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读后感 300 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让我们一起通过以下的史记读后感 300 字来了解。在我眼里,一个生命的尊严远远高于一橱最珍贵的书籍。书毕竟只是书。我要完整的司马迁,宁可没有史记但是,司马迁有他忍辱求生的理由,他不仅是要完成史记以实现父亲著述历史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在著书立说的同时也是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他顽强不屈的自由意识和奋
2、发图强的创造精神都是支撑余生的坚定理由,司马迁著述史记不仅仅是将他个人的文采流传于后世,继承父亲家族的事业,他更看重的是一种深切的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他要用自己的力量著述历史,让后人以史为鉴。他心中的这种传承历史的理性精神让司马迁的人生愈发完整和伟大起来。著名评论家黄子平曾这样说道:然而在这里依然很难得出答案,难道司马迁生命的尊严不正高扬在他得,史记里么?难道作家不正以自毁的方式肯定了生命意志的自由么?难道没有史记的司马迁还会是完整的么?司马迁在屈辱和痛苦的困境中展现出来的理性精神,在面对生死关头时的艰难抉择,他选择完成史记以流传后世,从中体现出生命选择的自由意识。他自己十分清楚下狱、宫刑可能
3、带给他的耻辱,但史记草创未就,绝不能轻易赴死。在狱中,司马迁的生活无比艰苦。他要面对狱卒的叫骂声和他们的蔑视。司马迁每次都十分愤怒,实在受不了,但他一想到要写史记 ,又便抑制住自己的悲愤。在狱中,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写史书,从来没有停下休息过。有可能连狱卒送的饭他都顾不上吃,专心致志地写书。他能把一切外界干扰都当做不存在,耳不闻,眼不见,心不烦。这是他写书时真实的写照。他奋笔疾书,专心致志,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书。夏日炎炎,别的犯人都在扇扇子凉快着,他却忍受着蚊虫的叮咬和难以忍耐的炎热,实在了不起。冬天,大家都将手缩在衣服里保暖,而司马迁却在拿笔写书,手磨出了老茧,疼痛万分,不久,手又生了冻疮,他
4、却依然在写史记 。就凭着这不屈不挠的精神,司马迁用了 13 年, 史记终于写成了,他父亲的遗愿被他完成了!“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的史记 ,集先秦、汉初文化之大成, 尚书 、 国语 、 春秋 、 左传 、 国策 、 论语 、 孟子 、 庄子 、 荀子等先秦典籍,皆可从中找到影子。比如一万来字的论语 ,差不多都被司马迁引用尽了。从这种意义上说, 史记就是一座先秦时期的图书馆,它详尽地记载着那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医学、天文学等的成就,窥一斑可见全豹。而较之先秦诸作,它在形式上又有许多的优越性。首先,语言的浅显。司马迁将书面语与汉代生动的口语糅合在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语言风貌,清新,朴
5、拙,更浅显,更口语化,也更易被今天的高中生理解与接受。其次,情节的奇特。清人袁枚说:“史迁叙事,有明知其不确,而贪其所闻新异,以助己之文章,则通篇以幻忽之语序之,使人得其意于言外,读史者不可不知也。 ”(随园随笔)生性“爱奇”的司马迁在叙史时,仍不忘著上荒诞一笔。 五宗世家记载临江王刘荣被其父汉景帝谋害,后“(刘荣)葬兰田,燕数万衔土置冢上” 。 史记中类似这样的浪漫主义笔法还有很多,垓下之围、赵氏孤儿等故事皆绝妙之极,传为美谈。在二十四史中, 史记是最富文学性的一部,它更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历史小说集,其情节的曲折、生动与学生的审美兴趣不谋而合。最后,体例上的相对独立性。史记一百三十篇是一个
6、统一的整体,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互为经纬,贯通全书。但同时,每一篇又相对独立,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犹如一篇篇情节曲折的短篇小说,又如一首首耐人寻味的精美诗篇,读者自可从中任选一篇率性而读,并不受上下文的限制。对不具备充裕的阅读时间的中学生,这无疑是最好的形式之一。此外, 史记的悲剧性、抒情性等也都符合高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纵然我们无法拒绝诗经 、 论语 、 孟子 、 红楼梦等等优秀的古典作品,它们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载体,然而今天之所以要独钟于史记 ,却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当下的阅读现状、我们的教育理念等分不开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
