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郑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冷战后的美印关系及其对华影响姓名:刘建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导教师:王琛200305012Abstract: Amwca had allied with Pakinstan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Soviet for the Cold War spread to the South Asia in 40 years or so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Howe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India-America wa
2、s afiected seriously and made India went toward the Soviet gradually by the relation of America-Pakinstan .So America had maintained an unstable relation wanner andcolder now and then with India due to the world environment then.India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then ever before in American Foreign st
3、rategy because of the adaptation of American foreign strategy post- Cold War. At the same time America went ahead with India closely due to their respective need of the strategical development. And this made the relation trend to be continual and stable between America and India, However there are l
4、ots of hampered factors in the rekrion of America-India for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on some problems such as countrys 2interests、 strategical aims、 nuclear weapons. All these will make it hard and strenuous to develop the relation betwe America and India,It will bring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w
5、hole Asia, especial China that the relation develop and change between America and India* On one hand it will make it more complicated to develop the relation of AmericaChina for it adds to a lot of factors which are not permanent. On another hand it will also lead the competitionIof India-China to
6、be harder. All these make it an important and worthy work to begin to do and emphasize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America and India.2Keywords: America; India; Relation; Effect; China; Post-Cold War引 言美国和印度的关系与我国乃至整个亚洲的安全息息相关。“二战”以后半个多世 纪以来,由于冷战扩展到南亚、美国与苏联在该地区进行着对抗和争夺严重影响着 美印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使得美印
7、关系时冷时热。随着冷战结束和印度政治、经济的 发展,美印关系开始出现持续的良好势态,美国欲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建立一种倾 向于印度的地区新平衡,这对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都将产生不可忽 视的影响。因此,着手并加强冷战后美印关系的研究已成为一大课题和形势所需。综合有关冷战后美印关系的研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研 究者们往往只侧重于美印两方中的一方而较少考虑另一方。另外学者们在研究这一 问题时多数只侧重于某一局部问题忽视了美印关系的系统性。因此,木论文题目 的选定,其目的在于:第一系统地总结从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印关系的发展历程。第 二,从美、印两方全面分析推动或阻滞美印关
