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谈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策略自2001年秋成为国家级新课改实验区,经过全县中小学教师的共同努力,我县在新课改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了进一步搞好新课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今年三月,我局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实践研究的通知,要求全县学校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的策略研究” 进行课题研究。一个学期来,全县学校校长高度重视,教师积极参与,通过组织理论学习、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研究课题,通过对典型课例和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行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前,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的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在教学领
2、域正在着力推进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结构、从教学方法模式到考试评价制度的全方位改革创新。由于教学方式是一种概括化了的理论或理念构架和教学行为模式,是沟通理论或理念与实践之间的桥梁,具有突出的中介性、操作性、导向性等基本特性。因而,随着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受上述几方面制约的教学方式越来越显得难以适应,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其它几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整体效益。我们都知道,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如: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其教学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说,学生做。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式学习,机械式学习、记忆式学习、重复
3、式学习、非个性化学习,传统教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科为中心,脱离了生活实际。这样的一种教学形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开放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以及主体的自由发展,从而影响到国家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核心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逐步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受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预期效果是由教师的教学过程来实现的,可以说新一轮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师。所以一切的变
4、化与发展都要从教师的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变开始。一、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要有新的理念。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理解为“讲”、“练”、“考”。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出了“学习环境的创设”和“学习是知识的建构”的重要教学理念,这一观点是基于情景认知和情景学习,它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和促进知识向真实情景中转化。新理念要求教师把教育的关注点从教学转向学习和学生知识的形成上来,有利于学生学习中的知识构建。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是有灵性的人,教师不是去“塑造”灵魂,而是去“唤醒” 、“激发”灵魂,如果把学生比作一眼泉,教师就是挖泉人,只是让泉
5、水涌涌流出。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成为促进者不可能一次性整体完成,而是一个不断的生成过程。2、教师应成为研究者、反思者。教书者应成为教育文化的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具有最佳的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
6、对此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总之,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研究从而改进,在反思中、研究中不断进步。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必须与教学过程整合,这要靠教师的开发创造来实现。4、教师应是社区型和开放型的教师。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正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这就要求教师由专业型、学校型拓展为社区型。二、教师要变革传统教学方式首先,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是新一轮课改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以建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以全面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
7、重心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推动了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进程;而教学创新,特别是人才模式的创新又是整个基础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培育创新人才的基本策略和途径。为此,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更加明确地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颖、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
8、,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新一轮课改对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模式创新的要求是很具体、很高的。其次,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挑战。在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时代,世界的竞争日益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体现为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知识在数量上的迅速膨胀、知识老化周期的缩短、知识在结构上的综合化以及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等特征的出现,都对现行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现代课堂教学要担负起新的使命,确立起新的理念,加快培养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9、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复合型、开放型、创新型人才。这就必须变革传统落后而又普遍盛行的“注入型”教学方式,把知识技能的传承过程同时变成引导学生感悟知识形成过程、教会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过程。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要求的:“按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第三,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创新,是根除传统教学弊端的新途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
10、造精神的双重力量”。这就是说,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而不当的教育则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击与窒息。为什么教育具有培育创新精神和压抑创新精神的双重力量呢?这是因为,它在传递知识之时可能制造框框,在训练思维之时可能赶跑灵感,在注重全体之时可能忽视个性,在讲究规范之时可能压抑自由双重力量常常相伴而生。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育创新人才,就要最大限度地强化教育的正面力量,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扼制它的负面作用。如果我们冷静地审视中小学教学现实,进行“双重”力量的对比分析,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创新”被严重忽视,教学当中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
