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现实数学”和“数学现实”第 l7 卷第 2 期2008 年 4 月数学教育JOURNALOFMATHEMATICSEDUCATIONVo1.17,No.2Apr.2008关于“ 现实数学“ 和“数学现实“张奠宙,林永伟 2(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上海 200062;2.杭州师范大学 ,浙江杭州 310036)摘要:在数学教学中强调联系学生的现实,是我国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 .数学教学除了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之外,需要联系学生的“数学现实 “.数学现实具有整体性 ,实践性和个体性.学生的数学现实大致可以分为 4 种类型:模拟型数学现实,程序型数学现实,论证型数学现实和思想型数学现实.
2、关键词:现实数学;数学现实;课程标准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8)02-000104晚近以来,数学教学中出现了“现实数学“ 和“数学现实“ 两个不同的名词.本文希图对这二者间的区别和联系做一剖析,并着重探究“数学现实 “对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1“现实数学“ 和 “数学现实“的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强调联系学生的现实,是我国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9 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意味着要求所有的数学内
3、容必须是现实的.现实一词,常常意味着“客观现实“,“生活现实“.因此,许多阐述性的文字,就明确提出让学生学习“现实数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数学教学由关注学科知识传授转变为关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组织和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数学问题,呈现学习材料,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当前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要求也转向工具性,实用性和生活化,要求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与实践的关系.也就是说,新的数学课改已经改变过去的数学精英教育,转而注重学生掌握现实数学,注重形成学生各自的数学现实.这里的“现实数学 “,实际上专指
4、“工具性,实用性,生活化“,即数学教学要联系的是“ 生活现实“.创设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教学,已经形成一种风气.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掌握数学的来源,理解数学抽象的原型,很有好处.但是,过度强调数学的生活化,以为一切数学都是从日常生活中发源的,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数学源于真实的现实之后,就会相对独立地由内部问题的驱动进行一段抽象的发展.与此相似,学生学习数学,通过不断地联系日常生活现实,进行数学抽象,用现实生活的需要理解数学,探究数学.然而,学生的头脑里,不会停留在日常生活现实的范围内,而会相对独立地,按照数学内部的规律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体系.个简单的例子是“质数“ 的概念 .它不能源于任何
5、日常生活,并非来自客观现实的数学,而是数学内部问题驱动的结果.由此可以发展为庞大精致的数论学科,产生像歌德巴赫猜想那样深刻的数学问题.从教学上看,当学生构建起“质数 “概念之后 ,我们才可以有质因数分解 ,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探究.如果强求数学必须是“现实的“, 而且是生活化的现实,那么即使小学数学教学也难以顺利进行.于是,关于数学教学联系现实的理念,需要作一些修正.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数学现实“ 的提法:“学生的现实主要包含以下 3 个方面:(1)生活现实,(2)数学现实,(3)其它学科现实 .“关于“ 数学现实“ 的诠释是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入,学生积累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就成
6、为学生的“数学现实“. 这些现实应当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素材.选用这些素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揭示相关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学,构建数学认知结构.例如,因式分解知识的引入可以借助整数的分解,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引入可以借助三角形,等等.“这一提法,在历来的“数学教学大纲 “和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 中都没有出现过,因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2“数学现实“ 的界定就“ 数学现实“ 这一名词来说 ,我们并不陌生.20 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经提出过“数学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
