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上海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研究.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903429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上海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上海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上海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上海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灾害地理学结课论文上海市自然灾害与减灾建设研究姓 名: 马丽娟 院 系: 地 理 科 学 学 院 专 业: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班 级: 1003 学 号: 1055020126 上海市自然灾害研究摘要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上海市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以及中国大陆第一金融中心,自然灾害的发生影响较大。本文分析了上海市自然、政治、经济状况;对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进行统计与说明;并对上海市减灾建设进行分析。对上海市自然灾

2、害研究意义重大。【关键词】上海 自然灾害 减灾The research of Shanghai natural disaster AbstractRefers to the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by natural changes of casualties and property losses, social instability, the phenomenon such as resource destruction or a series of events.The formation of it must have two conditions: on

3、e is to have a natural mutation as the cause, 2 it is to have damage to people, property, resources as the object of withstand disasters.A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ity, Shanghai,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s first financial center, large effect on the occurrence of natural disasters.This paper analyz

4、es the natural,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in Shanghai;Statistics and instructions for main natural disasters in Shanghai;And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disaster reduction in Shanghai.Natural disaster resear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Shanghai.【Key Words】Shanghai natural disaster disaster

5、 reduction目 录上海市自然灾害研究 1一、上海市概述 11.1 上海市自然概况 .11.11 位置 .11.12 地形 .11.13 自然气候 .1二、上海市政治经济概况 12.1 政治组织 .12.2 经济概况 .2三、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 23.1 上海市自然灾害特征 .23.2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 .23.3 上海市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 .3四、上海城市减灾建设与措施 34.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4.2 上海防灾组织管理体系建设 .34.3 上海防、抗、救灾科技进步与发展成果 .44.4 监测预警、救灾装备和防灾科研建设 .4五、结论 5参考文献 5上海市自然灾害研究学生:

6、马丽娟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上海市,简称“沪” ,别称“申” ,地处中国漫长海岸线的最正中,世界第三大河、亚洲第一大河 长江的入海口以及亚太城市群的地理中心。上海全市面积为 6340 平方公里;截止 2010 年,上海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89.3%,城镇化水平居全国首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3631 人,是全国人口密度第四的城市,次于澳门、香港、深圳;它的常住人口 2302万,其中户籍人口 1412 万,是中国最大的工商、港口城市,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同时上海还是中国竞争力排名第二,仅次于香港的城市,是中国会展之都,中国大陆第一金融中心。正是因为上海人口密集、地位重要,因此虽然自然灾害较

7、少,但是造成的危害却比较大。一、上海市概述1.1 上海市自然概况1.11 位置上海位于北纬 30233127,东经 1205212145,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前缘,东濒东海,北界长江,南临杭州湾,西与江苏省和浙江省接壤,北与江苏省南通市接壤,是中国海岸线的中心位置。全市面积 6340.5 平方千米,南北最长处约 120 公里,东西最宽处约 100 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 2648.6 平方千米。1.12 地形上海市全境为冲积平原,仅西南部有部分火山岩丘。海拔平均高度在 4 米左右,地势平坦,略呈东高西低,山脉少而低小。东部沿海由长江不断携带入海的泥沙沉积而成,崇明、浦东等地的面积依旧在增长中,西

8、部有佘山、天马山等,但高度都在 100 米以下。上海市最高点是位于杭州湾内的大金山岛,海拔 103 米。1.13 自然气候上海的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 15.7 C。春(4 月-5 月) 、秋(10 月-11 月)较短,冬(12 月-次年 3 月)、夏(6 月-9 月)较长。有春雨、梅雨、秋雨三个雨期,因而 5 月至 9 月间为上海的汛期,降水量达全年的 60%左右。每年的 7 月进入伏旱天气,较之日常月份显得潮湿酷热平均气温为 27.8 C。每年平均有 8.7 天最高气温超过摄氏 35 度,有记载的极端最高气温为40.2 C(193

9、4 年 7 月 12 日) 。每年 1 月为全年最寒冷的季节,平均气温 3.5 C,历史极端最低气温为-12.1 C(1893 年 1 月 19 日) 。受北方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影响,会出现霜冻现象。如遇强冷空气来袭并恰逢暖湿气流,上海也会出现雨夹雪或降雪天气。二、上海市政治经济概况2.1 政治组织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上海市人大在法律上为最高权力机构,并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市政协一起被称为四大领导班子,其负责人都是省部级干部,但市委书记通常由副国级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任。基于以党领政的实际,中共上海市委对全市各部门有实际上的领导权,市委书记享有比市长更高的地位,而市人大与