8、系发展的各种因素。第三,分析美印关 系的发展对美中、印中等双边关系的影响,为中国发展同美印等国的关系提供参考。 另外,该论文题目的选定还基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受一本书的影响。美国学者 兼外交官丹尼斯库克斯曾写了一本专著1941-1991年间的美国与印度:疏离的民 主国家。该书从罗斯福总统开始,系统地述评了二战末期至冷战结束前美国历任总 统在南亚地区及印度上的政策,并加以评论。这对我有很大启发。二是有较充足的资 料。关于论文所写的问题,我从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处获得了较多的有关 这方面的中、外文资料。这对论文的写作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综合上述各种因素和 条件的情况下,我最终确定了该题目。
9、 二、论文选题的意义1. 从理论上讲,论文系统地总结了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印关系的发展变化,分析 了推动和阻滞美印关系发展的不同因素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冷战后美印关系发展的 历程及目前的态势。2. 从实践上讲,美印关系的发展变化,必将对南亚及整个亚太地区产生重大影 响。论文分析美印关系的变化对美中关系、印中关系的影响,有助于我们在发展同美 印两国关系时来取对我国更为有利的对策。同时也将促使人们更进一步增强国防安 全意识。 Mia and the United States: Estranged Democracy 1941-1991 , 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ly Pre
10、ss,关于冷战后美印关系及对华影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国家美国、印度和中国。 就中国学者而言,大部分的研究具有时事性和和非系统性I即对美印之间发生的一些 热点闻题展开论述和发表评论。尤其是在克林顿第二任期内,印巴发生核爆试验以及 小布什上台对美外交政策调整上,这一点体现在得尤为明显。如:孙晋忠的冷战后 印美关系中的核问题,张敏谦的美对印政策调整趋向、意图及美印关系走势, 江亦丽的美印关系为何骤然升温?,王深的南亚核试验、大国反应及中国 对策析论。当然,在研究冷战后美印关系方面也有一些比较集中的论述。如在这 方面,首推的有孙士海主编的南亚的政治、国际关系及安全。该书专辟一章阐 述印度与美国、俄罗
11、斯和中国的关系。在叙述印美关系时,不仅重点叙述了冷战后的 美印关系,而且对冷战时斯的美印关系也作了简要回顾。另外,赵学功所著的当代 美国外交一书中的部分章节对冷战后美国在南亚政策上的具体调整和做法作了阐 述,并认为冷战后南亚地区战略格局的变化是美国对南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但 两著作并非专门研究,均失之于简略。不仅中国学者,美国学者在本论文所写问题领域内,多数也没有作系统的专门研 究,而且也没有对美印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只是从冷战后美国在全球 战略上的调整(涉及到南亚地区作一些宏观性阐述和评价。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就 具体问题作了专门研究。前者代表性的研究有:道格拉斯约翰逊(Doug
12、las Johnston) 主编的进入21世纪的外交政策:美国领导地位所受到的挑战。这本书主要分析了 美国面对21世纪所应采取的政策,但在附录A (Appendix A)部分阐述了冷战后美 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调整,其中部分章节谈到了美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冷战 后美国欲在南亚建立一个广泛的、平衡的、统一的战略格局,使得该地区对于美国的 安全和利益至关重要,而南亚地区的命运也将对世界在下列问题上产生重要影响:经济 环境保护、人权改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 美国的全球利益和战略目标使得美国必须重视南亚地区。才 前者,后者代表性的研究有:斯特罗布塔尔博特的对付南亚的核爆炸。首先就印度、巴基
13、斯坦进行核试验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美国如何帮助印度、巴基 斯坦避免核及其它军备竞争,减少南亚次大陆紧张局势,支持全球核不扩散提出了五 条建议:禁止核试验、削减制造导弹的材料、战略抑制、专家控制、印巴对话等。除 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学者就此事进行了研究和评述。这些对于客观认识冷战后美国 在南亚地区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于美国学者而言,印度有较多学者从印度与美国在有关问题上的共同点和分 歧点来论述美印关系的发展 M J 维劳德在其文章九十年代的美印关系一文中 认为尽管美印双方在外交政策、核不扩散和贸易等问题上有分歧,但两国各自的战略 需要使得两国将搁置争议,共同合作,并认为美印双方之间积极
