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训诂研究姓名:姜静静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汉语言文字学指导教师:李仁安2011-04IIThe Exegesis Study on Gather Explanations of Poems and Songs by Zhang Xiang Jiang Jingjing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irected by associate Professor Li Renan Abstract The exegesis Study on gather explanations of Poems and Songs
2、by Zhang Xia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onographs of the exegesis field in th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t have been surpassed the frame of traditional exegesis, whether the object and the exegesis method. It explains the spoken language; these words are not paid attention of the ancients even con
3、temporaries.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it gets correct conclusion not easily. On the basis of the special object, Zhang Xiang reasoned a set of research thinking of his owns. This thesis is on account of these “special points” which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exegesis, I try hard to look
4、 for the special methods of the exegesis and the relation of the Poem and Song about corpora .Summarizing the exegesis style and discuss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for its value. This paper first to Gather Explanations involves carrying on has combed and analyzes, involves the word meaning, the gramma
5、r, the pronunciation and so on to teach releases. Next, the paper to Collected Releases is different in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method place has carried on the analysis. Gather Explanations has not used the sound to teach the shape to teach in these two traditional exe
6、gesis of ancient texts most basic to teach releases the method, but was the synthesis has utilized the comparison mutually card method. Zhang Xiang embarks from the material reality, in profits from the traditional exegesis of ancient texts such as parallelism induction, to use the old note and so o
7、n to teach releases the method in the foundation, according to teaches the solution object the characteristic, has utilized in the poem song and poem the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the rhyme, as well as with methods and so on character rule seeks the word meaning. The paper carried on to these methods
8、 has combed and summarizes. Once more, the paper to Collected Releases uses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and the summary. Besides takes the exegesis of ancient texts value which and the significance an ordinary explanations of words in ancient books work has, Gather Explanations involves to the part of
