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2002 年考研,我总分得了 331。这个分数,可能只是过线而已。与许多成绩出色的同道相比,实在是没有什么值得称道之处。不过,所谓“重在过程”。在我本人考研的历程中,的确感触良多。今日一并写出,谨供那些仍然奋斗在考研战线上的战友们,特别是那些学习基础相对较差的哥们儿、姐妹们参考,借以共免。(一)破碎的梦考研之梦,对我,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 12 年前。那时,我正在读高中三年级,学习成绩一团糟。前天,我刚从故纸堆里翻出了高三上半学期的班级期末成绩排行榜。全班 76 个学生中,我排第 57 名。虽然我所在的中学当时是 M 市市级重点高中(市里还有一所省级重点高中) ,虽然我们这个班是全校的第一
2、重点班,但我的这个名次仍然是相当说不过去的。那个阶段的我,并不贪玩儿。 (事实上想贪玩儿也不可能身患小儿麻痹后遗症,离开双拐寸步难行你说我能玩什么?) 。我每天似乎也在埋头于书本 ,但成绩就是上不去。心理明明很自卑,却又总是坐在教室里,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硕士、博士什么的。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白日梦的味道?高考结束了,我的白日梦也随之做到了头:我总分考了 340。英语,肯定不及格。有时我还在想:这个成绩要是出现在去年我的考研成绩单上,那该有多好!可惜这是 1990 年的高考成绩。那时,7 科 700 分。本科分数段,我印象里大约是 460 分的样子。我落榜了。按我们东北人的话讲,我成了一个不折
3、不扣的“大学漏子”。 (二)重读?学手艺?还是继续上大学?高中毕业之后,我面临着这三种选择。实际上,这三样我都试过。我起初在一所市里的铁路高中重读,学了三个月,放弃了。按照我老师的说法:依你的高考成绩,再重读两年, “或许有希望”考上大学。事后证明我没有重读还有另一个明智之处:一年后,我听说那个重读班在第二年的高考中全军覆没 那的确是个糟烂班。学手艺,我试了三天,家电维修(这是很多残疾人的首选职业) 。后来是我的父母让我放弃了。他们在 M 市职工大学给我找了个位置,让我继续作学生。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不希望我就此成了一个手艺人。他们想让我以后能再有点发展毕竟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懂得知识的重要性。然
4、而在确定未来学习的专业上,他们却颇费了一番脑筋。我们市里的职大,专业设置有限。要么有的不适合我学,要么有的学了怕我将来也找不到工作。不得已。最后只好让我学了他们的老本行 工民建。好歹,他在这座北方小城市的建筑界混了一辈子,以后总能给我找碗饭吃吧!就这样,我便阴差阳错地走进了建筑这个行业。 (三)职大三年或许我的外在形象更象一个手艺人。腋下架着一副铁拐杖,坐着一辆破手摇三轮车,来到大街上,很多陌生人都会把我当成修手表的、修家电的,顶多也就是一个搞按摩的。 (还好,这十几年来还没人拿我当算命的) 。 “可是我将来要做一名工程师”,那时侯每当想到这一美好前途,我的心头就不禁会洋溢着自豪。可能真的是受
5、到了父亲理想主义的传染,我心里甚至还向往着将来作一名高级工程师。 (我父亲就是高级工程师) 。这直接影响到我后来在大专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开始考专生本。当然这是后话了。职大这三年的学习生活,对我而言,相对还是比较愉快的。当然,职大嘛,就那么回事。学习方面淅沥糊涂,三年下来没补过考就算是好学生了。不过这多少恢复了我的一部分自信心。课余,除了每周到一个叫“交响乐欣赏者协会”的去地方附庸附庸风雅,在这三年里我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恐怕就得算是学习了美术(主要是素描) 。我前后去过几家业余美术班,带带拉拉有一年时间吧。十年之后,当我真正开始复习考研的时候才发现,就专业方面而言,正是当年的这点学习履历为
6、我考研做了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准备。 (四)模糊的认识谈起当年学美术这回事,倒不是因为我有多么远见卓识。今天回想起来,这完全是处于一个天大的误会那时我以为“建筑学”和“工民建”是一回事。因为我听说,一个人如果有绘画基础,那么他的图(尺规)就会画得比较漂亮。再者,当时在我看来,所谓“建筑学”,就是“建筑结构+表现画”。正是基于这两点认识,才使我决定抽出业余时间去学美术。换句话说,我觉得,做一个建筑师,可能才是我当初真正的理想。尽管那时我还没有完全意识的这一点。不过话又说回来,我当时有这样的认识也是很自然的。在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当时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开设“ 建筑学”或者“建筑装饰”这类的专业,
