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一种新手工艺的构建研究以象山竹根雕的创造活动为例.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92854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56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种新手工艺的构建研究以象山竹根雕的创造活动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一种新手工艺的构建研究以象山竹根雕的创造活动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一种新手工艺的构建研究以象山竹根雕的创造活动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一种新手工艺的构建研究以象山竹根雕的创造活动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一种新手工艺的构建研究以象山竹根雕的创造活动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分类号UDC注1 : 密级学号注2 :注3 : 注4 :硕士学位论文一种新手工艺的构建研究以象山竹根雕的创造活动为例研究生姓名: 吴璇导师姓名: 李立新 教授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 设计艺术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3年4 月23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13年 5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授予日期 20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20 年 月 日目录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第一章 竹根雕艺术在象山的崛起 2第一节 象山县基本概描述 2一、象山的地理环境二、象山的历史文化23三、象山的经济生产 3第二节 象山竹根雕产生的缘由 3一、竹根雕的历史渊源

2、3二、象山的竹文化 4第三节 象山竹根雕技艺的初步探寻 5一、以技术模仿为起点 5二、对传统技艺的深入研究及反复试验 7三、摸索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8第二章 象山竹根雕的艺术特色第一节 各流派技法的融会贯通一、传统竹根雕的工艺技法101010二、局部雕、乱刀法等新技法的应用 111、 张 德和开创局部雕等新技法 112、局部雕、乱刀法等新技法的介绍 12第二节 色泽古雅的仿古效果一、传统的仿古做旧方法二、象山竹根雕的仿古做法131314第三节 适应竹根的自然形态 14一、大师张德和的创作理念 141、奇材142、慧眼 153、神思 164、巧艺 16二、大师张德和根雕作品赏析 16第四节 审美素

3、养与意境的提升 20一、根雕师自身文化艺术素养的提升 20二、竹根雕作品所表现的深层次内涵 22第三章 政府、社会、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互动关系23I第一节 政府对根艺发展的高度重视及持 23一、建立中国根艺学术组织 23二、联合举办全国性大型展览活动 23三、设立“刘开渠”根艺奖 24四、开展学术资格评定工作 26五、象山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及扶持 261、 拨 款建设“德和根艺美术馆 ” 262、 积 极的开展“申遗”工作 283、扶持竹根雕艺术的产业发 展 28第二节 社会媒体对竹根雕工艺的全方位宣传一、国内媒体对竹根雕工艺的宣传二、国外媒体对竹根雕工艺的宣传第三节 艺术家与工匠之间的学术交

4、流一、开展全国性的学术交流与理论研讨二、专家学者亲临象山,给予肯定及指导303030313132第四章 象山竹根雕新工艺的建构意义 34第一节 建立在一个完整的互动体系基础之上 343435一、象山竹根雕的建构需要政府的主导二、象山竹根雕的建构需要根雕艺人的接棒三、象山竹根雕的建构需要专家及群众的支持36第二节 证实了消失的传统工艺复兴的可能性 36一、创办民艺博物馆的必要性 3637二、对民间传统艺人的保 三、转化功能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四、艺术化与产业化发展两者结合38391、 艺术化与产业化何去何从 392、竹根雕产业化发展的制约 因素 40第三节 非遗研究的新课题 40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5、的开发需慎重对待 40二、把民间艺术引入到中小学教育之中 41三、民间艺术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41结语4344致谢 参考文献 45附录 47作者简介 50II中文摘要中国的竹根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门传统的艺术几近绝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竹根雕艺术却在浙江象山县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重新崛起,在象山县几代竹雕艺人们的努力之下,历经短短的三十余年,象山竹根雕以其独特的形式、风格以及技法,最终使得竹根雕成为了象山“传统”的民间艺术。本文主要以田野考察以及个案分析的方法,通过与象山竹根雕大师们的深度交流,对象山竹根雕艺术的创造发展过程展开了具体的探索与分析。并由此深层次的探寻推动其

6、走向成功的原因,象山竹根雕从无到有,并不是一个偶然,这个过程是建立在政府、社会、专家学者以及根雕师傅这个完整的互动体系基础之上的。本文在对象山竹根雕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之后,总结出自己的新观点,希望对中国当代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象山 、竹根雕 、手工艺、 构建、 创造。IIIAbstractChinese bamboo root carving art has a long history, due to various reasons,however, this traditional art is nearly extinct. The late 1970s, the

