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制假售假的新趋势及特点分析DRCDEVELOPMENTRESEARCHCENTREOFTHESTATECOUNCIL.PRC第 82 号(总 1931 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内部资料 2003 年 6 月 13 日/Hf,r_制假售假的新趋势及特点分析内容提要:政府加大整顿市场经济和打击制售假冒产品的力度后,制假售假的主体及其行为呈现一些新的特点,法人制假呈上升趋势,制假售假活动变得更为隐蔽,更具组织性,假冒侵权行为向规避法律约束的理性造假发展,假冒产品的生产,销售涉及地区有所扩大,假冒产品出口有所增加.本文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上述制售假冒产品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
2、深入的分析,为下一阶段加大打假力度,提高打假效率提供参考.关键词:制假售假主体行为新特点一,制假售假主体及其行为特征(一)主体特征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假冒产品的生产主体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所占比重分别为 53.4 和 59.7),大型企业的比重仅为 2.6.从假冒主体的产权关系看,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无证生产商所占比重最大,有少量受访企业认定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也参与了制假售假活动(见表 1).值得注意的是,法人制假呈上升趋势,有 87.4 的受访企业认为存在法人制售假冒产品的情况,该比例不仅高于 3 年前的问卷调查结果,而且高于判断个体工商户和无证生产商是假冒主体的比重.在法
3、人制假中,专门从事制售假冒产品的企业和同时进行假冒产品和合法产品生产的企业并存(约 62 的受访企业持此观点).制假售假者以自有资一金和自筹资金为主,分别有73.9 和 80.6 的受访企业选择这两项.一2 一表 1 假冒主体的产权关系(有效样本 209)所占比例()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 9.42集体和乡镇企业 39.79股份有限责任公司 1O.47私营企业 75.39外商投资企业 2.62港澳台投资企业 4.71个体工商户 74.87无证生产商 79.O6(二)假冒侵权的动机对于问卷列举的四种制假售假动机,有 94.79 的受访企业认为牟取暴利是制假者最为主要的动机.63.5 的受访企业认为制
4、假者的目的是减少产品开发和促销的费用.此外,也有相当多的企业认为制假者是为了偷逃税收和扩大市场份额(:分别占受访企业的 51.6 和 39.6).(三)假冒产品的质量假冒产品的质量大多低劣,调查结果表明:有 9O9/6的受访企业认为假冒产品质量低劣,其中,外资和港澳台投资企业反映假冒产品质量低劣的比重更高,接近 95.一3 一其主要原因:一是生产技术和工艺落后,二是所使用的原材料质量差.与被假冒企业使用的原材料相比,90 的受访企业认为绝大多数假冒产品使用的是劣质材料,这在食品饮料,化妆和洗涤用品,化学制品,电子机械等行业尤为突出.此外,有 l4.7 的企业认为有些假冒产品所使用的原材料与被假
5、冒产品相近,这种现象在烟草,医药,服装等品牌效应高,研发投入需求较大的行业较多.同时,有约 10 的企业(外资企业为 5.4)认为假冒产品的质量是“假冒不低劣 “.(四)假货的营销渠道和销售价格假冒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正常的批发零售,集贸市场和直销等均占重要地位,分别有 67.2,60.2 和58.6 的受访企业认为假冒产品的销售利用了上述渠道(见表 2).比较而言 ,化妆洗涤用品,医药产品,食品和纺织服装等行业的假冒产品更多地通过集贸市场进入消费市场,而交通运输,食品等行业假冒产品的销售则更多采用直销方式.同时,有少量制假者也开始利用这一新兴渠道,主要是销售外国知名品牌的服装和化妆品.表 2
6、 假冒产品进入市场的主要渠道(9/6)(有效样本 208)正常批发零售集贸市场直销网上销售交通运输设备 72.7345.4554.55医药 72.2272.2238.89O电气机械 71.4364.2942.86化妆洗涤 71.4392.8621.43O纺织服装 7O.597O.5935.29l1.76食品 53.8571.7961.54化学制品 l3.336.6720O所有企业 67.260.2258.63.76表 3 显示,假冒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分为两个档次:一种为低价竞争,近 70 的企业认为假冒产品以较低价位进入市场(是真品价格的 75 以下);另一种是约有30 的受访企业认为假货价格
