民年人均阅读图书 4.5本(人均图书消费 1.75本) ,而韩国 11本,法国 20本,日本 40本,以色列 64本;日本只有 1亿多人口,报纸朝日新闻的发行量超百万份,而 13亿人口的中国发行量超百万份的报纸却屈指可数;德国只有 8000万人口,出版社有 2000多家,而中国却只有500多家;只有 6000万人口的法国,2006 年的图书销售量近 5亿册。中国作为世界出版大国,人口大国,国民的图书阅读量却是如此之低,这与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这差距不是一、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能赶得上的。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3现代教育的功利性导致了快乐阅读离我们越来
16、越远新中国成立三十年,随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在乡村日渐完成,中国人的识字率空前提升,读书看报在技术上应该不是一个难题了,可阅读行为在国民中仍然少见,其大众化的程度远远比不上打麻将。这恰恰是功利化了的现代教育的普及所致。在现在的教育观念中,文字不再具有“文以载道”的神圣性而只是被当作一种简单的记录和沟通的工具,“读书”也主要被视为少年儿童进入社会获得职业之前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过程。孩子们在学校和家长的双重教育下从小就被认为唯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可以阅读的书就是教科书和习题集,其它与考试无关者皆被视为“闲书”,最好不读。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非但不能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甚至根本可能就认为读书是一件
17、枯操无味的事情,更遑论享受阅读的乐趣。教育已经异化为仅仅是“教学”而非对人的心灵和情操的培养。学生一旦毕业,拿到了毕业证书,自然就感到修成正果,无需读书了。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进一步导致了中国人阅读兴趣的丧失。原来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功利与否且不说,总还是有动力存在。现在倒好,寒窗苦读 16年之后,毕业即失6业,歌星、老板、当权者,不读书而仕、而富者,环堵比比皆是。在如此环境氛围下,为快乐而读,为兴趣而读者,鲜有几人?从清早 6点到半夜 12点,每天十几个小时埋头在教科书和无休无止的功课中,就是个读书种子也非厌倦了阅读不可。等到考上大学,一旦脱离了高考压力
18、和教科书,学生们就变得不会阅读,不会思考,不会自己开动脑筋,分析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了人生的方向,每天就是在网游和武侠小说中打发光阴。今天的中国,以高考为人生指挥棒的应试教育已经走到了反面。我们应该反思: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我们的孩子们从容阅读、自由阅读、快乐阅读的习惯,让阅读如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其一生,真正从阅读中体会到人生的乐趣?4.什么是快乐阅读?阅读的本质是人与世界的对话,是人认识自我与批判自我地介入世界的活动,任何为读书而读书的活动都不能称之为“阅读”,更谈不上“快乐阅读”。阅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想象的空间,是一片思维创新的
19、园地,是一场美妙的梦境,是一个人与一大群生疏的朋友、与一个社会甚至全人类交流的舞台。对所有求知的人来说,阅读是学习;对懂得生活的人来说,阅读是休息;对热爱生命的人来说,阅读是呼吸;对善于思考的人来说,阅读是快乐;对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阅读是工作;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阅读是生活。可以这么说: 你离阅读有多远,你就离快乐有多远。教孩子们爱上阅读,就是教孩子们一生与快乐做伴。自由阅读是通向快乐阅读的唯一通道。因为只有自由阅读,才能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只有自由的阅读,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进而感到灵魂的愉悦。阅读时一定要带着快乐的心情走进书籍,并把书籍当作是产生快乐的源泉,这样,阅读的效果自然十分显
20、著。相反,如果不是读自己感兴趣的书而是被迫阅读,带着一种不悦的情绪读书,把书籍视作一种负担,其收效之微也就是必然的了。实际上,如果把读书视为心灵的旅程的话,那么从容实在是最为紧要的了。你无论读什么,都需要给自己一段完整的时间、一个静谧的氛围写作是个人行为,读书又何以不是个人体验?读书一旦进入了从容的境界,则定然像元人吴徽所说“尚友古之人焉” ,也就是说,此时此刻,读书人已在精神上与古人相沟通、相交流,从而陶冶、净化、提升了7自己的心灵世界。这就是阅读的真正乐趣之所在。 一个人真要做到从容读书,没有把读书当作心灵义务,没有把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大抵是不行的。因为不想从容读