7、种数学概念,它的运算方法,规收稿日期:2008-01-03作者简介:张奠宙(1933 一),男,浙江奉化人,教授,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ICMI) 执行委员(1995-1998),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教育部师范司高师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师范司“学科教育研究“ 专家组成员,数学教学主编,主要从事数学教育研究.2 数学教育第 17 卷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L3j这个定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数学现实“ 的涵义,可以为我国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重要的参考.“数学现实“ 具有以下的特性.首先,数学现实具有整体性.数学现实是一种认知结构,体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部关联.应该指出,数学现实不只是产生
8、数学知识前后的逻辑连接.如果以为“数学现实“ 只是为讲新课所必须的“预备知识 “,那就太狭隘了.“数学现实“ 包括己知的“ 知识“,还包括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规律的把握,数学抽象能力等.例如,在引入“函数“ 概念的时候 ,当然应该有“文字符号“,“等式“,“解析式“ 这样的数学知识准备,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应 “,“关系“,“唯一“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支撑.至于像“变量 “,“相互依赖“这样的字眼,已经涉及先前数学知识所不能覆盖的哲学领域了.因此,函数教学,必须把重点放在学生的数学观念如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的“数学现实“上.再以“ 因式分解“ 的数学现实而言 ,数的分解固然属于“数学现实“, 但是更重
9、要的是联系“分解“的意义和价值 .这涉及“ 整体和部分“,“简单和复杂“这样的宏观思考.其次,数学现实具有实践性.“数学现实“ 是从数学角度观察客观世界,并进行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内容,因而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质.数学现实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数学模型.例如“ 鸡兔同笼“ 这样的模型 ,在日常生活现实中是没有的 ,它只能属于“数学现实“.(即使换成 3 条腿的凳子和 4 条腿的椅子的问题,仍是一种数学模型,并非生活原型.)现在的数学教学,过度形式化.把数学现实仅仅理解为“形式化的,逻辑化的数学现实“是不正确的 .例如,一节指数函数的课,仅仅联系细胞分裂模型是不够的.我们必须体现“指数爆炸 “的意义,特别是将
10、 2 和n.作比较,联系己知的幂增长的数学现实,才能把指数函数的特征显示出来,并使得学生在“数学现实“ 中确立起指数函数的地位.数学现实的实践性还表现在,数学现实与生活现实的关系具有互通的特点.学生的生活现实可以促成数学现实的形成,反之,学生的数学现实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现象,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所谓学会“数学地“ 思考问题 .比如通过 “向东向西运动“,“零上零下温度“(生活现实 )来形成 “相反意义的量“(数学现实 ),而通过“相反意义的量 “来进一步理解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现实生活现象.第三,数学现实具有个体性.学生的数学现实,按照他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属于
11、学生个体的,变化的,发展的动态系统.这当然和学生的个体有关.在个别指导时,当然要符合该学生的数学现实,在班级授课时,则要顾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城乡生活环境,普遍认知水平等因素.例如,同样是讲鸡兔同笼,小学生是用算术方法(让兔子站起来等),中学生则用代数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的整数解).同样是进行高度测量,城市用“电视塔“ 为目标,农村则可能用佛塔或大树.少数民族地区使用的帐篷中的数学内容,更是特定的数学现实.另外,学生的数学现实与数学理论(即数学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地带“,相当于维果斯基所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 .对于某些学生来说 ,其数学现实已经进入“ 最近发展区“,甚至进入 “教学目标
12、 “区域,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其数学现实还没能触及“最近发展区“(如图 1).因此结合“ 数学理论“ 和“最近发展区“来考察,分析学生的 “数学现实“是有益的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1ll数学现实圈圆:.!图 1 最近发展区示意图3“数学现实“ 内涵的层次学生的数学现实,从具体到抽象,可以分成若干层次.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 4 种类型.3.1 模拟型数学现实考虑到直接生活经验与数学形式理论之间的差距,人们经常通过想象或适度抽象,人为地“创造“ 出一些问题模型或情境模型,这类模型既不是生活现实原型,当然也不是完全形式化的数学原理,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那种数学形态.我们称之为模拟型数
13、学现实.例如,模拟“孙子问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 ,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这并不是生活现实原型,人们不可能这样数数,也不是一次同余式解的一般原理,它类似于一种数学游戏.几何中的尺规作图,也是生活中少有,具有操作价值的模型.再如相似形教学中“巨人的手 “的教学设计,“黑板上留下巨人的手印,请你为巨人设计他使用的书籍,桌子和椅子的尺寸“.这是一个并非来自生活实际,仅凭想象的情境模型,但也还没上升到“相似形对应边成比例 “的一般原理 ,它也是一种模型.对于这类模型,学生可以长期存留在记忆之中,随时可以调用,成为推动数学问题思考的一种数学现实.3.2 程序型数学现实数
