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仪征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20082012年)仪征市人民政府2008年9月备注:这一稿(第六稿)是江南大学集中仪征各有关部门在国庆期间的反馈意见后形成的。联系人:科技局工业科缪航,电话83439121、13773535137,电子信箱:3581070目 录第一章 绪 论错误!未定义书签。1.1规划背景错误!未定义书签。1.2规划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1.3规划依据错误!未定义书签。1.4规划性质错误!未定义书签。1.5规划实施错误!未定义书签。1.6规划期限错误!未定义书签。1.7规划范围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区域概况、实验基础与制约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2.1
2、基本概况错误!未定义书签。2.2实验基础错误!未定义书签。2.3制约因素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建设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3.1建设思路错误!未定义书签。3.2基本原则错误!未定义书签。3.3主要目标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建设领域错误!未定义书签。4.1优化经济发展质态错误!未定义书签。4.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4.3社会事业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4.4城乡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4.5生态环境建设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 实验先行区域错误!未定义书签。5. 1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仪征沿江开发带错误!未定义书签。5. 2循环产业链建设:扬州化
3、学工业园区错误!未定义书签。5.3农村新能源发展:马集镇金营村生态家园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 优先发展工程项目错误!未定义书签。6.1支柱产业集群示范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2工业节能改造示范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3长江仪征段水质保护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4环境保护重点设施建设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5城区洪涝防御减灾系统建设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6农业节水灌溉建设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7秸秆全量还田技术推广示范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8生态农业示范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9石化物流园建设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6.10旅游业重点工程建设工程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 主
4、要保障措施错误!未定义书签。7.1组织规划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7.2管理运行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7.3政策支持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7.4公众参与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7.5合作推广体系错误!未定义书签。江苏仪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总体规划(20082012年)第一章 绪 论1.1规划背景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仪征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动摇的原则,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生产要素供应紧张,人口持续刚性增长,资源约束日趋严重,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就逐步显现。历经数十年形成
5、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路径到了难以为继,非转型不可的关键时刻。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是仪征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仪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破解资源、环境和市场等瓶颈制约,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具有重大的意义。1.2规划目的准确评估仪征可持续发展的现状与态势,前瞻性地提出仪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实施重点、实验区域、优先项目,引领仪征发展;总结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探索解决制约可持续发展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的科学路径,努力形成具有代表性、辐射力的共性经验,发挥实验区的示范作用;形成制度合理、机制有效的体制,构建促进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的组合性政策体系与制度框架,基本建成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相互交
6、融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3规划依据主要依据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扬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仪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仪征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等有关政策文件。1.4规划性质本规划是科学发展观在仪征实践的具体体现,是仪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延伸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文件。本规划在仪征行政区划内具有行政法律效应。1.5规划实施本规划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市政府各有关部门、乡镇、直属机构等应根据各自的实际出发,依法
