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辰区农民主体地位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陈 兵(天津市科学学研究所, 天津 300011)摘 要:针对农民主体地位的现状,本文首次通过城市居民与农民的经济状况对比来进行揭示。文中结合对北辰区的调研信息,对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带来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指出了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关键词:农民主体地位;新农村建设;城市化;北辰区;经济现状;实现途径引言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政府加快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步伐。天津市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和部署,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北辰区相
2、应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加快城乡在资源、空间、市场、科技、人才、品牌等多方面优势互补、互相促进格局的形成,使得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空前有利的发展环境。在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新农村建设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个组织体之间相互关系日趋复杂,新农村建设主体模糊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理论上,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和利益主体,只有两者内在地统一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内在实力和建设成效才能不断提升;现实中要实现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均衡发展,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3、因此,研究分析农民主体地位的现状和实现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1、农民主体地位与北辰区农民经济现状农民的主体性是农民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并得到发展的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1。市场经济中,经济条件是政治、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当前影响农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因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农民信息化、文化消费需求和意识明显不足,尽管政府的建设热情和推动力量表现较为强烈,农民的民主地位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仍然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农民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动性,以经济收入为基础,以创收方式为支撑,以享受生产服务和建设发展成果为体现,通过城乡居
4、民的收入状况、从业情况、消费情况和环境条件的比较,可以直接体现出农民在经济建设中主体作用的现状。1.1收入情况由表1-1可以看出,北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但与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较大,2001年北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7.0%,2005年达到69.4%,可见城乡差距较大,但有所缩小,农民在经济收入上所反映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仍然相对较弱。而2001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3.9%,2005年达到57.0%,城乡差距缩小幅度达到3.1个百分点,比北辰区高出了0.7个百分点。另外,2005
5、年北辰区农业总产值增幅7.7%,工业总产值增幅31.0%,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达到23.3个百分点。表1-1 各群体人均收入情况 2001年2005年北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元)60058776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8257202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95912639相比之下,韩国新村运动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农民的主体作用更为突出。上世纪60年代,韩国依靠出口导向发展工业经济取得了成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但在此期间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工农业发展速度之差从2.5个百分点扩大到8个百分点,农户年均收入下降到城市居民的61%。在韩国1970年开始开展新村运动后,到1974年,韩
6、国农民的家庭收入已经超多了城市工人,1977年韩国98%的村庄成为自立村2。1.2从业情况从表1-2可以看出,2005年北辰区乡村从业人员总量在增加,增速比天津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要高出0.5个百分点,但较市内六区,增速差距较大。表1-2 从业情况2004年2005年增幅北辰区乡村从业人员(人)1142511149670.6%天津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万人)193.91194.120.1%市内六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万人)16.6817.364.1%从新增就业人口来看,2005年北辰区达到4013人,占到户籍人口的1.2%,市内六区这一比例达到2.3%,而市内六区的流动人口比例更高,可见在市区已经达
7、到较高就业水平的情况下,市区的就业需求仍然比北辰区要旺盛。综上可知,北辰区农民的就业空间相对较小,就业需求市场还不够活跃。2005年,北辰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力报酬达到18783元/年,而天津市为24122元/年,在城镇单位工资水平上天津市平均水平比北辰区高出了28.4%,由此可见农民从事的工作档次同城市居民差距较大。1.3消费情况从表1-3可以看出,2004年北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天津市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44.8%,2005达到50.9%,差距较大,但高于天津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从消费占收入的比重来看,2005年北辰区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低20.5个百分点,可见消费意识相对
8、落后,当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使得农民对未来社会的预期和社会保障工作信心相对不足。表1-3 消费情况 2004年2005年北辰区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39454910人均纯收入(元)7997877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比重49.3%55.9%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元)88029653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146712639人均消费性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76.8%76.4%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32973590人均纯收入(元)6525720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比重50.5%49.8%从表1-4来看,天津市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高端消费领域的差距较大,北辰区
9、农民的消费水平高于天津市农村居民的平均水平,但同城市居民的差距较为悬殊。2005年,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和医疗保健消费方面,北辰区农民的消费支出约为城市居民的1/2,而交通与通讯和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消费,北辰区农民约为城市居民的1/3,家用电脑消费支出,城市居民人均消费额达到51元,北辰区农民0.04元,相当于城市居民的1/1725。由此可见,北辰区农民的消费层次较为落后,农民在信息化、文教卫消费需求等方面对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制约较为明显。表1-4 2005年高端消费情况 消费性支出天津市北辰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农民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元)524108268.48医疗保健(元)996.3