7、我也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个真正的建筑师。我父母是搞结构的(主要是施工) ,他们的单位(也就是我目前工作的单位)是施工企业。其内部曾经有过的一个小丙级计室,也基本是建筑、结构不分家。而且平常做的也都是一些住宅、综合楼之类的项目,以至于我在那里工作多年之后也还是说不清这两着的区别。刚才我说过了职大毕业时考专升本的事,这里固然有我父亲影响的因素,但当时我多少也萌生了一些考研的念头 尽管我连考研是怎么回事都还没搞清楚。翻开当年的日记,我对自己考上专升本一事是这样评价的:它使我向自己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但实际上正是从这一刻起,我开始走上了一条弯路,一条很大的弯路。 (要知道我后来所报考的 H 大学只是在 2
8、001 年才规定考研不招收专科生的) 。 (五)读专升本第一段弯路考专升本(工民建。那时 H 大学还没有建筑学的专升本) ,起初我父亲是不同意的。他有他的理由。首先,读专升本(函授)不同于上职大(脱产) 。我必须要离开 M 市,每年四次前往几百公里外 H 市的 H 大学成教学院。这对我的身体条件而言,是相当不便的。而且,二十多年来我也从未独自出过远门,父母不放心。再者,作为一个工作了半辈子的老工程技术人员,我父亲认为我的大专学历在实际工作中已经足够用了。剩下的,就全凭我在实践中自学了。因为有些东西课本是无论如何都讲不到的。事实证明,我父亲说的是对的。直到毕业时我才沮丧地发现,专升本这三年里所学
9、的许多课程,不过就是将我大专学习过的内容重讲了一遍而已。从另一个角度说:一本书就算五、六百页,3、5 天内要学完,几个月后再回来考试。期间学生们都干了些什么鬼才知道,反正我看到很多人都是靠考前这一两天“出菜”。所以,对函授这种学习形式的效果,我本人是深感怀疑的。不过当年刚考上的时候我可没有怀疑。1993 年 8 月,当我父亲领着我来到 H 大学,望着 X 大街上那座巍峨的土木楼,我的心情相当激动。1959 年,我的父亲就从这里毕业,而今,我有回到了这里。 (其时,H大学的成交院大楼尚未建成) 。尽管只是作为一个函授生出现在土木楼里,但能来到一所在我看起来是真正能被称做”大学“的地方学习,还是感
10、到很满足的。在这座大楼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建筑系学生挂在展廊里的作品,惊诧他们的美术功底如此扎实出色。同时,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一个建筑系本科毕业生在学校里要念 5 年时间。我后来把“开阔了眼界”作为我三年专升本期间在 H 大学最重要的三大收获之一。我的另外两个收获:一是结识了 B 老师。他是教我们工民建班的老师中唯一一个从建筑系过来的,讲 房屋建筑学 。在去年和今年的考研过程中,正是这个老师给我提供了许多最无私的帮助,才使我最终摸到了建筑师这道门槛。 (还不能说“迈进”) 。我的另一大收获,就是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我发现我在独立生活方面,并不象我父母(甚至我自己)想象的那样一无是处。尽管也需要
11、别人的帮助,但对我而言,独立外出学习和生活不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事实上,有很多在别人看来我无法作成的事,我是完全有能力作到的 只要我有足够的耐心和意志。 (六)97 年我为什么留了在 L 公司1993 年职大毕业后,我在父母退休前工作的单位, L 公司就业了。上班初期,我们单位有一个小设计室(丙级) 。我在那里工作了四年,算是发挥了我的“一技之长”,没用公司白养活。可是按照建筑行业的规定,一个施工企业内部是不允许设计部门的。另一个原因,也是出于机构改革的需要,1997 年我们单位的设计室与另一个设计单位合并了,办公地点由我们单位的办公楼迁到了离我家约 20 分钟车程的一幢七层楼上。 (我家距离
12、L 公司,走路只需要五分钟) 。其时,我必须作出选择:要么我象个别同事一样,调到新单位继续从事设计工作,要么我就留在 L 公司作一些技术辅助性工作。我选择了后者。我心里很清楚:留在 L 公司(施工企业) ,我肯定是没有什么发展前途的。但是我知道,留在这里,我会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更好的学习条件。考研、还是考研,它在 1997 年促使我走出了这冒险的一步棋。当时,这些都是我心里的想法,从没有同任何人讲。公开的理由,是说去新单位上班不方便。因为我乘不了公交车,而每天爬七楼对我来说也有一定困难。这种说法,当时在我周围的许多人看起来还是站的住脚的。(七)两次险些下岗但是接下来的日子就让我感到比较难过了。