7、bamboo root carving art has re-emergence in Xiangshan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this beautiful and fertile land, the efforts of generations bamboo arts people in Xiangshan County, after a short period of more than thirty years, Xiangshan bamboothe root carving its unique form, style, and techniques

8、, and ultimately makes bamboo root carving became Xiangshan “traditional“ folk art. Fieldwork and caseanalysis, depth exchange Xiangshan bamboo root carving masters, the object mangosteen Gendiao art creation process of development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andanalysis. Promote success and explore thi

9、s deep-seated, Xiangshan bamboo root carving from scratch, not a coincidence, this process i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ment, society, experts and scholars, as well as root carving master thecompleteinteractive system based on .Summed the paper object mangosteen Gendiao positive theory explore

10、new ideas, and I hope to play a reference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Keywords:Xiangshan 、bamboo root carving 、handicraft 、build 、create.V引言引言一、论文选题的缘起中国的竹雕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始见于南齐,鼎盛于明清,后因材料局限,作坊泛滥,粗制滥造而逐渐衰落,几近绝迹。20世纪 70年代末,浙江的象山县出现了十多位沉迷竹根雕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开始从事竹根雕创作。如今,已有数百人走上了

11、这条艺术道路,在传统技艺和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他们使象山的竹根雕逐渐由模仿、讲究精细、刀法纯熟转向因材施艺,充分运用竹根的自然形态来表达主题,并向中国根艺美术要求的“发现自然美、创造艺术美”的方向发展。1996年 11月,国家文化部将浙江省象山县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根雕”之乡。二、象山竹根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竹根雕,作为一种早已衰败的传统手工艺,却在 20世纪 70年代末到如今短短的三十多年内,在一个尚没有该艺术“传统”的浙江象山县重新崛起,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身都是工匠出身的根雕大师,根据反复的试验,独立自主的创制了象山竹根雕独特的形式、风格以及技法,最终使得竹根雕成为了象山“传统”的民

12、间艺术。一种新的当代工艺从诞生到成功,并在一代人的手中完成,类似的成功案例是较为罕见的。这样的一种传统性的创造,不是通过单纯的地方性的根雕师们的努力就可以的,它还需要获得政府、社会、艺术家等各方力量的支持,只有经过如此复杂的相互作用,才能使其最终被创造出来并得以发展。因此,追溯象山竹根雕的创造、发展过程,并由此深层次的探寻推动其走向成功的原因,是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对象山竹根雕的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并总结出自己的新观点,使人们认识了解当代竹根雕艺术,提倡手工文化所蕴含的内在价值,并希望所做研究能对竹根雕创作者带来有益的理论帮助。比较、研究象山竹根雕艺术迅速崛起的原因、发展历程以及象

13、山竹根雕大师的创作理念,使之为中国当代传统艺术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深层意义。三、与论文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如今正是竹根雕的辉煌时期,然而目前出版的有关竹根雕的书籍,仍主要以图片集的形式存在,对竹根雕具体的深层次的研究很少涉及,尤其是有关竹根雕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性内容很少见到。象山县的竹雕艺人们在创作的同时也积极的开展着理论研究,他们将象山竹根雕的发展过程、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制作要领等等在文章中娓娓叙来,可是很少涉及如何进行市场拓展的话题,即使有也是过于简单片面,可实施性不强。我认为,有关竹根雕的传承与发展、产业化与艺术化的平衡发展等类似问题,是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当中必须得正视

14、起来的。四、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了田野考察、个案分析、文献归纳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调研过程中,笔者曾多次实地走访了浙江象山县,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与相关的根雕艺术家、政府人员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当地竹根雕市场的基本情况,获得一手资料,并亲自参与到竹根雕的制作过程之中。以根雕大师张德和的创作生涯为例,采用个案分析的方法来纵观整个象山竹根雕的发展历程。1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 竹根雕艺术在象山的崛起第一节 象山县基本概况描述一、象山的地理环境象山县位于浙江省东部的沿海中段,县境由象山半岛东部及沿海 600 多个岛 礁组成,呈一个半岛县的状态。象山的全县总面积为 1175 平方公里,其中本土

