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环境地质学论文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99693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地质学论文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环境地质学论文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环境地质学论文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环境地质学论文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环境地质学论文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分析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拥有海洋国土面积 13.6 万 ,海岸2km线总长 3324km。沿岸分布 125 个海湾,面积 500 以上的岛屿21546 个。其中,主要有沙埕港、三沙湾、闽江口、福清湾及海坛峡、兴化湾、湄洲湾、泉州湾、深泸湾、厦门湾、旧镇湾、东山湾、诏安湾等 13 个主要海湾。 “渔、港、景、能”等各类海洋资源十分丰富。对于位置临海、发展靠海、优势在海的福建省来说,保护好海洋、利用好海洋、开发好海洋拥有非凡的意义。同时,福建省人多地少,山地多耕地少,土地利用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土地资源也日趋紧张。目前人均耕地只有0.

2、037 沿海地区甚至不足于 0.02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远2hm2hm落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警戒线水平之下。因此,用地矛盾加剧,耕地明显减少,土地占补失调,后备资源贫乏的局面始终是制约福建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随着港口、修造船、电力、石化等临海工业的大规模建设,福建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向海洋要发展、要空间、要后劲,成为福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取向,这一战略取向,导致福建省围填海需求剧增,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据初步测算,1956 年以来完成的围填海工程加上福建省未来港口建设和围填海需求,围填海面积将占全省 13 个主要海湾海域面积的 23%。其中罗源

3、湾占 49%,湄洲湾占 37%,旧镇湾占 37%,沙埕港占 32%,东山湾占 32%,诏安湾占 31%,泉州湾占 29%,三沙湾占25%。 2005 年 1 月修编福建省海洋功能区划 ,确定围填海预留区面积达 13 000 ,而沿海各市提出的围填海需求则远大于这个规模,2hm达到 44 700 。 “九五”期间,福建省政府就提出了 10 年围填海33 000 的规划目标。 “十五”间,省政府把福安半屿围垦、霞浦2沙头围垦、罗源白水围垦、长乐外文武围垦、福清东壁岛围垦、莆田澄峰围垦、惠安外走马埭围垦等工程都列入到了省重点建设项目。如果这些围填海需求都付诸于实施,势必严重影响到福建省社会经济的可持

4、续发展,影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进程。图一福建省重要海湾分布图二 湄洲湾示意图(黑色格网为已围填海区)围填海的影响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长期而深远的。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围填海的利弊关系,在保障福建省港口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同时,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为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预留开发空间,为重点海域海洋经济发展、环境整治提供正确的决策技术支持。下面就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做如下分析:一、正面效益:1、适度围海造田可补充土地资源适度的围海造地是增加土地面积,减轻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增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有效途径。福建省地少人多,城市和工业用地以及耕地都十分紧张。长期以

5、来,福建省一直把围填海作为解决沿海耕地资源贫乏、实现耕地土地资源占补平衡的主要途径。围填海工程确实为城市和工业以及农业耕地和水产养殖提供了宝贵的土地资源,特别是城市、工业和港口用地产生了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2、有效防治自然灾害袭击福建是海洋自然灾害的频发区和重灾区,海岸带受台风、海啸、海流等袭击、侵蚀和冲刷的现象严重。特别是一些湾口开阔的海湾,如霞浦福宁湾、长乐外文武砂等一带岸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土质沙化、岸线崩塌、土地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通过围垦工程和岸线整治,有效防御了风暴潮袭击,避免或缓解了海蚀作用的影响,改善了岸线景观,对海岸带及海岸工程、浅海域生态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保护作

6、用。3、减轻开山造地压力福建山地多,滩涂资源丰富,因此,解决土地占补平衡的矛盾还主要依靠开发荒山、荒地和围垦滩涂。有围海造地这条出路,也就减轻了开山造地的压力。这有利于山区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以及保护森林植被和江河水源。4、推动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围填海工程一般都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工业和港口用地产生了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带动了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围填海工程一般都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海岛) ,如交通、通信、电力、供水等,从而推动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闽江口云龙围垦近几年来作为北大清华百年赛艇比赛的固定比赛场所,提高

