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首三年中考路家长感怀回首我儿初中这三年,酸甜苦辣最后换成一张理想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从一考制的结果上来看也许并不能说明什么,但从过程中可以总结出很多东西。我相信在一个优秀的环境里是可以激发出潜能的。如果你觉得你的孩子是块读书的料,一定要给孩子选择一所好初中。初中三年,孩子作为班里的一员,从一开始的磕磕碰碰到最后的完全融入,我觉得这对他今后的学习与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儿子不是学霸,但他和学霸一起学习过,而且他也有自己的所长。刚进初中,第一次家长会,我就对孩子说了两个字“拼了” ,他懵懵懂懂地点点头,但我知道直到他走进中考考场还是不怎么能体会清楚的。孩子天性使然,懂事有早晚,你可以超前告诉他一些事
2、理,但不要指望他能站在你的高度去深刻理解。选择华一寄宿,现在看来是十分正确的,三年的住校寄宿生活,让孩子学会了很多在家里学不到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高中学校喜欢华一寄宿学生的原因吧。而择校时困扰很多问题,尤其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是说寄宿制就一定优于走读制,但对于我们而言,寄宿是合适的,因为孩子从一开始的内向到现在的成熟就是得益于寄宿制。初三的一次家长会,其他科目都是老师讲话,因为物理老师有事不在学校,孩子作为物理课代表代替物理老师上讲台对全体家长讲话,口齿伶俐得让我吃惊,要知道公开讲话的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中考前有一天下午我去学校,正好是自习课,专门去班级看了一下,我看到班主任坐在
3、教室最后改卷子,全班鸦雀无声地在自习。我看到这个场面,忽然感觉十分放心,我觉得三年的生活不仅孩子收获了很多,我同时也收益匪浅,至少在学习习惯上我是真没有怎么操心过。所谓适当其实就是要针对孩子的兴趣。现今的教育制度与体系是违背孩子成长规律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可怜,连玩的时间都很少,但却不能阻止家长们疯狂地给孩子培优和加课。我记得曾经在班级家长群里与几位家长就暑假要不要加课进行过辩论,结论是可想而知的,无法说服别人那就只能坚持自我。选择寄宿制学校,就要在学校完成大部分的学习任务。在家里学习的时间相对很少,尤其是初三阶段,周六下午才放学,回家可能还有点作业,周六晚上或者第二天周日白天要上培优班,
4、等到周日下午培优结束后,吃个晚饭就又得去学校。我们是小学五年级下学期来武汉的,在老家只有差生补课没有好生培优。来武汉后有次小学班主任让班里参加培优的学生举手,只有三个人没有举,儿子是其一。我很清楚,不培优不行了,因为都可能对孩子自信心产生影响了,所以根据孩子兴趣,报了国才的数学,当时也并没有指望培优产生积极效果。后来准备小升初,都在传需要奥赛获奖证书,正好学而思举办华杯公开课,就去听了。大桥在台上问各位家长给孩子报了多少个奥数比赛,大多数是五六个,什么华杯、希望杯、创新杯,等等等等,最多的家长报了十个,太让我震惊了!因为我们一个也没有报,还等着小学给孩子报名。在那堂公开课后,通过了解对比,我们
5、选择了学而思,从小学六年级一直持续到初三。孩子本身对数学很有兴趣,因此一开始就上数学课;后来加了物理、英语;阶段性地还插入了化学;随着可支配时间的减少,停了英语;断断续续上着物理,而数学是一直在上;到最后上数学课已经是对培优课堂气氛的喜爱而不是为了提高数学成绩。虽然孩子偏数理化,但语文一直没有培优,因为我认为语文感性的东西太多并不是可以通过短期学习能提高的。我相信等他几年后再来看看自己的语文试卷一定会感受到现在的稚嫩,如果他有兴趣看的话。英语也是语言,但由于考试大部分是客观题,而客观题是可以通过学习方法来提高成绩的,简单地说和数理化一样是方法论,虽然孩子的英语培优后也没有怎么提高。由于培优很有
6、针对性,再加上可能确实有点数学上的才能,孩子在奥数上取得的成绩还不错,初中阶段得了两次国家一等奖。自信是需要不断成功得以建立的,所以我更看重的是,通过培优,孩子在自己兴趣的指引下,建立了强大的自信心。我相信家庭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会受到你的影响。学校和培优班占据了孩子大部分的时间,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如果再在家里搞学习,那真的要学傻了,况且学习上的问题可以有各种方式来解决,比方说网络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初中三年,我跟孩子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交流,而每周最多的交流时间还是在接送培优班的路上,从家里来回大概也就一个多小时。其实交流什么内容并不重要
