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累,让风景这边独好谈小学生课外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内容提要:积累对学生学好语文十分重要,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语文积累最引人注目的是语言积累,包括语言材料的积累,语言规律的积累,语言典范的积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在背诵中积累,从剪报中积累。关键词: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的这段话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无独有偶,最近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发现一个出现频率非常高的词
2、语积累。粗略统计有下面六处:1、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课程的基本理念)2、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课程目标总目标)3、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阶段目标第四学段 79 年级)4、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教学建
3、议)5、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建议 朗读、默读的评价)6、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评价建议古诗文阅读的评价)新课标中对学生作文的要求是:“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写出有一定见解的文从字顺的作文”在实际教学中,我却碰到很多学生将写作视为语文的头号负担, “胸中无笔墨,枯肠难搜索。 ”我认为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的原因是缺少“源头活水” , “渠水”哪能清得起来呢!源头活水从哪里来?积累。从杜甫的“男
4、儿须读五车书”到福楼拜的“阅读是为了活着” ;无论是于永正的“五重三观”还是张庆的“学文如聚沙” ,都无一不是把积累作为语文的重中之重。看来重视学生的语文积累不得不引起所有语文老师的注意了。那么,积累什么呢?根据笔者的教学心得,我认为语文积累最引人注目的是语言积累。语言积累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掌握最基本的文字符号,积累大量的词汇等。积累语言材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规律的积累。通过听、读理解语言,通过说、写表达思想感受,都有自己的规律。了解语言规律是语言发展的关键。学生了解语言规律,是在长期模仿学习、语言实践中通过多次感性接触进行的,积累的多是近乎于模糊直觉的感性体验
5、,而不是理论形态的修辞逻辑知识,不是阅读学、教育学之类的东西。锤炼语感就包括锤炼对语言规律的感觉。三是语言典范的积累,如记诵古今中外精彩的语段、篇章等。语言典范往往包蕴着丰富的词汇、深刻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思,还是创造性的运用语言规律的成功范例。积累语言典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又怎样进行语文积累呢?(一)在大量课外阅读中积累。 “不学诗 ,无以言” ,缺乏语言营养的学生,他的言语也必然呆板,灵气全无。从语文的产生和发展看,语文课堂起的只是一种引导作用,古今中外没有一个作家仅仅是从语文课堂里培养出来的。原苏联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家阿尼克斯研究了著名剧作家、诗
6、人莎士比亚的大量资料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莎士比亚所写的 37 部剧本中,有 34 部是从各色作品中借用来的情况为基础的。 ”即使是杜甫的诗也“无一字无来历“。试想,如果他们从不曾认真研读、广泛涉猎“各色作品” ,能创作出石破天惊的诗歌、文学名著吗?“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识字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苏霍姆林斯基的忠告,提醒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要重视课堂以外的世界。其中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经常,最普遍,最重要的形式,它对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
7、意义。专家的研究指出:学生阅读量只有达到课本的 4.5 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能力。有鉴于此, “课标”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作了科学而详实的要求,并在每一学段都有具体分配:12 年级不少于 5 万字;34 年级不少于 40 万字;56年级不少于 100 万字。这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增强学生的母语底气是至关重要的。当今的魏书生一册语文教材仅花二十多节课就讲完,其余时间带学生参观游览、课外阅读。如果他也一切都在课内“磨蹭” ,又何来“风景这边独好”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大量的书。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知之
8、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开发心智,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去探究。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阅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阅读能力。1、发挥榜样的作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陶行知先生说:“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 。因此,要想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兴趣。当学生发现老师喜欢阅读时,往往会对老师所读的书产生好奇心理。作为向导的老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使学生对作品发生兴趣。2、营造阅读的气氛。在班级中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A、创设阅读环境。在班级里,布置一些手抄
9、报、板报、墙报,通过这些途经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随时可以在这些版面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B、激发阅读的欲望。如果老师能与学生一起看书,而且看同样一本书,并能经常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一起讨论,讨论故事情节,评论故事中的人物,那么就能激起学生的读书欲望,激发阅读兴趣。3、活动的开展形式要多样。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开展读书故事会、人物评论会,佳作欣赏会、读书知识竞赛、一日要闻等,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故事,要闻,民情风俗,奇闻怪事,并跟大家交流,可以稳定和保持学生被激起的课外阅读兴趣。其次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是教学在
10、课外的延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从应用的角度看,略读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当今社会处于知识裂变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大,绝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因此,要指导学生读书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借此选择图书,寻找资料。同时,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2、摘录与随感相结合。许多学生在课