10、5268411.98交通与通讯(元)998.01270341.1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元)1283.7252416.311.4环境条件新农村的建设发展理应为当地的发展创造更为优良的条件,农民才能在创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发利用外部资源等方面充分地发挥主体作用。从表1-5可以看出,近两年,北辰区新农村建设在住房改造、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成绩突出,基本可以满足当前农民的发展需求,但是在吸纳利用人才、吸收境外科技成果、金融体系建设、科技条件服务平台支撑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的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表1-5 北辰区固定资产建设情况2004年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09435当年完成投资(万元)
11、358421453156当年施工面积(平方米)14734893150123其中住房48550200500道路长度(公里)365422道路面积(万平方公里)293325供热管长度(公里)418.5457.52、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带来的主要问题近两年来,北辰区的新农村建设得到了一个跨越式的发展,今后一段时期内还将有更快更大的进步,但从发展的形势来看,财政投入、村民素质、待开发的优势资源等将跟不上发展的要求,跨越式发展的模式所面临的障碍和问题将不断突现出来。新农村建设必然会转向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意愿为发展方向、平稳推进的发展局面。调研发现,新农村建设中“强政府”和“弱农民”的建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快
12、速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发展滞后、农民生活质量水平相对较低的发展问题,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问题。总体上来看,一方面农民弱势地位在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和经济社会建设体系中难以自发改善,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致使农民处于一个更为弱势的地位;另一方面,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低,难以在短时间里摆脱弱势地位,既需求外界的大力推动,更需要农民自身的努力和快速的成长。2.1农民主体地位缺失,与农民难以成为主体互为因果,会加大农民的弱势地位首先,农民市场意识差、组织化程度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产品的商品化、产业化对组织和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农民在传统生产模式的影响下,往往只关心生产,缺乏质量管理和营销意识
13、,因而只能收获一小部分利润。近年来,北辰区出现了一批新型农民,他们生产特色农产品,种植反季节性蔬菜,规范生产养殖,加强了农产品的加工处理,实现了增收创收。但大多数农民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观念,思想认识水平较低,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农业生产不能摆脱贫困,农产品价格低是不可避免的;二是品牌意识不强,没有能力打造特色产品,规范生产,提高质量;三是缺乏组织管理性,完全受制于中间商。其次,调研发现,农民在才干、资金和各种资源方面不能有效投入,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使得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农民难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2.2加大了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难度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北辰区
14、作为城郊区,不仅需要面对“三农”问题,加快北辰区城市化建设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内容。农村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加快农村文教卫等事业全面发展等等任务艰巨,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将使得政府有限的人力和财力,难以跟上形势发展的要求。在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农民作为客体,只有同时作为发展建设的主体,其发展才可能脱离对外界的依赖,才能独立健康的向前发展。另外,由于部分农民在发展致富中缺乏独立性和创造性,一些农民受利益驱动,采取在政策上钻控制,不积极配合新农村建设,私搭乱建,拒绝搬迁,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不少额外的困难。2.3助长了部分农民好逸恶劳之风,不利于培养农民自立自强的精神
15、意识在北辰区城市化的过程中,部分农民因政策补贴财富迅速增加,并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北辰区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工作的最大难点是农民拆迁问题,而绝大部分农民最关注的也是有关拆迁的补贴问题,农民有了一定的依赖性。造成农民依赖心理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农民能力素养相对较低,发展机遇难以把握,求助心理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农村建设欠账较多,现阶段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速度较快,很多开发建设工作农民因缺乏资金和技能难以调动,中间引导推动工作相对不足。收益同个人能力和付出相脱离,不利于培养农民“勤勉、自助、合作”的发展精神,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难以成为真正的主体。2.4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存在
16、表面工程,脱离人民需求调研发现,在北辰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一些表面工程,类似管道改造或维修等农民极为关心的建设工作不能得到重视。另外,教育文化卫生等工作推动起来困难,主要是农村消费层次较低,农民的消费以衣食住行为主,特别关注和愿意花费的主要焦点是住房和红白喜事,对教卫文的认识和投入不够,不够主动积极,这样尽管政府可以加快完善各基础设施建设,但农民需求市场不足,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3、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途径提升农民主体地位与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确立以农民为主体既是新农村建设克服重大问题的法宝,又是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本体现。但是两者的推进方式并不完全统一,不同阶段各自相互影响的
17、作用大小也不同,只有提升农民主体地位完美地融合到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新农村建设才能少走弯路,又好又快地持续向前发展。3.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是实现农民主体地位的基本保障,是提升农民主体地位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北辰区在新农村开发建设、转移富余劳动力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过程中,农民增收的渠道有所增加,但从表1-1来看,2005年农民收入比2001年增加了46.1%,高于城市增幅41.1%,而收入增加的绝对值,城市居民高出北辰区农民32.8个百分点。从农民增收的方式来看,北辰区农民增收的动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获取的工资性收入;二是二三产业的开发建设
18、,使得农民可以获取到工资性收入,以及土地和集体财产升值带来的收入;三是农业的优化升级、农产品加工贸易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和更多利润;四是政府财政对“三农”发展的支持、工业反哺农业,使农民在设施建设、社会保障和福利等方面得到一定的支持。四方面举措显著地改善了当前农民收入落后的状态,但后三方面举措所带来的受益面或整体受益幅度有限,示范推广和进一步整体大幅提高还需依赖强大外力推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3.2在政府推动新农村建设中,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新农村建设,政府在财政支持、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组织宣传等方面,有很强的主导作用,具有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条件和资本,但实际操作中