7、了琅岐的社会知名度,也带动了当地旅游观光和投资的发展。5、减轻人口压力 沿海地区往往人口密集,围海造地后有利于人口疏散。沿海贫困山区扶贫条件较差,有的地方也利用围海造地来安置移民。如福安半屿垦区,迁入了不少世代劳作在贫困山区的农民,安排了多种经营,既落实了中央扶贫政策,又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受到了群众的极大赞誉。6、提供就业机会特别是城市、工业和港口用地的围填海一般都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强了社会的稳定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二、负面影响:1、对海域环境的负面影响:(1)改变或降低海湾的水动力条件围垦造成严重的淤积现象,使港口航道资源大幅度减少,现在的港航资源只占原来的 69%左右。原为中国“

8、 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的泉州湾已基本丧失现代港航功能。历史围填海活动对海湾港航造成重大影响的海湾为厦门湾。大量的围填海活动大幅度降低了海域的纳潮量和航道的冲淤强度,进而对港航资源造成显著影响。(2)破坏了海岸带滩涂独特的自然景观观潮涌、望日出、赏海鸟、讨虾贝,有多少文人墨客曾为这诗意般的景观而抒怀。围海造地后,取而代之的是人工景观,降低了自然景观美学价值。有些滨海景点、沙滩、浴场都有着开发旅游资源的前景,也因围海造地而被损害。更有些围海工程以天然岛屿为依托设置堤线,如福清湾的东壁岛围垦工程、莆田兴化湾的澄峰围垦工程、惠安外走马埭围垦工程、长乐外文武围垦工程等,都使岛屿的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损失了更

9、高层次利用岛屿的功能价值。这种影响同样也是不可逆转的。(3)降低了海域的环境容量由于围垦后纳潮量减少,湾内水交换能力变差,使得近岸海域水环境容量下降,削弱了海水净化纳污能力。大量工业、生活污水排入,使密集的水产养殖受到影响,加剧了海域污染,磷、氮等营养盐指标超标现象在福建近海海湾已很普遍。在厦门西海域、东山湾八尺门海堤和西浦湾围海后,频繁出现了“赤潮” 。围垦工程 动工年份 围垦面积( )2km损失环境容量 (t/a )大官坂围垦 1978 27.53 2925.72松山围垦 1975 23.06 2450.67白水围垦 1996 8.00 850.19总计 58.59 6226.58表一 罗

10、源湾历史三大围垦造成的环境容量损失2、对海域生物的影响:海湾滩涂是各种鱼类繁衍、大量海洋生物栖息,海鸟等野生动物觅食、珍稀动植物生长的场所,围海造地毁灭了它们的家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构成了威胁。福建沿海不乏有大型的闽东、闽中渔场,有宁德官井洋大黄鱼、霞浦健蛏、长乐海蚌、厦门白海豚、文昌鱼和白鹭、九龙江河口和漳江河口红树林、东山湾珊瑚礁等物种资源需要严加保护。可是,有的地方的物种资源在早期围垦中就已被破坏,有的地方还承受围垦的潜在影响,也有的地方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呼吁下免遭厄运。直接占用浅海湿地和红树林滩涂,丧失湿地资源,损毁红树林,改变底栖生物生态。厦门湾西海域的历史围填海面积占整个海域面积的

11、49%;三沙湾、福清湾、泉州湾和旧镇湾的历史围填海面积也占到海域滩涂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围填海活动引起大量湿地地丧失,造成海湾生态退化。红树林资源丧失的海湾:厦门湾、东山湾和沙埕湾。底栖生物大量丧失的海湾:沙埕湾、三沙湾、罗源湾、福清湾、兴化湾和厦门湾。珍稀物种资源的丧失:福清湾中国鲎生息繁衍的场所减少了50%,中国鲎资源严重减少,已成为濒危物种;厦门海域同安湾的文昌鱼渔场丧失。年度面积( )2hm1960 9331976 522.251987 179.31989 73.891995 20.8表二 厦门湾红树林的历年面积变化情况调查时间 物种数 丰度(个/ )2m生物量(g/ )2m19841