7、履行职能,制定实施相关的年度计划,重点突破,形成合力,有序推进。1.6规划期限2008-2012年。主要分2008-2010年和2011-2012年两个时间段。1.7规划范围仪征行政区域。第二章 区域概况、实验基础与制约因素2.1基本概况2.1.1地理位置。仪征位于11902-11922,北纬3214-3236之间,地处江苏省中西部、长江三角洲的顶端,东邻扬州,西毗南京,南临长江,北接安徽省天长市。仪征东西宽30公里,南北长39公里,总面积901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水域面积21.4平方公里),是宁、镇、扬“银三角”地区的几何中心。2.1.2行政区划。仪征隶属江苏省扬州市,下辖马集镇、新城镇、真州
8、镇、新集镇、月塘乡、谢集乡、青山镇、刘集镇、大仪镇、陈集镇10个乡、镇,6个场圃。2.1.3户籍人口。到2007年末,仪征户籍总人口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6.29万人,乡村人口30.70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6.13 %。2.1.4 地理状况。地势总体呈北高南低之势,地貌多样,南部为长江冲积平原,北部、中部为缓岗丘陵区。沿江大片圩区土地肥沃,河网密布,历来是鱼米之乡;丘陵山区宜林宜牧宜副,适合发展多种经营。2.1.5气候特征。仪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一年中高空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脊影响,低空受冬季风和夏季风交替影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空气湿润
9、,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15.3,极端最高气温40.0(2002年),极端最低温度15.1(1969年)。年降水量1042.5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59.2%。2.1.6土地利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人均占地高于江苏省及扬州市平均水平。全市辖区面积1351539.3亩,截止2007年10月31日,全市农用地974545.1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1%;建设用地299224.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2.1%;未利用地7777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5.8%。2.1.7资源状况。仪征岸线资源优势明显,拥有27.6公里的长江岸线,是长江下游为数不多的河势长期基本稳定的水道之一,-10米
10、以下的深水岸线约14公里,可建一批万吨级码头。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为玄武岩石料、型砂、砺石(球石、花彩石、雨花石)、泥碳、天然地下矿泉水、石油和地热。其中,雨花石产销量占全国前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欧洲及东南亚地区。物产资源丰富,有大量的树种、植物、砂石、地下水等资源。其中药用植物有456个品种,蕴藏量2500吨;砂石蕴藏量3亿吨左右;地下水蕴藏量1.3亿方左右。农业主产稻米、专用小麦、油菜籽、茶叶、果品、菜鹅等,馋神牌风鹅远销海内外。2.2实验基础2.2.1 产业基础工业发展:增长较快,特色显明。2007年,仪征实现工业总产值517.23亿元,比上年增长34.3%;实现规模工业产值420.2
11、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私营经济实现产值144.11亿元,比上年增长36.7%。工业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石油化工、化纤纺织、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船舶制造等主导产业发展迅速。2007年主导产业完成规模工业产值329.9亿元,占仪征工业产值比重78.5%。以化纤纺织为支柱,与纺、织、染、服装、产业用布、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相互链接的化纤纺织园,以重化工、精细化工、物流仓储为主体的扬州化学工业园区,以围绕上汽集团的整车产品为支撑,以汽车零部件及其它配套加工产业为特色的汽车工业园,以高新技术产业和船舶修造产业为主导的江苏省仪征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园区产业特色鲜明,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将
12、对仪征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支撑作用。同时,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呈现出发展速度快、集聚能力强、支撑效应大的态势,已成为仪征提升工业发展质态、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点。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态势良好。常年粮食总播种面积约75万亩,粮食总产量30万吨左右。2007年仪征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含农林牧渔业服务业)18.3亿元。其中,粮食总产量26.70万吨,比2006年增长0.8%。大力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截止2007年仪征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1.75万亩,建成千亩以上高效农业示范园10个,百亩以上示范园157个,稻米、绿色茶叶、无公害蔬菜、青春园林花木、种草养鹅等生产基地,农业科技
13、、经济林果、马坝低丘综合开发、沿江万亩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园等农业园区,枣林湾生态园、扬州星河生态农业科技园、海峡两岸茶果产业园、月塘生态农业园等生态农业园和登月湖风景区、龙山风景区观光农业园、扬州西郊森林公园、铜山森林公园等观光农业园初具有特色,为促进仪征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和生产理念现代化,实现农业由单一功能向多种功能的转变,探索工业反哺农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服务业发展:社会贡献大,业态有效改善。2007年,仪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3.98亿元,增长1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3亿元,增长17.2%。2007年末,服务业对GDP贡献率达23.5%,拉动GDP增幅5.3个百分点;
14、服务业从业人员11.13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30.7%;服务业完成地方税收2.12亿元,连续五年保持10%以上增长,占仪征地方税收比重达40.3%,对社会贡献明显。超市、便利店、社区门店等新的业态不断涌现,苏果、世纪联华、家得利、时代、苏宁、五星等一批大型商贸项目相继落户,“华联”、“农工商”、“汇银”等连锁超市已遍及农村消费市场。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已经成为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新亮点。2007年新兴服务业实现营业额10.27亿元,同比增长18.8%,长江石化物流中心和上汽赛克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中心分别被评为江苏省和扬州市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2.
