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南的冬景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 学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 ,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体会郁达夫的散文风格。 3.学习散文构文特点,学会从语言特色、修辞技巧、文章意蕴等方面赏析散文。 学习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导入新课: 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么南国的冬天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郁达夫笔下的“南国的冬景”吧。 三、整体感知 (一)浏览课文;正音;解题 1正音 煊羊肉(xun) 蛰居(zh) 乌桕(ji ) 赭色(zh) 槎桠
2、(ch y) 给予(j y) 剥花生米(bo) 剥削(b) 拿出纱衫来着(zhu) 用不着 (zho) 夹衣(ji ) 夹克(ji ) 泊船(b) 湖泊(p ) 月晕(yn) 晕头转向(y n) 搁笔(g) 搁不住(g) 2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对江南有明确的区域界定。指江浙地区(第 6 小节) ,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二)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 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屋外曝背谈天图 午后冬郊图 农村冬雨图
3、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四、品味赏析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其他同学听一下有没有读出意境?这几幅图都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呢? (一)屋外曝背谈天图 1听朗读 2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太阳照,小鸟叫,哪像冬天?如此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也许远处的白霜还没有全化去,但是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如此晴暖和煦的冬天,确实可爱。(二)午后冬郊图 1如果叫你画一幅冬景图,你将画什么? 2看看这里画了什么? 3明确:这幅画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颜色? 4总结: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
4、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5给这幅画题句诗 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其实刚才看的屋外曝背谈天图、农村冬雨图都是如此,尤其是农村冬雨图,更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 (三)农村冬雨图 1为什么喜欢这幅画?它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恬淡幽静 2请同学朗读。学生评介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 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
5、,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 “你试想想” “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 “还可以加” ,行文的速度很慢。 (四)江南雪景图 1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
6、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 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2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3总结: 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 ,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
7、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 , “杏花春雨江南” , “天街细雨润如酥” ,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
8、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郁达夫雨 )文章在其他段落里也引用的诗句。(暮雨潇潇江上村) “江上村” ,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 ,即“久闻诗名”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 “夜知闻” ,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
9、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 (五)旱冬闲步图 朱自清的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优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整的结构成为我们大家学写散文的楷范,确实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的营造,他是用结构来一步步推动情感的发展的,而大家看一下郁达夫的文章。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 。 “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
10、地。 ” (六)郁达夫的文章不拘于形,而重写意,写性灵,写他对自然的主观感受。其实在文章中也是时时可见的。 举例:第 8 小节对景色不做细致的描写,而是抓住自然景色给他的最深切的印象,去写出景色的神韵来。品评诗歌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自己也知道这些诗歌不一定写的就是江南的雪景,写景人不一定就是江南人,但是他不管这些,他要的是诗句所体现出的正好和江南的雪景相合的那种意境。 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自觉地溶入了自己的个性。 (七)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 温润 晴暖 优美 (八)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
11、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2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 9 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12、5运用比较的手法也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手法。 举例: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九)还有什么特点? 化用
13、或者仿造古典诗句,使语言更典雅。 “门对长桥,窗临远阜” “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到的” 。 (十)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十一)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3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4行文节奏要和所写的意境相合。 五、探讨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 “迷人” “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 1935 年的冬天,1935 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