9、 speech division, as well as proves the method different place mutually with the traditional comparison, to todays linguistics has the very big reference value and the inspiration significance. Paper last chapter of first elaborated Gather Explanations the value and the achievement, second analyzed
10、“Has collected Releases“ insufficient. In addition, the paper also has carried on the related textual research and explication work to some words of Gather Explanations. Keywords: Zhang Xiang; The poem song and poem language vocabulary releases; Modern Chinese; Exegesis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
11、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宁夏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宁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宁夏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
12、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时间: 年 月 日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 1 -引言 由于历史原因,传统训诂学训释的对象往往局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古词古义,对于中古以后的词语,特别是中古白话中新产生的大量口语词,缺乏应有的重视。但是今天的训诂学已不再局限于汉魏以前的古代书面语言,而是扩大到唐宋元明乃至清代的俗语词,并且波及到多个学科领域。敦煌变文、佛家语录、宋元话本、唐诗宋词、笔记碑帖等史料中的口语资料,都可以作为近代汉语词汇训诂的研究材料。1953年,中国语言文字学家张相先生的著作诗词曲语辞汇释(以下简称汇释)的出版,使得近代汉语词汇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3、。 作为近代汉语词汇训诂的代表作,该书收录了唐宋金元明间流行于诗词曲之中的大量的俗语词,张相对它们进行了有序的分类并加以训释,成了训诂学中汉语词汇研究的典范之作。以此书为起点,一些有关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训诂学著作陆续出现。 一 张相其人其书 张相(18771945)原名廷相,字献之。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浙江杭州人。早年任杭州各学堂教师,讲授古文与历史。后应上海中华书局之聘,任编辑所副所长,后辞职。除主编文史课本外,又编有古今文综10册。1936年与舒新城、沈颐、徐元诰等人主编辞海。50岁以后,专门研究诗、词、曲中时人极少关注的语辞,写成汇释一书,对研究古典文学和近代语汇贡献。 汇释成稿于194
14、5年,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第一版。本论文选用的是中华书局1979年版,全书共6卷,是一部研究唐宋元明期间流行于诗、词、曲中俗语词的训诂专著。该书收录语辞词条517组,自单词至词组800余条,每个词条又详分出义项,每个义项下先解释词语,有的还简单分析词语,然后广为举例。例句大致按照诗词曲的顺序依次列举,三者不能俱全时就缺其一或二,同一组例证大致按照作者的时代先后为序。所选诗以唐人为主,兼取宋诗;词以宋人为主,兼取金元词;曲以金元人为主,兼取元以后作品。为了囊括众义,张相取材较宽,采诗词时并及题序,录剧曲时兼取白文。在释例分析时,张相运用传统训诂方法,又能兼顾诗词曲自身的特征使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15、疏解词语将自己训释辞例的方法归纳为五点:一曰体会声韵,二曰辨认字形,三曰玩绎章法,四曰揣摩情节,五曰比照意义。 二 汇释研究现状 (一)研究综述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 2 -虽然近年研究汇释的作品日益增多,但是在训诂学方向上往往局限于对汇释中所收的个别语词进行考释、疏证和汇释本身的训诂价值估评,而没有对其训诂学方面的专门梳理,也很少对其作深入研究。目前有关汇释研究的专书著作还没有出现,在现代语言学家所著的理论著作中涉及到汇释的大都是选择书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语词进行考释论证正误得失,或者对其作简单的评述。这类对汇释中的语词偶有论及的著作大都是现代训诂学理论著作。主要有:郭芹纳的训诂学(档