15、面积达到995平方公里,其余的岛礁面积为18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 800公里,约占全省海岸线长的 1/8。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之后,我在朋友的陪同之下从盐城出发,顺着沿海高速,奔向一个叫做象山的县城。当路上的指示牌上显示离象山还有二十余公里时,映入眼帘的只有一条沐浴在落日的余辉中被大海环绕着的狭窄的路,这是进入象山的唯一途径。此刻的身临其境,才能真正感受到象山“三面环海,一路穿陆”的壮观景象,其“海山仙子国,东方不老岛”的美称当之无愧。经过了八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在傍晚时分到达了象山城区,接待我们的是竹根雕大师方忠孟。图 1 : 蓝色区域即 为 象山所在位置由于被海和山包围着,象山的空气质量

16、非常的好。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象山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年平均气温为 16c17c,因此全县四季分明,热量充沛,风光优美,气候宜人。低山、丘陵、山地、平原、滩涂、岛礁、海湾等是构成象山的重要地貌要素,丘陵起伏、溪流纵横的地形优势,使得县内盛产毛竹,郁郁葱葱的竹海漫山遍野,县内每年竹笋的出产量达 5000吨以上,砍伐竹材 200万支,因此残余的竹根数量也是相当可观的。图 2 :象山城区图片2第一章 竹根雕艺术在象山的崛起二、象山的历史文化象山的境内文化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时候,象山当地人本属于越族,直到秦统一之后,由于受到迫迁政策的影响,才慢慢同化为汉族。“唐神龙二年,象山立县

17、,因村北有山,“形似伏象”,故名象山。”至2007年末,象山的1总人口数达到了53.18万人。历史上的象山,也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地方,比如我们所熟识的元代元曲大家汤氏,明代高僧梵琦, 图 3 : 县内 举办的织 网比赛晚清女诗人叶兰贞等等,深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象山人崇文尊才的世风,也使得象山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别具特色。作为一个海滨城市,象山有着极为丰富的海洋资源,以及浓厚的渔家风情,其至今仍保留和传承着早期的渔家习俗。踏上象山这片土地,扑面而来的是不可抗拒的渔家气息和乡土文化。抬阁、鼓琴、西杂番、新闻、走书、路头戏,这些古老的以说唱类为主的艺术表演,至今仍能在象山见到它们的身影,而近几十年才崭

18、露头角的竹根雕艺术,更是成为了象山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三、象山的经济生产象山有着悠久的制盐历史,在唐朝时期当地人就已掌握了用海水煮盐的技术,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又兴建了六个规模宏大的盐场,目前县内每年的盐产量达到六万吨左右,占据省市前茅。由于象山紧挨着大目洋、猫头洋、渔山这三大渔场,在如此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之下,象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著名的渔业大县,当地百姓的人均收入水平颇高。象山不仅拥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还有着丰厚的人文历史背景,如今的象山,获得了“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的称号,并努力打造了以“海岛旅游、乡村旅游、人文旅游、旅游节庆”等为主题的多种旅游项目,这

19、些正在如火如荼发展中的旅游业,也是目前象山县内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象山现如今有近二十家的工艺美术厂家,生产出来的工艺品主要远销美国、英国、东南亚各国以及澳门、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值达到五千多万元人民币。第二节 象山竹根雕产生的缘由一、竹根雕的历史渊源我国所拥有的竹子品种约为二百五十多种,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我国的江南地区。竹刻工艺是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中的一个门类,而竹根雕则作为种类繁多的竹刻家族里的一个重要支脉,是雕刻师傅们充分运用竹子节实竿挺、肌理匀净的材质特征,借物抒情,精心雕刻出的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高雅艺术品。根据我们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分析,竹根雕最早出现于南齐时期,

20、据南齐书明僧绍传记载,齐高祖曾赠竹根如意笋箨冠给明僧绍。北周文学家庾信也有诗云“野炉燃树叶,山杯1 见象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象山年鉴2008,北京:方志出版社,2009,4,第 58页。3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捧竹根”,这充分的说明在当时竹根已被加工成杯子来使用。到了盛唐时期,国富民强,竹雕工艺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逐步走向成熟,人们开始掌握浮雕、线雕、浮雕、留青等多种技法。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精致细腻的文化品位深深地促进了整个工艺领域的发展,其中也包括竹根雕工艺,可是在当时由于竹刻艺术尚未形成一个专业的艺术门类,所以记载甚少。竹根雕艺术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真正开始兴盛起来

