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古天真论第一 1.法于阴阳:以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为法则,来调节人体的阴阳2.和于术数:运用各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来调和人体的精气神形。和,调和。术数,指各种修身养性方法,如呼吸、吐纳、气功、导引、按跷等调摄精神及锻炼身体的各种养生方法。3.形与神俱:身形与神气健全,协调共存。俱,共存,协调。4.天年:自然赋予人的寿命。尚书日:“一日寿,百二十岁也。5.不时御神:不善于调摄精神。时,善也。御,用也,引申为治理、调养6.虚邪贼风:四时不正之气,以及乘体虚而侵犯人体的外邪。7.恬淡虚无: 即思想清静安闲,心无杂念。恬谈,清静淡泊;虛无,心无杂念。8.高下不相慕:安于本位,对地位尊卑贵贱不相
2、羡慕。高下,指社会地位的高低。9.德全不危:指懂得重德养生,就能够保持真气内固而不受病邪和早衰的危害。10.天癸:指肾精中先天而生的具有促进生殖功能成熟的物质11.地道不通:指月经停止来潮。即绝经。12.肾者主水:指肾主藏精的功能。生气通天论第三 3.21 欲如运枢:此喻人体阳气有如户枢一样主司肌表的开合。运枢,即转动的门轴。2 起居如惊:生活作息没有正常的规律。3 神气乃浮:指阳气被耗散。神气,指人体阳气。浮,浮越、散乱。4 体若燔炭:形容身体热得象燃烧的炭火一样。燔,焚烧之意。5.首如裹: 形容头部困重不爽,如被物裹。因湿邪困阻,清阳受遏所致。6.四维相代:风、寒、暑、湿四种邪气更替伤人。
3、代,更替。3.31.煎厥: 病名。指过劳而阳气鸱张,煎熬阴精,阴虚阳亢,又逢盛夏之阳热,则两热相合,以致阴气竭绝、亢阳无制而昏厥的病证2.薄厥: 古病名。指因大怒气血上逆,脏腑经脉之气阻绝不通导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病证。3.形气绝: 脏腑经络之气阻绝不通。形,即形体,此处主要指脏腑经络。绝,阻断、阻绝。4.偏枯: 半身不遂,即偏瘫。5.汗出偏沮:意为应汗或半身无汗。沮,阻止6.痤痱 :痤,疖子。痹,即汗疹,俗名痱子。丁,通“疔7.受如持虚:形容得病容易,犹如拿着空虚的器皿受物一样。受,招致疾病、得病。3.4 21.大偻 指形态伛偻,难以直立的病证。偻,曲也。2.陷脉为痿:指邪气内陷经脉肉腠酿
4、生的疮疡溃破日久不愈,形成漏下脓水的瘘道。3.俞(sh0)气化薄; 意为邪气从经俞传入而内迫五脏。俞,通“腧”为经脉气血输注之处。 化,传变,有传入意。薄,迫也。4.风疟:疟疾的一种,感受风邪所致的以寒热往来、恶风汗出为主要表现的病证。5.大风苛毒;泛指致病性较强的外来邪气。苛,暴也。苛毒,即厉害的毒邪6.上下不并;人体上部与下部之气不相交通,即后文之阳气当隔。7.暮而收拒;指日落之时阳气内收,人们要减少活动,以使阳气收藏。墓,日落之时。8.形乃困薄;困薄,困乏衰弱。3.5 21.脉流薄疾:谓脉之往来搏指有力而急速。薄,迫也。2.起亟:指阴精在内,不断地给予阳气之所需,说明阴为阳之基。“亟”频
5、数,屡次之意并乃狂:指阳邪入于阳分,阳热亢盛,而致神志狂乱。并,交并、合并,引申为重复、生气通天论第三加重。3.五藏气争:五脏气机失和,功能失调。争,不和之意。4.气立如故;气机的升降出入运行如常。立,尤行也5.筋脉横解:筋脉弛纵不收3.61.阳密乃固:意为阳气致密于外,阴精才能固守于内。2.阴平阳秘:此为互文,即阴阳平秘。阴平,即阴精充满;阳秘,即阳气固密。3.神明之府:神明,指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府,居舍、藏物的场所。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4.治病必求于本:本,指阴阳 5.飧泄:大便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6.月真胀:胸膈胀满7.七损八益:指
6、古代房中养生术七种有害于人体的做法和八种有益于人体精气的做法鉴别飧泄:大便稀,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濡泻: 泄泻稀溏,又称湿泻。湿邪伤脾所致。湿胜内攻于肠胃,脾被湿困, 不能运化水谷,水谷不分并走大肠,发为濡泻。洞泄:指来势急速,完谷不化,下痢无度的重度泄泻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1.壮火,药食气味纯阳者。药食气味纯阳者,可使人体之气虚衰少火,药食气味温和者。药食气味温和者,会使人体之气充盛。2.濡泻: 泄泻稀溏,又称湿泻。湿邪伤脾所致。湿胜内攻于肠胃,脾被湿困, 不能运化水谷,水谷不分并走大肠,发为濡泻。3.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气居于内为阳气之守,阳气居于外为阴气
