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害 虫 治 理张广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北京 10080)张广学,山东定陶人。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学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现任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审查员等职。他是世界知名的昆虫分类学家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专家。系统研究蚜虫学,将我国蚜虫记录从148种推进到1000余种,占世界种类的四分之一,发表9个新属224个新种。率先利用数值分类、细胞分类和胚胎毛序进行蚜虫分类,建立13科系统。对世界权威R .A .Mordvilko的蚜虫生活周期性的演变理论提出重要修正.提出杂草蚜虫演变为作物害虫进而演变为世界大害虫的重要
2、事实和论断,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创立了适合我国的综合防治蚜传病方法.多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摘要 大多数昆虫有益或无害于人类,只有少数昆虫造成经济损失而成为害虫。控制害虫的方法很多,利用植物的耐害性和抗虫性、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物质、植物性杀虫剂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方法,可以避免化学药剂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害虫再度猖獗。谋求人类与自然协调共存,走农林害虫自然控制的道路,是明智之举。关键词 害虫治理 自然控制 协调共存昆虫是当今世界上最昌盛的动物类群之一,它们大多数有益于或无害于人类,只有极少数害虫在达到经济危害阈限后才造成经济损失。在此之前,它们的存在是作为生物群落成员
3、、食物网的成员。它们的取食甚至可以刺激植物迅速生长,使植物获得补偿或超补偿。如何保持害虫数量在经济危害阈限以下,使害虫益化,这是人类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明智之举。我们既不能有恐虫病,也不能不允许在我们环境中有昆虫存在,不能设想把害虫一个不留的消灭掉,这既无现实的可能性,也没有这个必要;我们也不能陷入滥用化学杀虫剂,造成恶性循环危机,引起主要害虫加重猖獗,次要害虫上升为大害虫,非目标生物被大量毒杀,以及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谋求人类与自然协调共存,走保护生物多样性,自然控制农林害虫的道路。1.利用植物的抗害性自然控制害虫这是一件最根本的,也是最佳的措施。寄主抗性常是最有效
4、和最持久的,如果是多基因抗性则使有害生物难以形成生物型来对抗植物的抗性。例如陕西关中推广“西农6028”抗小麦吸浆虫品种,迅速将这一大害虫的危害损失率从30以上,压低到2以下。北美葡萄作嫁接欧洲葡萄的砧木,对检疫害虫葡萄根瘤蚜有高抗性,此法曾在法国控制该蚜成灾中立过功。此外国际上还用抗性成功控制了苜蓿斑蚜、黑森蚊瘿、玉米穗夜蛾和稻螟等大害虫。我国粳稻79122、复粳及籼稻IR4对二化螟有中等抗性,粳籼89、浙丽1号、PI661020、IR8608821313、IR36、密阳54、水源290、湘早籼3号、药用野稻、秀水620和秀水664对褐飞虱、黑尾叶蝉和白背飞虱或稻瘟病、白叶枯病等有单抗性或多