13、1998 年,当“下岗”之声响彻中华大地的时候,我们单位也开始往下裁员。2000 年,公司机关机构调整,由 100 多人减到 30 人。于是我成了这第 31 人。我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一次我就真的下了岗。实际情况是:我们部门的领导,以我在本部门不能做实际工作(不能顶一个人用)为由把我交给了公司领导裁处。最后,公司(集团)念在我父母的老面子上,特批了一个名额,总算让我留了下来。虽然我能够理解,我们部门领导这样做也有想在本部门多照顾几个人的意思 把我交给公司,就可以少占本部门的一个名额。因为他知道公司领导是不会让我下岗的。不过,这件事情本身仍然让我感到相当屈辱。它使我进一步看到,在单位里,我如果继续以
14、这样一个地位而存在,下岗其实也就是迟早的事。毕竟单位的老同志退得差不多了,将来新人来领导这个企业,他认得你父母是谁?更何况,单位的经济形式每况愈下,大家普遍都有一种悲观情绪。我,那就更不用说了。 (八)L 建筑公司以及我的工作经历话说到这儿,就不能不谈谈我目前工作的这个单位:L 建筑公司。它是 M 市市属的一家国营建筑施工企业(1984 年之前曾经归省属) ,在册职工 2000 多人(实际上班的没那么多) 。目前年产值,据说有一个亿。国家一级施工企业(正在重新注册申报之中) 。单看这一组数据,你可能很难想象它会长期连职工工资都无法保证。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究其原因,有天灾,也有人祸。40 余年
15、来由盛至衰。对此,我想每一个曾经在国有企业工作过的人都不难理解。职大毕业之后,我就一直在这里上班,从设计员做到科员。在这里工作,我本应该没有什么不愉快的。我父母是单位的老职工,我父亲在退休之前,是单位的总工程师。这里的许多人都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但是 9 年的工作经历告诉我:在这样一个人浮于事的企业机关里上班,对我这种天生不善交际的人来说,光有熟人的关照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得学会左右逢源、溜须拍马,否则你就会发现自己处处碰壁。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世界上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我的那点经历在许多人看来可能根本不值一提。不过上班这 9 年给我的一个重要感受就是:作为一个小人物,你是没有权向任何
16、人提要求的。有些事在别人那儿能办,到你这儿,人家就说你过分,你也没脾气。9 年来,这种事儿留给我的印象太深刻了。他也成为后来促成我拼命考研的、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之一。另外,看到单位里的很多同龄人,学历不见得比我高,能力不见得比我强,都成长为各个分公司的技术负责人、项目经理、分公司副经理,等等。我的心里也感到有些失落。实事求是地说,不是领导不想用咱,实在是基层工地的活,咱这双腿,去了也干不了。而今坐在机关里,我只能在遇上公司招投标的时候,跟别人画几张无关紧要的施工平面图。没事儿,再帮着领导搞点“黑设计”(私人设计) ,挣几个小钱儿,借以度日。其实在考研最迷茫的那几年,我也曾考虑过调到一家效益好一些
17、的设计单位,再去做老本行。父亲替我去找 M 市某设计单位的领导(他还是我母亲的老同学呢!) ,结果,人家竟以我“学历太低”为由拒绝了。你说,最后,我不考研又能怎么办?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啊! (九)我的朋友An1995 年在我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个人, An。正是这个人促使我明确了考研的目的。 5 年之后,An 考取了 H市另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正是在他的鼓动、带动下,我才有了今天的成绩。现在,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 An,几乎就不可能有我考上研究生这回事(如果今年我能考上的话) 。因为在我当时的社交圈子里,他是我唯一一个有考研目标的朋友,也是我唯一的榜样。在考研这条道路上,An 对我产生了最
18、直接、最重要、也是最深刻的影响。An 是我的高中同学。高二文理分科时,他去了文科班,我留在了理科班。但我们一直都保持着联系。高四毕业后, (我们这里把高考重读的学生叫“高四”、 “高五”学生) ,他考取了北方交大英语系。1993 年专科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江苏连云港。 (多好啊!那时连大专毕业生都包分配。 ) 。或许有工作方面的原因,但更主要的还是因为当地铁路部门短期内不允许大学生考研,同样是为了心中的梦想,在连云港工作了两年之后,An 提着自己的档案回到了家乡,一心准备考研。结果这一呆就是五年,期间考过三回。2000 年,在这龙腾世纪的一年,他终于收到了 H 市某大学古典文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录