11、大量存在,整个传统教学方式大角度地向知识技能和应试能力倾斜,呈现出“教师主宰,大量注入;重理论轻实际,重结论轻过程;重纵向深入,轻横向发散;重逻辑轻直觉,重理性轻感受;只信强制不信自觉,乐于训导却不善鼓励”等几个明显特征,在片面的高度强化传承功能的同时,构成了对创新的阻滞和压抑,存在着“重负低效、主体缺失、知能脱节、发展畸形”等诸多弊端。由此可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要振奋培育创新的正面力量、谋求“创新”功能的最大发挥,必须着力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以根除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切实推动教学的整体创新。第四,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 1、有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准确、全面、具体,不仅
12、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还有过程、方法与能力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目标具有层次性,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要统领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2、有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师生之间的关系民主、平等。课堂气氛既是紧张和严肃的,又是和谐和愉悦的;课堂内既有大量的信息交流,又有充分的情感交流和体验。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3、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指导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学习活动,形成学生独立学习、同学问合作学习和师生间共同学习的动态组合。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积极、
13、主动、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 4、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要努力改变学生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通过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引导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究和解决问题。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开展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过程。 5、有充分的思维训练: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要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创设学生思维相互碰撞的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
14、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6、方法最优化,手段现代化;教师可根据需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并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三、教师要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西方比较有影响的教学理论与模式,如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学说、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说等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国内有效教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比较有代表
15、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在有效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中,我们认为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独树一帜,经过长达10年研究形成的报告及叶澜教授完成的重建教学价值观、重建教学过程观、重建教学评价观,对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提
16、供了极为有价值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讲效益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的优劣也应从效益角度来衡量。在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很多精彩的教学范例。但为何教师学来学去学不像?为何浮华落尽,涛声依旧?个中原因有很多,但关键是:如何应对各种新课改理念做到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如何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我们不禁自问:我们的教学有效吗?我们的教学有哪些不合理的存在?进而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据此,今年三月份,我们通过在梅关中学调研后,向全县学校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方案,我们着眼于促进学生
17、健康、长远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长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分析和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为抓手,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探究优化课堂教学的技术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的研究目标是:第一,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第二、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第三、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实施新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1、明确新课堂
18、教学有效策略的核心理念。所谓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所谓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教学行为的范畴。所谓“有效”侧重指单位时间内学生素养在课程标准意义上获得的发展与进步。所谓教学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或教学任务,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对影响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系统化的总体研究,并最终形成可以具体操作的整体化实施方案。教学策略具
19、有明确的指向性,它是由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直接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问题服务的。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设计,它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教学策略也不是教学方法,而是方法的方法。教学策略的外延比教学方法宽泛,层次比教学方法高,教学策略是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总之,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它是教学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教学程序计划和采取的教学实施措施。它包含三层基本意思:一是教学策略从属于教学设计;二是教学策略的制定依据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三是教学策略既有观念
20、功能又有操作功能。 “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是一个大课题,相关的教学理论也是不胜枚举。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理清研究的思路,寻求一个具有统率意义又简洁明了的核心理念。综观有效教学的各种论述,我们把关键字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八个字上。“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在研究和
21、实践中,我们发现往往有教师抱怨自己多么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理性地反思这一现象,往往能得到许多启示:一是要有合理的教学期望。教学期望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构想。过高或过低的教学期望都是不符学情的,往往导致全局的失败。首先,教学期望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其次,教学期望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再次,教学期望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把握住教学的基点和训练的梯度。二是要精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学内容分散,教学过程便不能深入。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从学生的学