16、案出版社,1988年):他在第三章中以汇释中的语词“稍”为例说明在运用因文求义的训诂方法中排比归纳语言材料考释词义的重要性。在第七章第四节中将汇释列为考释语源的重要典籍,并对其作了简要介绍;还有苏宝荣、武建宇的训诂学(语文出版社,2005年):他们在对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现状的阐述中指出,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训诂研究有着极大的研究空间,而汇释堪称中古近代汉语的典范之作,他们对该书对作了较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引领近代汉语词汇训诂的开山之作。 在单篇论文中,除了一些对汇释中的某一个或几个语词偶然论及的文章之外,笔者查到的专门对其研究的学术论文共有8篇,可以分为3类: 1补释词条、兼具评述类。 王学奇的评
17、(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01),文章列举了汇释中出现的三十余条语词说明张相汇释在释义、义项、词义溯源三个方面的不足;王学奇的释“与”兼评(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01),文章主要引证语言材料对张相在汇释中“与”字条的训释补充说明、追本溯源,并对汇释略作评述,阐发其成就与不足;车先俊的张相释义辩正(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7.02),文章择取了汇释中作者认为释义不周或不准确“年时”、“生忿”、“待”等11个词条对其进行补释或更正;王学奇的释“不剌”对张相的一则补正(渤海学刊,1991.Z1),文章对张相“不剌”词条的训释义项加以补释,进一步对其追本溯源,并对文献资料中含有“不剌”词条的
18、例句进行断句匡正和分析。李景泉、侯晓菊的索强索强如赛强如煞强如(包头师院中文系,2009.03)。文章主要通过“索强”、“索强如”、“赛强如”、“煞强如”四个词在一些俗文学著作中的用法之处张相对这四个词语释义的不当。 2述评类。 袁泽仁的刍议,文章主要评论汇释的价值与不足,指出汇释在研究方法与所取材料上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在明其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张相的序言,以汇释中的某些词语为例说明其训诂方法的条理性,并通过一些语言材料指出了张相训释词义的错误和不足;沙宗元、于峻嵘的张相刍议(合肥教育学院学报,1997.02),文章主要是对汇释序言的解读,对张相在序言中所提到的训诂条例进行一一剖析,指出张相在序言
19、所归纳的“训诂五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并对这五法进行了重新归并。 3综述类。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 3 -张明礼的也谈张相和他的(百家书画,2010.02)。文章主要是对张相其人的一个综述和汇释内容、版本等问题的一个概述。 以上论文中第一类是对汇释中语辞个案的补释并加以简单评述,第二类文章中袁泽仁的文章是对汇释作整体的评论,沙宗元、于宝荣的文章是对汇释的序言进行评述,概述其价值与不足。最后一类文章是对张相及汇释的一个总体介绍。 (二)研究空间 由上述目前对汇释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该书的研究有待于发展,作为不为人们所重视的俗语词训诂著作,对该书的研究目前仅仅局限于对其所收词语的考释,以
20、及对该书价值的简单评判上。一些学者虽然指出了该书具有极大的价值,但仅仅是概括而言的,汇释还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空间。在笔者看来,汇释在训诂学领域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待于深入研究: 1.词义的考释。 一些学者已经对汇释中的部分词语进行了考释,但是数量极少,该书所收的517组词语都是近代汉语中俗语词的典型,虽然张相借鉴传统训诂学方法,按照自己的研究思路解决了词义的训释问题,但是对词义的训解依然存有失误及不当之处,对该书的研究有必要对其中所收词语进行考证。 2.张相对俗语词训释方法的研究。 汇释训释的对象是俗语词,目前对汉语词汇系统中俗语词的研究较为薄弱。较之传统的文言,俗语词更为贴近人们生活,具有极大
21、的灵活性、多变性及不稳定性,词义在某种情况下往往具有特殊的意义,而传统训诂学在对这些俗语词语义的训释方法上往往局限于传统训诂学的考释方法,导致词义考释常常流于固定模式。张相从俗语词本身的实际出发,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训释方法考求词义,为俗语词的训解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和参考的思路。对该书训诂方法的梳理也是本篇论文研究的一个内容,通过对该书训诂内容的分析和总结,试着找寻张相考释词义方法的规律及合理性。 3.汇释所收俗语词在贯通汉语词义系统方面的研究。 俗语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训诂学在研究词义发展时往往忽略这一类词汇,导致一些词语语义的不完善,该书对研究汉语词汇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22、4.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是语言学上相对困难的一部分,也是笔者在研究汇释中所遇到的难题,因为方言知识的缺乏导致对一些方言的识别和分析上较为困难,对此,笔者做的只是在自己现有方言的基础上对少量词语进行简单的评说。这也是本篇论文的不足之处。汇释中收录了江浙、山东等地区的一些方言,对我们研究方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上是笔者通过对汇释的研究得出的一些想法,这些有待研究的空间不仅是汇释有待研究的,也是整个俗语词的研究现状,因此俗语词的研究在这些方面也有待深入。除了在训诂学上汇释有着极大的研究空间之外,在文学、文化等领域该书亦显示着极大的研究价值。该书所反映出来的社会、民俗等文化现象也能为我们宁夏大学硕士