14、的力量将会大大超过 消极的力量,从而使得美印之间维持一种良好的状态成为可能。如果说M J维 劳德在其文章中的分析比较客观,那么卡马斯在其冷战结束对美印关系的 意义一文中则比较全面分析了美印在九十年代中的共同点和分歧点,而且在结论中 认为,正由于冷战的结束,才使得美印关系一改以前的不稳定状态,从而走到一起, 、 Douglas Johnston, etc Foreign Policy into the Century -.The U.S. Leadership Challenge,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Washi
15、ngton D. C. .September 1996.是克林顿总统美与印、巴在核不扩散和安全问题上对话的特使。并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民主国家和共同的民主制度是联系美印两国的自然纽带。 另外,印度其他一些学者则集中从某一部分或领域来论述美印关系,如在克什米尔 问题上美印的分歧,美国军事援助巴基斯坦对印度的影响等等。这些论述虽然相对于 前两位学者的研究而言都是局部的,但从其它角度来看也起着一种补充作用四、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本文主要研究了冷战后(即克林顿政府以来)美印关系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 推动或阻滞美印关系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最后认为:由于美印两国关系的发展对南 亚乃至周边地区造成很大程
16、度的影响,加之美印之间本身存在许多分歧,因此,美印 关系在未来的发展是曲折的。本文有以下几个方面创新:1、系统总结了冷战后美印关系的发展历程。2、全面 分析了美印关系发展变化的推动因素和阻滞因素。五、资料准备情况本论文的写作主要参考了戴维克劳格出版公司出版的外交杂志和印度世界 事务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印度季刊。这两类文献主要各自从自己的视野来论述美印 关系中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客观地、全面地分析美印关系发展变化的因素。同时,部 分中国学者的相关文章以及其他有关研究南亚地区的中外学者的著作,对本文写作也 Strobe Talbott, Dealing With the Bomb in South As
17、ia, in Foreign Affairs, March-April 1999. M. J. Vinod Jndo-America Relations in the 1990s, Indian Foreign Policy i “ : Implication for Indian-Americat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尽管美国政府的文件档案因时间关系还未解密,但作者 还是力所能及地搜集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以使论证尽量周密和全面。二战末期至九十年代初美印关系回顾从整体上来看,冷战期间的美印关系时冷时热。美印两国真正开始交往始于罗斯 福总统时代的1941年。出于抗击纳粹德国和日本的战争需要,尤
18、其是为了防止和抵 御日本对东南亚和南亚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罗斯福总统积极发展同印度的关系。在罗 斯福总统看来,利用印度赢得战争是第一位的事情;而对印度来说摆脱英殖民统治获 得独立则是最重要的问题。这样,美印第一次接触就被蒙上了一层阴影,预示着“二 战”以后“冷战”结束之前美印关系的曲折。随着“二战”的结束,“冷战”开始了。在冷战初期,美国在南亚地区采取的是 企图维持印度和巴基斯坦力量平衡的均势政策。当然,这种政策是以服务于它的全球 冷战战略为目的的。由于冷战初期美国的战略重点是在欧洲和东亚,而南亚还没有成 为与苏联争夺的战场,因此美国实行了所谓的“英联邦战略”,力促英国出面在联合 国框架下解决印
19、巴冲突,维持巴基斯坦相对于印度的极不稳定的均势,尽可能避免介 入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争端。 1954年,巴基斯坦成为美国在该地区的盟友,并从 美国得到大量的军事援助。这使在独立之初奉行不结盟政策的印度十分不满。然而, 美国并没有放弃印度,在将巴基斯坦拖入西方冷战集团的同时,为避免印度疏离美国 而转向苏联,美国向急需资金的印度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同时,艾森豪威尔总统 对印度的和平中立政策进行了再认识,认为这种政策有助于避免印度倒向苏联,对美 国的冷战政策和战略目标是有利的。1959年,艾森豪威尔总统访问印度,两国关系有 所改善。但是,美国和巴基斯坦结盟已是一个事实,全球冷战的需要促使美国只能继