7、之使。言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守,镇守。使,役使。4.喘粗为之俯仰: 呼吸困难喘急气粗,身体前俯后仰。森,音义同“粗”。倪,同“俯”,5.烦冤:心胸烦闷。冤,同“惋”、闷,古字通用。6.身常清:身体常觉清冷。清,同“清”,寒冷。7.见微得过:在病之初起轻微之时,就能判断其发展变化的严重后果。微,疾病初起之萌芽状态;过,疾病的发展变化。8.权衡规矩:泛指四时常脉,即春弦(规),夏洪(矩),秋毛(衡),冬石(权)。9.按尺寸:切寸口脉之浮沉,按尺肤部皮肤之滑涩。尺,尺肤部。寸,寸口脉。10.因其衰而彰之:指阴阳气血虚衰的病症,宜用补益之法。彰:显扬之意,指补益法11.形不足者,温之以气:指形体衰
8、弱者,宜用气厚之品温补阳气。如干姜等。12.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精虚损者,宜用味厚滋补阴精。如龟胶、阿胶等。13.其高者,因而越之:病邪在上焦者,宜用涌吐之法使邪从上出。高者,谓病邪在上焦。越之,此指涌吐法。14.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即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之义。15.掣引之:气虚下陷之证,宜用益气升提之法。引,补气升提法。3 级文重点词(2 个)论理人形:研究人体形态结构。论理,讨论研究。端络经脉:审查经脉的终始、循行,及其相互关系。灵兰秘典论第八 1.相使:职官职而言2.神明: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3.治节:治理调节。喻肺协助心调节气血,运行营卫,治理诸脏的功能4.膻中:指心包5.使道:相使
9、之道。指十二脏腑相互联系的道路六节脏象论第九 1 魂:指神的活动之一。包括人的谋虑、梦幻等思维意识活动,以及怒惊恐等情感。2.魄:指形体固有的感觉、运动及其他本能的行为。诸如寒、温、痛觉等。3.唇四白:指口唇四周的白肉。4.罢极之本:罢,音义同“疲”。罢极,疲困之意。意为肝是耐受疲困的根本。肝主筋,筋主运动,筋脉运动强健有力,赖于肝血和肝气的濡养,所以称肝为罢极之本。5.封藏之本: 比喻肾主藏精,宜闭藏而不妄泄的功能。五脏别论第十一 1.女子胞:指子宫、又名胞宫。位于小腹,主月事、孕育胎儿,为奇恒之府之一。2.奇恒之府:奇,异也;恒,常也。指异于通常所说的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因
10、其功能似脏,形态似腑,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府。3.传化之府:指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具有传化水谷的作用,不贮藏精气。4.魄门: 魄,通“粕”; 魄门,排泄糟粕之门。5.满而不能实: 满,指精气盈满;此指五脏的功能特点。实,指水谷充实。五脏主藏精气,不主传化水谷。6.气口:又称脉口、寸口。两手腕部桡骨头内侧桡动脉处。中医脉诊部位之一,属手太阴肺经。7.至德: 指精深的医学理论。至,极也; 德,道也。8.至巧: 指娴熟巧妙的针刺技术。巧,技巧。汤液醪醴论第十四 1.神不使: 神机丧失,针药难以发挥作用 2.病为本,工为标:病人和疾病为本,医生及治疗措施为标 3.津液充郭:液充
11、斥于形体肌肤4.其魄独居:水邪独盛体内。魄,指属阴的水液。居,留也,此有“盛”之义。5.缪刺: 病在左刺其右、病在右刺其左的刺络法。即根据脏腑经络辨证,分别左右交刺其所属之络脉。6.开鬼门,洁净府: 鬼门,指汗孔。净府,指膀胱。开鬼门,即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7.形不可与衣相保 形容水肿严重,衣服难以穿上 8.微动四极 四极,即四肢9.平治于权衡 平衡阴阳的偏盛偏衰 10.去菀陈莝 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脉要精微论第十七 1.视精明:精明,眼睛及其神气。即观察眼睛的色泽、动态视觉及眼神的变化情况。2.中盛藏满:中焦邪气壅盛,脏腑气机壅滞而脘腹胀满。3.3.仓廩不藏: 脾胃不能藏纳水谷。4.4