7、,古老的文化都写在了作者司马迁的笔下。人们想要了解历史就要从书籍开始。书籍,是历史的烙印,是智者的低吟。读书,就像是看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生命,汲取先贤的智慧;更可以审视自我,成就精彩的人生。史记也不例外,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也是一位忍辱负重的的人,历经三十多年的潜心写作,终于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史记。终于成为浩如烟海历史著述中,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同时,这本书被鲁迅先生赞叹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鲜明地写出了黄帝的见识广博;纣王的荒淫无道;项羽的身先士卒;蔺相如的深明大义;李广的英勇
8、善战。好似每个人物都站在你的面前一样。俗话说“好去不厌百回唱,好书不厌百回读。 ”史记正是这个例子,因此我非常喜欢这顿历史大餐。史记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作的,司马迁(前 145?),字子长,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夏阳龙门(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迁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共 3000 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就这样,史记塑造了一个一个的经典人物。比如始皇帝嬴政,汉高祖刘
9、邦,春秋首霸齐桓公还有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在中国历史上史记 后汉书 汉书 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史记中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对人谦恭有礼、和蔼可亲、孝敬父亲的虞禹;令人尊敬、勤政爱民、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受到了大家的爱戴;还有那残暴、沉迷于酒色、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最终丢失了江山的商纣王;只为博得美人一笑,点起烽火、不惜一切戏弄诸侯的周幽王,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这就是周幽王堕落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忘亡国之耻,卧薪尝胆从而最终战胜吴国的越王勾践。知识渊博、见闻深广、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用“发愤以抒情
10、”的方式创作的离骚而名垂千古。历史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千古,映射着未来。读完史记 ,让我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了一点点历史发展的规律。读史使人明智,就是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明智的人既要不忘过去、重视将来,更要全力把握现在、创造将来。站在历史的角度上,看到圣贤真正的精神何在?我认为这才是读史记的最大意义。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塑造的极具复仇精神的伍子胥形象同样也是忍辱求生最鲜明的例子。以他的人生经历为例,楚平王因为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下令诛杀伍子胥一家,囚禁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之后,并以此来要挟伍子胥和他的兄弟伍尚,如果不奉命前来,就将父亲处死。在司马迁眼里
11、,伍子胥无疑是一位有大智慧的大英雄。而他更是用欣赏的语气高度赞扬了这种生死抉择,事实上,司马迁同样也是在借伍子胥的故事来一吐胸中压抑已久的不快,他将自己受极刑又不得不忍辱求生的苦闷心情在别人的故事中吐露得酣畅淋漓。这是一种不自觉的情感投射,更是司马迁自我价值观的直观体现。忍辱求生者首先要知耻、知辱。 “知耻近乎勇” 、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这也是司马迁完整的理想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司马迁认为,忍辱求生者必须要清楚自己所遭受的屈辱程度的大小,不要因一时之气,为小耻小辱而舍弃生命。 张耳陈余列传中记载到,陈余因被小吏侮辱,便要和小吏拼命。张耳训斥他说“始吾与公言何如?今见小辱而欲死一吏乎?”这里他指出,这样的小耻小辱是不值得用性命来作赌注的。而在淮阴侯列传中赞扬了韩信甘受胯下之辱, 留侯世家中的张良同样也能忍辱为老人进履,才得到了太公兵法 。同样是受到屈辱,要理智的辨清所受的屈辱值不值得,不能为小辱舍弃生命,更不能毫无价值的苟且偷生。千古艰难唯一死,要么选择隐忍苟活,忍辱以成功名;要么选择壮烈慷慨的有意义的英勇赴死。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成就了两种迥然风景的人生。而这也正是司马迁独特生死观的最核心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