20、 续向巴基斯坦提供援助而无法自拔。而美国对巴基斯坦的每一次援助都会引起印度的 不满和抗议,严重削弱着美国试图在南亚维持的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的脆弱均势。在 肯尼迪总统上台后,美国有意培植印度为“亚洲民主橱窗以便共同对付共产主义; 同时印度和苏联关系的加强也促使美国加紧拉拢印度。当时印度粮食短缺,美国政府 480号公法对印度政府提供大量的粮食援助,成为最大的援印国。在美国的带头下, 一些西方国家还成立了 援印俱乐部”。这些都使得美印关系趋于密切。随着美苏在 第三世界争夺的加强,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爆发,美国向印度提供紧急援助,同时, 处于日益恶化的中苏关系中的苏联为争取印度,也直接向印度提供援助
21、。而这些,使 中国和巴基斯坦走到一起。中巴的接近,使中国成为南亚均势新的参与者,与苏联一美国外交政策与南亚均势(丨947-丨;3)(博士学位论文)。起在南亚均势的维持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至此,美国在南亚企图维系的均势政策 彻底崩溃。1971年,印度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美国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并在印度发 动对巴斯坦的第三次战争中支持巴基斯坦,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但由于冷战的刺激和 需要,美国为遏制苏联在南亚扩大影响,仍想拉拢印度,得到印度的支持。为此,美 国调整姿态,派国务卿基辛格于1974年访问印度,承认印度是南亚大国,并勾销了 印度欠美的约合22亿美元的480号公法债务,印美关系有所改善。但是
22、,由于美国 于1975年2月恢复了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引起了印度的强烈抗议。同年6月, 英迪拉甘地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美国舆论纷纷予以批评,两国关系又趋冷落。 1979年12月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美国对此反应激烈,因为它直接威胁到美国在 波斯湾地区的利益,因此大力支援巴基斯坦以抗苏,而这却引起印度对美国的强烈抱 怨,两国关系再次下跌。所有这些表明,在南亚地区,美国企图在维持美国和巴基斯 坦同盟关系的同时密切美印关系是失败的。美国全球冷战的战略需要与印度和巴基斯 坦之间的矛盾对立是无法调和的,其结果只能使美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安抚印巴 两国疲于奔命。从80年代初开始美印两国关系出现有利的改
23、善势头。在里根政府 初期,印度就表现出了欲同美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因为印度看到反对美国支持巴 基斯坦,意义和结果都不大反而不如靠拢美国以获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援助。同时, 印度还积极向美国表明,印度同苏联的关系不会影响印度同美国的关系。1982年 1 月30日英迪拉甘地访美,受到里根总统夫妇热烈欢迎,两国关系趋于密切。1984 年拉吉夫甘地出任印度总理后,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目标,急需得到西方的资金和 先进技术;同时,印度为加速实现三军武器现代化,进一步推行武器来源多渠道化政 策在主要依靠苏联的同时,也想更多地从西欧、美国得到更为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 备;此外,印度还想利用美国约束巴基斯坦核武器的
24、发展。基于这些,印度对美国采 取了更加务实的态度。与印度相比,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逐渐认识到印度不仅在南 亚而且在亚洲正稳步成为一个力量中心,因此重视并加强同印度的关系对美国战略 目标的实现是十分有利的。1985年1月7日,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尼泊尔世界事务 委员会发表题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亚洲的讲话中就说过:“一个强盛、统一的印 度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此后,美国在军事上、经济上积极开展与印度的交流与合 作。在军事上,美国原则上同意向印度出售先进的军事装备和武器,表示要与印度进 行防务合作。美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印度对苏联武器的依赖和开拓美国在印度国际关系及安全,同时也可以减轻印度对美国给
25、予巴基斯坦军事援助的不满。1988年4 月,美国国防部长卡卢奇访印时,批准向印度生产轻型战斗机用的先进引擎,同意协 助印度研制通讯卫星和气象卫星。1989年,印度国防部长克里斯纳 C 潘特访问美 国,这是印度国防部长首次正式访美。在潘特访美期间,美国表示要与印度联合生产 制造先进的喷气机引擎。在经济上,美国认为印度将成为下一个世纪巨大的潜在市场, 这对美国经济增长是十分有利的,因此大力加强两国经济方面的合作。1984年11 月 两国达成了美国向印度转让高新技术的谅解备忘录,美国同意向印度提供有关计算 机、电子仪器等先进技术装备。1985年6月拉吉夫甘地访美,美国同意向印度出售 近9亿美元的先进