19、取通知书。兄弟们,你们想想我的这个哥们儿的跨度有多大吧:从大专到研究生,从英文到中文(还是古典文学) 。每当想到这一层,真是让我倍感钦佩,也倍受鼓舞。 (十)去 M 大学进修 第二段弯路其实上,An 对我也曾经产生过一些消极的影响。而正是这种消极影响,才致使我走上了考研的第二段弯路 去 M 大学进修两年 “建筑装饰”。那是 1996 年年初,An 第一次考研。成绩下来,他总分得了 240 多,而英语(这是他读大专时的专业)只考了 32 分。这次考研 对 An 的自信心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以致于他在其后的两年时间里只顾闷头自学,不敢再去考场照量。我看到他考研的这个成绩,心想:看来我要想考上,没个
20、三、五年时间是拿不下来的。如果从 99 年我第一次考研算起至今,我先后经历了四次风雨洗礼。 (今天,我当然不会再认为考研需要那么长的时间) 。看来事情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天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96 年秋,我专升本毕业了。工作单位又不忙, (其实也有点想逃避劳动的念头) ,在 An 的斡旋下,我来到M 大学,每日抽出半天时间在 M 大学 95 建装班进修建筑装饰专业。M 大学,是我们这座城市的一所地方性大学,只有专科设置。 “建筑装饰”是 M 大学当时为赶潮流而新近开设的专业。这里的教学水平,我也不想过多评论了。象我们职大一样,缺少专业的教师(多是外聘的) ,学风也松松垮垮。就我来这里的初衷提高
21、考研专业课的水平 而言,意义不大。唯一例外的是 W 老师的课。他的课程主要是关于建筑构图、建筑构成和建筑美学方面的内容,令我受益不小。通过 W 老师的课,我第一次意识到建筑装饰(与建筑学又相通之处)原来与工民建(主要进行结构计算)是多么的不同。或者说,它们完全就是不同的两套知识体系。其间的差异,几乎就如同文、理科之间的区别那么大。我不得不承认,我以前对自己所向往的专业,所知太少了。如果日后我真的走上了建筑师这条从业道路,应该讲,W 老师的课对我来说算是起到了启蒙作用。W 老师也应该算是我的启蒙老师 尽管这种启蒙课确实是上得晚了点儿。因为这一年我已经 27 周岁,有些建筑学毕业的学生在我这个年龄
22、,早已小有所成了。 (十一)第一次考研说到 1999 年第一次作出考研的决定,其动因还真不是来自我的哪个哥们儿 An那年他自己还正在迷茫困惑着呢。真正促使我下了决心的是 M 大学 95 建装班的一位小兄弟:Z。98 年年初,他们班的学生都在作毕业设计,而 Z 却在复习,准备参加当年的全国高中统考,想再找个象样的大学弄一张环艺方面的本科证回来。他在高考辅导班上画的素描我见过,进步的确相当明显。因此在98 年 8 月份,听说他考取了大连轻工环艺系时,我非但没有任何怀疑,而且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那时我想:他能在短期内学成这个样子, (美术他真正只学了 4、5 个月) ,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为什
23、么我就不能呢?于是 98 年 9 月份,我开始为第一次考研作准备工作,决心拼一把。今年,也就是在一个多月前,我惊诧地得知 Z 回到了家乡,正以帮着他的一个亲属在商店里卖货为生。我给他打去电话,他有些不好意思地承认:其实他当年的成绩没能通过高考。后来,他只不过是去大连轻工学院参加了一个为期半年的短训班。尽管尽管这事儿听起来有点“那个”,但我依然很感谢 Z。因为当年正是他的“成功”,才给了我考研的“第一推动力”。这就如同创始纪之初上帝用他那只大手推了一把地球一样 好歹地球从此就算是转起来了。99 年考研,我的成绩相当糟。总分 199,英语 34,建筑设计 30。不过那次倒没有让我觉得太沮丧。一方面
24、,知道自己复习时间太短(我只有两个多月在看书) ;另一方面,我也只是想试试而已。撇开英语、政治不谈,专业课方面,我只是靠几年前搞来的一些建筑学教材。没有 H 大学建筑系的课堂笔记;没有与H 大学建筑系的老师和学生取得联系;也没有任何建筑学的专业人士给予指导。如今想起这种复习方式,方觉对于我这个跨专业考生而言,显得过于幼稚了。记得第一次考研之后,我甚至还觉得很乐观。我对An 说:只要假以时日,我考上研究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这话,当时说得可真是有点盲目。 (十二)第二次考研2000 年,被称为“千禧年”,很多人都在为这一年的到来而莫名其妙地兴奋着。3 月份,我的女儿也降临到这个世界上来凑热闹。然而
25、这一切并没有给我带来多少喜悦。有两件心事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一件事是An 在这一年终于修成正果,考上了研究生;另一件事就是我们单位正在搞的那次机构改革。实际上,那年我也参加了考研。但是与 An 不一样:An 疯狂地复习了大半年,而我却几乎一天书都没有看就上了考场。我知道自己本不该去丢那个人。但是,一方面出于想在心理上对自己有一个交代(觉得自己没有放弃) ,另一方面也是想了解一下当年的考题形式有没有什么新变化。所以,我就硬着头皮去了。成绩倒没有出乎我的预料:总分 205,英语 37,建筑设计 31。后来有人问我那次为什么不好好复习一下再去考。原因很复杂。一则是 99 年上半年我正忙于结婚,而婚后