23、学位论文 引言 - 4 -了解中古近代人们的生活情况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本篇论文所要阐述的是作为一部训诂专书,汇释在训诂学上所作的工作,论文通过梳理汇释的训诂内容、训诂方法、训诂术语,试着对该书作训诂条例上的分析和总结,找寻该书究竟在训诂学上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又有哪些地方是值得现代训诂学所借鉴的。 三 俗语词研究现状 对于俗语词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服虔的通俗文,以后历代都有这类记载俗语词的专书,例如梁代沈约俗说、敦煌文献中的俗务要名林等。二十世纪以来,通俗文学研究日益兴盛,相继出现了一大批研究口语词的的著作,如罗振玉的俗说、胡朴安俗语典、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徐嘉瑞的金元戏曲方言考等,但
24、影响都不很大。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使得中古、近代汉语的词汇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后与之相类的作品纷纷出现。陆续出现了王瑛的诗词曲语辞例释、唐宋笔记语词汇释、顾学颉、王学奇的元曲释词、龙潜庵的宋元语言词典、江蓝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词语汇释、王利器的金瓶梅词典、胡竹安的水浒词典、李法白、刘镜芙的水浒语词词典、蔡镜浩的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白维国的金瓶梅词典、王瑛、曾明德的诗词曲语辞集释、王云路、方一新的中古汉语词语例释、王学奇、王静竹的宋金元明清曲辞通释等系列俗语词汇著作。 四 汇释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郭在贻认为:“训诂学作为一种古代文献语言学,它应该而且必须冲破为经学服务的樊篱,去扩大自己的研究范
25、围,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这个新领域,主要指的是汉魏六朝以来方言俗语词的研究。因为汉魏六朝以后的的文言词语,基本上是承袭了先秦两汉的书面词语,没有多少新的发展变化。而汉魏六朝以后的的方俗语词,则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而又为传统训诂学所不甚措意的。今天我们研究训诂学,必须对方俗语词的研究予以充分的重视。”【1】因此,他提出:“要把训诂学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今天的语文教学、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等工作服务,并为今天的广大读者欢迎。”【2】王力也说:“旧训诂学的弊病,最大一点乃是崇古。”只有“从历史上去观察语义的变迁,然后训诂学才有新的价值。等到训诂学脱离了经学而归入史的领域之后,新的训诂学
26、才算成立。”【3】因此,训诂学既要研究先秦两汉的语言,研究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也要研究唐宋以来的语言以及古代的白话文,【1】郭在贻著训诂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页9 【2】郭在贻著训诂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页34 【3】王力著龙虫并雕齐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327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 5 -这样才能深刻认识汉语言的本质及汉语体系。 虽然我国传统训诂学对中古以后的词汇关注较少,但也绝非空白。1953年,张相的训诂学著作诗词曲语辞汇释出版。这部书使得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训诂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近代汉语词汇训诂的代表作。里面收录了唐宋金元明间流行于诗词
27、曲之中的大量的俗语词,张相对它们进行了有序的分类并加以训释,成了训诂学中中古汉语词汇的典范之作,以此书为起点,一些有关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的训诂学著作陆续出现。我们有必要讨论汇释究竟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究竟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本论文选取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该书的训诂体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该书训诂上的成就与不足。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训诂内容 - 6 -第一章 训诂内容 汇释所训释的对象是流行于诗词曲中的词语,解释词语是该书的主要训诂内容,除了训解词义,张相对与之相关的语法、读音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本章主要是讨论汇释的训诂内容。 第一节 解释词语 词是一篇文章中的最小
