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实现“92”11 省区共同发展财政部驻广东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专员冯惠敏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日益深化.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中国制造业崛起的趋势.面对如何推动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以及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重要机遇.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央的大政方针,区域发展的战略和“加快发展,率先发展 ,协调发展 “的要求.适时地提出了“泛珠三角“ 的概念和推进“9+2“区域合作的构想.这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积极应对机遇与挑战.促进共同富裕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行动.2004 年 7 月以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的推出,“泛珠三角合作与发展论坛“ 的举办,首届泛
2、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的召开.以及其他一系列重要举措.使“泛珠三角“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合作领域涉及到经贸,交通,能源,科教,旅游,农业,劳务等各方面.并且开始取得相当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实质性进展.毫无疑问,这是九省(区)和港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大盛事,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形成东,中,西部经济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新格局“方针的卓异成果.标志着中国区域合作出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新模式欧美国家发展的实践表明.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市场需求放大要素,资源互补要素和制度协调要素的有机整合.在“9+2“框架下.粤港澳 “大珠三角 “地区需要寻找发展空间与腹地
3、,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业.促进经济转型.增加持续发展的52 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后劲:粤港澳周边省区要寻求经济增长的带动区域. 促使言劳动力和资源向沿海流动.这便使“泛珠三角“ 的框架有了的经济发展可行性和必然性.统计显示.“9+2“区域面全国的 1/5.人 El 占全国的 1/3.2003 年的 GDP 总量为 6:亿美元.占中国经济总量的 40%.“9+2“合作框架搭建由于有国际着名的金融和物流中心,着名的旅游和娱乐城及世界级制造基地.加上云,贵,川,桂,湘,闽,赣,资源大省区.使“泛珠三角“在未来发展中占据更大的优在“ 政府推动,市场主导“ 的原则下 .着力构建一个统一自场体系.消除“行
4、政区经济“的阻碍.在更大的范围内进卒业调整和资源配置,是中国区域合作的一种崭新尝试,t“9+2“各省区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和历史使命.我们认随着作为一个时代命题的“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的推进 .经济发展将形成一个超级增长级.产生强大的经济增长效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泛珠三角 “各省区.必将谱写出中巨域合作的新篇章.构建“ 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的难点由于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国家宏观政策的框定.“三角“ 区域合作的税收政策.只能在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自限内作适当的调整,难以有大的突破;至于货币政策 ,也能有什么特别的规定,因为那是需要由中央制定的政策.目“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更多的是在于产业,资源,技
5、术,资本,区域性投资,文化等领域.这与在金融,税收政策鲁面都有一定调整空间的 CEPA 不同.因此.“ 泛珠三角 “域合作的实际困难.也将是多方位的,如怎样打破行政区界限,实现行政执政目标,区域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协调;如何确立产业分工与合作在各合作伙伴中自位;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核心与经济腹地如何界定;区域垒发展的责任机制如何建立:区域内经济资源的整合如何达至优化状态等.解决了这些问题.“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必冲展更大的空间,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示范效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应注意的几个问是争取各方支持,发挥各自优势,谋取合作共赢.推进珠三角“区域合作必须争取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
6、.应宣传推动“9+2“ 合作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行性:对内应日区域合作的思路和重点.研究解决合作中各种问题.加强机制建设.形成目标一致,统分结合,运转协调,务实高壹:作制度.“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的优势在于产业差异明显.济互补性强.区域内既有我国东,中,西部三个不同的区域济特征.又有“一国两制“ 的特点 :既有国际着名的物流中,和金融,信息中心.又有与欧盟和葡语国家经贸关系密切的彩中心和着名旅游城市; 既有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又有:省区辽阔的腹地和丰富的资源及科技人才优势:既有“大珠角“ 的市场 ,资金 ,技术,信息综合优势 .又有多省区多个:业“ 单项冠军“ 互相补充呼应.作为我国经济强省和“
7、泛珠角“ 区域合作重要成员的广东.要寻找自身发展的定位.积主动与周边地区协调,使自身的辐射半径更大 ,影响力更强.一步谋取共进共赢,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加强城市合作.统一区域市场.发展城市集群.“泛珠三I“各省区必须破除省市行政障碍和政策与制度障碍.构建开式的发展体系.为各种要素在中心城市合理流动创造良好条:.应把由城市单一发展向组团式城市群发展的理念.应用于乏珠三角“区域资源的整合中.增强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和;射能力.应在沿海城市带,城市组合和区域中心城市三个层次上.动生产力布局调整,加快各省区城市化进程.应加快工业化:展步伐:进一步强化“香港一深圳极 “,“广州一佛山极“l“珠