5、抗性。棉花抗蚜和抗棉铃虫品种选育成功;红叶芥、咸阳74-1、甘油5号、华油9号、秦油3号及秦油2号等油菜品种对油菜几种蚜虫有较强的抗耐性。还有一些其他抗虫品种和更多的抗病品种的报道。它们有的对一种或多种有害生物免疫,有高抗性或中抗性或强耐性;有的虽然只有中等抗性,但可以延缓有害生物的发育速度,降低其成活率和繁殖率,有利于与田间天敌协同作用。抗虫品种常可减少施药次数,有利于保存天敌。据报道昆虫的取食可诱导植物对害虫产生植物防御素,人工提取或合成这类物质,施于田间,有望提高植物的抗虫水平。2.利用害虫的天敌自然控制害虫此法便宜有效而且往往有持续效果。在世界范围内业已成功地用来控制130余种害虫,其
6、中利用寄生性天敌成功的就达115例。在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果园和公园里,生物防治一般是最有效的。在半稳定的生态系统,如苜蓿是有效的,而对一年作物也有成功的机会。1980乃年以来我国已从国外引进害虫的天敌225种次,业已取得丽蚜小蜂控制温室白粉虱、盲走螨控制苹果叶螨等显著效果。国内用生物防治作物病虫面积已达24万多h 。防治玉米螟、松毛虫和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赤眼蜂,已建成人工寄生卵半机械生产线,日产4800万头赤眼蜂,放蜂治虫面积5年累计达1300多万h 。1991年东北三省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达47万h。不少省县在冬闲田种植绿肥植物、在田梗种豆类,收割麦、稻时留高茬,都有利于天
7、敌蜘蛛及其他天敌栖息取食,以利天敌外迁。在苹果园中种草或留草,以提高生态系统的丰富度,有利于小花蝽、捕食螨等天敌大量繁殖,向果园不断提供天敌虫源,成功地控制了叶螨的危害。目前在稻、麦、棉、果、菜和茶田推广保护利用天敌措施防治害虫面积达1000万h 。我国在10多个省建有苏云金杆菌B.t.制剂年产量1991年已增至 4000t以上,全国使用面积达100余万h 。防治害虫有鳞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等多种,包括小菜蛾、菜青虫、玉米螟、稻苞虫、稻纵卷叶螟、蜡螟、大豆天蛾、松毛虫、棉铃虫、尺蠖类及刺蛾类害虫,它对其它生物无毒。非洲利用白僵菌及绿僵句菌制剂防治蝗虫成功。我国白僵菌生产基本上具备工业化生产条件
8、,研制成功的500亿孢子/g 可湿性粉剂,1990年在吉林和辽宁防治玉米螟示范4660h 。近年对棉玲虫多角体病毒、油桐尺蠖多角体病毒、莱青虫颗粒病毒、斜纹夜蛾多角体病毒和茶毛虫多角体病毒等10多种昆虫病毒业已制成各钟病毒制剂,防治试验应用达6万余h。利用昆虫病原线虫控制害虫,现主要用以防治栖境隐蔽的害虫。已知有27科线虫寄生于16目3000余种昆虫内。以斯氏线虫属和异小杆线虫属为常见。其体内带有共生细菌,随线虫进入昆虫体内,造成昆虫败血症而死。线虫寄主广泛,可深入植物内部追踪杀死害虫,对人畜和天敌无害。线虫杀虫剂在欧、美和澳洲都已有注册商标。对一些甲重类、白蚁类、蛾类和蚁类有良好防治效果。我
9、国已引进苹果蠹蛾线虫和芫菁夜蛾线虫病源制剂,在山东、河南、广东和北京防治桃小食心虫、庶龟、竹象、小木蠹蛾、多纹豹蠹蛾和荔枝龟背天牛及荔枝拟目蠹蛾等棘手的地栖性和钻蛀性害虫成功,其中防治苹果园桃小食心虫已超过7000h 。并应用斯氏线虫试验,可侵染粘虫、甘蓝夜蛾、银纹夜蛾、向日葵螟、小菜蛾、白星金龟子和马铃薯28星瓢虫等重要害虫。泰山1号异杆线虫可使桃小食心虫及棉铃虫患败血症死亡。近年已利用病源线虫防治白蜡树、木麻黄、国槐和山楂上钻性害虫木蠹蛾和多纹豹蠹蛾共68万株。19891992年从日本引入花角蚜小蜂防治新害虫松突圆蚧,放蜂170万头,覆盖控制面积达25万h。3.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和种间信息