14、学中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属于程序性的知识,它往往表现为一些运算法则,规定以至口诀.这些需要熟记的知识,可以忘掉原型,随手拿来就运用.可以说已经化作人们的一种数学直觉.例如,九九表的乘法口诀,先乘除后加减,从内到外脱括弧,除以分数即“颠倒相乘“, 有理数乘法服从 “负负得正“等,都已经变成人们认为“ 理所当然“的真理.第 2 期张奠宙等:关于“现实数学“ 和“数学现实“3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正弦,余弦的“和角公式“,证明起来很繁琐,但是由于不断地使用,可以信手写来,不记得证明过程.前面提到的“数的因数分解“, 也是一种程序,学生往往会分解,记不得其证明.但是,它确实已经是学生确认了的数学现实.这种
15、程序性的“数学现实“,具有很强的真理性.一旦新的数学知识与这些程序,规则,算法相联系,就会觉得是联系到自己已经非常熟悉而完全可以接受的现实.3.3 论证型数学现实数学中由概念,定理,性质,原理构成的理论框架,如果被学生所“掌握“, 因其表达精确 ,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可称为论证型数学现实.理论型数学现实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对其进行承接式推进,阶梯式提高,螺旋式上升等处理方式在教学上己被广泛运用.采用化归,迁移,类比,同化等手段对“ 数学现实“ 进行连续不断地 “建构“已是数学教师运用娴熟,学生也予以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在联系论证型数学现实时,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理解水平.以“ 掌握
16、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为例,一些学生只能将它运用于三角形,另一些学生能够运用于稍微复杂的图形中,如平行四边形,梯形,还有一些学生则可以运用于更为复杂的情况之中(如图 2),应当运用变式教学分别对待.图 2 三角形中位线3.4 思想型数学现实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有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这些思想内容经由教师的传导和启迪,加上学生自身的感悟,通过数学活动,逻辑思考,问题解决等一系列方式或多或少在学生思维中得以积累而形成的数学现实,被称为思想型数学现实.学生的思想型数学现实有些是可以“言传“ 的,如“化归“ 思想 ,对应思想 ,分割思想等 ;有些却不能“ 言传“,只能“ 意会 “,如数学直觉 ,数学灵感 ,但
17、我们可以确信学生头脑中存在这类难以用言语表达的数学思维形态.例如,学生经过几何变换的学习形成的“以运动的观点处理几何问题“这一数学观点就属于思想型数学现实,由直观的表象予以支撑.但是,函数的极限是一个无限过程,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成为一种意境.4 运用“数学现实 “进行教学的案例运用“ 数学现实“ 进行数学教学 ,最容易想到的是复习 旧课,用己知数学知识为新课做铺垫.但是,我们还应该有更深入的探索.以下是几个有关的案例.【案例一因式分解有的教案,直接写出因式分解的定义,然后举例,练习.以训练因式分解的技能为主要诉求.这样设计,解题效率高.但是,教学毫无生气,形式化的处理,让学生不知道知识的发生
18、过程.课讲得再清晰,准确,也是冰冷的美丽.现在让我们来联系学生的现实.首先是联系日常生活现实:分解,是为了使问题由复杂到简单,便于研究.玩积木,七巧板,每一个复杂的图形都是由简单的图形构成的;学校的学生,先分成年级,再分成班级,分解的目的,是为了管理方便.然后是联系其它学科现实:物质可以分解为化学元素.水的分子式是 H,o,即可以分解为氢气和氧气.至于联系数学现实,还有 3 个层面.一是要联系小学里学过的数的质因数分解.例如 210=2357,其中,2,3,5,7 都是质数,即不能再分了.二是要联系学生头脑里的数学思想方法(类比), 已有的“质因式分解“(平方和公式,平方差公式),以及 X.一
19、 1=(1)(+X+1).这样,终于过渡到一般的因式分解.第三,还要关注“综合“ 与“分解“ 的对立统一关系,提升学生的数学现实 .通过多方面地联系各种现实,让学生在知识发生过程中进行“ 火热的思考“, 实现“再创造“.学生的数学学习, 才能够生动活泼,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案例二二项式定理作为数学法则的二项式定理,没有生活现实可以联系.完全依靠联系学生的抽象数学现实.主要涉及以下几层“联系 “.从简单到复杂的联系:由最简单的平方项展开+扫)=a-.t-2ab+b,到正整数次幂形式+扫)猜想.其它学科现实:数学历史人物(事件)的联系:从贾宪(杨辉)的贾宪三角 (杨辉三角) 到帕斯卡三角阵,再
20、到牛顿的有理指数幂的二项式定理等.数学理论现实:数学归纳法的证明.【案例三方程概念方程概念的教学程序通常是导入,定义,举例辨认,练习,总结,给人的感觉是过于表面化处理.甚至让学生背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这样的定义缺乏数学现实的支撑,不知道为什么要研究它,好像是“天上掉下来“ 的. 如果联系“学生现实 “,则情况将大有改观 .我们把方程理解为:“为了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己知数之间建立的等式关系.“于是 ,可以在以下层面进行联系.生活现实层面:己知,未知,关系,都是普通名词.其中,关系是关键词.概念性数学现实:用等式形容关系.相等是关键词.思想方法型数学现实:通过等式把己知,未知联系起来
21、 ,目的是为了找出未知数.这和请熟人介绍认识新朋友的道理一样.4 数学教育第 17 卷程序型数学现实:式的运算规则,施行同解变换,求得未知数.这样的联系,帮助学生把方程概念植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案例四 1 勾股定理学习勾股定理时,学生大多听说过勾股定理,也知道“三个平方“的公式 .如果简单重复 ,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联系数学现实 “设计.联系模拟型数学现实:折纸,拼图,了解定理的来源.商高(西周时期) 折矩,即把矩形(边长为 3,4)沿对角线对折(如图 3).图 3 折纸示意图接着用 8 个“半矩形“(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如图 4).图 4 拼图示意图联系理论型数学现实:矩形,正方形,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体验定理发现过程:图 4 中虚线形成的是一个正方形.商高计算了虚线正方形的面积(34)2+(43)-25=5,但是 3+4-25,所以 3+4=5,由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