12、.门户不要:门户失去约束,大便泄泻不止。脾脏失守,气虚不能收摄所致。5. 门户,指幽门、阑门、魄门等。要,通“约”。6.水泉不止:水泉,指小便。即指小便失禁,是肾藏失守所致。7.头倾视深:头低垂不举,目深陷无神。此为五脏精气虚蝎欲脱之候。8.背曲肩随:背曲不能直,肩垂不能举。此为胸中心肺二脏精微之气失强的表现。随,下垂。9.偻附:( 1v) 身体弯曲不能直立,需依附于他物而行。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1.平人:健康无病之人2.呼吸定息:指一息既尽至换息之时的一段时间3.闰以太息:闰,余也;指人在正常呼吸时,每伴有一次较长的呼吸。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为足阳明胃经之络脉,其脉从胃贯穿隔膜,莲螺
13、于肺。4.胃疸:病名,即中消。疸,通“”,热也。5.真藏脉:脉无胃气而真脏之气独见的脉象,如但弦无胃,但钩无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肺朝百脉:肺主气,为十二经之首,周身经脉之气血皆朝会于肺,经肺气的宣发肃降又运行于百脉之中。朝,朝向,朝会之意。2.毛脉合精:肺主气,外合皮毛,心主血脉,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3.留于四藏:“留”通“流”。经脉中精气输布于心,肝,脾,肾四脏。4.游溢精气:指精气浮游溢满。游,流动;溢,渗溢,满溢热论篇第三十一 1.伤寒:指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即指广义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难经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的“有
14、伤寒”,为狭义伤寒2.两感于寒:互为表里的阴阳两经同时感邪受病,如太阳与少阴同感,阳明与太阴同感,少阳与厥阴同感。3.烦满(men)而囊缩:谓烦闷而阴囊收缩,此为厥阴受病的表现。满,通“懑”,烦闷也。咳论篇第三十八1.非其时各传以与之:若不在肺所主时令受病,是它脏传之于肺。非其时,指非肺所主的季节1.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喉部如有物阻塞的感觉,梗,太素作“哽”释义云:“哽,塞也”2.喉痹: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3.两胠:左右胁下肋部4.遗失:大便失禁甲乙经太素均作“遗矢”,失,通“屎”举痛论篇第三十八 1.稽迟:指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稽,留止也。迟,徐行也。2.阴股:指大腿内侧近前阴处3.宿昔:
15、指经久不愈之意4.绌急:指屈曲拘急5 侠脊之脉:脊柱两侧深部的经脉 6.背俞之脉:指足太阳膀胱经脉瘅热:指热甚8.心系:指心及其与其他脏腑组织相联系的脉络9.肺部叶举:指肺叶胀大10 恐则精却:肾精衰退而不能上奉痹论篇第四十三 1.行痹:风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疼痛,游走无定处为特点的痹证。又称风痹2.痛痹:寒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癌症。又称寒痹3.著痹:湿邪偏盛引发的以肢体沉重疼痛,固定不移,或麻木不仁为特点的痹证。又称湿痹4.心下谷: 即心悸5.嗌干,善噫:指咽干,嗳气6.上为引如怀:形容腹部胀大,状如怀孕7.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足不能行,以尻代之;背驼甚,脊高于头,头俯不能仰。尻
16、,尾骶部。踵,足后跟。8.中气喘争:腹中有气攻冲,而致肠鸣。喘,转也。争,甚也。9.胞痹:此指膀胱痹。胞,通“脬”,膀胱10.乏竭:疲乏力竭11.肌绝:肌肉消瘦12.慓疾滑利:形容卫气运行急速滑利,不受脉道约束13.盲膜:指胸腹肉理之间,空隙之处的脂膜。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指素体阳虚阴盛,遇阴寒之邪使病情加重。病,指寒邪。益,增加,助长。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1.痿:痿证。指肢体软弱无力,甚至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证。痿,同“萎”,有痿弱和枯萎两种含义。2.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3.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4.枢折挈:关节弛缓,不能提举,如折断