21、书者,自可以有诸多的理由,什么世界太吵呀,热闹事太多呀,诱惑太强呀,等等。亦难怪古代不少读书人总是把静坐作为理学的必修课,以清心寡欲,打消杂念。朱熹告诫读书人说:“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 ”程颐则“每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 ”只有冲破名缰利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方能从容读书。从这个意义上说,读书应该是无条件的,自由的,完全取决于自我的选择。被迫的读书,只能是一时所需,延续不了一生。就拿法国密特朗总统来说,他从政数十年,无论政务活动多么繁忙,每天不读两小时书总是夜不安寝。一个国家的总统其繁忙程度当是可想而知,其尚且能够从容读书,应当归结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那么我们呢? 轻松阅读
22、是阅读的最佳氛围。相信读书人都有这样的阅读经验:正襟危坐、焚香净手地阅读固然好,可不受时间、地点、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阅读,也是将轻松阅读融入人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古人读书有“三上”之说,即马上、枕上、厕上,说的就是这种没有压力、没有目标的轻松阅读的乐趣。其实, “头悬梁,锥刺股”也好, “红袖添香夜读书”也罢,说的都是读书之外的事儿,读书就是读书。在放下书本以后,如果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境界的提高,有思考和触动,心中能感受到人类精神的高尚,感受到文明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就是领略到真正的阅读之快乐了。5.阅读从儿童开始。从小养成阅读习惯,会受益终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孩子抓起。德国的一项研
23、究表明,一个人在 13岁最迟 15岁前如果养不成阅读的习惯和对书的感情,那么他今后的一生中,将很难再从阅读中找到乐趣,阅读的大门可能会永远对他关闭。美国一位生理学家研究发现,成人往往只用一边脑在阅读,而儿童是左右脑都在阅读。小孩子在 5岁以前,父母亲如果每天给他讲故事,将决定他们今后阅读习惯的形成。童年读过的书会对人生产生深刻的影响,每个人在 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成长非常重要,人生今后的历程也许只不过是前面 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换句话说,孩子在 14岁以前所阅读的、体验的、经历的东西,将直接影响他的未来生活。当他长大后,他其实是在用儿童时代所获得的东西,建设他内心的成人世界。这就如同
24、一个人身体的发育成长有个最佳成长期一样,真正的精神饥饿感,主要是在中小学阶段。对知识的渴望,对于世界的好奇,人生的很多问号,只有在小学阶段才能提出,过了这个村,8就永远没这个店,所以小学阶段阅读的重要,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遗憾的是,我们许多学校不是在从事教育,而是在从事训练,甚至是专门扼杀孩子阅读兴趣的训练,应试主义甚嚣尘上,真正的阅读被排挤掉了。许多原本天真快乐的孩子,在应该大量阅读的时期,却没有得到阅读的滋养,甚至过早轻视、厌恶阅读。因为我们的学校不给孩子充裕的发展自我的时间与空间,不尊重和鼓励、更谈不上培育每一个孩子的阅读兴趣,也不给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读物。很多中小学校都没有图书馆
25、,也没有一本课外读物。一切都围着分数转,孩子只不过是获取高分的工具而已。这实际上已经背离了教育的初衷。培养孩子有自主思考和判断能力、行动能力,成为一个心智、身体都健康的人,是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这就要从小学阶段就培养他们自主阅读、快乐阅读做起。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我们的教育,确实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阅读已成为潮流,势不可挡。其实读网和读书只是阅读的方式不同罢了。怎样读不重要,如何让人类智慧“在线”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新近公布的抽样调查表明,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仅为 34%。这个数字在 1999年是 60.4%,到 2003
26、年还有 51.7%,2005 年时为48.7%,首次跌破了 50%。 与传统图书阅读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阅读率持续迅速上升。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说:“阅读趋势正呈现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三大特点,传统图书阅读率下降已不可避免,网络阅读的兴起不可逆转。”读网,而非读书,正日益成为当今阅读的主流。随之而来的“浅阅读”与“深阅读”之争,对阅读的日益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的担心与争论,充斥媒体。北京大学博导王余光认为, “网络改变一代人的阅读习惯,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读书不一定就高尚,读网也不一定就堕落。 ”他认为, “单单看读书率下降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其实,无论阅读哪种