7、相当于真品价格的 75 以上,甚至有 10 以上的受访企业认为与真品相近,这类假货往往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水平,进入市场对被假冒企业的损害更大.此外,不同行业的假冒产品价格水平有较大区别.一5 一表 3 假冒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与受访企业产品市场价格相比(有效样本 173)1O9/6 以下 1O259/5265O5i75759O9/59O9/5 以上化学制品 OO13.3353.332O13.33医药 11.765.8829.4135.2917.6511.76化妆洗涤 7.147.1414.2957.147.147.14纺织服装 13.332O26.6713.332O6.67食品 OO31.2546
8、.8815.636.25电气机械 O7.6938.4646.157.69O交通运输设备 18.18O18.1845.4518.18O所有企业 3.475.218.542.7718.512.14(五)假冒产品的行业分布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看,制假售假活动在有些行业较为突出,如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鞋帽,医药制造,电子通讯,化学制品,机械和专用设备,化妆和洗涤用品,以及交通运输设备等.行业分布的特点是:(1)中国是轻纺工业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驰名商标,名牌企业在这类产业中相对集中,侵权行为更多地表现在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化妆和洗涤用品等行业;(2)侵权活动更一6 一多地集中在资本和技术门槛相对
9、较低的行业,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比较容易进入;(3)有些行业的品牌价值高,消费者追求品牌而知假买假,假冒产品有市场需求;(4)烟草,酒类产品是高税商品,知名品牌产品税率更高,这些行业造假有暴利可图.(六)制假售假的地区分布从全国地域范围看,制假售假的地区分布有三个特点.第一,地域分布范围较广,如果按照假冒产品生产,批发和销售的集中度选取比重最高的五个地区,全国共有15 个省和直辖市“谤上有名 “.而且,地区分布的集中度是依生产,批发,零售依次降低的,说明假冒产品销售遍布全国,生产和批发相对集中.第二,制假售假问题在沿海地区相对突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快,生产及配套能力强,企业知名度较高,产品商标
10、多;而且这些地区市场发育较早,商品集散功能强,市场潜力大,消费能力强.第三,不同行业制假售假的地区分布有所不同,有些省份在特定行业的制假或售假较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假冒产品的生产地大多远离被侵权产品的生产地(见表 4).其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和执法部一7 一门对假冒当地知名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产品的监督和惩治力度较大.由于跨地区行政执法和司法程序复杂,难以采取及时,有效的打击措施,尤其是部分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阻碍跨省区的打假行动,致使异地制假售假更加活跃.表 4 假冒产品生产,销售地点(有效样本 192)所有企业()中资企业 (%)外资和港澳台企业 (%)生产销售生产销售生产销售本市 3O.
11、7331.2531.5827.3327.O332.43本省 68.2366.6771.7161.6351.3556.76省外 84.3884.9O82.2474.4294.5991.89海外市场 l8.23l2.2l35.14(六)假冒产品的出口假冒产品销往海外市场是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简称外资企业) 十分关注的问题.问卷调查中有35.1 的外资和港澳台企业认为假冒产品的目标市场包括海外市场.假冒产品的出口渠道主要是一般贸易出口,其次是边境贸易和加工贸易出口(见表 5).从经营主体来看,假冒产品出口以中间商为主,持此意见的约占受访企业总数的 76,此外,分别有近 30 的企业认为出口
12、是一R 一通过外贸公司和自营出口企业完成的(见表 6).表 5 出口渠道()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边境贸易其它电气机械 10042.8628.57纺织服装 62.5252525医药 5037.537.537.5食品 45.4518.1854.559.09化妆洗涤 30.7715.3846.150交通运输设备 27.279.O9化学制品 6.672013.330所有企业 64.7126.4741.1810.29表 6 假冒产品的最主要出口经营主体(有效样本 67)所有企业()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外贸公司 29.8545中间商 76.1260自营出口企业 28.3630其他 16.425四,制假售假