26、技术和尖端产品。多年来,印美双边贸易额一直停留在40亿美元 的水平,1988年却增加了 38%,达到56.5亿美元。美国成为印度最大的投资国和贸 易伙伴。总的看来,冷战期间美印关系的主要特点是时冷时热。其根源在于美印双方在国 家安全等至关重要的重要问题上存在分歧。对于印度方面来说,致使其疏离美国的主 要原因在于美国和巴基斯坦结盟,而对于美国方面来讲,阻碍其发展同印度关系的主 要因素在于印度对苏联的态度。美国与巴基斯坦结盟是出于冷战战略的需要,而这必 定会引起印度的不满,致使其向苏联靠拢,而印度的行为又是美国所不愿看到的。因 此,在南亚地区形成了一种大国关系困境。这种困境决定着冷战期间美印关系的
27、特点。二、克林顿政府时期的美印关系1993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击败共和党人乔治布什而成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历 史上第一位总统。克林顿上台时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冷战结束,国际 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先被美苏争霸所掩盖的各种矛盾现在凸现出来。而国内由于西 方经济总的说来处于不景气状态之中,加之美国国内社会问题成堆,因此美国国民迫 切要求新政府进行变革,以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美国在国际上的大国 地位。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和国内民众的思变心理和要求,克林顿政府在内政和 外交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调整。这些调整,极大地影响着美印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克林顿政府初期的国际环境和外交指导
28、思想战后40多年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长期对抗,争夺世界霸权,形成美苏两极对 抗的世界格局。在两极格局状态中,世界上的一些矛盾受到抑制。冷战结束后,世界 不稳定因素比过去大大增加,世界变得更为动荡,更不稳定。与此同时,美国与其盟 国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战后维系美国对其盟国领导地 位的主要因素是苏联的威胁。苏联解体后,苏联对日本、西欧的威胁也随之解除。这 使R 本、西欧等国不再愿受美国的各种控制和 约束,而希望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因 此,美国对其欧洲、亚洲盟国的影响力渐趋下降。俄罗斯作为前苏联的主要继承者, 其国力和和影响力比前苏联要弱得多,其国内经济也尚未完全摆脱困境。
29、尽管这样, 除美国之外,俄罗斯仍是具有强大军事实力和丰富资源的大国,一旦摆脱困境,恢复 活力,俄罗斯就会恢复它在世界的强国地位。自从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 国,在九十年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此外, 广大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也力争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成为国际社会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所有这些情况表明,世界正在向多极格局方向发展。这种格局将以综合 国力较强的国家为主,它的组成也将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变化。而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现实,新组成的克林顿政府不得不根据多极化格局,思考和 预测世界发展的趋势,并进一步对其国家战略作相应的调整。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纽
30、瑟姆曾著文说:“40年来,与苏联的对抗给美国对外政策提供了单一的中心”,“这种 中心的理论依据现在再也不存在了。”同时他认为:“英国和法国通过积极参与欧共体 和其它多边组织而适应了帝国的结束。如今美国必须走类似的道路,为维护其在一个 不是单极的,而是多极的世界中的利益而作出调整。”克林顿外交指导思想的调整有如下几点:1、外交政策开始向亚太倾斜,将发展美国经济作为美国外交的首要任务。在美 国对外交往中,欧洲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冷战结束后,苏联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大国的 威胁已不复存在,借助西欧盟国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向西扩散的必要性已成过去,而发 展经济则成为美国对外决策头等考虑的大事。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