27、媒体都要面临一个内容选择的问题。利弊关键在人,而不在工具。读书率的下降只是反映了信息受众的分流,我相信,新兴媒体并没有实力将传统纸质印刷媒体置于死地。对读书的引导应该提倡读什么,而不是通过什么读。 ”之所以一些人只看得到网络世界的阴暗面,而没看到它的光明面,只看得到它的消极面,没看到它的积极面,还在于缺乏网络阅读的有关指导。一旦发现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就一禁了之,一旦发现上班时间网络聊天,就干脆封存电脑等等,事实证明是一种无效的做法。 必须认识到在线阅读虽然在质量、版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无论如何,“任何时代的媒体传播都没有今天新媒体传播的力量强大。”怎样打破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
28、的界限,实现两者之间的对接;怎样9使在线的内容,告别感官娱乐的“鸡零狗碎”和信息的八卦,如何让更多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在线”,才是最重要的问题。目前流行的阅读“娱乐化和低智化”趋向,到底是阅读模式的改变使然,还是另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网络信息固然海量泛滥,封面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垃圾图书同样充斥着几乎每一家书店的货架;纸质阅读载体固然可以细嚼慢咽,网络页面同样能够徐徐读之。指斥网络应该为快餐式的浅阅读负责并不像看上去那么有道理。我们仔细想想,与其将“深阅读”兴致的丧失归咎于网络,莫如反躬自问我们生活的时代这个物质化的普遍浮躁和功利世界。这样我们才可能探明浅阅读盛行的真正原因。就拿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来
29、说,他们首先面对升学的压力,名牌重点不仅是家长对他们的期待,亦是社会将来评介他们的主要指标。在这样大小环境的挤压下,如何叫他们心定神闲?其次是就业的压力。在产业转型知识密集的年代,他们将来不仅要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谋得一席之地,即便进入职场还要面对无时不在的竞争,猛啃书本快速充电因此也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本能的选择。青少年如此,裹挟在这个世界里为利来为利往的成人世界何尝不是如此?忙碌的工作生活,繁多的交际应酬,同样没有几人能平心静气,以修身养性为目的去深读细读。新华社的报道说,许多中小学教师几乎达到不看书不读报的地步,白天忙上课,晚上忙备课,即便阅读也是围绕考试转,围绕分数转。整个社会如此浮躁和急功
30、近利,安能有心平气静的从容阅读?因此,网络阅读不是浅阅读的根本原因,而是世俗的功利压迫我们自己甘愿放弃深阅读的乐趣,思考的乐趣。欲唤回深阅读的闲情雅致,真正要作出调整的是我们当下社会的某些制度和价值评价体系。愿我们的社会少一点功利,多一点书香。 7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应提供面向全社会的阅读保障,从阅读权利到文献资源的保障,从社区的延伸服务到开辟多种阅读空间。最终目的,是向全社会提供一个“诗意的栖息之地”。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逐步富裕,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加大,我国各省、市、县公共图书馆的数量、购书经费和馆藏文献总量持续快速上升,各级各类图书馆的运行10资金投入普遍得到稳定供给,各地
31、新馆舍纷纷上马,从而使得图书馆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成为可能。但从全国来看,图书馆从业人员,尤其是基层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观念的变化滞后于社会环境的变化,没有充分认识到在今天的知识社会、资讯社会里,图书馆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保存中心,更重要的是全体国民的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中心。引领全民开展阅读活动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基本职责。各级各类公共图书馆应主动承担起倡导阅读的社会责任,设立一个专门的阅读指导机构,进行必要的周边环境及读者情况调查,作一个长期、中期、短期的针对本地区读者的阅读指导计划,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阅读推广活动,并且把当地公众阅读率的升降作为图书馆工作业绩的重要考核标准。政府也应