13、的新特点及趋势分析(一)直接假冒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变得更为隐蔽,更具组织性首先,政府采取严厉打击措施后,制假活动地点向监一9 一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转移.制假者利用偏远地区的廉租屋,仓库作为制假窝点,并经常变换窝点,流动造假.这些地区治安环境复杂,管理力量薄弱,特别是有些地区家族制假严重,雇佣本乡本土人员,制假者远离监管视线,没有举报或用户反映,隐蔽性更强.不仅增大了查处的难度,而且制假售假容易死灰复燃,屡打屡犯严重影响了企业和行政部门的打假信心.第二,分散作业,跨地区有组织生产.从执法部门查获的案件分析,制假售假活动已由过去简陋的小作坊生产,发展为多主体和有组织地制售假冒产品,即由不同企业完成
14、产品生产,包装标识的设计和印制,运输,分装,贴标识和销售,专业分工明确,形成完整的制售假冒产品的产业链和分工协作网络.这样的制售假冒产品行为更为隐蔽,往往采取单线联系,场外交易等方式,对贴商标前的生产,运输活动很难认定为制假行为,因此,有些仿冒品牌的生产活动甚至是通过流水线加工生产,造假工厂具有相当规模.分散作业,特别是产品出厂后,贴假商标出货时,或运输到销售地点后紧急贴标.1O 一时化整为零,使得在某一地点被查获的商品难以达到刑事立案的标准,造成打假难度大,成本高,效果差.第三,区域性制售假冒问题日渐突出.有些地区造假具有跟风特征,较多厂家对同一类产品制假售假,具有明显“ 一地一品“ 或“一
15、地多品“的制假售假特征.一方面是专业化分工合作生产所至,区域性制假有利于非法经营者组织假冒产品的生产,销售;另一方面是制假售假者利用地方发展区域经济和块状经济,甚至利用有些地方政府保护投资环境的良好愿望,进行制售假冒产品的活动.区域性制假混迹于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导致打假和市场整顿受阻,加大了行政监管和执法的难度.第四,公开假冒品牌企业的高端产品.随着我国加工制造能力不断提高,不法分子开始生产假冒国际品牌企业的高端产品.这不仅损害了国际知名品牌企业的利益,而且假冒高端产品在国内挤占的是本地优质品牌市场,对我国品牌企业的危害更大.第五,非法印制商标行为更为分散,隐蔽.对苍南等地印制假商标进行严厉打
16、击之后,集中公开印制假商标标识活动有所收敛.据执法部门和企业反映,一些不法分子一11为降低被查处的风险,将非法商标的印制转移到其他地方继续作案,或者交由注册的专业标识制作和印制企业,给查处带来困难.一方面商标标识印制数量虽大,但作为监管对象目标不明显,而且印制时间短,速度快,生产加工行为隐蔽,难以及时准确地发现.另一方面是一些商标印制单位法律意识不强,对印制业务的核查流于形式,商标印制管理制度得不到落实.此外,商标印制单位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在商标印制委托人文件不全的情况下,依然承接印制.非法印制商标是仿冒和商标侵权的重要环节,在工商机关查处的商标侵权案件中,大部分都在查获假冒商品的同时查
17、获假商标标识.非法商标印制不但破坏了印制行业自身的市场秩序,对制假售假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六,运输和销售方式更趋多样化,加大了防范管理难度.公路运输一直是假冒商品的主要运输方式,规范管理具有一定难度,一是运输主体多元化,日趋复杂;二是工商等行政部门不能上路检查,在运输环节查处假冒商品的困难加大,公路托运成为假冒产品的主要销售运输渠道之一(仅浙江省 2001 年下半年就查处托运假冒商品案件一1 一730 多起);三是规范运输领域行为的法律法规尚有漏洞 ,例如“ 明知假冒产品进行运输“ 要按照协助制假售假处置,但实际上运输者往往假做不知,以逃避制裁.此外,不法分子不断开发运输假冒产品的新方
18、式.近期全国首次破获利用铁路邮政快件贩卖假药案,这种利用铁路邮政快件运送假冒产品的作案手法十分隐蔽.同时,制假售假者开始采取邮购,直销等方式销售假冒产品,往往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难以查处.总之,运输假冒产品是制假售假,尤其是衔接多主体跨地区生产销售的重要环节,应根据其新方式和发展趋势予以规范和重点打击.(二)假冒侵权行为 :向规避法律约束的理性造假发展从 2000 年下半年起,我国政府采取严厉打击制假售假,整顿市场秩序等行动后,制假售假方式呈现一些新的特点:直接假冒注册商标的活动有所收敛或更加隐蔽 ,利用法律和管理体制上的漏洞,仿冒国内外知名品牌现象日先从广东以正品 1/6 的价格,拿到“精包装“ 的假药,然后在正规医药公司进少量同品种产品,索要正规生产厂家的证照复印件及药品检验合格报告书,为销售假药打开方便 2:11.随后案犯利用铁路邮政快件将假药发送到全国各地,案犯本人则乘飞机四处接货,销售.一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