11、外阅读过程往往过多注重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广撷博采并内化吸收,学以致用。新课标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要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要做好这一点,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写读后感。3、交流与讨论相结合。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或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最后要推荐优秀读物。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
12、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 ”因此,有的学生对读物的选择不够,向学生们提供相应的读物就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事。一般的说,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阅读能力,思想状况,兴趣爱好和需求来选择适当的有益的读物。那么,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推荐给学生呢?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这类读物可以进一步充实阅读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程度不同的迁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比较能力。如课内学习了再见了,亲人 ,课外推荐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课内学习了少年闰土 ,课外推荐阅读故乡 ;课内学习了十里长街送总理 ,课外推荐阅读百年恩来等。1、中外名著。这类读物主要指新课标
13、推荐读物和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读这类书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也能为写作打下厚实的基础。2、报刊。如读者 、 青年文摘 、小小说选刊 、 少年文艺 、 中学生阅读 、 儿童文学 、 语文报 、 中国青年报等,这些读物中,有的接近生活,有的可以开阔视野它们都具有时代精神,反映时代风貌。3、科普科幻读物。现在各类科普读和通俗的文学向青少年儿童介绍大量新鲜的科学知识。它们可以打开青少年儿童心灵的科学之窗,激起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自由选择,相互推荐,丰富学生选择优秀读物的范围。在对文本的阅读中,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积累,具体
14、考察学生在文学常识、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能力。(二) 、在背诵中积累。一个人要想在文学上有所成就,不大量背诵范文是绝对不行的。我们平常说某人“肚子里有墨水” ,这“墨水”就是对别人文章的消化物。你不把别人的文章“吃进肚里” ,何谈消化?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能把万卷书读到“破”的程度,显然已是把经史子集熟记于心中了。这从杜甫诗歌中大量灵活使用典故的情况可以得到印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课外花大量的时间让孩子们背诵了古诗词、千古名句和经典美文,分类积累了谚语、歇后语、成语等。我让学生搜集或创作每日一句,按学号顺次轮流,头一天找好句子,第二天抄在
15、黑板的左下脚,并要向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主动学习,学会了鉴赏,学会了表达,锻炼了书写,积累了佳句,真可谓一举多得。(三)从剪报中积累。语文学习是一种积累,良好的语文素养必定建立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之上。剪报是开阔视野,主动阅读,加强积累,提升境界的一条很好的途径。有鉴于此,接任这一个新班级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两个本,一本做语文札记,一本做剪报。我的要求有三:一是注明剪报来源和剪报原因;二要圈点品评写出自己的感受;三根据“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原理,要求同龄人的文章适当少剪,至少也要剪学长的文章。因为和水平差不多的人下棋会永远长不了棋艺,所以看文章,剪文章也要高水准,
16、要剪能给你启迪的作品,要和高手较量,这样他们的阅历才可以给你收获。每周一上交剪报集,由教师评出本周最佳十篇文章,周五的一节语文课辟为“剪报作品欣赏” ,由所剪人上台阅读。这样要求有两个好处,一是逼着寻找“粮食” 。为了准备一周三篇剪报,他们会从废报纸中发现金子,成为生活的有心人。二是阅读和筛选能力的提高。为了剪一篇能在班级露脸的文章,他们要广泛阅读,细致筛选,这中间有一个寻找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品位的过程,扩大了他们的阅读量,锻炼了他们的选择鉴别能力。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虽然,我带领孩子们进行有意识的积累时间还不是很长,但通过这样的积累,效果却已日益显现。刚接手现在的班级时,这些孩
17、子们写的文章确实令我“大吃一惊” 。豆腐干似的文章几乎找不出几个鲜活的词,老生常谈,看着味同嚼蜡。看孩子们写文章时那挤牙膏状,真让我难受。可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不仅妙语连珠了,有的还有独到的见解。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我读了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我深深地被史铁生的母亲感动了,我觉得如果没有他的母亲,将不会有后来的史铁生,中国文坛也将会失掉一种色彩。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妈妈,不管我成绩如何不好,妈妈总是鼓励我下次考好,好像从来没对我失望过。原来在一个母亲的心中,孩子都是一块钢,永远不会是废铁。 ”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我看完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不断地问自己:在这个世界上
18、,为什么只有聋人才珍惜失而复得的听觉?为什么只有盲人才珍惜重见天日的幸福?难道我们健全人不应该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生命、去享受生活吗?”还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我偶然读到韩愈的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我认为他说的不对。虽然撼动大树对蚂蚁来讲比登天还难,但那种勇气可嘉啊!如果只想到不可能,连尝试的勇气也没有,那明明能成的事也会做不成,白白失去机会。当然,凡事还得巧干,一味蛮干是吃力不讨好的。 ”这真令我惊喜。原来,阅读的积累还具有益人心智、怡人情性的价值。它能造就一种智慧,更能造就一种精神。 “腹有诗书”不是知识的堆积,是人生的智慧,是精神的体悟,是生命的涌动和成长。积累让我们爱书,读书使我们成长。确实,积累会让风景这边独好。元末明初的文学家陶宗仪,晚年担任教育官员,还抽出时间从事农耕,耕余憩于树下仍不忘写作,想起什么,见到什么,或听到什么,立即摘取身边的树叶录之,回家后贮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就这样年复一年,10 年之中就积下了十几罐。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平时积累的树叶,一张张重新加以修改整理,一共抄录了 30 卷。这就是“积叶成章” 、脍炙人口的辍耕录 。我们还等什么呢?主要参考文献: 1 荀子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辍耕录余姚是泗门镇东蒲小学 童文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