28、表义单位,是社会生活最灵敏的语言要素,解释词义是训诂的重要工作。汇释作为专释词语的专著体训诂著作,它的中心工作就是释词。张相选择了诗词曲中537条词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础义、引申义,指出俗语词中的固定短语,同时还兼顾一些特殊用语。 一 释词语 (一)解释词语基础义 一个词语通常会具有多个意义,这些意义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发展变化,经过发展变化的词语所由出的一个意义就是词语的本义,也叫做基本意义。汇释中词语的本义,有的是词语的最早意义,有的是词语在发展过程中较早而常用的意义。 稍:犹渐也。 说文:“稍,出物有 渐也”,此本 义也。陶潜 杂诗:“猛志逸四海,鶱翮思远翥,荏苒岁 月颓,此心
29、稍已去。”言渐已去也。王维归辋川诗:“谷口疏钟动,鱼樵稍欲稀。 ”言渐欲稀也。( 页179)【1】(本论文中其它引用原书处仅在引文后作页码说明。) 解道:犹云知道也,此从解之本义。 张籍涼州诗:“边将皆承主恩泽,无人解道取涼州。”言边将只承恩泽,不知取涼州也。( 页124) 例一中张相引说文对“稍”字的解释训释例诗句中的词语“稍”用的正是其本义,例二中的词语“解”,说文的解释为:“解,判也。从刀判牛角。”【2】“分割牛角”是“解”字在说文中的本义,由此又引申为分裂、消散义,由分裂、消散义再引申为“晓悟、知道”义。“解”的“知道”义是“解”的一个基础义,“解道”就是“知道”的意思,和“解”的“知
30、道”义同。 (二)解释词语引申义 词语随着时间发生的由一而二、而三的变化就是词义的引申,引申的结果产生了【1】张相著诗词曲语辞汇释北京:中华书局, 1953页179 【2】东汉许慎撰 说 文解字北京:中 华书 局,1963页94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训诂内容 - 7 -词语的引申义。汇释对所收词语进行了引申义的阐释。 可:轻易之词。引申之则犹云小事也;容易也;寻常也;在其次也;不在意也。再引申之,则犹云含糊也;隐约也。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尚可,尚是小事也。辛弃疾菩萨蛮词:“木叶下平湖,雁来书有无?雁无书尚可,好语凭谁和?”义同上。(页60) 例中“可”词条
31、下的训解为“轻易之词。引申之则犹云小事也;容易也;寻常也;在其次也;不在意也。再引申之,则犹云含糊也;隐约也。”张相对“可”的解释有点模糊,他主要是从语言环境的角度出发阐释“引申”的含义。“从某字之引申”一般是和某个词的意义有联系的一种词义变化形式,也是张相作汇释的一种惯用体例。他将“可”概括为“轻易之词”,根据诗词的语言环境赋予词语“可”含有“小事也、容易也、寻常也、在其次也、含糊也、隐约也”一系列意义。它们都是和“轻易之词”相关的意义,意思非常接近,可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随文释义”。因此,汇释中的引申义有时候可以指某个概括义下的具体语境义。汇释中的“某词之引申”可以认为是张相在考虑某个词
32、义的基础上诠释词义的一种方法,“从某词之引申”的实质是两个词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义。 禁:愿乐之词,此 为耐义之引申。杜甫 奉陪郑驸马韦曲诗:“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好禁春,犹云好赏春也。白居易感春诗:“老思不禁春, 风光满眼新, 心情多少在?六十二三人。”言老来于春无心情也。天下同文,卢挚清平乐, 歙郡清明:“溪山今日无尘,绣衣却待禁春。莫遣鸣驺多事,老夫也是游人。”意言欢迎春、欣赏春也。杨万里二月十四日梅花诗:“雨打知无那,春暄绝不禁,小 风千点雪,落日一鬚金。 ”此实咏落梅也,无那即无奈。言雨打固然无奈,而梅本凌寒之花,故于春暄亦绝无心情也;下二句乃接言落梅情形。(页206) 张相将以
33、上例句中的“禁”解释为“愿乐之词”,但并没有明确其具体的含义,只说是“耐”义的引申,在例句中的解释也是随文意而定。按:“禁”的最初本义表示“忌讳”,说文:“禁,吉凶之忌也。从示,林声。”【1】又转而为禁止、约束义,后来声音也发生变化,由去声分出来一组平声,表示“禁受、禁得起”义,广韵侵韵:“禁,居吟切,力所加也,胜也。”【2】 “禁”表示“禁受”义大致是唐宋时期才开始出现的,“耐”表示“禁受”义在先秦时期就有出现,比“禁”的“禁受”义要早的多。荀子仲尼中有:“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3】张相将“耐”作为“禁”的引申义主要是从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共同的意义而言的。 (三)解释专有名词 汇释一
34、书涉及到很多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有些为人们所熟悉,也有一些已经消亡的事物其名称还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使用,张相对这些久远的事物或现象予以揭示。例如: 牙推:医卜星算等术士之称。(页830) 【1】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1963页9 【2】宋陈彭年撰 钜宋广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页146 【3】梁啓雄著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75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训诂内容 - 8 -幺篇:后篇也。幺为后之缩写字,北曲之第二曲曰幺,幺篇即后篇,此其例可于词徵之。词之分上下两片者,上片称前篇,下片称后篇,后字省之则为幺。(页868) 撺断(撺掇):撺断或撺掇