21、的,而在清代中期则达到了该领域的巅峰,上海市嘉定区和江苏省南京市在当时是竹根雕的主要产地,也因此竹刻史上曾有“嘉定派”与“金陵派”的说法。然而到了清代中晚期,嘉定竹刻与金陵竹刻都开始逐渐走向衰亡,从事竹雕刻的人日渐稀少,到建国以后几近绝迹。二、象山的竹文化漫山遍野的竹林,使得竹乡象山的封号名符其实,斑竹、箭竹、石竹、龙须竹、紫竹等等,其品种达到二十余种。自古以来,象山的百姓就以竹为生活之需,其用竹制作出来的生产和生活用具如箩、筛、筐、笼等,数量达到几十种之多,由此可见竹文化早已渗透到象山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器,或斫竹干屈而为之,或削竹片及析竹篾编而为之,曰竹轿、曰竹床、曰竹橱、曰竹凳、曰竹

22、几、曰竹箱、曰竹席、曰竹夫人、曰竹簾,兼供家用具。”2 图 4:象山毛竹林象山自古存有“篾匠”这一行业,游走四方的篾匠们以毛竹为原料,为每家每户修理和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以及生产工具。张小泉,是上个世纪象山牌头村著名的民间竹艺人,他的手艺相当的精湛,难能可贵的是还能在器物上雕花刻字,深受大家的喜爱。他本人擅长制作竹椅,凡是他制作的竹器,可历数十年不散架,不蛀不霉,堪为称奇。同样有名的还有夏先知、夏双福、夏尧土等人,其均能制作出各种形式的精美竹器,深受百姓爱戴。然而到了上个世纪末,篾匠一行在象山几乎是消失了,留存下来的少数老工匠们,即便是身怀绝技,但是早已没有了用武之地。象山的历史上虽然出过不少能

23、工巧匠,也留存了不少的竹工艺品,但是其大多为竹身所制,除了罐、桶、升等实用品之外,鲜有竹根雕刻的作品。目前,我们在象山能看到的仅存的两件前辈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竹雕作品,分别是清嘉庆年间蒋光猷置用的秋叶贡盘,由郑振本收藏,以及民国时期郑兆鸢所作的梅花诗文笔筒,由郑宝根收藏。2 见民国象山县志图 5:竹子所制日用品4第一章 竹根雕艺术在象山的崛起其中以秋叶贡盘最为特别,作品由一个大竹根劈成两半加工而成,其充分利用了竹根的自然形态,构思巧妙,刀法简练,雅宜可人。第三节 象山竹根雕技艺的初步探寻临行之前,我将象山从事竹根雕刻的艺人们的辈分关系,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如图 6所示。象山竹根雕的领

24、军人物象山竹根雕的名家张苍竹、张德和、郑宝根方忠孟、周秉益、王群、陈春荣、蔡海楚、朱利勇、陈善国象山竹根雕的后起之秀 钱沙汀、林海仁、朱至林、李善成、王进敏、朱敏辉图 6:象山竹根雕艺人名单在象山县城安顿下来之后,我才得知竹根雕大师郑宝根先生已在 2009 年时因病逝世了,享年 52岁。获知这个消息的我是相当的震惊,同时也为象山缺失了这样一位根雕大师而深表遗憾。在方忠孟大师的引荐之下,我们有幸见到了象山竹根雕发展史上的最重要的一位人物张德和大师。记得我初见张 德和时,便顿时被眼前这位有着锐利的眼神和留着一撮小胡子的人所吸引,这位即将年至花甲的大师,虽然岁月早已在他的脸庞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可是

25、一提到竹根雕,却是格外的神采飞扬,精神抖擞,妙语连珠。张德和,中国竹工艺大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第一批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就在象山的一个竹乡长大的他,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感。平易近人的张德和大师十分耐心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所谓“文如其人”,现如今“雕也如其人”,一件件情趣盎然的根雕作品,反映出张德和生动活泼的心灵。以下部分为笔者对采访内容的口述整理。图 7 :笔者与张德和大 师的合影一、以技术模仿为起点一段小小的竹根,在其变成竹根雕成品的道路上要历经十余道的工序,经过选材、构思之后,先初步雕琢(图 8),然后再局部精修,最后再经过防霉、防蛀、防裂的处理,以及抛光、打磨、上蜡,这样