26、我的家庭关系也一度有些混乱,将我搞得心情焦躁,没心思看书;另一则是 99 年夏末,我们单位领导找我谈话,说上级近期要给我们部门分配来一台电脑。领导让我好好工作,练一练电脑画图。今后单位还要上网,我可以作一些公司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总之吧,在这里,我的前途是光明地!自从 97年设计室撤消,我来到公司机关现有的这个部门,对电脑渴望已久。听到这个消息,自然很高兴,心想:考研,终究是有一搭无一搭的事。能把电脑练好也很不错。因此,99 年下半年,虽说看到 An 在拼命复习,虽说 An 也在苦口婆心地劝我,但我仍旧不为所动,自顾自地练着电脑。究其当时的心理,自己对考研缺乏真正的信心,恐怕才是我没有去
27、复习的根本原因。再者,看见 An 这几年混的样子,我也没太相信他2000 年真的能考上。我的如意算盘是: 99 年好好练电脑,2000 年再和 An 并肩作战去考研。然而,我的如意算盘全都落空了。2000 年初,我对电脑操作还没来得及摸着门,电脑就被另一个部门给拿走了。上网的事也不了了之。其中的内情,三两句话说不清楚。不过我就发现,在这个单位里,每个人都在忙着自己个人的事情,没谁会真的关心我这路人的前途、发展。自己要走一条什么样的路,还得靠自己想辙。2000 年 3 月份,An 的成绩下来了,他考了 337 分。那年的录取分数段是 340(文科) ,对在职的考生降5 分。An 几乎是擦着头皮闯
28、过了考研这道鬼门关。说句心里话,我真为 An 感到高兴。他在家乡这 5 年里,的确是太不容易了:没有固定的工作,日常生活全靠给一些中专学校讲课挣钱维持。原本也有过几次进事业单位的机会,但终因种种阻力均未果而终。这给他本人和他的母亲的心理造成了不小的打击。在这 5 年中,我亲眼看见他受到许多朋友、同学乃至亲属的嘲弄和挖苦。真是阅尽人间世态炎凉。在考研期间,他一个人租了一间小平房(烧煤) ,每天还要去学校带课, (否则他就没有生活来源) ,有时甚至连饭都吃不饱。因为收入有限,扣除房租和买参考资料的钱,他每天的伙食就不得不定量。可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发奋苦读,终圆梦想。你说,我怎能不为他高兴,
29、怎能不对他佩服啊! (十三)第三次考研2001 年 1 月 31 日上午,我坐在 M 市医学院设立的考场里,大脑一片空白。这是考研的第一天,英语。我开始做第一篇阅读理解题。不知为什么,那天就觉得这篇文章特难。我总共用了 20 多分钟方才做完。这已经大大超过了 12 分钟/ 篇的一般速度。好在后四篇我做得还有一定感觉。英译汉,5 道题我有 3 道半作得还可以。作文,瞎写。回头再做完型填空,没有手感。等到再想做前 30个填空题时(语法、词汇) ,我猛然发现时间只剩下不到十分钟了。骤然之间,我感到心发慌,手在抖,汗也下来了。我再三提醒自己:镇定!镇定!粗粗扫了一眼这 30 道题,看着都不眼生。可时间
30、实在是来不及了。我只好在答题纸上乱涂一气,在铃声响起之前,算是“答完了”卷子。走出考场,我就哭了。我心里明白:这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2000 年我复习的真是很努力。从 3 月份起,我每天的纯学习时间平均都在 4、5 个小时以上。在 11 月份这种复习最紧张的日子里,我每天的纯学习时间甚至达到了 9 个多小时。除了英语、政治这两科我作了必要的努力之外,专业课,我也从一位考友那里搞道了 H 大学建筑系学生的课堂笔记。9 月初,我与久未谋面的 B 老师(也就是我 在 H 大学读专升本时教我们房屋建筑学的那位老师)取得了联系。他热情地给我寄来了两本书,供我在复习“建筑设计”这一科时做参考,而且多次
31、以“电话长谈”的形式对我进行指导。按说,我准备的还是相当充分的。直到考试之前,我都认为我应该还是有一定把握的。但是事与愿违。2001 年 3 月 1 日,我收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单:英语 47,政治 66,建筑史 80,构造与选型 72,建筑设计 40,总分 305。怎么会这样呢?事后我总结:英语,应该是源于在我考研前一个月复习策略的失误。在做完基本的复习之后,12 月末,我所面临的选择是:要么再把我以前多次复习过的历届真题重做一遍;要么再做几套模拟题。我选择了前者。这最终导致我的作题速度无法胜任考试的要求,从而没能完成答卷。如果前 30 道题我能作对一半,(根据我平时做题的经验,作对一半应该没