8、海一澳门极“ 三个城市集群的辐射作用.建立包括城市;理制度,城市要素流动,城市产业规划,城市安全卫生 ,城信息资源共享,城市利益矛盾协调等在内的相统一的制度体:,同时,促成新的大都市圈,通过省会城市协议和联席会议,调机制.规划,实施区域经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蓝图;要沙和避免相同产业过剩导致的恶性竞争.制定统一的市场规J 和产业政策.建立健全市场秩序.消除各种区域政策特权和垒:要从具体的合作项目如交通,能源,旅游等开始,从多层面形成完善的合作保护机制,有效的合作推动机制,合理l 利益分配机制和良好的服务咨询机制;要建设跨省区的信息动大平台.建立综合交通大网络.便捷省会城市间的人流,l 流,商流和
9、信息流;要建立区域企业联盟.在更广阔的领域泣城际联合体系.整体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建成中国最:竞争力,国际上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城市集群.突破市管县体制.实行市县分置.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前的市管县体制.市中有市有县,城市类级繁多,管理责权:明确.容易出现混乱.束缚了经济发展.一些市将县视为附行政单位 ,要求其经济发展从属于市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城-的资源不是依据市场的原则来配置.而是以人为的行政力量|分配,侵害了所管市县的利益和积极性 ,同时,这种体制不I 于消除地方封锁和地方保护.对所管市县及农村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一定的障碍.因而,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其一实行“ 市县分置“. 即“市“只管城
10、市自身 .“县“改由省接管理.取消城市分等制.减少经济圈中省级内部的管理级.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可将管辖的县改为区,扩大城市规促进城市发展.其二.继续改革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立中央与地方,省与市县合理分权的地方公共行政管理体形成执行地方公共意志.行使地方公共权力.制定地方公共策,管理地方公共事务.维护地方公共秩序.满足地方公共求的地方行政组织体制.做到集中统一与分权管理相结合.实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弱化并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籍制度.并先行改革区域内的农业,非农业户籍管理的二元构.放宽户口迁移限制.加快城镇建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移:要改革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护农民在土地一级
11、 ,二市场上的发言权.要改变城乡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逐步减行政性的,倾斜性的再分配政策:要改革基本投资政策和教政策.深化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实现城乡税费一体化;要改在财政金融制度安排方面对“三农“ 的传统思维定势 .鼓励民发展各种产供销合作组织.加强“ 泛珠三角“ 区经济合作与行业协会的协同治理.前.“ 泛珠三角“ 的主导治理形式 .基本上还是以地方政府主体的联手行政推动.这种合作表现为一个地域自然相邻“自然经济区“, 一个地区问制度整合的 “人为经济区“,一个济整合的“经济发展区 “,其特点基本上还是 “政府搭台.企唱戏“.“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必须积极引进行业协会同治理.区内各省区政府应
12、当将行业协会的培育和发展纳入济合作和社会发展规划.敦促中央政府加快行业协会立法;加强地方性行业协会法规的制定和监督.地方财政相应采取些激励措施和必要的优惠政策:促使行业协会加强与企业的通协调.真正成为企业的信息情报中心,经营咨询中心和经交流中心,避免成为“第二政府 “;促进行业协会加强与区域和国外有关行业协会组织的联系.对区域内现实经济生活中产业治理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推动“ 泛珠三角“ 各省区金融业的发展 .可建立一个跨域的金融规划委员会.规划本区域金融发展格局,使区内金资源互补,金融效率提高,金融人力资本提升,使各省区的济金融高效,快速和平衡发展;同时,建立一个区域性债券场.广东
13、省尤其应重视区域金融业在融合协调各地经济方面作用.加大扶持力度;要建立政府和民间多层次的金融合作制.用好,用活,用足现有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进粤港澳金融合作.2005/1?2(总第 1 期)推动“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几条具体建议第一.11 个省区各级政府务必更新观念,认识“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的重要性.作为行政辖区管理者和利益代言人的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和“做大蛋糕“ 与 “分切蛋糕“的矛盾 .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要放眼世界.打破自然和人为的障碍,取得整合市场的多赢效果.各级政府要协调利益协调标准,放宽权限,统一规则.建立区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资金要素
14、市场和土地市场,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促进生产要素按市场半径来进行区域组合.实行彻底的机制创新,建立良好的制度平台.国家在宏观层面,要辅之以一定的行政手段.减少相互间交易谈判的成本,在最大限度上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第二.启动“泛珠三角 “经济圈发展机制 ,实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要统一人才与职业准入标准.剥离户籍制度上附加的行政功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措建人才流动平台;要统一市场政策.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在招商引资,土地批租,技术开发等方面形成统一法规,可采取“区域公约“ 的方式,开发共同市场 ,建立协调的基础设施网络; 要努力推动产权一体化.促进以产权为纽带的跨地
15、区,跨部门的存量资产盘活.可考虑建立“泛珠三角产权交易共同市场“.开通产权交易共同市场的门户网站.为共同市场成员提供统一发布和共享网络信息的平台.通过产权共同市场来推动异地产权交易.使之成为企业并购,技术及成果转让的市场载体,使交易各方资源都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第三.强化广东的服务,辐射功能和影响力.“核心珠三角“ 要加快步伐.靠自身的经济实力和服务功能增强广东与其他省区的经贸合作.要增强“大珠三角“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使之成为国际产业循环和国内产业循环的转换点;要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发挥“珠三角 “加快产业集群优势,吸引周边各种生产要素向核心聚集:要加快“大珠三角“ 港 El 航运群的分
