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注“双语教学”4主持人语关注“ 双语教学,沟通语言及其教学方法的选择一直是聋教育界争论不休的焦点话题.正如台湾学者林宝贵先生所言:“世界的聋教育,事实上就是一部语言沟通与语文教育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说,沟通语言及其教学方法选择反映了一定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但实践也证明,迄今为止聋校的各种沟通语言及其教学方法,在客观上各存利弊.这里所说的“双语教学“, 是我国聋校老师对 “双语双文化“教学的通俗叫法.“双语“ 是指聋人语言 f 自然手语) 和其所在国家所使用的语言(包括书面语和口语);“双文化“是指聋人文化和主流社会文化.“双语双文化“教学是 20 世纪 80 年代在美国 ,加拿大,英国
2、和瑞典,挪威等欧美国家的一些聋校兴起并逐步盛行起来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它摒弃过去流行的医学模型对聋人定义的缺陷,将耳聋和使用手语定义为一种文化现象.“双语双文化“教学遵循尊重和接纳聋人手语的原则.旨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内教他们学会自己的母语(自然手语),让他们掌握交流工具,从而发展他们思维,健全他们人格;在此基础上 ,教他们学习书面语,口语,进而让他们成为平衡的“双语“ 使用者 ,成为“双文化“ 的自由转换者.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于 20 世纪 9o 年代后期传入中国.其问,虽然国内外聋教育界对“双语双文化“ 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争议一直不断,但我国的天津,南京,昆明等地的少数聋校在非
3、政府组织的资助下,逐步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和谨慎的实验.历史进入了 21 世纪,近年来国内聋儿“双语双文化“教学实验情况如何?“双语双文化“教学给中国的聋教育带来了什么? 面对聋教育界现存的多种教学方法.我们当今应当怎样选择?请看本刊记者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双语双文化“ 项目组最近在大连召开的“第三届聋儿双语双文化经验交流会“ 上采回的报道 一切为了聋儿.在本期“视点 “栏目中,我们还选登了两篇观点迥异的文章一项前景光明的探索和“双语双文化“ 的困境.张宁生等人在一项前景光明的探索一文中分析了国内聋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其关键是缺乏对聋人群体的尊重,在这种情形下,“双语双文化 “教学在中国的实验有着
4、积极的意义;陈光华则在“双语双文化 “的困境一文中对“双语双文化教学提出了六点质疑,不失为对“双语双文化 “教学实验的善意提醒 .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促进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借鉴中冷静反思,让我们的教育目标更清晰,更科学,让我们的教法更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充满人性,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效率,更符合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夏秋之交的大连,风光旖旎.景色迷人.然而,参加“第三届聋儿双语双文化经验交流会“的中外代表却无心观赏.一到大连便直奔会场,把关注的目光全都投向了中国聋教育的一块实验园地聋儿“双语双文化“ 教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项目官员来了.作为会议的主办者,中国天津聋儿“双语双文化“ 项目的合作者和
5、资助者,在成功地支持中国开展聋儿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十多年后的今天,他们格外关注“双语双文化“项目能否真正给中国聋孩子带来更多的选择?挪威手语专家一行 6 人从大洋彼岸赶来了,他们不远万里,专程赴会,挟来了北欧聋教育的流行风:在那里,“双语双文化“ 已成共识,手语和挪威语一样已成为聋校教学与交际的正式用语.“东道主“ 辽宁师范大学张宁生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以及正在这里学习的“全国聋人教师培训班“的 39 位学员来了 ,他们成了这次会议最为壮观,最有声势的方阵.中国聋校新课程方案专家组组长周德茂,研制组组长程益基来了.我国着名的特殊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朴永馨教授来了,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曲学利来了,复旦大学年轻的语言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龚群虎带着自己采集的各地聋人手语资料,从云贵高原方言采集地也风尘仆仆地赶来了来的并不都是“双语双文化 “理念的赞同者,支持者,更不都是“双语教学 “的实践者.对“双语双文化 “,他们有的心存疑虑,也有人不太赞成.但是,这里没有无谓的争论,只有坦诚的交流;没有相互的攻击,只有彼此的沟通不同的视角.共同的心愿:为了一切聋儿.为了聋儿一切.一切为了聋儿!为了一切聋儿这是一幅彩色照片蓝色的大海,红色的甲板.白色的栏杆,两个神情可爱的孩子迎风而立照片上的男孩叫张力臣,女孩叫赵安蓉.当他俩有点拘束地走进近百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