32、有太大的问题。而仅靠闭眼睛瞎猜,那机会也就 15%)那么,我有可能就过去了。 (及格线是 50) 。至于“建筑设计”:这一方面与我抓得比较晚有关系(10 月份才开始复习) ;另一方面,我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复习。快速设计要求做到什么程度?画成什么样子?什么风格?这一切都是 B 老师很难在电话里能解释清楚的。还有一个很重要得原因是: H 大学去年出题的套路一下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建筑设计”:这是一种我从未练习过的基地地段(山地) ,以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出题形式出现在我的面前(只给出题目、建筑总面积、不规定其中的详细功能) 。也许一个建筑系的学生觉得这种考题司空见惯,可我当时可是直发蒙。我硬着头
33、皮,总算是在 8 小时内画完了所有的图纸。(比去年强) 。我得说,卷面效果没有达到我平时训练的最好水平。而就其内容而言,连我自己都无法感到满意。去年考完试之后,我给各科估分,事后证明都是比较准确的。惟独“建筑设计”这一科,我实在是估不出来。因为在这次考试之前,我没见过一张建筑系学生做的快速设计试卷,也不知道快设题应该画成什么样子算是达了到老师的要求。所以,我也就无法给自己准确定位。今天看来,凭我去年那张卷子,老师给 40 分,还是公正的 我当时的水平也确实不够。话说到这儿,第三次考研本该就此告一段落了。但是随后又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它使我对 H 大学和我所报考的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4 月初,分
34、数段下来了。说来挺巧:去年的总分数段破天荒地降到了 305(在职) ,我的总分正好压线。虽然我知道我的小分不够(单科不低于 50) ,但 B 老师向我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凭借残疾人这个身份,我或许可以通过“特招”这一途径混进研究生队伍,因为学校以前曾经有过这样的先例。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又活泛了。找谁来给我办这件事呢?我想起了老 Z 大哥。老 Z 大哥是我读专升本时的班长,同时也是H 市一家著名建筑公司的总工程师。其实上学的时侯我们没说过几句话,毕业后来往也不多。但是这一次当我求到他的头上时,他还真帮忙。撇开公务,往 H 大学跑了好几躺。凭借他那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楞是让 H 大学招生办为我这点事
35、儿专门开了次会。几天之后,当我赶到 H 市,在老 Z 大哥的引领下、羞羞答答地出现在了 H 大学招生办。负责人遗憾地告诉我们:首先,根据国家政策,残疾人不在研究生破格招收的范围之内;其次,以往 H 大学的个别院系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确实有过“特招”的先例。 (小分或总分降段招收) 。但 2001 年全国招生形势一片大好, H 大学就更不用说了。学校总共招收不到 2000 人,结果有 6000 多人前来报考。具体到我所报考的建筑学院,那是整个 H 大学中最热门、报考人数最多的院系之一。我的总分刚刚压线。而仅就总分来说,我的上面还有 40 多个比我分数高的同学,就因为招生名额的限制,他们最终可能都
36、无法入学。如果把我“特招”进来,对这些人实在没法交代。大榜就在学院的走廊里帖着,人民的眼睛可是“血亮”的呦。话都唠到这个份上,我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我只能万分羞愧地拎着行囊,回到家乡,为明年重考而继续努力奋斗。 (十四)我为什么要考研这个问题在你们看起来可能显得有点古怪:为什么考研,难道你自己心里还不清楚吗?可是这两年,当许多人问起我为什么要考研时,我发现这还真是一个让人很难解释清楚的问题。至少,它令我颇费口舌。我的家乡 M 市,是北方边陲一座不大的城市,市区人口 70 多万,有两所正规大学:一所医学院和一所师范学院,只能培养本科生。在这座城市里,很多人对研究生是怎么回事都不甚了了,就更别提考
37、研究生了。2002 年,M 市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首次突破”1000 人,这方才引起当地地方媒体的重视。根据他们的调查:M 市全市具备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有 200 多人。而硕士毕业证、学位证,两证俱全的人只有 70 多人。究其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级人才不愿在这里落脚是根本。就 M 市的建筑行业来讲,成人大学大专生、中专生是其技术人员的主要构成部分。本科生,特别是正规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寥寥无几。在我们单位,除了个别返聘的老同志,我的那张专升本证书已经是最高学历这或许也是我们单位走向衰败的另一个根源吧。自从我决心将考研进行到底之后,便改变了头两年考研那种偷偷摸摸的做法(平时悄悄学,只在考试前通知必