32、该制定推动全民阅读的政策措施,以倡导和培养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美国为了激起国民阅读的更大热情,近年来陆续推出一系列阅读计划。1997 年克林顿政府提出“美国阅读挑战计划”,2001 年布什政府提出“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布什总统在 2001年“911”事件发生当天正在佛罗里达州的一所小学给小学生读我的宠物山羊 。2006 年 11月,在时任总统普京的支持下,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与俄罗斯图书联盟共同制定并发布国家支持与发展阅读纲要 。2008年 1月,英国首相布朗会同部分儿童作家,共同启动“2008 全国读书年”活动,并投入3700万英镑用于全年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德国,共有 200多个促进阅
33、读的社团组织,其中成立于 1988年的德国促进阅读基金会,其历任名誉主席都由德国总统担任。东欧国家保加利亚,近百年前就形成立法,规定每 30户居民的村子都要建立“人民阅读室” 。在埃及,1991 年开始推出“全民阅读计划”,并成立了以穆巴拉克总统夫人为主席的全民阅读计划最高委员会,1994年又开始实施“家庭图书馆”大型文化工程。我国有关部门近几年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工程,加快农家书屋建设,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以“向青少年推荐 100本好书”等方式积极引导青少年阅读,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欢迎。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不仅推出于丹论语心得 、易中天品三国等几百万册的畅销书,更是开创了电视与图书互动的新
34、模式,激发了国民的阅读热情。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承、信息传播和开展国民教育的基础阵地,更要注重配合各种民间团体和基层组织,广泛开展文化讲座、读书征文比赛、优秀图书推荐、作品朗读会、图书捐赠等生动活泼的全民读书活动,使全民阅读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卓有成效。就像 18世纪蒸汽机带来了工业化革命一样,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信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代。网络阅读在未来的某一天终将取代传统的纸本阅读已是不可置疑的事实,我们现在只不过正处于一个漫长的转变期罢了。作为文化机构,图书11馆在将来的人类社会中如何生存?甚至会不会最终消失?电子媒介会不会取代传统的纸质载体?未来的图书馆将以
35、怎样的形式生存和发展?这些随着计算机出现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困扰着今天的图书馆人。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担心。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将来的事情交给将来解决,我们只要做好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就行了,不用为生存或毁灭发愁。要知道只要有人类存在,阅读行为就会存在,思维的花朵就会绽放。而图书馆作为提供阅读的场所,传承文明的“人类灵魂的宝库” (17 世纪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茨语) ,无论在历史、现实和未来社会中,都会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阅读是图书馆的生命,人文关怀是图书馆的灵魂。随手拿起每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倘佯在图书馆自由的氛围中,是我们所向往的,也是应该达到的境界。让阅读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
36、或缺的、愉悦的生活方式,让图书馆永远守护着城市的一缕书香。只有用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保障,在所有图书馆从业人员和全体社会成员心中树立起人文关怀的理念,才能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及未来,使图书馆成为人类社会“诗意的栖息之地”。也许,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之后,终有一天我们会感觉到,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参考文献:1 杨祖逵.让阅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J. 图书馆 ,2009(6).2 王东杰.中国人为何缺乏阅读的习惯N.南方周末,2010-04-01(F30 自由谈).作者简介:徐迅, (1959-),女。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系毕业。贵州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已发表论文多篇。联系方式:E-mail: Tel: 0851-6800621(O),13017455276通讯地址: 550004,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 136 号贵州省图书馆 5 楼学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