10、物质自然控制害虫昆虫生长调节剂被称为第3代杀虫剂,可抑制昆虫的几丁质合成,干扰昆虫的正常发育,具有选择毒性,对昆虫有效,对人畜安全。如人工合成的抑太保、盖虫散、灭幼脲1号、取代基多、农梦特、优乐得、定虫隆、爱力螨克和卡死克等,有的可杀死卵.胚胎或幼虫,防治对象包括粘虫.小菜蛾.棉铃虫.海灰翅夜蛾.印度谷螟.象虫.光胸幽天牛.木薯粉虱.龟腊蚁.日本松干蚧.致乏库蚁.家蝇和蛮蠊等,对防治棉.菜.果和观赏植物的螨.粉虱.蚜虫.叶蝉及某些鳞翅目害虫。它与生物防治.抗虫品种和农业防治相结合,保证高等动物安全,不污染环境。它也是杀白蚁的一类效安全药物。昆虫性信息素既可以监测害虫发生,预报虫情,还可以在田间
11、规模使用,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行为以达到控制害虫危害的目的。国外利用性信息素在田间干扰害虫正常交配成功的例子有:棉红铃虫.二化螟.葡萄小卷蛾.苹果蠹蛾.小菜蛾.梨小食心虫及埃及棉粘虫等。目前我国已有棉红铃虫.棉铃虫.梨小食心虫.甘蔗二点螟和玉米螟等性信息素被广泛用于虫情测报,并正在展开迷向法防治试验或示范。种间化学信息物质的利用。植物.植食性昆虫及肉食性动物间有化学信息物质。蚜虫分泌植物生长信息素使植物长成虫瘿,臭舂放出臭味将天敌驱走,这些称为利己素。蚜虫排出蜜露引诱天敌取食产卵,这称为利它素。松针的气味引来松蚜危害,也引来天敌取食蚜虫,棉叶中富含石竹烯可以引来棉花害虫来危害;同时引来普通草蛉来
12、取食棉虫,这些称为协同素。番茄放甲酮.烟释放尼古丁.马铃薯释放藜芦碱,这些物质可触杀或拒避植食性昆虫,冲击天敌,这样对植物.害虫及天敌都不利。从选育农作物品种角度出发,力争减少新品种对害虫的吸引力,而增加对天敌有吸引力的化学物质,可以设想通过生物技术.遗传工程技术把某些上述信息化学物质结合到植物甚至捕食者或寄生者体内,利用不同信息素的作用,干扰害虫的取食和生殖行为,达到控制病虫害,繁殖天敌的目的。利用昆虫辐射不育技术防治害虫。继50年代中期,美国在西印度群岛的库拉索岛大量释放经辐射不育的螺旋蝇雄虫,彻底防治当地牲畜大害虫野螺旋蝇获得成功后,8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贵州省惠水县一个80多平方公里.
13、有4800株柑橘的果园中,经释放15万头辐射不育的柑橘大实蝇雄虫,使柑橘被害率从7.5%下降到0.05%,显示了良好效果,有利于自然控制害虫。4.利用植物性杀虫剂控制害虫历史上国内外曾经使用辣椒水.烟草水.烟茎水.烟碱.接骨木液或胡桃液或蛇麻草浸出液.除虫菊.除虫菊精.鱼藤粉.鱼藤精.苦楝、川楝.植物油乳剂.松脂合剂,肥皂水.洗涤剂水和浆糊水等植物性物质或制剂防治蚜.螨.蚧.蝽等吸食口器害虫甚至某些咀嚼口器害虫。近期对苦楝油和川楝素毒杀桔全瓜螨和菜青虫开展研究,这类植物性杀虫剂大都不杀伤天敌或对天敌杀伤力不大,对人、畜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对茶、菜、果、药和观赏植物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由于有些产量
14、有限,稀释倍数较低,杀虫率和持续效果比化学杀虫剂低,近来对它们的开发应用十分忽视。实际上杀虫剂的首要目的是改变益害比,留下天敌,尽可能多的杀伤害虫,留下部分害虫作为天敌的饲料,这才是好策略。所以植物性杀剂的合理开发利用不容忽视。5.利用农业技术方法防治害虫还有很多农业方法或技术可以防治害虫。制定农业生产规划,区域性治理飞蝗。东亚飞蝗的根治与兴修水利、治理海河和治理淮不可 有密切关系。50年代至70年代以来,我国通过制定农业生产规划,治理海河、淮河、疏通河道,控制湖泊水位、排涝、蓄水、灌溉,使沟渠河网化,机耕作技术,改造农业环境,使适合飞蝗天敌生活,消灭了飞蝗产卵和繁殖的适生基地和隙地。同时开展
15、群众性和系统性侦查蝗情和综合防治,达到了大面积根治蝗害的目的。近来海南岛农业环境条件恶化,成为东亚飞蝗的新生地,现已提出根治意见:建议恢复原有森林植被、兴修水利、提高复种指数和开垦撩荒地等,以改造飞蝗产卵发生繁殖的农业环境,结合药剂防治来综合防治这一大害虫。农作物合理布局防治棉金刚钻等害虫。50年代中后期,云南保山潞江棉区,为发展长绒绵,曾利用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优势,四季植棉,春播、夏播、秋播、冬播棉甚至宿根棉都有栽植。于是棉花蕾铃期害虫棉金刚钻类和棉红铃虫等许多害虫因食物因素极大丰富而大量发生,危害严重。每年打药17遍,每亩只能收几公斤棉花,入不敷出。在19601961年,经领导与农民同意,