22、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教学。三是要优化教学结构。安排教学结构包括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安排。优化教学结构,应综合考虑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理念;二是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三是体现课时特点和课时目标。其中学生是最活跃和核心的因素。优化教学结构,着重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顺序和学习方法,体现教学设计的策略。四是要兼顾预设与生成。课堂教学是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统一,两者的联结点在于学生。学生是课堂舞台的主角,只有让学生活动起来,课堂才具有生命活力。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设计,它兼顾到预设的计划性和生成的可变性。如果
23、说教案是教师的课前设计,那么课堂就是教师的现场设计。具备这二度设计,课堂才是科学的、艺术的。“以教促学”,反映了教的目的。第一,教不是单纯的教,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第二,“以教促学”更高层次是指向于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第三,针对小学生不同学段的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以教促学”强调创造性地教,顺应学情地教,不任意拔高教学的要求。2、对低效教学的理性反思与追因分析。课堂教学的有效情况,显然包括负效、无效、低效、高效这几个层面。根据对我县近几年课堂教学的观察,我们感到有许多课
24、堂属于低效教学的范畴。现象是:一是对教学目标理解模糊或表述不清;二是教学内容把握不够精当;三是教学结构呈现过度的教师主导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四是缺乏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空间比较狭窄;五是课堂评价浮于表面,缺乏评价的策略研究;六是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教研氛围平淡。尽管教研活动正常进行,但研究的圈子较小,研究内容常浮于表面,缺乏研究的深度和坚持力;二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学行为缺乏适当的理论指导;三是校本教研的要点和抓手十分模糊,部分教师在新课程理论指导下,主动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但缺乏方法的推敲和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对学情估计不足,以致新课
25、堂教学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面对如此现状,我们在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的同时,下决心必须从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抓起,从帮助教师克服以往的教学弊病抓起,从教师执行的每一堂课抓起。3、尝试新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1)教学目标制定策略。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制定目标要从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与创造力、培养情感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整体考虑,才能使目标功能充分体现。制定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综合性、具体性和差异性四个方面要求:一是科学性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具有准确性与适度性。 即要符合课标准,符合教材内容,又要符合学生实际。本学科的总体目标与各年级具体要求
26、,做到正确、恰当。二是综合性拟定目标时要进行综合考虑,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定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思维能力等不同层次的达标要求,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品德与情感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三是具体性对知识技能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可测性。应尽量避免使用笼统、模糊、不可量化的词语。四是差异性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不同的目标形式。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基础、情感特点及认知的差异,引导学生个性化地学习。(2)课堂教学内容优化的策略。课堂教学内容是指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或形成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课堂教学内容既是教师上课
27、的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凭借,也是衡量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构成,并科学合理地予以确定,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分析教科书的内容,挖掘其内含的能体现全面完成该课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的内容所在。二是反复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区分出其中主要的和基本的东西,选择能对学生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性的东西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弄清弄透。三是选择合理的逻辑形式和恰当的教学方法来阐明课题,以便让学生易于掌握。四是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各个突破。五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适当地拓展课题的内容。(3)教学方法选择策略。教学方法
28、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目的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它既包括教师“教”的活动的方式方法,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的方式和方法。一是教学方法的优化和选择。从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看,教学方法又出现多边化、合作化、组合化。而且随着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观念的更新,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般的破土而出。面对很多的教学方法,如何选择?巴班斯基的选择运用教学方法的六条标准: 1、必须符合教学原则;2、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3、符合教学内容;4、符合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年龄的(生理的、心理的);知识水平(教养、教育和发展水平);班级的特点;5、符合现有的条件和所规定的教学时间;6、符合
29、教师本身的特点。(4)学习方法的优化与选择的基本原则。新的教学观是教会学生学习,这不仅是一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指导思想问题。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深刻指出:“不好的教师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因此,要以激发学生自主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要与学情研究相结合;要与学生的认识规律相结合;要从多理论角度去探讨学法指导;要通过多种途径指导学法;要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学习。(5)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策略。课堂教学结构,指一节课各个要素联系的内部形式,反映了一定教材的单元体系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其组织。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知能结构具体的、明晰的、可测的课堂教
30、学目标,它包括认知的容量、思想教育的要点和技能训练的重点;时间结构一堂课各个教学环节所用时间应合理分配,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圆满实现。认知结构按照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信息结构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学信息传递迅速、反馈及时,师生活动积极,配合默契。训练结构规定训练内容、训练方式、训练步骤,以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6)教学语言的运用策略。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条件下有明确的教学任务、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达到某种预定的教学目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因而要合理利用教学语言。一是说话通俗易懂,提倡生动浅显;二是声调经常变换,