15、2财税金融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7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8.60亿元,比上年增长35.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96亿元,增长35.1%。财政总支出16.84亿元,增长23.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1.29亿元,增长40.3%。金融总体运行平稳。200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36.04亿元,比年初增加17.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76.37亿元,比年初增加1.5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90亿元,比年初增加20.21亿元。2.2.3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居民收入。“十一五”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1%和12.5%,2007年分别达到了13390元
16、和6219元,比上年增长17.2%和13.1%;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16.5%,恩格尔系数为40%,同比降低3个百分点。住房与信息化水平。逐步健全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保障体系。2007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9m2,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46.5m2,均超过省全面小康标准;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和私人汽车拥有量大幅增加,有线电视实现“村村通”,新集镇获“省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镇”称号。医疗卫生。2007年,新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个、卫生服务站46个101,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95%。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加强,血吸虫病防治通过省传播控制标准考核验收。进一步完善了新型
17、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35.35万人,覆盖率达97.5%,最高补助标准提高到3万元,农民看病实现即看即报;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4.5万人。社会保障。2007年,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加3100人、2100人、2595人。新增城镇就业358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42人,转移农村劳动力9085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城乡特困群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年末各类福利院拥有床位1715张;城乡居民5415户13325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18、”。2.2.4社会事业科技事业。2007年,仪征共组织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85项,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立项36项。新认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1家、省民营科技企业6家、扬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18个,扬州市高新技术产品6个。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20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各类专利申请数达641件,专利授权124件。教育事业。2007年,仪征共有幼儿园46所,小学46所,初中21所,普通高中7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2%,小学入学率保持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2%;普通类本一、本二及体艺类本科上
19、线人数连创新高,2008年达1326人,同比增加288人;职业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2007年普职招生比为50.6:49.4,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8%以上;继续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政策,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文体事业。设施不断完善,市体育中心田径场改造工程顺利完成,149个行政村“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达标,完成32个行政村“农家书香”工程,图书馆藏书达24万册;启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胥浦农歌、镗叉舞等13个“非遗”项目被列入扬州市级名录;累计抢救性发掘古墓葬70余座,出土各类文物1900多件(套);举办少儿艺术节、“万博杯”元旦万人长跑活动,“月月喜相逢
20、”广场文化节成为品牌;依法管理文化市场,深入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活动,营造良好文化环境。2.2.5城乡建设城镇建设。编制实施仪征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从市域、中心城区、老城区三个层次指导城市科学发展;深入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模范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多创联动”活动,先后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等称号;扎实推进城市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连年组织实施城建十大类工程,扎实推进城市路网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农村建设。农村实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兴建一批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改水等基础设施,
21、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提高;农民集中居住稳步推进,在10个乡镇规划建设14个农民集中居住示范点,逐步引导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居住;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农村沼气、卫生户改厕工程,“十五”前期底累计新建和改造农村道路275.6公里,清淤农村河道280.3公里,完成农村改厕19445户,新建沼气池3808只。2.2.6生态保护推广新能源。近年来,在各乡镇大力开展“一池三改”的沼气池试点工作,全面按照国家标准建设“一池三改”强回流新型户用沼气池,努力打造农村生态厕所。截止2007年,新建户用沼气池8000多只,年产沼气240.6万立方米,受益人数达28308人,形成节电8.05万度、标煤408
22、7吨的能力。为农田提供优质有机肥120.4万担,为11家房屋开发公司新建的住宅小区配套建设生活污水净化装置68座,年处理生活污水80.4万吨,推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800平方米,建成沼气生物链工程3处。仪征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比例已大于30%。节能降耗逐步展开,2007年单位GDP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5 %以上和6.2%以上。环境质量检测。加强“污染减排、环境监察、环境减控”三大体系建设,建成了一座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在化工园区增设大气自动检测站,建设长江小河口界面水质自动检测站。投资带吹扫捕集的安捷伦6890N气相色谱仪、瓦里安240DUO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
23、进一步增强了对水中有机物和重金属的监测分析能力,有效提升了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能力。水环境保护。仪征共建设有4座污水处理厂,即仪化公司污水处理厂、荣信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扬州化学工业园青山污水处理厂和新集镇华腾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总处理能力为14.7万吨/日。其中位于城区的为前3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为14.3万吨/日,配套铺设了两条污水主干管13.3公里。城区范围内已建成污水管网19公里,雨污合流管渠66.27公里。同时加强全市城区及周边乡村河道的整治工作,清淤、截污、排洪、景观绿化等工程建设统筹考虑,逐步做到水清岸绿。大气环境保护。在仪化股份公司、仪征联众热电公司、江苏瑞祥化工公司1号机组分别