16、统一改变为春播绵一季绵栽培,其他季节恢复种植粮食作物,切断了害虫的食物链,一举创制了该虫的危害。农业大规模经营带来防治害虫的效果。1985年公社化以后,农田连片大规模集体经营,小片土地的地更埂地界连同棉红蜘蛛的越冬寄主被铲除,配合其他方法综合防治而在北方棉区长期控制了棉红蜘蛛的危害。同时集中在室外冷库贮棉,改变了原先的单家独户温室贮棉,棉红铃虫得以在华北棉区安全越冬的状况,遂使该虫发生下降。利用植物对害虫的耐害力和补偿功能控制害虫。应充分利用植物对非种子或非铃部分受绵虫的耐害能力和补偿功能。害虫早期对非收获部分的危害,常常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害虫防治中注意这一特点。例如在安徽棉区摘去7月上
17、旬左右以前的全部早蕾,可以减少棉红铃虫第一代的虫源,收到减轻或基本控制二代棉铃虫为害的效果。在华北棉区的一般年份,第2代棉铃虫期间,只要保住生长点,棉株有耐住损失7月上旬左右以前的蕾的能力,而且有补偿功能。又如油松被害虫吃掉25%以下的叶子,不但没害,反而刺激油松的生长,马尾松被害虫吃掉50% 以上的叶子,才造成树高和直径生长的损失。利用自然控制因素控制害虫。辽宁朝阳棉区利用当地沿河靠山植物种类,包括哦作物种类和天敌种类较多,历年棉蚜,棉铃虫发生不严重的优势,旨在利用天敌控制害虫和利用棉株对棉虫危害的耐害性补偿能力制定了较宽的防治指标。由乡镇领导和农民共同协商,不达防治指标决不施药防治。结果出
18、现了上万亩棉田未施药未受棉蚜和棉铃虫危害的好局面。稻棉轮作,能恶化单食性及寡食性有害生物的营养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可减轻棉田的枯萎病的发生,使棉蚜和棉红蜘蛛等危害下降。稻麦轮作,可以减轻小麦全蚀病、根腐病的发生,减轻小麦吸浆虫和多种地下害虫的危害。同理,对于在土壤中生活的其他害虫期(如棉铃虫蛹期)也可采取饱和灌水法防治。禾谷类作物与大豆轮作可以抑制蚜虫类和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棉麦套作、邻作或条带间作、棉油菜间作、棉绿豆间、棉田内分阶段衔接间作少量油菜、春玉米、夏玉米等到诱集天敌的植物,可保护、繁衍天敌,减轻棉蚜的发生危害。麦收时留高茬,可为套种的棉花多留下15成天敌。保护天敌,
19、害虫有克星。在实行各种耕作措施时都要注意不伤害天敌,特别注意选用内吸选择性农药,尽量采用涂茎、刷顶、根际使用等隐蔽施药方法保护天敌。在间苗、整枝打杈和拾毁落果时,尽可能使天敌免遭杀害。在灯光诱杀害虫、麦田灌水、绿肥田浇水或耕翻、前茬作物收割、处理秸秆或灭茬时都有大量天敌活动或隐藏,都应妥善安排,尽可能避免杀伤天敌,并采取保护措施。鸟类、蛙类、晰蜴、刺猬和獾等都是捕虫或鼠能手,应力保护。6 参考文献1 徐洁莲,韩日畴,刘秀玲等,应用苹果蠢蛾线虫防治荔枝龟背天牛幼虫的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95,22(1):12-16。2 王晓容,李素春,田世尧等。泰山1号昆虫病原线虫对蛹的致死效果。植物保护学报,1995,22(3):227-230。3 冷欣夫。昆虫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昆虫知识,1994,31(1):48-51。4 刘孟英。昆虫信息素研究及应用的新进展,昆虫知识,1994,31(1):56-59。5 刘举鹏,龙庆成,李鸿昌。东亚飞蝗在海南岛的发生特点及其防治策略。昆虫知识,1996,33(2):79-81。6 陆荣海,切断棉红铃虫食物链的探讨。昆虫知识,1995,32(6):3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