17、之枢轴不能活动。枢,转轴。此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也。5.有所失亡:心情不畅,若所爱之物丢失。6.肺鸣:呼吸喘息有声7.胞络绝:心包之络脉阻绝不通。8.心下崩:指心血下崩之尿血。心阳妄动,迫血忘行所致。崩,大量出血。9.宗筋:筋之聚集处,此指男子前阴。10.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11.使内:指入房。12.阳气内伐:谓阳热邪气内侵,耗伤津液。伐,侵也。13.溪谷:指肌肉分腠。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1.工巧神圣:即望、闻、问、切四诊。2.病机:病之机要。疾病变化的关键3.无失气宜:诊治疾病不要违背五运六气主时规律。气宜,五运六气各有主时所宜。4.掉眩:肢体抽搐震颤,筋脉拘急。掉,摇也。眩,
18、指眩晕。5.收引:此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的病症。收,收缩。引,拘急6.膹郁:指胸部胀闷。膹,通“愤”6.肿满:指肌肤肿胀,胸腹胀满7.瞀瘛:mao chi 神志昏糊,手足抽搐。瞀,昏糊;瘛,抽搐也8.固泄:固,指二便癃秘不通;泄,指二便泻利不禁9.禁鼓慄:禁,同“噤”,口噤不开。鼓慄,鼓颔战慄10.如丧神守:犹如失去神明的主持11.转反戾:指筋脉拘急所致的身体拘急扭转,角弓反张等各种症状。12.澄澈清冷 :指人体代谢水液清稀透明而呈寒冷之象13.暴注下迫:暴注,突然剧烈的腹泻。下迫,里急后重。14.必先五胜:必须首先掌握天之五气与人之五脏之间的五行更胜规律灵 枢本神第八 1.淫決
19、离藏:七情过激,嗜欲过度,任情放恣,致使五脏所藏之精离散不藏。淫,满溢、过分。洗,放恣不收。藏,指五脏不藏精气。2.两精相搏: 男女两性生殖之精相结合。张介宾注:“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者,交结也。3.魂:神支配下的意识活动。魂属神志活动之一,依附神而存在,故属阳。如果魂离开了神的支配,则出现梦话、梦游、梦幻等无意识的感觉和动作4.魄: 是以精为物质基础的生理本能。魄,神志活动之一,依附有形之精而存在,故属阴。本能的感觉及动作都是魄的表现,如视觉、听觉、触觉、婴儿吸吮、眨眼等。5.僻邪:即致病的邪气。僻,不正之意6.经溲不利:指二便不利。营卫生会第十八1. 五十而复大会: 指营卫二气各自在一昼
20、夜运行五十周次后,于夜半子时会合一次。2.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手太阴主营气循行,足太阳主卫气循行。营气循行始于手太阴而复会于手太阴,卫气循行始于足太阳而复会于足太阳。3.合阴:夜半子时为阴气最盛之时,营卫二气俱行于阴而大会于手太阴肺经,故日合阴。4.卫气内伐: 卫气内扰而营卫运行紊乱(卫气内扰,克伐营气)。决气第三十 1.五谷与胃为大海: 饮食水谷和胃是六气生化之源。2.汗出溱溱: 形容汗出很多。溱溱,众盛貌。全句 意 为 腠 理 开 泄,就 会 出 现 皮 肤 多 汗 出 而 湿 润 的 样 子,这种产生汗的精微物质,就叫做津。3.淖泽: 指水谷精微中滑腻而浓稠的部分。4.泄泽:指水谷精微中
21、渗出的汁液。泄,渗出之意。5.两神相搏:男女媾合。搏,交。6.宣五谷味:上焦肺之宣发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水胀第五十七1.石水: 病名。为阴盛阳虚,水液内聚所致的以少腹水肿为特征的水肿病。2.目窠:太素作“果”即裹。目裹,即眼脸。3.阴股间寒: 大腿内侧因水湿所伤感觉寒冷不温。阴股,大腿内侧。4.窅而不起:以手按其腹,不能随手而起。窄,凹陷。5.鼓胀:病名。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色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6.肠覃:古病名,指肿物生于肠部,形如菌状。覃,通“蕈”,菌类。7.癖而内著:指寒邪在体内停留。癖,积也;著,留也。8.石瘕:病名。指寒邪内侵,瘀血内留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9.衄:凝聚的死血。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1.清湿:寒湿之邪。2.三部之气: 即伤于上部的风雨,伤于下部的清湿,伤于五脏的喜怒等三类邪气。3.淫泆(yi) :指邪气在体内浸淫传变。淫,浸淫;泆,同溢,有扩散之意。4.两虚相得:指天时之虚与人体正气虚弱。5.两实相逢:两实,指自然界的正常气候与人体正气充实。相逢,即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