7、,点点滴滴都是内容,关键是交流的氛围。孩子不可能成为你的复制品,但你要把积极的内容呈现给孩子。初中三年,基本上每周六晚上我们会开一个简短的家庭会议,每位成员都必须叙述自己一周的工作与生活。一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二可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也算是对语文的培优吧。同时我每个学期都会给孩子一个记事本,让他记录在学校每天的事情,要求并不高,实在没事可以写一句话就行。虽然他一开始断断续续还需要我督促,但最终也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样的记录,可以锻炼孩子的很多能力也能培养孩子的习惯,甚至还可以成为珍贵的回忆,谁还会在几十年后还清晰记得初中的点滴生活呢。还是一开头的那句话, “你可以超前告诉他一些事理,但不要
8、指望他能站在你的高度去深刻理解” ,所以需要一定的督促。现在想想,初中三年系统性去影响孩子成长的事情也就这两件,其他的都是细微之事,但有一点必须强调,坚持才能产生影响并看到效果,不要指望短期的速成。刚进初中,老师就让所有孩子写下高中目标后交给老师。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因此只要稍有上进心的学生都有一个学霸梦。就我的经验,成为学霸要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平时学习好不偏科,二是关键考试不掉链子,因此真正的学霸其实就是考霸,凤毛麟角。孩子偏科,学霸第一条就不符合,他充其量也就是个强大的理科男。初一刚进去摸底考试,好像考了全校 20 几名,但后来月考期中考马上就掉了下来,因为语文拉了后腿。当时我也很急
9、,和语文老师多次沟通想了很多办法,但是效果不明显,反而把孩子搞得压力很大,感觉自己被打上了语文不行的标签。但很快我明白了语文的特殊性,也结合了自己以往的学习经历,着急是没有用的,只能耐心等待,等他长大。既然如此,我给孩子的初一初二的定位就是和自己纵向比,名次不要去管,自己感觉进步了就是成绩,把数理化学扎实了再说。初三再和别人横向比,因为中考实际上是排位赛,而且初三时用数理化的领先来弥补语文的差距还是有作用的。而自从孩子开始喜欢听流行歌之后,我经常跟他说,你语文再烂也烂不到哪里去了。我用心理暗示的手段来增强他的自信,语文也曾在学校里考到接近三位数。当然,中考 85,估计作文跑题了?不得而知。很感
10、谢语文高老师对孩子在整个初中三年的特别关照,甚至临考还每周专门抽时间抓他的阅读。总的来说,偏科就偏到底吧,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淡化偏科这个概念,强化自己的所长。到初三最后一次月考,也进入了年级前三十,算是拉回了差距,但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自信心反而是逐步在加强。等到参加中考,孩子很清楚考试容易就和自己比,考试难就和别人比,语文再烂。 。 。呵呵。让我特别感到欣慰的是这次中考在数理化相对容易的情况下,孩子考了满分,以往题目一简单他反而容易考不好,因为他做得太快了!高分易得满分难,满分需要非常细致。很多人对分配生制度很不满意,认为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平等竞争,这是事实。但我们作为分配生制度的受益
11、者,心存感激。因为 30 分彻底弥补了语文英语的差距。换言之,如果孩子放弃省实验网招而且没有获得分配生资格,也就是裸考,还敢不敢填报华师附中?这真是个无解的问题。从初中排名来看,上指令线有希望但无绝对把握,国际部肯定问题不大。而从今年的分数线来看,一条龙填报风险极大,国际部分数线与指令线相比也就在十分之内,稍有不慎,很容易掉档。不过从过程来看,孩子已经有勇气去面对竞争而且有相当的实力。因为在刚拿到省实验网招资格的时候,他就说不去省实验要去华师附中,简短有力。虽然说父母的格局影响着孩子的未来,但这个决定有一半是他自己做的!而当时能不能考上分配生资格还是个问号,要知道分配生考试的科目是语数外,他只有一科是强的。中考 504 分的成绩虽然对于牛娃来说并不是顶尖级别,但对孩子而言,已经超出自己估分 10 多分了,而且四科满分,我为他骄傲!考后他估语文 80,数理化 235,英语105。数理化当时他说答案全对,但保险起见低估一点。即便有分配生资格,考前我还有那么一点担心,但现在可以说,华师附中,我们要来了!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可能是失败之母。中考只是人生长跑中的第一个节点而已,还远未到发力冲刺的时候。最后,感谢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无私帮助过他的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