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的思考.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1890695 上传时间:2018-08-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的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的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的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的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的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的思考【摘要】:亲子关系是人世间最为天然和永久的情感联系,是家庭关系的轴心。伴随着“民工潮”我国农村形成 5000 多万的留守青少年。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呈现出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低频率性等特点,造成家庭亲子之间感情日渐疏远,使得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功能被弱化,这对孩子的正常社会化、和谐家庭的构建、社会管理构成严重的影响。对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对症下药地提出优化调适策略是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关键词】:农村留守家庭 亲子教育 现状及优化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亲子关系在法律上是指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权利、义务关

2、系,在伦理学上是指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人世间最为天然和永久的情感联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家庭关系的轴心。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我国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伴随着“民工潮”使我国农村形成 5000 多万的留守青少年。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造成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日渐疏远,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亲子教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分析农村留守家庭的亲子教育现状及原因,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教育的状况,使孩子获得正常的社会化,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

3、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创新社会管理产生重大的作用。一、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现状之分析。目前留守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有一方(主要是母亲)与孩子在一起的单亲留守家庭; (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一起的隔代留守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被寄养在亲属家的空巢家庭;(4) 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或兄妹兄弟、姐弟姐妹相依留守的家庭。本学期,我对我所教授的高一(1) 、 (2) 、 (3)三个班级 126 位学生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基本情况是这样的:126 位学生中共有 113 位来自农村,其中父母双方常年都在家的为 1

4、1 人,仅占 9.7%,父母只有一方(主要是母亲)在家的62 人,父母双方常年都不在家和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共 32 人,父母双方常年都不在家投靠非直系亲属的 8 人,父母双方常年都不在家靠上学的哥哥或姐姐带着的 4 人,父母双方常年都不在家自己自己照顾自己的 5 人,父母双方常年都不在家除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还要照顾妹妹或弟弟的 2 人,还有一位学生父母双方在哈萨克斯坦做生意已 6 年没回家。这就是民工潮带来一种新的日益突出的社会现象留守家庭,使得农村中很多家庭的成员主要由妇女、孩子和老人构成,造成了留守妻子、留守老人和留守青少年等诸多问题。其中留守青少年这一弱势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5、。留守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品行问题、监护问题等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外出务工使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毋庸置疑,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呢?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关系健康吗?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功能得到发挥了吗?答案是非常值得商榷的。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健康的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重要条件。家庭教育功能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6、,亲子教育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亲子教育是青少年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要动因,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些留守家庭的孩子由于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子关系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被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形成诸多人格问题和亲子道德问题。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家庭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教育氛围较差。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家庭教育功能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 “养而不教”是很多农村家庭教育客观存在的现象,他们当中很多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

7、师的事。有的父母认为“只要吃好喝好就行” , “儿孙自有儿孙福”认为只要能挣钱,读书也没什么用,不读书照样可以赚钱,大学生不是还找不到工作吗?这种观念影响孩子产生了“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分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教育失常。二是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

8、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使得留守儿童在教育、安全、生活、心理和生理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和考验,在身体发育、智力水平、学习成绩、思想品行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孩子。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三是亲情教育的失常导致留守孩子道德和心理偏差。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缺乏父母亲情抚慰,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不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有较强的孤独感。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

9、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程度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四是隔代抚养的教育问题和委托监护的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年迈的祖父辈文化水平不高,既没有教育的精力,也缺乏教育的艺术。有调查显示,留守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在年以内的占 28%,打工时间在 1-3 年的占 59%,打工时间在 3 年以上的占 13%。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年龄在 60 岁以上的占 35.73%。而隔代抚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教育观念太差,担负起“隔代教育”重任的爷爷奶奶们大多文化程度比较低,和儿童的年龄差距较大,他们只是按照他们教育孩子的经验

10、和观念来照顾教育孩子。其次,教育方法不当:祖父母人群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他们一般只能照顾孙子们的生活起居,并且他们往往溺爱孩子,对孩子的错误想法和行为不能及时地评判和否定,这就导致了孩子对自身的纵容,不能明辨是非。所以,当留守儿童在生活或学业上取得成功或遇到失败时,监护人很少有正确的方法给以他们鼓励奖赏或正确引导。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致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而有的亲戚和朋友的责任心更差,许多只是口头应承而已,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盲区,导致留守儿童出现