35、,为戏剧音乐用语,犹云奏演也。此为搬弄义之引申。 末泥,即末尼。末泥色,即脚色中之末。饶者,戏文未开演时先演一个饶头戏也。撺掇末泥色之确义不可知,大 约为末泥色奏演之义。( 页691) 在最后一例中,张相说“撺掇末尼色之确义不可知”,笔者认为:“撺”应该是一个后起分化字,其初文是“窜”。说文中未收录“撺”字,但收有一个“窜”字,说文穴部:“窜,坠(坠:系传、玉篇、广韵皆作“匿”)也。从鼠在穴中。”【1】广韵换韵:“窜,放也。”【2】 “窜”的本义是“藏匿”,后来又有“逃跑”义,易讼有:“象曰,不克讼,归逋窜也。”【3】又演变有“变易”、“修改”义,庄子骈拇:“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4】荀
36、子正名:“是故邪说不能乱,百家无所窜。”【5】后来又引申有“掺杂”义,汉书王莽传上:“图书皆书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兴、王盛,章因自窜姓名,凡为十一人。”颜师古注:“窜谓廁著也。”【6】 后来又具有“怂恿”义,明汤显祖紫钗记节镇宣恩:“那黄衫豪士隋有人窜掇言官,将小玉姐这段节义上了,又见得卢府强婚之情。”【7】又有“骚扰”义,清唐甄潜书室语:“若过里而墟其里,过市而窜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为何者!”【8】 因此,“撺掇”一词应该是从“撺”得义的一个词,“窜”是“撺”的初文,“窜”的最初意思是“藏匿”,后来又有“变易”义;又引申有“掺杂”义,人的相互掺杂就是“介入”;又具有“怂恿”义。因此,“撺
37、掇”一词的“怂恿”义应该是从“窜”义慢慢演变而来的,在元戏曲中除了有张相所言“撺掇”一词,也出现有“窜掇”一词,二者都具有“怂恿”义,“掇”字应该是 后来在“窜”字后面出现的一个词缀,由此,“撺掇”一词出现的过程应该是先是“窜”,再有“窜掇”一词,最后才有“撺掇”。今天华北一带方言中也有“窜掇”一说,表示“怂恿”、“教唆”义,可为旁证。 例句中的“撺掇”应该是“怂恿”义,“撺掇末尼色”应该是“怂恿末尼色”义。 汇释中的名物大多为诗词戏曲中的一些专有名词和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口语词,人们对这些词语非常熟悉,又常常不屑将其忽视,因此,今天能看到的记录这些口头词的资料寥寥可数。张相将这些词语单列出来
38、,有时也在训释其他的俗语词中夹带解释,辞例大都是戏曲中的专用术语或特殊称谓及人称代词,对今人研究戏曲语辞的演变提供佐证和参考。 (四)分析词语附加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传统的文言官话中,对于事物的褒贬用语一般都是惯用书面【1】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 1963页153 【2】宋陈彭年撰 钜宋广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页209 【3】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页12 【4】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61页314 【5】梁啓雄著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页319 【6】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页4095 【7
39、】汤显祖著、胡士莹校注紫钗记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页212 【8】唐甄撰、注释组注潜书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页530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训诂内容 - 9 -语,尤其在使用贬义词时更为明显,有时候要使用避讳语。这些语言在传统的训诂资料中多有用到。张相在汇释一书中对人们日常生活和诗词曲用语中一些口头惯用的富含褒贬色彩的词语予以解释,这些词语为当时的人们日常所习用,但往往又被时人忽略。我们今天看这些词语貌似简单,实则常常望文生义。张相在汇释中收录了一些这样的词语,并对其训解。例如: 村:恶劣之义,为普通詈词,与歹字、坏字相近。(页723) 歪剌骨:对于妇女之詈称。(
40、页862) 乍可:犹只可也。元稹浮沉子诗:“乍可巢蚊睫,胡为附蟒鳞”上句言其小,应作只可解;下句讽词。(页73) 惭愧:感幸之词,犹云多谢也;侥倖也;难得也。字亦作慙媿。(页773) 以上词语字面上像是普通的口语词,实际上却含有言语者强烈的褒贬色彩,张相将具有骂人色彩的一类词语统称为詈词,将具有讽刺意味的词称为讽词,将具有感激色彩的一类词称为感幸之词,将具有疑问口气的一类词称为存问之词等等,他不是按照词语的性质划分,而是根据词语的意义划分,这不仅是他划分词类的一种格式,也成了他分析词义的一种方法。 (五)指明俗语类型 汇释在训释元曲作品词语时对涉及到的俗语类型进行了说明。有惯用语、歇后语等一些