10、市政协则拥有较小权力。上海市人民政府驻黄浦区人民大道 200 号,现任市委书记是中央政治局委员韩正,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市长杨雄,市政协主席为吴志明。在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发布的 2012 年排行榜中,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的政务微博“上海发布”在中国 17 万余政务微博中排名第一。2.2 经济概况上海现在以工业与服务业并重。轻工业是上海发展最早也是最为成熟的工业部门,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中国最重要的轻工业生产基地,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蝴蝶牌缝纫机等均为其著名代表, “上海制造”曾经作为高质量产品的代名词行销全国,不过 1980 年代后,轻工业日渐走向衰落。而以江南制造总局为起

11、点,上海的重工业持续繁荣,诞生了上海宝钢、上汽集团等世界五百强企业。中华民国时期,上海曾一度为远东的金融中心,于 1956 年公私合营后,所有资本市场也被关闭。以 1987 年交通银行恢复营业以及 1990 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为标志,金融市场开始恢复。中国人民银行于 2005 年设立上海总部。2009 年,上海启动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上海生产总值约占中国的 4%,且位居大中华圈城市之首,2012 年全市生产总值为20,101.33 亿元,全世界排名第 11 位,其中第三产业分别超过 60%。上海生产总值的一半是由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贡献的。上海最重要的产业依次为商贸流通业、金融业、信息产业、

12、房地产业、成套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此六大支柱产业约占生产总值的一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达到 85,033 元,折合 13,471 美元。三、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3.1 上海市自然灾害特征一是复杂性,上海城市致灾因素复杂,主要表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互为交叉作用,历史、地理、人口、经济、文化、管理等可能成为诱发灾害事故的因素。二是人为性,本市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化学事故、生命线工程事故等人为灾害事故所占比例较大,表现为频率高、伤亡多、危害大,而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这些灾害事故将继续成为应急处臵和防范的重点。三是多样性,上海城市既有自然灾害事故,又有人为灾害事故,常见、多发和可能产生较大影响和威胁

13、的有 19 类 25 种。四是放大性,2002 年底上海人均年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 5000 美元,城市人口、财富、资源高度密集,且处于活跃流动状态,一旦发生同等级灾害事故,所造成的绝对经济损失相应增大,影响范围也更广。3.2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类型(1)台风,本市每年都遭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袭击,自 1949-2002 年间,以上海为中心的50 公里范围内经过而影响到上海的热带气旋共 186 个,并带来大风、暴雨、风暴潮等灾害。(2)暴雨,年均降雨量 1123 毫米,70%集中在 4-9 月,由于地势低洼,易造成江河泛滥,田地被淹。市区排涝能力分布不均,尚需进一步加强。(3)风暴潮,上海沿江沿海

14、经常发生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灾害,对海塘、堤坝、内河防汛墙等工程造成严重破坏。(4)龙卷风,平均每年有 2-3 次,主要发生在郊区(县) ,具有突发性和破坏性,危害较大。(5)赤潮,长江口附近海域,每年都要发生多起大规模(面积超过 1000 平方公里)的赤潮灾害。对海洋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赤潮生物毒性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6)浓雾,上海江海环绕,水气充沛,受城市热岛效应和大气环境等因素影响,浓雾天气有增多趋势,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冬季,对城市水上、道路和航空交通影响较大。(7)高温,上海每年高于 35高温日数一般为 9 天左右,异常时可达 20 至 30 天,对城市供水、供电、农业

15、生产和市民生活有一定影响。(8)雷击,上海属我国雷击多发地区,全市年平均雷暴日为 53.9 天。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都有发生,造成经济损失的严重性呈上升趋势。(9)地质,主要威胁是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采取人工回灌等综合治理措施后,沉降有所控制;但地下水污染面积仍在 2100 平方公里以上,浅水含水层受污染状况较普遍。(10)地震,上海存在着可能发生中强以上地震的地质构造,历史上曾有 5 级左右地震的记录,南黄海及邻近省市地震对上海可能产生的波及影响也不容忽视。现被国家列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3.3 上海市自然灾害较少的原因一从地震学考虑,上海不处在我国板块碰撞活跃地带,发生地震可能性的几率