24、采用湿式氧化镁工艺、双碱法工艺、循环硫化床+炉内石灰石脱硫工艺实施脱硫,脱硫效率分别达到85%、92%和75%。先后停用了上海汽车乘用车仪征分公司、仪征化纤纺织有限公司、江苏优士化学公司等多家企业锅炉,分别建设了瑞祥化工公司热电厂和仪征联众热电有限公司,供气管网正不断铺设,逐步停用企业燃煤锅炉,实施集中供热。启动淘汰城市核心区使用高污染燃料设施,2007年共淘汰39台燃煤锅炉,同时对优士化学、方顺粮油等重点企业的工艺废气实行深度治理。固体废物处置。建成并投运扬州东晟固废环保处理有限公司,年处置废物约6000吨;城区生活垃圾全部送青山垃圾填埋场填埋,无害化处置率100%。垃圾场渗滤液经污水管道和
25、泵房直通仪化污水处理厂处理。2.3制约因素2.3.1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但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服务业的比重较小。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9.1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9.3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3.9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6:67.3:27.1。服务业占GDP比重27.1%,处于扬州各县(市)区最低水平,分别低于省市平均水平10.6和8.1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相对不足,近三年仪征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中,三产投入比重仅占31%左右,明显少于二产的投入,且服务业内部投资结构失衡,房地产投入占比过大,现代服务业投入明显偏少。2.3.2发展方式有待转变经济增长对投资的
26、依赖程度较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步伐还不够快。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在资源合理利用、产业升级改造、社会全面进步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升级,尤其是骨干企业多为资源加工型企业,自我创新意识弱,自主知识产权较少,总体经营规模和技术水平不高。2.3.3城乡二元结构较为明显城乡统筹面临诸多问题,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农村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提升,乡镇自主发展能力不强,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压力加大,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富民任务较为繁重;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较大,而农村剩余的转移空间将越来越小。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挤压了农民增产得到的增收空间。促进农业发展、农
27、村建设的体制、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2.3.4资源环境制约较为突出工业污染仍然是污染的重要来源。虽然对工业污染的控制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传统工业仍占有一定的比重,结构性污染依然存在,因烟尘、油烟、噪声引发的污染扰民纠纷越来越突出。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工作虽然已经全面展开,在合理施用农药、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及畜禽粪便的利用与处理发展节水型农业灌溉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资源成本的提高严重影响到了仪征制造业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仪征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趋紧,“点供”土地符合资质的项目偏少,项目用地需求量持续上升但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3.5环境保护基础设
28、施建设滞后“十一五”期间仪征面临的环境压力较重,需削减的污染物量较大,根据规划需新建、扩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化学工业园污水处理工程、乡镇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和青山垃圾填埋场等多项重大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但由于资金的原因尚未进行。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和基础设施的现状不能很好的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第三章 建设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3.1建设思路以科学发展观和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创建生态城市为抓手,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大干三五年、再造新仪征、城市快发展、人民得实惠、百强争进位”的目标,转
29、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不懈地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引导和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问题,形成具有区域代表性和辐射影响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共性经验和具有鲜明仪征地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为苏中、苏北地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实验。3.2基本原则3.2.1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原则。坚持把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权益作为第一目标,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居住环境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自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安全和全面发展的需要。坚持科
30、学发展,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保证发展进程的连续性、持久性。3.2.2坚持科技创新、创新引导原则。进一步发挥科技对可持续发展的引领作用,以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为主要创新手段,立足开放性,着眼应用性,把握适用性,突出转化性,加快农业、卫生、教育、能源、环境等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示范,努力突破一批对仪征可持续发展有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3.2.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按“政府组织、专家指导、公众参与、社会兴办”的方式,通过多部门协调联动和政策配套,发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优势,共同参与和指导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充分依靠政府制度的供给功能,创新政府职能体系和管理体系;协
31、调联动社会各方广泛参与,充分考虑社会的基本需要和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起参与广泛、秩序井然、激励充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微观基础。3.2.4坚持整体规划、有序推进原则。在围绕总体目标,服从国家战略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整体把握,总体设计,统筹规划,合理衔接,科学集成。同时,要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有序推进,在强化组织协调的基础上,制订分类型、分年度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专项政策和具体实施计划,上下联动,相互集成,注重实效,扎实推进。3.3主要目标2007年,仪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959元,未来几年将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向5000美元的跨