41、常见的俗语。 熟语例: 管:犹准也;定也。倩女幽魂剧一:“他多管是意不平,自发扬。”多管是为一熟语,犹云大分是,盖准义 、定义之未能全然肯定者也,与多敢是 义近。(页31) 敢:与管同,犹正也;准也;定也。此外,復有多敢是一熟语,犹云大分是,盖准义,定义之未能全然肯定者,与多管是义近。( 页34) 不当:犹云不算也,按信口开合,系熟语,后遂讹为信口开河矣。( 页497) 辦:辦有到义;有准备义;有具备义。迭与打叠之叠义同,办即办到之办。迭办亦一熟语也。(页 575) 惯用语例: 比及:犹云等到也;比及我云云,犹等到我云云也。此习用语。(页263) 甜:美好之义。西厢三中二:“待去呵!消息儿踏着
42、犯;待不去!教甜话儿热趱。好教我左右做人难。”又:“别人行甜言媚你三冬暖,俺跟前恶语伤人六月寒。”按甜话、甜言,习见语。(页 600) 欠:痴呆之义。俗 语说人之呆者为欠气,欠气即呆气之谓。(页600) 汇释中涉及歇后语一例: 柳青:娘之歇后语,因曲牌名有柳青娘也;然多以指妓门中之老鸨。(页818) 第二节 说明语法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训诂内容 - 10 -正确阅读文献还需要明确分析语法现象,理清其组词成句的规则。汇释中对语法的分析涉及词性、词形等方面。 一 辨明语气 口语词使用起来较为灵活,其中一个重要的体现就是表达语气的多变性。不同的语气能够给作品带来不同的效果。在诗词曲中,语
43、气的变换往往会促成某种特定的语言效果,张相在析词解句的同时,对词语本身所包含的及在使用时经常具有的语气予以分析。例如: 白甚:犹云平白地为甚也,语气与着甚相近。(页494) 划地:犹云怎的也。此为反而义及平白无端义之口气加重者,为嗔怪口气,为反诘语。( 页507) 兀的:指点词,亦作兀底或兀得,犹云这也;有时亦兼表惊异及郑重之口气。(页736) 张相将带有说话者主观倾向的一类词进行分析,不仅明确了词语的语气特点,也兼解释了词语用法。例句中的“划地”一词表示“怎的”,可以用于陈述句,也可以出现在疑问句中,在反问句中效果更为明显,在“划地”词条下,张相举了大量的例句解释其表示“怎的”义,语句带有说
44、话者强烈的反诘口气。因此,张相说“为反而义及平白无端之义口气加重者”,其实无论出现在哪种句子中,“划地”都表示“平白的”义,只是有时候是反问语气会导致反诘程度的加强。因此,张相在“划地”一词所列的四个义项“犹云只是也,引申之,则犹云依旧或照样也;到底也;一派或一味也”,“犹云反而也;越是也;倒也;还也”,“犹云无端也;平白地”,“犹云怎的也”实际上表示的是同一个意思,它们的区别只是表达效果不同而已,可以合并为“平白的”一个意义。 二 说明词语形态 张相在汇释中对诗词曲中词语所在环境所包含的语法现象予以揭示。 诗词曲较之正统的文言文更具朗朗上口的优点,更富于音乐性。重言是造成这种音乐性特征的一个
45、重要因素。张相关注到了重言现象,对诗词曲中出现的叠音词予以揭示。例如: 稍稍:稍之重言也;义与稍同。稍有颇义,稍稍亦然。(页180) 旋旋:旋之重言也,义与旋同。旋有已而 义、还又义及渐义,旋旋亦然。( 页172) 汉语词汇大都没什么形态变化,最常见的形态变化就是动词、形容词的重叠,汉语的这种形态变化在很早就存在着,其实就是传统语言文字学上所谓的重言。重叠是口语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也是汉语构形形态的一个基本特征,一般情况下,重叠前与后的词语在意义上变化不大。例句中的“稍稍”、“旋旋”是“稍”和“旋”的重叠形式,两个词语重叠前后的意义基本相同。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训诂内容 - 11 -
46、三 指明词性 诗词曲中出现了很多和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助词用法相似的语助词,它们在现代汉语中有的是虚词,有的则是实词。张相从语法的角度出发,对这些词语的性质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其用法。例如: 生:语助词,用于形容语词之后,有 时可作样字或然字解。(页162) 待:语助词。或在 语末,或在 语中,略同呵字、啊字。(页30) 却:语助词,用于 动词之后。(页41) 却:犹正也。于语气加紧时用之。( 页42) 汇释中大量涉及到了词语的这种用法,例句中的词语在作虚词时和作实词时的用法是完全不同的,张相将它们出现的条件和具体的词义描述出来,又从语法学的角度进行句法分析,又在句法分析中训解词义,说明词语存
47、在的语言条件。前三个例句中的词语是三个语助词,这些助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助词、语气词用法相似,张相找出了一大批诗词曲经常使用到的助词,将它们列举出来并分析其用法,这对汉语词类的补充和完善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 说明文章结构 虽然与传统官话相比,口语词的使用显得极为不稳定,但是还是一些俗语词的使用有时候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寻的。也有一些词语受诗词曲文体的影响会出现在某些特殊的结构中,并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张相对这些词语进行了分析。例如: 一 说明章法 与传统官话相比,口语词显得极为不稳定。在诗词曲中,一些俗语词的使用环境相对稳定,也有一些语词受诗词曲文体的影响会出现在某些特殊的结构中,并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张相对这种文章结构规律进行了揭示。例如: 直:与就使、即使之就字、即字相当,假定之词。凡文笔作开合之势者,往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