16、很小。二从气候考虑,上海的年平均温度在我国不属于高温天气,年平均降雨量一般,降雪量极少。三从地理环境和位置上考虑,辖区内少山多平原地带,泥石流性小;少河流洪水泛滥几率小,就一条黄浦江还能折腾下,长江在入海口的位置比较宽阔,基本能量都被很快融入大海了,所以也不会引起洪水. 当然也有可能发生特殊情况。四、上海城市减灾建设与措施4.1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从 1990 年开始,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列为上海发展的三大重点之首,并明确了一批标志性基础性设施工程项目和兼容城市防灾功能的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八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 3994167 亿元(人民币),其中城市建设投量为 2

17、254185 亿元(人民币)。与城市防灾、减灾和基础设施有关重大项目有:(1)市内道路交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内环线高架、南北高架、地铁一号线、二号线、高架轻轨一期、外滩交通综合改造等一批项目完成,使市内交通开始形成两大环流系统和“平面立体并举,浦东浦西贯通”的新格局。加上越江交通的改善,莘松高速公路、扬高路、沪青平一级公路等 20 多条高等级公路建成及沪宁、沪杭高速公路的建成,使交通拥挤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不仅有力地促进经济建设,而且一旦遭遇重大灾害袭击时,易于疏散避难和救援物资的运输。外滩防汛墙一期工程改造达到了千年一遇抗洪标准,万车死亡率明显下降。(2)“八五”期间,全市共完成建筑竣

18、工面积 6837112 万 m2,其中住宅竣工 3779193m2,大规模住宅建设和拆除简棚危房,不但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而且在简棚危房的社区中易发生的火灾、内涝、疫情、环境污染和易受风雨侵袭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公用服务设施功能得到增强,“八五”期末,全市自来水日供量 568 万 m3,位居世界大城市第五,并实现了全市管网联通,尤其是长江引水和月浦水厂、凌桥水厂工程的建设,结束了上海以黄浦江为唯一水源的历史、水质得到的改善。煤气普及率达到 90%,日供气量达到 810 万 m3。(4)环境质量有所改善,河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建成后,使全市增加了 170 万 td 的污水排放能力,苏州河已基

19、本消除黑臭,全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340 万 td 。通过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成,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60%。90 年代中期,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4m2,环3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明显改善。4.2 上海防灾组织管理体系建设(1)上海防灾管理和组织体系由政府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分为决策指挥部门、主管职能部门、辅助部门三类,按照行政首长负责制,由各部门分工协作,分级负责。为了加强减灾工作领导,1990 年上海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的抢险救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目前上海各灾种已基本设立了直属领导机构。(2)上海重大灾害抢险救灾的决策指挥机构,是根据灾害程度,由市政府组织有关部

20、门会同驻沪部队、武警组成。4.3 上海防、抗、救灾科技进步与发展成果为积极响应和配合“国际减灾十年”活动,1989 年上海成立了上海市灾害防御协会,协会先后组织举办了“中国首届城市防灾管理暨城市灾害科学研讨会” 、 “上海浦东地区自然灾害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 、 “中国首届灾害风险评估研讨会”等防灾学术交流活动,从1990 年开始,每年一届“上海市年度综合灾害趋势预测及对策会商会”直接为政府和各有关职能部门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相继成立了“上海市防灾救灾研究所”和有关大学的灾害研究中心,并开办了灾害学的本科、硕士生课程。上海市科委设“市重大防灾决策咨询研究专项基金”,资助灾害科研和防

21、灾管理研究。近 10a 来,上海科技界依托其雄厚基础和人才优势,在灾害学科领域积极开拓和勇于探索,在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支持下,全市共完成市重大灾害科研(软课题)数百项,其中有些项目成果属当今世界前沿或领先于国内水平。214 防灾、减灾法制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我国灾害立法工作起步较晚,在中国政府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近 10a 来上海减灾法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随着全国性的防洪法、防震减灾法、气象法、消防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灾害管理法律和行政法规出台外,上海相继制订和颁布了实施细则和地方性配套法规、条例,使灾害科研、管理、设施保护等做到有法可依,并纳入以法治灾的法制化轨道,促进了减灾管理的