31、初,美国经济一直 处于低迷状态。布什政府就因此而不断遭到指责,并在1992年的大选中败给了在竞 选中声称重振美国经济的克林顿。所以,上任初期,克林顿政府始终坚持把振兴美国 经济作为对外政策的核心。克林顿上台前后,美国与亚太地区的贸易额占美国的外贸 总额的40%,超过了美国与西欧贸易额的50%。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印度都是市场 潜力巨大的国家,经济发展很具有活力。因此,重视同亚太地区的交往有助于美国经 济的发展。2、在外交上推行多边对话作风,并将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作为外交的一 项重要任务。美国在外交上,长期奉行单边主义政策,有时为了实现外交目的,干脆 绕过联合国和其它一些国际机构或国际法
32、准则,因此多遭非议。苏联解体,美国的对 手消失,使美国自然地成为国际社会的“领导者”,这一角色同时也要求美国承担起 在全球作用的责任。然而美国财力不足,加之在某些事件采取干涉行动时不得不以“合法”形式进行,因此,美国极力推行多边主义作风。这一政策的推行,既能 使它国分担美国的负担,又能使美国在采取行动时“名正言顺“。同时,为了维护美 国的安全和国际秩序的稳定,克林顿政府认为必须加倍努力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 扩散,对出售核武器技术的国家和公司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为此,美国政府通过各 种途径和手段,设法巩固核不扩散机制,并且在国际上健全“导弹技术控制机制”, 以减少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威胁。3、向
33、世界其它“非民主”地区推行西方的民主和人权思想。苏联解体,东欧剧 变,这被美国等西方国家视为资本主义对共产主义的一次大胜利,是美国等国家思想 和价值观念的大胜利,因此,克林顿认为“我们的大实力是我们思想的力量“。冷战 结束后,美国政府认为更需要利用意识形态这种思想力量作为维系其国内外凝集力的 重要工具。克林顿政府提出了把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的扩展战略”, 作为美国的全球战略以取代冷战时的“遏制战略”。为了实施推进民主和人权的政策, 克林顿利用双边和多边渠道,或通过文化交流进行思想渗透,或利用外援、最惠国待 遇以及国务院的年度人权报告等作为施压的工具,甚至建立各种所谓的“自由”电台 搞
34、颠覆性的鼓励宣传,肆意干涉他国内政。总的看来,克林顿政府外交的指导思想是在继续布什政府已开始的外交政策大调 整的同时,进一步改革有关方针和政策,以适应后冷战时代的国际环境,更好地维护 美国的安全和利益。(二)克林顿第一任期内的美印关系(1993年-1996年)在四十多年的冷战过程中,美国在南亚地区的政策基本上是在向巴基期坦倾斜的 同时,而又不放弃印度,使得美印关系起伏不定。冷战结束后,苏联作为美国的对手 在南亚地区的威胁消失,巴基斯坦对于美同的战略地位大大降低,而印度作为南亚地 区的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其崛起却越来越引人注目。在这种国际环境大变换的 背景下,美国认为改善并加强同印度的关系,
35、把美国的南亚政策重心转向印度是发展 美国经济,维护美国利益的明智之举。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美印关系开始发生变化, 印度在美国南亚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并逐步成为美国南亚政策的支柱。两国在政 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展开了一系列交流与合作。在政治上,1994年5月14日至20日,印度总理拉奥访问美国,在华盛顿与克林 顿举行会晤,双方发表了联合声明,将两国关系确定为一种新的伙伴关系,达成了在 联合国维和行动,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扩散以及双边合作等问题上的共识。在会 谈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克林顿表示,他同拉奥的会谈标志着美国与印度之间开始 一种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强调指出,尽管双方在人权,防止核扩散等问
36、题上存在分歧, 但这并不妨碍两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拉奥同时也表示,他同克林顿的会谈是建设性 的有益的和坦率的,是朋友之间的会谈,认为这一次访美为消除印美双边关系中在冷 战时期产生的一些非正常现象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这次会晤为两国关系的进 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此后,美国高级官员频繁访问印度,两国关系不断升温。有趣 的是,1995年3月上旬,克林顿在华盛顿宣布:鉴于近年来对南亚国家重视不够,美 国同这些国家的关系比较冷淡,因此,决定派其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充当“亲善使者”, 于月底去南亚作友好访问。克林顿此举被西方舆论认为,这将是1977年前总统卡特 夫人出访拉美国家以来,美国第一夫人最为引人瞩