19、能否在强化农民主体地位中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推进速度和主导方式密切相关。如下三种引导方式可以有效地增强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正确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关系、不同层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关系、政府资金投入与社会参与的关系、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关系、“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等3。下一阶段,北辰区有条件大力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保证新农村建设持续进行的正确导向、制定新农村建设蓝图的设计规划、加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加强引导为农民发挥主体作用提供组织保障,避免大包大揽和形
20、象政绩工程,多采用物质援助、技术设备支持,以及在文化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适量的资金补贴,来引导农民多投入、多行动。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强大动力,但当前北辰区引入竞争机制的条件还不完备,竞争机制还没有成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农村建设还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而政府采用重点支持、示范带动的建设方式,条件好的村镇建设基本不需要农民付出多少代价;二是各乡镇由于各自的基础和条件差异较大,缺乏竞争基础,一些村根本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另一些村则可能很容易。要引入竞争机制,首先要创造条件,区别对待,合理划定任务目标和奖励办法;其次,要加强自身的纵向比较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循
21、序渐进地推动各村镇向前发展,不断增强农民的组织实施能力和建设信心。加大自立自强发展精神的宣传教育。面对当前农民能力素养较低、发展机遇难以把握的形势,同时在各种好政策的推动下,新农村建设中出现利益分配同个人能力和付出相脱离,农民“勤勉、自助、合作”的发展精神极容易丧失。加大自立自强发展精神的宣传教育,有利于唤醒农民的时代进取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是实现农民主体地位必要的精神支柱。3.3加强村级组织、农民专业协会建设农村基层组织肩负着管理、引导广大农民建设农村、发展农业、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等重任。在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上,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很多,主要包括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干部包村、建立村级收入保障机制、领
22、导联点督导、创新激励机制、明确职责制度、为村级组织搭设各种平台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特定产业为依托,以群众自我服务为目的,按照平等自愿参与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中介组织。它将农村不同经济主体的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聚集起来,使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与社会化大市场有机结合,减少单家独户进入市场的风险,较好地解决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规模较小,难以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效对接问题4,大大减少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有助于增强农民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加强农民专业协会建设,首先需要加大教育宣传,提高农民的需求意识和合作意识;其次,边示范边推广经验;另外,还需要选好能人牵头、保障政策兑现、规范
23、各项操作。3.4大力培养农民发展致富带头人,培育新型农民农村致富带头人是指在农村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及农产品营销、劳务输出、科技服务等生产经营致富、并带动周边农民致富的人 5。北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农民发展致富可以是各式各样的带头人,可以是先进思想带头人、也可以是投资建设的带头人。当代农村致富带头人具有如下特征:一是率先实现个人致富,并具备带动周边乡邻共同致富的自身优势;二是有文化、善经营,懂管理,用企业理念生产经营;三是开拓创新,守法经营,对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四是立足自身发展,不依不靠,不等不要;五是其经验做法对农民生产、农村发展有较为深远的影响。抓住致富带
24、头人特征,寻求并培养农村发展带头人,有助于引导农民,增强农民的干事能力和积极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新型农民,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高素质新型农民,是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基础。培养新型农民的前提是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从制度上保障新型农民的培养。当前培养新型农民,不能盲目地以全面提升农民各项素质为目标,需要立足实际,抓住环境发展需求,结合地方特点,重点推动,开展各种形势的培训指导工作。3.5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乡村市场经济环境破解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建立城乡互动、有机衔接、共同发展的新机制,建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市场体系,是加快实现农民主体
25、地位的重大举措之一。推动城乡一体化,要充分开发挖掘农村潜在资源和人力资源基础,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资源、先进机制和完备的科技、市场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互动是关键,合理调配城乡间的人口流、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实现城乡之间劳动力、技术、公共设施、资本、信息等各类经济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是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品牌宣传、农村专业人才培育、农村信息平台等建设的加速器,是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途经。4、结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需要循序渐进,需要地方根据发展阶段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在韩国的新村运动中,农民主体地位的实现过程可以概述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基础设施环境改善阶段、增强农民经济
26、实力阶段、政府推动向民间自发建设的转换阶段、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阶段政府大幅度调整政策、制定规划、协调服务,并提供一些财政、物质、技术和服务等支持,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各种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业、流通业。按照韩国的发展进程,当前北辰区新农村建设仍处于前两个阶段,并基本达到大力强化农民主体地位的发展要求。另外,有一点需要注意,农民主体地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性是相对而言的,作为建设的实践主体,并不是要求农民要在新农村建设中贡献最大,而是以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为标准。参考文献:1陈义平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N】光明日报,2005-12-06(06)2刘清敏关键是让农民成为主体韩国新村运动的启示J求实,2006(22):603吴江,欧书阳. 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应处理好的关系J.农村经济,2006(12):90-924王小斌. 遂川县农民专业协会的调查与思考J. 老区建设,2006(10):46-475黄祥福(编辑). 当代农村致富带头人的作用及特征J. 农村人,2005(7):316天津市统计局. 天津市统计年鉴Z.20067天津市北辰区统计局. 天津市北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统计汇编Z.2001,200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