22、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4.4 监测预警、救灾装备和防灾科研建设(1)地震灾害 80 年代中期,上海组织各方面专家进行了“上海及邻近地区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基本烈度复核” 、 “上海市地震小区划” 、 “上海市地震震害初步评估” 、 “上海市震害预测”等市重点攻关科研课题。1990 年上海被列为全国抗震重点城市,经市政府批准从 1992 年 1 月 1 日起上海新建项目全部按 度设防。近 8a 来,每年新建建筑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陆续拆除了数百万平方米危棚简屋,上百万平方米原有建筑得到抗震加固。由市几十个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制订了上海市抗震救灾总体方案,规定了上海一旦遭受地震袭击时的各项应急措施。

23、市地震局现建立了数字化地震监测台网,一旦震波掠过本市,15min内可将准确报告地震发生时间、震中位置和震级三要素,震后 2h 左右提供灾害损失估计及震后趋势意见。(2)气象、防汛 上海市气象局安装使用了多普勒气象雷达,利用风云二号卫星加强监测,使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大大提高。1990 年以后,上海城市防汛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市区防汛调度中心建有市区潮位和雨量自动化测报系统,市区 208km 标高 518m 的防汛墙 76%提高到 619m,使挡潮防汛能力达到“千年一遇”标准。结合市区主干道新建、改建,对上千公里地下排水管线作了调整,市区建立了 156 座排水泵站,总排水量超 1100m3s

24、, 市内河道得到疏漏浚,排涝能力增强。(3)海洋及水情观测网络 上海的海洋及水情主要由海洋局和水务局负责,海洋局所属上海海洋预报台在长涂、大戢山等前哨站以及滩浒岛、吴淞和黄浦公园建有观测站,并建有风暴潮监测协作网、海浪观测网和海洋环境监测网等预警系统。市水务局所属市水文总站有外高桥、芦潮港、米市渡等沿江潮位观测站,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测潮监测网。(4)消防 上海市消防局作为全市专业消防和多灾种抢险救灾专业队伍,现有消防站 56个,市消防栓 18856 只,完好率保持在 98%以上;消防车 252 辆,其中包括举高消防车 11 辆,大功率消防车 25 辆;建成现代化 119 火警指挥调度中心,报

25、警电话 108 条;消防队员 5300 人,消防监督人员 600 人;拥有特种高喷车、曲臂车、泡沫运输车、氧气呼吸器等一批现代化抢险设备;加强了与供水、供电、煤气、医疗、救护等相关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实现了火警处理计算机化,处警时间和应急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5)抢险救援工作 上海已基本形成一支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抢险救灾队伍。消防队伍平时除担负防火任务外,也是各类抢险救灾的主要专业力量。上海市医疗救护中心担负着全市突发性灾害事故的人员救护,下设 21 个救护分站,配备救护车近 280 余辆,其中包括监护型救护车 3 辆。另外各大医院和特大型企业还拥有自己的救护队伍和救护车辆。全市还建有 2

26、1 个防疫站(疾病控制监测中心),有防疫人员近万名,担负着灾后的疫情监测和控制。为了提高本市的抗灾救灾能力,在市民防系统组建了一支特种救援队伍,装备有从美国引进的“生命之爪”系列救援设备;在市建工集团组建了一支建筑抢险队伍,装备有各种大型起吊设备;在化工系统组建了 7 支市政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群众性自救行动符合我国的国情。五、结论由于众多因素,上海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生命线工程和各类防灾设施的欠帐过多,要解决长期积累和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还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改革开放 20a 来,上海社会和经济建设发生了巨变,也大大促进了防灾硬件设施、防灾科研和专业灾种监测预警装备的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综合防灾、

27、抗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样,“国际减灾十年”活动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上海的各项防灾、减灾工作。上海市政府在城市建设工作中提出“建管并重”的举措,把城市防灾、减灾工作列入城市管理的一个重点,尤其在防灾工程和硬件装备上的投入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上海的整体防灾、抗灾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上海城市灾害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使得防灾减灾任务繁重,工作仍然十分艰巨。参考文献1 肖功建,韦晓,万忠明 1 上海主要城市灾害特点及其潜在危害性 J1 自然灾害学报,2001,10(2)12 罗祖德,马波 1 上海市的灾害隐患及减灾对策J1 灾害学 ,1990,5(2)13上海灾害防御协会,上海市 2000 年综合灾情趋势预测及对策报告 ,2000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