31、避免重复罗嗦;三是表达善用比喻,体现形象直观;四是讲话注意速度,注意节奏变化;五是情绪激昂饱满,增强艺术感染力。(7)体态语言运用策略。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功能,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信息传授手段,是人们广泛运用的无声信号。体态语言主要具有情意感染的功能、补偿强调的功能、暗示替代功能、重点强调功能,因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是眼神的运用艺术。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流大量的情感信息。二是表情的运用艺术。主要指脸部表情,它是心灵、思想、神经的显示屏幕。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如能针对课堂上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可以有效地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单
32、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三是手势的运用艺术。手势是体态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的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教师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正因为手势具有形象、指示、情意、象意等多种功能,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讲课的“第二语言”。四是距离的运用艺术。人际间的距离也有信息意义,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五是举止风度的运用艺术。举止是人的身体动作,也是表达体态语言的一种信息系统。哲学家培根说,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这是美的精华。(8)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策略。现代信息技术在新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归结有以下几点:一是使课堂教学生动、形
33、象、具体;二是能及时准确地反馈教学信息,使教学过程得到有效的调整;三是运用电教媒体富有趣味,便于激发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四是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因此,使用注意现代教育技术,一是要明确服务性;二是要强调针对性;三是要坚持多样性;四是要加强指导性;五是要注意适度性;六是要克服随意性。(9)课堂练习设计策略。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练习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对教材中的练习进行筛选,选择典型题让学生练习;另一方面要适当补充一些能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能力的补充练习。在设计课堂练习时应根据不同课型,不同题型而灵活掌握。就课型来说,有新授课的练习设计、复习课的练习
34、设计、练习课的练习设计等;就题型来说,有迁移题型、发散题型、题组题型、综合题型等。(10)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的气氛。情境创设的基本途径,一是生活展现情境;二是实物演示情境;三是图画再现情境;四是音乐渲染情境;五是表演体会情境;六是语言描述情境。情境创设方法有:生动讲授法、观察演示法、组织讨论法、设置悬念法、意境描绘法、联系实际法、动作表演法、音、美配合法、实物刺激法、师生感染法等。4、实施新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实施新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时间内组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
35、展与优化提高达到的程度。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时间、结果、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学习时间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效率就越
36、高。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不能浪费时间;二是要提高单位时间学习质量。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有效性的核心指标。学习结果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学习体验指的是学生的学习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这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考量有效性的一个向度。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快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习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因此,实施新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有效策略并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效、高效、长效),是具有明显优化特征的行为方式与行动途径。也就是为了达成教与学的目的
37、,完成教与学的任务,而在对教与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与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1)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课堂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在实践中,要努力按照 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 “分层教学”不是单纯地分好差班,而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
38、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一是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
39、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二是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
40、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 “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3)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动态协调
41、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加强学习策略教学。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
42、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4)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过去观察一堂课,可以说教师是我们关注的焦点。新课改后,学生成了我们听课关注的主要对象,我们提出的新课堂教学的“三大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张扬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就是一种理念的进步。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清晰地发现了许多不令人意的地方:如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大、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差、良好学习习惯得不到落实等等。因此,我们一是要淡化教师的
43、权威意识。教师常常习惯性地充当了权威的角色,无形中降低了学生课堂主体的意识。二是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三是要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四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要求,贯彻落实。五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5)关注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一是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创造活动。其行为主体之一的教师是具有理性反思和行为调控能
44、力的职业人。自我监控的过程表现为设问这样四个问题: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做?我做得怎样?我将做什么?第一问是指教师的外在行为;第二问是指教师的内在动机;第三问是对教学效果的自我评估;第四问是即时的教学打算。自我调控的有效性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在理性价值观的指引下展开的。二是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好的教学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需要教师适时地应用微观调控的技术。首先,教师应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再次,教师应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积极控制。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我们将继续努力,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师资培训,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跟踪指导,把握新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大余教育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