37、目的一次访问。就经济方面而言,美国高度赞扬拉奥政府欢迎外国投资和转向自由市场经济的新 政策。印美双边贸易额1992年为60亿美元,1993年为74亿美元,1994年为78亿 美元,占印度对外贸易额的20%。美国对印度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1989年不到4000 万美元,1991年为2.5亿美元,而1993年则达到12亿美元,占当年外国对印度投资 的40%。一些美国大公司如可口可乐公司、通用汽车公司、国际商用机器公同、福 特汽车公司等均已在印度投资。1993年,在印度投资的美国大公司还成立了“印度利 益集团”,以促进印度经济发展。这个集团包括福特汽车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 它们的共同点是着眼于
38、另一个中国。1995年1月中旬,美国商务部长布朗访印,摩托 罗拉公司、麦道公司等25家大公司总裁随访,其代表团阵容之大访问印度尚属首次。 印美双方在电讯、电力、信息系统、食品加工等领域签订了价值70亿美元的商业协 定。此外还建立了 “美印商业联盟”由印度三大工商组织“印度工商联合会、“印度 工业联合会,、“印度工商协会”与美国工商组织同等数量代表组成。组织美印商业联 盟的目的在于减少官僚决策的作用,由私苦部门肩负起促进美印商业关系的责任,这 表明两国政府愿意让私营企业在印美经济合作中起主要作用。同年2月11日美国能 源部长奥利里访印,双方签署了 14亿美元的投资和贸易协定。鉴于印度是一个较好
39、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有9亿多人口,约有2亿的中产阶级,而且有发达的私营经 济部门众多的科技人口大批熟悉西方经营方式的管理人员,较为健全的法律制度 和实行西方式议会民主政治制度自1993年10月起,美国商务部把印度列为世界上 十大新兴市场之一。由于印度占美H出口的 0.6%和对外总投资的0.3%,所以对美而 言,印度仍是一个未幵发的潜在市场印美经济合作前景广阔。在军事上两国关系也迅速发展。实际上,美印军事上的密切来往在海湾战争后 已开始了。海湾战争后美国调整其军事政策,从亚太和印度洋地区逐步削减驻军 为了防止出现真空导致印度洋地区不稳定及损害美国的经济和商业利益,美国需要同 该地区的一个可靠力
40、量合作并认为印度能担此重任。丨99年4月,美国驻太平洋陆军 总司令克劳德基克莱特中将的访印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了印美军队合作的“基克 莱特建 议 ”,目的在于寻求一项共同政策,以逐渐加强两国关系,争取到90年代末建 立广泛的合作与伙伴关系。随后,印美双方按该建议频繁进行军方高层互访:1991 年S 月印度陆军参谋长 兼参谋长委员会主席 苏弗罗德里格斯上将访美;10月中旬 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查克拉森海军上将访印;1992年1月五角大楼负责美国各司 令部间海军协调行动的弗兰克凯尔索访印;同月上旬美国驻太平洋陆军总司令约翰 尼科恩斯中将率团访印;3月初,美国太平洋司令部空军总司令吉米亚当斯空军
41、上将访印;4月上旬印度国防部长帕瓦尔访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科林鲍威 尔将军和陆军参谋长戈登沙利文将军先后访印;8月,印度空军总参谋长苏里将军 访美。1993年5月,美国空军司令拉瑟福德将军访印。 佩里访问新德里,与印度签署了美印防务协议。该协议标志着印美两军关系进入 一个新阶段。根据该协定,印美两国将建立防务合作机制,成立“印度美国国防部长 办公室政策小组”和“联合技术小组”。在美印两军交往过程中,“印美军队执行指导 委员会”的成立具有重要意义。该委员会由印度陆军副参谋长和美国太平洋陆军总司 令联合负责,将监督实施双方商定的两军关系发展计划,定期研究合作计划的实施情 况。两军具体合作,先
42、始于军事培训和人员交流,然后逐步发展到陆、海、空联合演 习。1992年,1993年两国伞兵举行了两轮训练演习。1992年5月,在印度水域,两 国海军首次举行联合军事演习。1995年5月18日,两国在印度嗜拉拉邦海岸进行联 合军事演习,美国的核动力潜艇“马拉巴尔二号”与印度的一些战友舰、直升机参加 了演习。6月,在印度的台拉登附近山地印美陆军苹行了为期三周的演习,这是两国 陆军精锐部队首次联合演习。综合来看,冷战结束给印美两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加之两国都 有加强关系的愿望,尤其是双方经济上的相互需要,使“印美关系注定要改善” (三)克林顿第二任期内的美印关系(1997年-2000年
43、)1997年,克林顿禪联美国总统。上台伊始,克林顿在2月4 H发表的国情咨文中, 强调必须择卫美国强有力而可靠的领导作用,树立美国的世界领导人形象,同时提出 了美国外交战略的六大目标,其中之一就是重视亚太地区。新任国防部部长科恩称, 鉴于世界政治、经济重心正在向东方转移,美国将把安全重心放在亚洲。新任国务卿 奥尔布赖特在参议院外委会听证会上表示,克林顿总统已经提升了亚太地区在美国对 外关系中的地位。美国负责南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因德弗斯表示,克林顿在第二任期 内把印度视为“战略伙伴”,决定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内加强与印度的接触。1997 年9月,因德弗斯访问印度。9月下旬,印度总理古杰拉尔利用