32、越。通过建设江苏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到2010年基本实现以下发展目标:发展环境有效改善,经济规模明显提高,经济质态有效提升,形成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新特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跃上新台阶,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积极扶持、引导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态势;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三大先行实验区域和十一个优先发展项目取得新进展,形成科技引领发展的新优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力。争
33、取到2012年,将仪征建设仪征成为社会和谐、文化发达,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江苏重要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城市。第四章 主要任务与重点建设领域4.1优化经济发展质态4.1.1农业发展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坚持“高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发展方向,围绕“优质化、生态化”两大主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有效提升农业发展质态。以环登月湖和枣林湾等特色生态园、观光农业园、农业产业园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和以生态休闲农业旅游业。加大科技惠农的力度,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层次。进一步扩大优质茶果业基地面积,加强技术培训
34、和指导,重点建设谢集、月塘等高效茶果特色乡镇,确保完成高效农业目标任务;推广栽培新技术,扩大无公害蔬菜面积,抓好蔬菜基地建设,做大设施蔬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蔬菜产品;加大畜禽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建设力度,发展种草养鹅,提升特色畜禽规模养殖水平,做大规模养殖业。推动农业生产集聚发展。以高效农业园区、特色经济作物产业园、生态农业园和观光农业园为基础,形成一批高效农业规模化的特色乡村。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程度,培大培强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带动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推广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基地连接农户的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积极扶持并发挥茶叶协会、草席协会、果叶协会、弱筋麦
35、产业协会、鹅业协会等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产品的顺畅流通和信息的及时反馈。延长农业特色产业链。充分利用仪征丘陵地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丰富的观光农业资源,配套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开发各种农业旅游功能,发展集观赏品尝、文化科普、游客参与、旅游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建设多种类型的生态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建设以龙山风景区、登月湖生态风景区、扬州西郊森林公园、铜山森林公园等为主体,寓健身、休闲、教育于一体的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基地,促进观光农业与外向农业的发展。探索农业与工业发展有机对接的发展道路。坚持用工业化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发展农业,举全市之力,加快枣林湾生态园的
36、建设,不仅使之成为提升仪征农业产业化水平、营造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的示范区,而且成为仪征未来生态城市的核心区。并通过枣林湾生态园的建设,促进生态园区与工业园区的有机互动,实现枣林湾生态园等农业园区为代表的农业经济板块与城市工业板块的有机对接,在更高层次上提升仪征跨越式发展的水平。依靠科技进步引领农业发展。加快农田作业机械化的步伐,重点发展插秧机、收割机等种植业机械。逐步推广农产品加工机械化,增加农产品附加值。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等适用技术和动物疫病、农作物病虫害防疫技术上求突破。坚持农业产学研合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强农
37、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符合标准要求的种养模式。加强品牌建设,鼓励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加大支农政策力度。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增支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全面推广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农业保险和能繁母猪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加大农地整理项目投入,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加大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村级建设。积极组建农村三大合作组织,加大全面小康村创建力度,继续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4.1.2工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以特色园区为主体,纵深推进沿江开发,着力发展以石油化工、汽车及零
38、部件、高新技术、船舶制造、现代物流为主导产业的园区经济。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依托,发展片区经济。坚持以沿江高等级公路、宁通高速、泗大线和扬天线为主轴,以乡镇工业集中区为依托,着力发展以无纺织造、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为主要特色的片区经济、板块经济。突出发展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集中力量,重点发展有基础、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争取在错位发展中取得明显成效;依据现有工业基础和发展特色,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制造等主导产业;凝练方向、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有序、有力地推进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新技术等高新产业。通过重点产业的发展,优化工业结构,推
39、进工业现代化进程。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纺织、机械、建材、食品加工等产业结构调整,鼓励企业二次创业,实现产业升级,构建特色产业。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以信息化推动工业化,规模以上企业逐步实现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等环节的应用,重点企业基本实现企业内部管理、产品研发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结构优化。完善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市场化、多形式、多层次的产学研联合体,共建研发中心,共同开发新品,协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人才队伍建设,鼓励企业通过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方式,吸收引进各类优秀人才。4.1.3服务