16、工协作.发挥华南乃至中南和西南地区的港 El 航运业“龙头“ 作用 ,加快交通规划建设,进一步拓展广东与“ 泛珠三角“ 各省区和其他省区的出 1:3 通道.第四,发挥地缘优势,划分经济板块 CEPA 为“ 泛珠三角“ 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创造了良好的制度条件.“9+2“区域合作又为拥有得天独厚地缘优势的华南,西南各省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的发展战略应分步实施,但许多经济合作内容可同步进行.首先要协调广州,深圳及港澳为龙头的“大珠三角 “大都市区经济的发展 .同时抓住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契机.加强与东南亚国家在资源及产业等方面的合作.“泛珠三角 “的经济合作应逐步由松
17、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可以将“9+2“区域合作划分成三大板块.即南部沿海板块,京广,京九沿线南段板块和大西南板块;也可根据各省区之间的优劣势和互补性.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划分为核心区(粤,港,澳),紧密经济圈(琼,桂,赣,闽,湘)和半紧密经济圈(云,贵,川等).第五.发挥政府和企业双主体作用.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应遵循政府与企业互动 ,国内与国际互动的原则.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全方位的合作方式.遵54 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循市场规律,协调利益关系,探索区域利益协调方式,完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建议中央政府对“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进行规划指导.由国家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组成
18、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导规划委员会.提出战略性,方向性意见.并协调解决与国家规划,有关政策的衔接事宜;要设立中央政府有关部委牵头 ,地方政府参与的专业职能机构.具体解决区域内规划,协调等问题.建立健全区域高层协商机构和区域内中介服务体系.第六.从企业集群推进到跨国企业战略联盟.企业集群是在区域竞争中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组织形态.目前“ 泛珠三角“ 区域内的企业集群则基本处于小珠江三角洲范围内.如南海的铝材产业集群,陶瓷业企业集群,中山古镇的灯饰企业集群.东莞虎门的制衣产业集群,江门蓬江的摩托车企业集群等.但这种企业集群的规模还不能令人满意,其辐射空间还需要拓展到整个“9+2“地区乃至广
19、阔的内地.从狭义的“珠三角 “到“泛珠三角“.依据禀赋的不同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培育的企业集群应依次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聚集地(IT 产业,高新技术企业 )制造业聚集地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聚集地以及特色经济聚集地的梯度式集群形态.形成能量辐射和吸收覆盖整个珠江流域经济区的产业生态圈.同时.进一步从企业集群推进到跨国企业战略联盟.实现竞争的协作性,经营的多元性,形式的灵活性,合作的长期性以及风险的最小性,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增强竞争优势的目的.由企业集群发展到以合作地位的对等性和研发能力的互补性为基础所结成的契约式战略联盟.需要我们进行不懈的探索.笔者认为,在“泛珠三角 “框架下,外商
20、投资企业新一轮引进的方针是:有的放矢地引导大型跨国企业投资 ,通过兼并,收购,合并等途径.进行企业集群化重组,并催生出-:J,E 优质企业与大型跨国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改变市场结构 ,逐步实现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和产业集群优势.打造以产业集群,城市集群为依托的宏观基础.夯实“内销型“,“本土化“ 跨国企业投资新趋势的微观基础.确保政令统一 ,通畅,协调,顺应“走出去“ 的外经贸发展战略 .更广泛 ,更深入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把“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的成果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总之.“ 泛珠三角“ 区域合作的发展 .在总体定位上.要努力打造中国和未来亚洲最重要的经济圈,未来亚洲经济联盟典而有
21、当商机无暇国典当业自 1987 年改革开放,经过 17 年的历程.取得了;.尤其是近几年来.主管部门构性质变化,政府限制性政策吏得典当业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前景备受瞩目.国内投资典潮骤然兴起,典当市场迅速扩36 个省,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均设有典当行.典当企业数量总计 1374 家,分支机构 34 家.总计注册资本金 95 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达到1.1 万人.年累计发放典当贷款 500 亿左右.有力地支持了地方中小民营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融资力量.当前我国典当业发展主要表现如下特点:一整体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整个_行业正处于一个适度的快速发展阶段.20
22、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危惊涛初.我国典当业恢复后曾一度盲目发展.数量达到 3000 家左右,经过人民银行清理整顿.到 2000 年只剩下 890家.注册资本金 53 亿元,从业人员6000 人.近年来,由于新的典当管理办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依据.典当业务领域不断扩大,社会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企业经营业绩稳步上升,典当业受到社会投资的追捧.截止 2003 年,典当行的数量比 2000 年的 890 家增加484 家.增长 54,38%;注册资本金比页)亍区和核心区,未来世界级经济圈;在功能定位上.把:三角“打造成未来世界级制造业基地,未来世界级的圣济圈,未来世界级自由贸易圈和物流圈,未来中
23、西文圈和人类文明创新圈.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离不开5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 泛珠三角“ 各省区政府,各且织,各路企业精英和广大建设者付出不懈的努力,倾l5 的智慧和能量.正如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也是我们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战略机遇期的现实选择.这对于促进港澳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扩大内地省区对内对外开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增强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只有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区域合作.拓宽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我们才能扩展区域发展空间,创造美好而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