44、在纽约参加第52届联 合国大会之机,与克林顿举行了会晤。双方都认为这一会谈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美 国国务院发言人称,会谈是美印两国进一步发展关系的非常有希望的开端。印度方面 表示,这次会谈是古杰拉尔政府同克林顿政府高层接触的开始,它为今后双方更多的 高层次接触铺平了道路。古杰拉尔对印美关系的前景表示乐观,称印美之间存在一些 “小小的分歧”,现在是着手解决这些“小小分歧“,使双方关系进入质变阶段的时候 了。10月,美国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皮克林出访印度。克林顿本人还表示,准备 在1998年访问印度,但由于当年5月印度进行了一系列核试验,引起巴基斯坦也相Tom. A. Travis ,Indo-
45、American Relation: The Kashmir Controversy,in India Quarterly, October-December 1993, p.49.应地进行数次核试验,造成南亚局势异常紧张,使美国长期防止核扩散的努力严重受 挫,危及到美国的战略利益,只好推迟访问,并联合西方国家对印度实行经济制裁, 两国关系出现冷淡,但双方始终保持着各种接触。从1998年7月至1999年初,美国 副国务卿塔尔博特与印度外长辛格在新德里、华盛顿、伦敦等地就核问题、安全问题 等进行了 7轮会谈。为了给美印外长会谈创造更为宽松的气氛,1998年12月克林顿 政府部分取消了对印度的经济
46、制裁,恢复美国银行在印度的活动以及两国军事教育和 训练计划。2000年3月,克林顿出访南亚,在印度停留5天,而在巴基斯坦只停留了 5个小时,表明美国对印度的髙度重视。克林顿访印时与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举行了会 谈,两国领导人签署了 一 项被称为框架性文件的联合声明印美关系:21世纪展望, 双方同意建立一种持久的,富有成效的新型伙伴关系。这为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提供 了良好的运作机制。从两国频繁的接触可以看出,在克林顿第二任期内,美国对南亚的政策基本上还 是沿袭其第一任期内的政策因此,美印关系继续保持着发展的良好势头。但由于1998 年5月印度的数次核试验,使得美印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不愉快
47、的插曲。 但事实已经发生,美国鉴于其全局利益考虑,还是与印度重新和好。三、乔治.W.布什政府初期的美印关系(2001年至今)共和党人乔治 W.布什自2001年上台后,对美国外交政策作了部分调整,如调 整了政府在中东、朝鲜半岛等问题上的政策。但从总体上看,小布什政府与克林顿政 府在外交目标等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在外交方式上有所不同。布什和克林顿都 强调增强美国的综合国力,加强美国的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利益和保持美国在世界上 “领导作用”,都支持在世界上促进民主、自由、进行意识形态扩张,建立冷战后以 美国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等等。但在方式上,小布什一改克林顿崇尚有实力的“理想 主义思想”和“多边主
48、义”作风,在外交上积极奉行“现实主义”政策,主张实力外 交,重新将军事安全放在美国对外战略的首要位置;鼓吹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扩大的 自由贸易和巩固的盟国关系为根基,保持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在处理国家关系时, 更多地强调国家现实利益至上,推行敌友分明,目标明确,轻重有序的地区政策;单 边主义色彩较浓,缺乏多国接商,在重大问题上显示出独断专行的倾向。重视结盟, 决心建立美国与盟国的牢固关系,更强调欧亚盟国在维护地区和全球安全上发挥更大 作用。就南亚地区而言,小布什的政策基本上是继承了克林顿的衣钵。而且,小布什政 府强调,要大力改善同印度的关系,使地区安全网络更牢不可破。然而,“9*11”事 件的发
49、生,使美国对印度的政策,作了相应调整。因此,小布什政府在初期的美印关 系,可以分成两个阶段。(-)“9 11“事件前的美印关系小布什上台后,外交政策更加务实。从总体上来看,在“9 11”事件前,美国 在南亚地区实行的是倾向于印度而疏离巴基斯坦的政策,并将印度在南亚认定为第一 位的伙伴。美国政府决策人士认为,无论从经济上还是从政治上,印度都是南亚地区 一支重要的力量。如果与印度建立更加密切的关系,这对维护南亚地区的安全将是十 分有利的。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则称,“印度拥有帮助维护广阔的印度洋及周边地区安 全的能力”,“是美国对外政策越来越聚焦的国家”,“印美在密切关注北京不断扩大 的军事能力和限制中国的地区野心方面有共同利益”。因此,美印两国共同的战略利 益,使得两国可以发展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在美国政要如此重视印度作用的大背景 下,美印关系大幅度升温。2001年4月初,美国国务卿鲍威尔邀请印度外长贾斯万 特辛格访美,并给予高规格接待。5月9日布什发表关于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演讲 之后,印度外交部很快发表声明,表示支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