26、一件作品才算正式完成。5南京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图 8 :竹根雕的初步制作过程探源象山竹根雕,西周镇人张苍竹是一位不可磨灭的领军人物,1942 年出生的张老先生尽管家境贫困,但是仍然非常热爱绘画,山水、人物、花鸟都颇为擅长。1968 年,年近三十的张苍竹拜资深漆匠,年已六十五岁的茅洋石才兴为师,学徒两年之后自立门户,在日后以手艺养家糊口的日子里,张苍竹收张德和、赖其学等人为徒。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里的手工艺人们倍受社会的歧视,生活窘困不堪。1976 年的某一天,一 缕阳光穿透象山阴霾的天空,隔壁宁海县的同行采用深浮雕的技法创作出来的朱金木雕,深深的吸引了张苍竹的眼球,与此同

27、时同样令他称羡的还有人民画报上刊登的牙雕作品嫦娥奔月。张苍竹深受启发,顿时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们象山的工匠也要制作这些精美的工艺美术作品。于是,张苍竹开始召集人员,聘请师傅,打算办一家木雕厂,可惜当时由于资金、体制和技术等问题,并不能将此想法付诸实施。 1978年,象山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闻风而动的张苍竹又开始筹划创办工艺厂,在其同行郑裕泉以及徒弟张德和的支持下,赖其学、何幼真、郑宝根、朱至林等人也相继加入,组成了一个九人的筹备小组。可是提到具体做什么时,谁都没有个主意,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个人办企业是被明令禁止的,因此外出取经是唯一的出路。是年秋天,这九位年轻人不畏艰辛,从西周车领村出发

28、,一路骑自行车到达奉化、横溪、宁波、宁海等地,花费一个星期先后拜访了宁波工艺美术公司、奉化竹编厂、宁海朱金木雕厂等单位。大家一边学习一边收集资料,商量之后毅然放弃了投入大且工艺要求颇高的朱金木雕产品,由于受到明清时期的竹雕作品石榴小孩与和合二仙的照片以及奉化戴兴国所作竹雕作品蟹篓的启发,最终大家选择了试制竹根雕这条简便易行的路径,并推选张德和、郑宝根、周爱平等人为主创人员,其他人则外出打工赚钱以维持生计。大伙凭借着自己掌握的油漆、雕刻的手艺,以竹根为原料,在及其艰难的环境下踏上了一条漫长的摸索之旅。由于都是在文革之后才学的手艺,这批年轻人根本没有接触过被划为四旧的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甚至连图片资

29、料也没有看过,所以起初屡试屡败。后来张德和以画中的松鹤图为模板,采用镂空雕刻技法,在竹根上雕刻了二十四只栖息在盘根错节的古松上的白鹤,该作品耗时四十多天,工艺相当的精细。郑宝根则花二十多天的时间雕刻了一件柳荫仕女,作品也是非常的精致。这一批可以看作是当代象山竹根雕雏形的作品,却没有得到宁波市工艺美术公司和上海工艺品出口公司里面的专家的认可,其拒绝的理由是成本太高,是不会有市场的。虽然这次所带的样品未被录用,但是上海那边的公司在得知象山是毛竹的产地之后还是给予了一万多块的订单,让他们回去按照骑鹿寿星、携童寿星的模6第一章 竹根雕艺术在象山的崛起样,进行大批量的仿古制作。数月以后,由于张德和等人出色地完成了这批根雕作品,非常满意的上海公司将象山作为生产仿古竹根雕的定点单位。所以说,象山竹根雕的前期作品是以模仿为起点的,创作人员们尽管熟练地施展着雕刻技法,一刀接一刀地刻画出一件件精致的作品,但是这些成品早已看不出竹根的模样,丝毫没有竹根艺术的风格可言。二、对传统技艺的深入研究及反复试验外贸业务的接踵而来,使得成立“工艺美术厂”之类的机构成为一种必然,然而依据当时的政策个人不允许自立门户做生意,必须要有组织来挂靠。于是 1979年底,“象山县西周工艺美术厂”成立了,其挂靠于中共西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