14、,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原名郁文,曾用达、达夫、春江钓德等笔名。幼年丧父,1913 年随兄赴日留学,毕业于九洲大学经济部。1921 年以小说沉沦轰动文坛。他组织发起创造社,是重要成员。1923 年到上海任创造季刊 、 创造周刊编辑。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执教。1928 年与鲁迅合编奔流 。1930 年入“左联” 。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 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十二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沉沦 、 迷羊 、 薄奠 、 春风沉醉的晚
15、上 、 她是一个弱女子 、 出奔等;散文集有达夫游记 、 屐痕处处 、 达夫日记 、 达夫散文集 、 闲书等。 江南的冬景出自闲书 。 (二)结合写作背景谈: 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他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革命。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 1933 年 4 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 ,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 、 屐痕处处 、 达夫日记 、 达夫散文集 、 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 江南的冬
16、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无论怎样郁达夫还是爱山水的,爱自然几乎成了他的本性,他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作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淮安的 (早晨、春天、秋天等) 附资料: a.德国的冬天 欧洲诸国的地理位置都比较靠北。但实际上德国气候温暖,非常适合旅游。这里一年当中四季分明。无论哪个季节来访问,只要准备
17、中国华北地区适用的服装就可以了。这里夏季干燥,冬季温湿多雨。因此夏季不管气温有多高,只要一走入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立刻就凉快了,这点跟北京差不多。夏天的夜晚有时比较凉快,带上毛衣最好。 北部的冬天令人意外的暖和。德国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岳地带、中部的丘陵地带、北部的平原地带分成三大块。与明朗温和的中南部相反,北部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寒冷阴暗。其实这未必正确。夏天北部的气温的确比南部低,但到了冬季受海洋的影响,天气其实要比南部暖和。夏天北部的日照时间短,多阴天天气,所以难免给人以阴暗伤感的感觉,不过这也算是一种旅游的趣味吧。要不然,冬季到北部去看看如何? b德国人的散步 德国人很重视散步这项健身活动,而
18、且是天天走,按时走。参加者自然以中老年居多。我注意窗外的行人,原来许多是散步者,往往是准时来到,风雨无阻。 德国人散步时很注意服装的整洁,衣冠楚楚,尤其到了星期日,老头老太手挽着手出来,更是穿得整整齐齐,即使是一套穿了多年的西服,也是熨得平平整整。德语里专门有一个词叫“星期日服装” ,就反映了德国人的这种习惯。 一人散步太寂寞,故许多人散步或邀伴或牵条狗。据说狗从不在家里拉屎,故迫使主人每天都得带着它出来遛一圈,客观上对主人的散步起了督促作用。人狗散步,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狗的意志为转移。那狗对某一点发生了兴趣,滞留下来东嗅西嗅,那主人就耐心等待,实在不耐烦了,就过去同它“商量”
19、,絮絮叨叨,和颜悦色,那狗好像也通灵性,经过一番“劝说” ,也就怡然离开了。 到了休息日有较多的时间,我们到莱茵河对岸七峰山去散步。七峰山有七个山峰,是一个较大的自然保护区。专程开车到这里来散步的人,大都准备走较长的路程,这是更高档次的散步了,德国人称之为“徒步” 。徒步需一定的装备,如厚底鞋,束腿裤,一根手杖,以及双肩背的包,包里装些饮料、小食品之类。路线的长短由各人根据自己的体力自定。可以选择爬山的路线,也可只走平地。每到风和日丽的春秋两季,许多地方都组织“徒步日” ,以鼓励居民到户外去活动。我曾参加过波恩总汇报举办的徒步日。手续很简单,只要按广告所指定的范围,到达指定地点即可,领一个证和
20、一张图,选定走小圈、中圈还是大圈,然后就是随大流,快慢不限。沿途有许多站,每到一站就盖一个章,表明走完了这段路,抵达终点者有奖。像这种徒步活动,即使走小圈也有 10 公里左右的路程。我急于照相和采访,只走了一段路就折回来了,但后来还是得到了奖品。 德国的地方当局都很重视这种大众健身活动,除了为居民区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外,还专门为散步者设置路牌,如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专门的栗色路牌,指示出散步路线,让人尽可能避开汽车,走幽静的小路。即使在七峰山这样的大片自然保护区,或城郊的大片森林里,也有刻在石上的路标,指明每条路通向何处,距离多少。地方当局还绘制、印刷详细的徒步地图,在书店出售。到一个陌生
21、的地方,只要买一份这样的图,也就对徒步区了如指掌了,不必担心走丢了。图上往往用绿、蓝、黄、红等颜色标明长短不同的路线,供人量力而行。在自然保护区里,也设有大牌子,把本地区的徒步路线图画在上面。 德国是一个环境保护极好的国家,在清新的空气中去寻访绿色的大自然,实在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是一种不论贫富、人人可得的享受,因此,即使在这样的富裕国家,散步也仍然是最大众化的健身活动。 c.德国的气候很温和,冬天较为暖和;德国人喜欢散步。 d.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解说: 傍晚,在潇潇雨声中去井栏砂小村投宿,夜里遇到了久闻我诗名的绿林好
22、汉。今后我不用隐名埋姓了,因为如今世上有那么多的绿林好汉。诗在幽默诙谐中包含着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对现实的感慨。 关于这首诗, 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 ,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 涉赠一绝云。 ”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 。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前两
23、句用轻松抒情的笔调叙事。 “江上村” ,即诗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栏砂;“知闻” ,即“久闻诗名”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这似乎是“遇盗”的典型环境;此处却不经意地点染出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江村。环境气氛既富诗意,人物面貌也不狰狞可怖,这从称对方为“绿林豪客”自可看出。看来诗人是带着安然的诗意感受来吟咏这场饶有兴味的奇遇的。 “夜知闻” ,既流露出对自己诗名闻于绿林的自喜,也蕴含着对爱好风雅、尊重诗人的“绿林豪客”的欣赏。环境气氛与“绿林豪客”的不协调,他们的“职业”与“爱好”的不统一,本身就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幽默。它直接来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诗味。 三、四两句即事抒感。
24、“逃名姓”即“逃名” 、避声名而不居之意(白居易香炉峰下新卜山居诗有“匡庐便是逃名地”之句) 。诗人早年与弟李渤隐居庐山,后来又曾失意归隐,诗中颇多“转知名宦是悠悠” 、 “一自无名身事闲” 、 “一从身世两相遗,往往关门到午时”一类句子,其中不免寓有与世相违的牢骚。但这里所谓“不用逃名姓”云云,则是对上文“夜知闻”的一种反拨,是诙谐幽默之词,意思是说,我本打算将来隐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间,看来也不必了,因为连你们这些绿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况“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这里不过用诙谐的口吻对绿林豪客的久闻其诗名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与赞赏(你们弄得我连逃名姓也逃不成了) ,但脱口而出
25、的“世上如今半是君”这句诗,却无意中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感受与认识。诗人生活的时代,农民起义尚在酝酿之中,乱象并不显著,所谓“世上如今半是君” ,显然别有所指。它所指的应该是那些不蒙“盗贼”之名而所作所为却比“盗贼”更甚的人们,是诗人刘叉在雪车中所痛斥的“相群相党,上下为蟊贼”之辈。相比之下,这些眼前的“绿林豪客”如此敬重诗人、富于人情,倒显得有些亲切可爱了。 这首诗的写作,颇有些“无心插柳柳成阴”的味道。诗人未必有意讽刺现实、表达严肃的主题,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触发下,向读者开放了思想感情库藏中珍贵的一角。因此它寓庄于谐,别具一种天然的风趣和耐人寻味的幽默。据说豪客们听了他的即兴吟成之作,饷以牛酒,看来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