40、业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鼓励服务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进步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产品创新。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等方式,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服务企业或企业集团。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业,积极扶持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发挥其在自主创业、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优势。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大中型连锁,超市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鼓励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努力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和引
41、领作用,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环保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以山、湖、沿江湿地为依托,加快景区景点的深度开发,发展以“山林水石”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服务业。大力培育物流市场,整合现有专业和社会物流资源,逐步建成区域性、专业性现代物流中心。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围绕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
42、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4.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4.2.1社会治安环境建设化解社会矛盾。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实施“维稳工程”,推动社会自治,进一步推进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形成对仪征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积极协调处理信访问题,落实领导包案制。提升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公共安全预防体系建设,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组织机构和指挥体系,完善信息报告、发布、解除警报制度,加强后期处置,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工作,使公共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切实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系统。坚持走可持续
43、的科学化、规范化的布点建设之路,政府主导,动员社会资源参与,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内外结合、资源共享的社会治安监控网络。4.2.2就业环境建设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开辟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为广大求职者提供政策指导、信息引导、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全方位优质服务,实行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动态管理制度,准确掌握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推进城乡劳动保障平台的一体化。不断发展“政策扶持自主就业”、“企业实体安置就业”、“劳务中心代理就业”、“劳务输出市外就业”、“政府购岗援助就业”、“社区岗位灵活就业”等多渠道、多元化就业格局,为就业人员实行免费进场洽谈、免费求职登记、免费信息查询、免费职业指导、免费推
44、荐就业的“五免”政策,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和公益性岗位援助,推进就业再就业援助的一体化。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平台,大力发展面向企业和农村的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技术推广、技能培训紧密结合,并提供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推进技能培训的一体化。维护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全面推进以工资集体协商决定企业工资分配的主要形式,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人工成本信息指导制度。强化劳动关系调整,推行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登记制度,建立健全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劳动合同签订、履行等情况的动态监管,确保实现劳动合同充分覆盖。加强劳动仲
45、裁机构实体化建设,推进劳动仲裁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全面提高劳动争议仲裁效能。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健全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大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和对恶意拖欠工资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推进企业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工作,切实维护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加快推行劳动监察网格化管理和网络化建设,力争实现劳动监察全覆盖。提高收入水平。努力创造就业岗位,提高群众就业能力,鼓励和支持全民创业,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重点加快发展农村非农产业,鼓励和扶持农民自主创业,增加农民服务性收入和农民经营性收入;继续推进和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着力提高劳务输出的层次;加快乡镇经济项目建设,吸纳更多的农民进企务工,增加农
46、民收入。4.2.3社会保障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巩固发展“城保”,探索发展“农保”的思路,更加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帮扶,扩大各类社会群体受益面,以提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自由职业者、断保接续人员、被征地人员参保率为工作重点,做到“应保尽保”。扩大新型农保制度覆盖面。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尽早出台新型农保办法,并将新型农保工作作为健全社保体系的重要突破口。全面贯彻执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有关规定,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管理、监督和补偿机制,扩大各类医疗保险的覆盖面,真正构建起“多层次
47、、广覆盖、待遇好”的“全民医保”体系,让更多的城乡群众“病有所医”。4.3社会事业建设4.3.1文化事业以历史为依托,形成仪征文化。围绕建设苏中文化名城的目标,不断挖掘仪征的优秀文化资源,拓展仪征文化内涵,形成特点鲜明的城市文化。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化下乡镇进社区,办好社区艺术节、老年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化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文化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档案馆和仪征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放宽文化市场准入条件,发展一批大型综合性文化娱乐场所;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保护知识产权,做好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4.3.2体育事业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有重点地建设社区基础体育设施,为群众体育锻炼提供健全、良好的基础条件。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继续举办了以“仪征全民健身节”为龙头的系列群众体育活动,积极组队参加省、扬州市的体育比赛,引导群众树立体育健身的观念,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4.3.3卫生事业形成较为完善的卫生服务、医疗保障、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增加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加快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重大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