38、要的人) ,尽可能将我考研的事告诉了周围的每一个人。我的本意是想取得更多人对我的理解和支持,但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忽然之间,在别人的眼里,我好象成了怪物。不屑一顾者有之,背后嘲笑者有之,冷眼旁观者有之,迷惑不解者有之,暗中诅咒者有之,不一而足。除了我爱人和我的朋友 An 表示了真诚的理解和支持外,当时我周围认识的几乎每一个人,都对此事或明或暗地投了反对票。他们向我提出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你为什么要考研究生?你考研究生有什么用?你考研究生究竟要研究什么?你研究生毕业之后又能干什么?他们也知道目前我在单位里就这么混日子,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但是在他们看来,我考研究生远不如去学一门手艺或者干点什么别
39、的事情更有价值。大概在他们的眼中,一切不能和挣钱直接挂上钩的事,基本上都属于没有价值的事。于是有人纷纷给我出主意:你应该去学学按摩;你应该去考考注册(建筑师) ;你应该去练练电脑;你应该去开个书屋;你应该去兑个网吧,云云。总之,你去考研,那就是瞎折腾。再说了,你能考得上吗?对于这些人的态度,我并不十分介意。我没有给他们描述考研之后会有怎样美好的前景(虽然我对此从不怀疑) ,因为我不想给别人留下一个吹牛的印象 再说了,每准儿别人还会觉得我是在想入非非呢。我也不会象我们单位的那些善于讨领导欢心的小技术员,连自己要不要去考转生本都去找总工问问尽管他心里很清楚单位不可能给他拿一分钱。在我看来,考研,纯
40、属是我个人的事。对此,怎么说是你们的事,怎么做才是我的事!不过有几个人的意见,我还是不能不考虑的。那就是我的父母和我的妹妹。从内心里讲,我很在乎他们的看法,非常希望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但是,我并没有得到我想要得到的东西。这令我倍感压抑。你要知道在 2000 年和 2001 年这两年里,我们单位的经济效益直线下滑,最长的时候有 11 个月开不出工资来。我每个月挣 430 块钱,爱人自从生了孩子之后便失业在家。我们一家三口全仗我父母那点退休工资和外出打工挣的钱来养活。他们现在都已经六、七十岁了。别的老人在他们这个年纪,早已在家安享晚年,而我的父母仍然每天在为我们奔波劳累。这让我这个堂堂五尺男儿(
41、本人身高不足 1.6 米,不敢妄称七尺)心中有愧。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低下的经济地位,也使我不能不考虑他们的意见。2000 年夏,我父母一度想让我去学习手机修理,甚至连老师都为我找好了。这件事让我头痛不已。那时,我考研复习刚刚渐入佳境。然而,我理解父母也确实是一番苦心 他们担心我日后一旦下岗,失去了生计,以至在他们百年之后难以瞑目。对此,我真是即难过,又难受,左右为难。不得已,我只好与父亲长谈了一次,和盘托出了我心里的想法。我对父亲说:爸爸,十年前,我就曾经学过家电修理。如果沿着那条路走下来,我今天即使没成为一个大款,至少手艺也应该已经相当精良了。可是,您那时终止了我的学习,让我去读职大。在这十
42、年里,我几乎没断过流地读书、读书、再读书。而今您要推倒了我这十年的努力返回头去重新做一个手艺人,我心有不甘啊。不是我看不起手艺人。91 年利用暑假,我在家门口摆地摊卖过香烟。那时侯,面对熟人、同学(其中有些高中同学就是在那年重读考取了大学) ,我没觉得丢人。因为我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靠劳动去挣钱,到啥时候、干什么都不磕碜。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下了岗,就算只能靠掌鞋为生我,我也会去干。但是今天,咱家毕竟还有这个条件,让我去实现心中的梦想。您就让我再试一试吧。时间不会太长,一两年内。如果我知道自己确实不行,届时,我会听你们的安排。从那以后,我父母便再也没有提让我“学点什么”、或者“干点什么”这回事。
43、(十五)第四次考研2000 年和 2001 年,我在单位里没有做多少工作。每天来到办公室,除了看书,就是看书。我的办公室就是我的教室。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我在考研,所以单位里的事,能推掉的我都以此为由推掉。好在领导对我还算理解吧,再仰仗父母在这里工作半辈子留下的那点人气,我的复习时间总算得到了保证。公家的事,再大也是小事;个人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嘛。总结 2001 年考研失败的教训,认为下一个阶段复习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英语和建筑设计。英语没有及格,我觉得并非我的实际水平不够,而在于我的做题速度太慢。所以在去年复习的过程中,我除了继续巩固基础知识之外,临考前做了大量的模拟题。从我考试的实际感受来看,
