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坚持多措并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找文章到大秘书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着力点,做大产业基地,培植产业龙头,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得到大幅提高。一、主要工作1、突出产业特色,做大基地规模。一是调整主导产业。县委、县政府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了优良畜禽养殖、优质水果、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中药材、工业原料林等六大优势农产品基地。XX 年,全县猪、牛、羊等大牲口饲养量分别达到*万头、*万头、*万只,家禽饲养量达*万羽,花卉苗木发展到*亩,无公害蔬菜面积达*亩,优质水果总面积达*万亩,中药材存土面积达*万亩,工业原料
2、林总面积达*万亩。二是优化区域布局。适应规模化经营要求,我们对主导产业进行了合理布局。铁坡和泸阳两个处以三元杂交猪养殖为主,饲养量达*万头;*等乡镇以蔬菜、瓜果为主,总面积达万多亩,重点抓好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8 等乡镇以中药材为主,面积达万亩,重点扩大金银花生产规模;*等乡镇以家禽和水面养殖为主,其中*饲养量达*万余羽。三是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支持和鼓励农村土地依法、合理、有偿流转,引导农业生产朝着集约化经营的方向发展。全县已有近万户农户实现了土地有偿流转,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便是通过土地有偿流转建设起来的,现已发展到 3500 亩。2、培植龙头企
3、业,拉长产业链条。引进和重点扶持*等 10 多家龙头企业,其中省级龙头企业 3 家,市级2 家。XX 年,全县龙头企业从业人员达 500 余人,固定资产总值达 5400 万元,年销售收入实现 5200 万元,创利 700万元,上缴税金 80 余万元,县域内粮食、中药材、肉食品、林产品等主要农产品逐步实现了由原产品销售向加工产品销售的转变。具体做法:一是优化发展环境,引进龙头企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行一支笔审批、一个窗口对外的方式,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新的龙头企业。近两年,通过招商引资新引进的龙头企业达家。二是突出资源优势,培植龙头企业。依托优质稻产业,
4、先后培植了*等龙头企业;依托畜禽产品丰富,培植了*等龙头企业;依托中药材和林产品资源丰富,培植了*等龙头企业。三是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拉长产业链条。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等实行联合,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组织+基地”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生产,降低农户的生产、销售成本和价格风险,使龙头企业逐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真正“龙头”。目前,我县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了产品收购协议,连接县内、外农户 5.17 万户,其中连接养殖户 1.95 万户、种植户 3.22 万户,连接基地 60多万亩。3、把握关键环节,促进产品营销。一是提高农民素质
5、,培养经纪人队伍。县委、县政府积极发挥农民群众在农产品流通市场上的主作用,成立了农民素质教育暨劳务输出联席会议办公室,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市场经济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近两年,每年举办农民培训班 300 余期,培训农民 1.2 万多人次。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农民的市场意识和驾驭市场的能力明显提高,全县农产品营销经纪人达 3000 多人,参与农产品流通的农民达 5000 余人。二是发展中介组织,促进产品营销。一方面,我们进一步规范了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引导合作组织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另一方面,我们根据产业的发展基础和需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
6、”的原则,鼓励和扶持创建新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狠抓规范与创建,我县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 13 个,其中种植类 7 个,养殖类 5 个,加工类1 个,入会农户达 3000 多户。大部分合作组织都制定了章程和管理制度,规范了内部运行机制,在生产技术服务、物资供应、产品包装、连接龙头企业、市场销售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之间的联结紧密度,增强了农产品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三是强化市场信息服务,拓展销售渠道。我县成立了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中心,设立了*农业信息网站,累计编发各类信息近 4000 条,其中在网上发布农
7、产品供求及价格变化信息 1000 余条。由于服务有力,信息灵捷,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金秋梨、礼品瓜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已经打入了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市场。二、主要经验1、要加强组织领导。我县成立了农业产业化领导集团,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各明确了一名领导专门负责农业产业化的牵头组织工作,农口各单位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为集团成员。每个重点产业都确定了一名县级领导和责任单位。每个责任单位都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安排了专门的工作人员。2、要实行项目化运作。将农业生产和经营工作通过论证后明确为具体的发展项目,通过项目运作的方式来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近两年,全县共启动农业产业化项目个,完成投资在亿元以
8、上。3、要建立激励机制。为充分调动农民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我县于 XX 年颁布实施了*农业大户种苗补贴和奖励办法、企业奖励办法等,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挤出了 30 万元资金对全县 340 户种、养大户和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行了种苗补贴和奖励。三、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生产基地规模偏小,农产品科技含量偏低,农业生产效益有待提高。全县六大支柱产业中,虽然部分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但生产规模相对偏小,且产地欠集中。在生产的过程中,先进技术、设备的运用能力不高,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偏纸,与 WTO 体制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晚,基础差,带动能力有限。我县属内陆
9、欠发达地区,发展水平低,民间资本少,且难以激活,民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现虽已建立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但大部分生产规模偏小,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有限,产业链条短,对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凸现。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对滞后。我县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多处于松散型的低级状态,运作机制欠灵活,服务层次低,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方面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难以满足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需要。四是农产品流通渠道有待拓宽。突出地表现为农产品销售方式的多样性不够,被动地等待客户上门销售现象仍普遍存在。四、下一步工作、狠抓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效益。继续抓好优良畜禽养殖、优质水果、中药材、
10、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在扩大规模、突出特色、提升档次和效益上狠下功夫。重点抓好*三元杂交猪养殖小区和金秋梨、葡萄、杨梅、金银花、礼品瓜、无公害蔬菜等基地建设。、着力培植龙*抓引进。争取在两年内再引进 25家带动能力强,提升产业规模快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促进产业升级增效。二是抓扶持。扶持好现有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三是抓联合。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实行联合,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搞好农产品销售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至 XX 年,全县力争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 20 个,发展农产品营销经纪人5000 人。重点加快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媒介建设,实现县、乡、村、组、大户联网,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和产品供求信息,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大力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把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改变农民落后思想观念列入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六大农业支柱产业,突出抓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难题。每年培训农民 1 万人次以上。多形式地向农民宣传现代农业理念和市场经济知识,逐步改变农民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市场意识和驾驭市场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