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渔父》教案4(苏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87784 上传时间:2018-03-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父》教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渔父》教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渔父》教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渔父》教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渔父》教案4(苏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渔父学案及教案学案一、屈原与作品: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 、 天问 、 九歌(11 篇)、 九章(9 篇)、 招魂 ,凡 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 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2、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二、时代背景:在楚辞里,渔父是很特殊的一篇。有两个问题一直在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一个是渔父的作者,一个是渔父写于什么样的背景,或者说具体的时间。关于作者,古人大多数都相信渔父是屈原自己写的,而今人大多数都认为它不是屈原写的。但是,尽管不是屈原写的,也是和屈原关系很密切的人,比如说他的学生写的。也就是说,不管对于它的作者最后的认定是不是屈原,总之,和屈原是有关系的,和屈原的思想和经历都很

3、密切,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说,他在什么时候写的,或者在哪个地方写的。这大致也是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在怀王的后期,屈原被流放到汉水流域的时候,在汉水下游的某个地方写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到了顷襄王的时候,也就是说到了屈原的晚年,在汨罗江附近。“行吟泽畔”写的是洞庭湖湖畔,在这个地方写的。这个作为学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要找出真相,但对于我们理解这篇作品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它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写的,有一个背景是相同的,就都是屈原被流放,政治上被迫害,个人人生遇到了一种困顿,处在困恶之境下写出来的。 三、基础知识积累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1

4、)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 (2)形容枯槁 (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 停止流动,不灵活;凝聚)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 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 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 )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

5、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4、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行吟(于) 泽畔( 省略介词) 不复与(之)言( 省略介词宾语) (2)被动句 是以见放 5、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

6、种激愤之情。 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 “言为心声” ,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四、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

7、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8、,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五、问题探讨1、渔父塑造了屈原怎样的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2、渔父在塑造屈原形象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个渔父形象,有何作用?3、思考屈原的生死观。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

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1、对渔父形象的理解2、对屈原生死观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导语: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 、 “皓皓之白” 二、研读文本结合学案,弄通课文有关的文体知识、文言基础知识。老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了解课文内容第一部分(第 1段)

10、交代了故事的时间、地点、主人公的情况及渔父的问话,展开一场思想交锋。第二部分(第 2、3 段)是文章的主体。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的思想的信徒。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这是一场重大的人生哲学论辩,在折节保身和舍生取义的鲜明对立中,屈原以其坚定的抉择,显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第三部分(第 4段)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 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和意境。 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作为对比和衬托,还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词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

11、辞中的这篇渔父 。三、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屈原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 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3、 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

12、性格?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见第一段)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四、比较阅读1、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具有

13、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在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 ,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史记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

14、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2、 报任安书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报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 ,而文采不表于后” 。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内心充满了矛盾。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五、作业布置 1、设想某一天屈原与司马迁相遇,将会发生怎样的情形,展开想象,写一个短剧。 2、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考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