12、985 年 102 100 9.3719901991 年 185 93 41.262006 年 1 月 39 116 48.52006 年 4 月 62 242.5 289.2表三 沙埕港底栖生物数量特征3、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激化社会矛盾,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浅海滩涂作为一种公共资源,公众享有公平的使用权,特别是世代生活在此的当地人依靠这些资源维系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围填之后这些资源变为某些人或某集团的私人物品,而多数当地人丧失了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这必然激化社会矛盾,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福清湾、兴化湾和厦门湾均出现相似的调查结果。福清湾和厦门湾的公众参与调查中,多数公众强烈反对围填海

13、工程,认为这是少数人剥夺了多数人的挣钱的权益,结果是少数人富了,而多数当地人穷了。(2)造成资源利用冲突,加剧产业矛盾围填海工程不同程度的影响了港航资源、渔业和水产资源、环境容量资源、旅游资源等,使原本就存在的海湾资源利用矛盾白热化,加剧了资源的利用冲突和产业之间的矛盾,这必然造成资源的损失甚至破坏,严重阻碍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3)围海造地突出了与盐业生产之间的矛盾围垦后,或盐场被占用,或海水盐度因垦区淡水排放而下降,对盐场保护构成影响。惠安外走马埭围垦工程就使得东桥和辋二盐场停产,东山西埔湾围垦后也使得原有盐田退化。综上所述,围填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效益,也有负面影响,因此对于围填

14、海活动必须持极其谨慎的态度,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使综合效益最大化。第一, 落实海域功能区,科学制定海洋功能区划。依据区域内海洋的水文、海底地质、滩涂湿地等情况, 合理确定海域主体功能, 为海域的科学、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第二, 对围填海工程进行科学调研与规划, 尽可能降低或避免围填海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科学编制围填海规划的基础上, 合理选择围填海方案, 并对项目工程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和综合损益作出理性评估。第三, 建立项目跟踪机制, 完善评估体系。从调研到审批, 从施工到使用, 对围填海项目应建立起自始至终的综合评价跟踪机制, 对项目可能引起、即将引起和已经引起的环境、社会问题进行考察、分析和

15、评估。目标层 效益指标层 分析指标层 备注对海洋功能区的影响 养殖区、旅游区、保护区、港口航道区、人工渔礁区。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主要指海水质量生态环境效益对生物质量的影响 主要指生物的检测指标经济价值益损比对农业影响对盐业影响对运输业的影响经济效益对旅游业的影响对人口和就业的影响围海造地综合效益评价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影响自然灾害抵御能力社会效益景观效应表四 围海造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围填海规划计划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审批制度过程监督检查机制 事中监管事先控制表五 围海造地管理的制度框架体系在对围填海活动进行决策时必须明确以下几点:1、调查并分析各个港湾的资源特征和资源量

16、以及港湾的环境条件。2、切实维护港湾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较为刚性的港航资源和旅游资源。3、充分考虑围填海活动可能产生的累积影响,而不是单个项目的影响。4、在确认围填海活动可能产生的累积影响不会对港湾最主要的资源和环境产生不可逆的影响时,才能对围填海活动进行决策。立法后评估制度 事后评价参考文献(References)1初敏,王辰良子. 谈规制围填海项目的政策路径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11 年第 5 期2黄玉凯 . 福建省围海造地的环境影响分析及对策. 中国环境管理. 2001 年 8 月 第 4 期3于格,张军岩,鲁春霞,谢高地,于潇萌. 围海造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资源科学. 2009 年 2 月 第 31 卷 第 2 期4张珞平 等.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9 月5杨顺良,罗美雪 等.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环境影响预测性评价. 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9 月6陈尚,李涛,刘键 等. 福建省海湾围填海规划生态影响评价. 科学出版社. 2008 年 9 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