11、许多问题。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策略。良好的亲子教育会促使成长中的青少年成功地发展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促使其成功地社会化,形成健全的人格。短期内我们不能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消除城乡差距,也不可能消除“民工潮”和“留守家庭” 现象,但我们可以调整我们的亲子教育策略以改善亲子教育。1、要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为改善亲子教育奠定思想基础。 家庭是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重视起对儿童的教育。留守家庭的父母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不能只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巩固和

12、优化亲子关系,这种给孩子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留守家庭的父母要摆脱狭隘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切实重视子女的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若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品德和优秀的才干,父母是要有奉献精神的。马克思说过:“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 ”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因此,父母在这方面应有开阔的眼界和长远的打算,在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应该多为下一代考虑,多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外出打工父母要明白家教的

13、重要性,要增强自身的家庭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都要出类拔萃。过低和过高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易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生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2、克服各种阻力努力

14、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子女生活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是其教育和发展最为有利的环境。家长应努力创造条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其子女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良好的亲子教育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是将来他们踏入社会,影响其终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父母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等方式经常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倾听子女的心声,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积极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真正关心子女的成长,使他们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同时,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和育儿理念,并将其有意识地融入到自己的教育行为中,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提升家庭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将子女的健康发

15、展放在首位。要与老师保持经常性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利教育,防止其滋生消极的思想倾向。既要改善家庭教育的物质环境,更要改善家庭教育的精神环境。留守家庭的父母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但要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我们能够理解家长以物质上的满足来弥补其无法亲自照顾子女的愧疚心理。但是,即使是再多的物质和经济补偿也弥补不了子女见不到父母对其造成的心理“创伤” 。相反,过度的物质满足和经济供给往往为子女的越轨行为制造了温床,提供了条件,使他们难以抵制外界的诱惑,如沉溺于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临时没有钱引发偷盗、抢劫等犯罪行为。所以,父母应转变心态,更多地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

16、流和心理沟通,从精神上关心子女的发展,创设浓浓的亲情氛围。 3、留守家庭的父母更要掌握良好的教育方法,提升亲子教育实效。首先,要注重言传身教。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家庭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教育带来很大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其次,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

17、育沟通方式。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影响较大,但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最少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

18、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沟通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确教育,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4、如果确实需要隔代抚养或寄养,更要重视亲子教育问题。首先要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如果父母因为家庭经济问题一定要双双外出务工,则要考虑到受拖人是否有责任感,能否做好孩子的监护工作,孩子所处的环境是否适宜学习和生活,并经常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

19、,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其次孩子的父母要时刻关注家里的状况。要经常给家里打电话,写信等等,不仅要给孩子多一点关爱又要给老人多一点关怀,使孩子和老人找到亲情归属感,父母要加强与监护人进行沟通,这样即可以了解自己子女的成长状况,又可以使监护人不至于在照顾方面松懈,还可以使自己的子女充满心理的满足感,因为他们会感到父母虽然没有在自己身边,却还是在关心他们。再次隔代教育者切忌过于溺爱,代养人要树立角色意识。隔代教育者或代养人既然接受了委托,就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贡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娇宠溺爱,

20、做到严与爱的结合,要既要“养好”又要“教好” ,运用自己的情感和理智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差距客观上将长期存在,民工潮对我国农村家庭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农村留守孩子是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缺失的问题涉及家庭多、范围广、影响深远,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思考,要解决农村家庭亲子教育缺失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深入分析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现状及原因,对症下药地提出优化调适策略,对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教育,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推动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构建和谐家庭和社会、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参考文献: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 青少年亲子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吴念阳,张东昀.心理科学3、 心理学基础理论.国家心理卫生协会.20054、王志红.关于农村打工族子女教育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江苏教育,20025、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吴承红,蔡澄,邵启扬.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教育探索,2005,12农村留守家庭亲子教育优化的思考姓 名: 温 玉 华 单 位:常山县紫港中学电话号码: 6 4 0 9 8 7 邮 编: 3 2 4 2 0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经营企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