44、我的分析还是准确的。但从我的得分来看,我去年这一年的努力,对英语水平的提高收效却并不大。你瞧:我英语原始的得分记录是 47.5-1 分,折合成百分制后,为 58 分。换而言之,扣除英语的得到的 1 分,我的英语只有 46.5 分,与去年的得分持平(47 分) 。究其原因,我想可能与我的语法底子太差有关吧。说起来不怕你们笑话:至今,高中语法的有些内容我都还没太搞明白。幸亏,今年考研降低了语法的重要性, (单选题中没有语法题了) ,而且听力又不算分。否则,今年英语我还得“歇菜”。“建筑设计”我抓得很早,4 月份就开始着手,从基本线条开始练,增强手感。 (因为考试要求徒手作图) 。之后,又照着台湾人
45、出得那本快速设计 ,临摹建筑平、立、剖面图和总平面图的画法。 快速设计 ,8 开纸大小, 230 多页的样子吧。其中的各种附图,几乎我都临摹了一遍。直到 8 月份前后,我对自己的徒手功夫已经比较自信了。透视表现图是我的弱项。好在我有素描的那点家底,根据 B 老师的建议,我决定练习彩色铅笔表现技法。起初,也是临摹。 美国建筑画是我最好的范本。7 月份,我吧自己的一些作品寄给 B 老师,老师认为我进步还是很快的。这令我深受鼓舞。不过话又说回来, “建筑设计” 考试的核心内容是“设计”,不是“表现”。尽管快速设计可以给我提供一定的线索,但台湾人在设计思路、设计表达方面毕竟与大陆不同。而且这本书面对的
46、主要对象是注册建筑师考试人员,它与考研的需要还是由差别的。尽管如此,在当时的条件下,我也没有别的办法。所以直到十月份,我对怎么应付“建筑设计”考试还是有点儿心里没底。去年十月底,一位考友告诉我,学校近期要举办专业课辅导班,由每一科的出题老师亲自主讲。我不敢怠慢,带上自己的轮椅 ,匆匆赶到 H 大学。听了一周的课,见到各位仰慕已久的导师,心中的幸福自不待言。所有的课程中,令我感到最有斩获的还是“建筑设计”的辅导课。老师出了一个题目,由大家来作,最后老师给点评。在那里,我终于搞清了那个让我困惑已久的问题:快设题目究竟画到什么样子算是达到了老师的要求以及应该从那个角度去构思方案;另外,也充分了解了我
47、的那些竞争对手们的实力,掌握了自己的水平在其中所处的位置。这其中,一个叫 OY 的女孩子,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说得夸张点儿,第一眼看见她的图纸,我吓得当时差点没坐在地上。她的作品在我看来,既古怪(有郎香教堂得味道) ,又合理(平、立、剖面图对应准确,与场地结合的也很好) ,透视图画得漂亮。这种东西,以往我只是在介绍外国建筑作品的杂志中见过。让我设计,打死我也想不出这种作品来。真的。看起来,跟这些受过 5 年专业训练得学生们相比, (他们的年龄普遍比我小 8 到 10 岁) ,我的水平差的真是太远了。不过幸而象 OY 这样的选手并不是大多数。否则,我可真得立马卷起铺盖回家了。记得讲
48、“建筑设计”辅导课时,老师一再警告我们:不要去准备“万用平面”之类得东西,因为他出的考题是不会让那些投机取巧的人得逞的。 “万用平面”这个概念,我还是去年 4 月份去 H 大学拜访一位学兄时第一次听说。 (那时他正读研二) 。这位哥们儿得知我是跨专业考生,还专门给我准备了两个“万用平面”。虽说最后没有派上用场,但我仍旧挺感谢他。除了这位哥们之外,在去年这一年中,我还通过各种途径结识了许多人,这里面有学兄,有考友,有同学,并和他们经常保持着联系。我曾经幻想通过这张小小的关系网发挥点“特殊的”作用,但我最后不得不同意了 B 老师的观点:考研说到底凭的是“实力原则”。没实力,谁也帮不了你;有实力,谁
49、也拦不住你。不过,在整个复习的过程当中,这张关系网对我仍然产生了很大的益处。你知道我是处于一种比较封闭的复习环境下,别人给我提供的一些信息和资料,比如前述的专业课辅导班以及各种政治辅导班的笔记,对我还是非常有好处的。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念在我考研确实不容易的份儿上,竭尽所能,给我提供了很多无私的帮助。对于他们,我万分感激。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今天的这个考试成绩。2001 年对我比较有意义的事情还有另外一件:晋中级职称(工程师) 。 年青的媳妇熬成婆了嘛!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都不在话下;写论文,别人会抄,咱也会。天下的文人本一家。只是答辩,给我造成了一点小麻烦。事情是这样的:往年的答辩,通常是安排在 12 月份进行。这一次,由于市委机关要搞改革,减员增效,人事局也不例外,结果答辩这件事一拖再拖,最后被定在了今年的 1 月 24、25 日这两天。我的上帝呀!26 号就要考研。当时,我正让政治、建筑史之类的东西弄得焦头烂额,那有时间去准备答辩?要熊掌,咱还想吃鱼。怎么办?凉拌!有些在考研上用不好使的东西,拿到晋职称上,功效大大地好。结果嘛,OK,顺利过关!建筑界有句老话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工程师是“一毛钱十一个”一文不值;高级工程师是“一千块钱四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