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浙江省交通物流基地.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8672614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交通物流基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浙江省交通物流基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浙江省交通物流基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浙江省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浙江省交通物流基地布 局 规 划浙江省交通运输厅2009年8月26目 录1.概述21.1规划背景21.2规划范围41.3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51.4规划依据51.5规划期限和目标71.6规划结论72.浙江省经济及物流发展现状及评价102.1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点102.2交通运输发展现状132.3浙江省物流业发展现状163.浙江省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求预测203.1全省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203.2浙江省物流需求分析243.3全省物流需求量预测分析294.浙江省交通物流基地布局规划304.1指导思想304.2布局原则304.3交通物流基地总体空间布局304.4

2、交通物流基地布局方案334.5实施建议374.6保障措施411.概述1.1规划背景交通运输业必须适应转型升级的形势要求。中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在推进“两创”总战略中,要把加快转型升级作为今后五年浙江新一轮发展的着力点。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先导性行业,要实现与经济转型互动、产业升级联动,根本出路在于推进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演进,加快发展现代交通业。现代物流作为现代交通业的重要内涵和发展方向,大力促进现代物流发展既是落实全省“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和“经济转型升级五大战略任务”的生动实践,又是全省交通运输业实现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的重要体现

3、。“三大建设”成为浙江交通转型升级的总抓手。2007年12月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将“三大建设”(即建设大港口、大路网、大物流)列为今后一段时期交通工作的重点任务,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并对交通部门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同时省政府在2008年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中又明确提出:“要形成若干集聚辐射功能较强的港口物流枢纽、航空物流枢纽和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按照上述要求,省交通厅对“三大建设”做出了一系列工作部署,2008年9月印发了现代交通三大建设实施意见,其中大物流建设实施意见要求“编制全省物流基地布局规划”,并出台配套政策,作为大物流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快物流基地建设是构建现代物

4、流体系的重要内涵。物流基地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物流供应链条和运作体系中发挥着核心的组织功能。物流基地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和功能集结(仓储、运输、分拣、加工、配送)优势,能够有效实现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信息等各类物流资源的集聚,并通过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发挥物流运作的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土地、设施设备、辅助服务),提升整体物流运作效率。因此,发达国家在构建社会化、现代化的物流系统时,都将物流基地(尤其是物流园区)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浙江省物流发展正处于从粗放走向集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期, 迫切需要具有较强组织集约功能的物流基地的有力支撑。

5、交通运输部门在物流基地规划建设中责无旁贷。交通运输始终是物流最基本的环节。交通部在2007年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交通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港口、运输站场等物流结点的布局规划,重视中心城市、口岸和物资集散地物流基地(园区)的规划工作,促进区域物流网络的形成”;同时,2009年国务院原则通过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将加大对多式联运和转运设施、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大宗商品和农村物流等在内的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在这一大背景下,浙江交通“大物流”建设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交通的资源优势,构建一个布局合理、结构优良的现代物流设施体系。目前,浙江省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物流发展规

6、划,但缺少基于全省范围的统筹协调和规划,因此,有必要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进一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本规划旨在立足浙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提出交通物流基地的统一布局规划方案,及相关的政策建议。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将有利于整合现有各种物流设施资源、优化各类物流节点布局、搭建现代物流发展的基础平台。1.2规划范围交通物流基地是指依托交通枢纽(港口、机场、公路货运场站、邮政网点及其他综合交通枢纽),集聚各种物流要素,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以交通运输为助推器和载体,服务于第三方物流的公共综合型物流基地。本规划围绕交通物流基地的四大业态: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站点,构建包括以上四层次节点的浙江

7、省交通物流基地框架体系:物流园区:物流基地体系的最高功能层次,是具有较强物流资源集聚功能的特定区域,实现物流设施集约化和物流运作一体化的骨干物流节点。物流中心:从事物流组织及服务,具有完善信息网络的交易市场,是物流园区有效运转的重要支撑。配送中心:处于物流体系末端,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必要的流通加工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场所。农村物流站点(含农村邮政物流网点):是沟通城乡流通的最末端物流节点(包括广大的农村邮政物流网点),单纯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农副产品、农村手工或小作坊产品的流通需求。交通物流基地的四大业态之间的关系如表1-1所示。表1-1 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站点相互关

8、系比较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站点属性定义物流集结地物流场所配送场所物流场所功能定位区域核心节点供应链上游区域骨干节点供应链中游一般支持节点供应链下游最末端节点布局层级宏观空间布局中观产业发展微观经济活动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辐射范围很大大小较小综合能力很强强一般一般占地规模大中小小设施的公共性强较强弱较强直接服务对象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特定业务、配送中心特定或末端客户广大农村地区规划要求高(如省级)中(如市级)一般市场自主市、县本规划主要立足省级层面,提出全省交通物流基地(主要是物流园区)的布局规划,并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农村物流站点提出概要性规划。地市及以下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应依据交通物

9、流基地的层次及功能,结合各自事权范围及区域发展实际具体负责各层次节点的布局规划。1.3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以“两创”总战略为统领,以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为宗旨,根据全省城镇体系结构和城乡空间发展布局,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按照“集聚、集约、集中”的思路,统一布局规划全省交通物流基地,逐步形成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功能清晰、相互衔接的物流基地体系,为建设“大物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基本原则。遵循集聚产业、集约发展的原则;整合资源、优化结构的原则;远近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统一规范、分级规划的原则。1.4规划依据省级重要文件: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报告;关于浙江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现代物流

10、发展纲要;关于加快浙江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若干意见;国家部委级规划:有关各种交通发展的总体规划;长三角区域交通发展各种布局规划;浙江省综合性规划: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纲要;浙江省三大产业带发展规划等;浙江省相关专项规划:浙江省“十一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浙江省公路水路交通建设规划;浙江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浙江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浙江省铁路建设“十一五”规划;浙江省流通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浙江省国际物流中心布局规划(20062010年);粮食、轻纺等专业性物流基地布局规划;浙江省地方规划:各地国民

11、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交通发展规划;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及物流中心发展规划;货运枢纽、场站布局规划等;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6);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GB/T 21334-2008);省交通厅文件:深入实施“两创”总战略努力实现“三大建设”新目标(2008年全省交通工作会议报告);浙江省交通厅“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印发现代交通三大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关于开展浙江省交通重点扶持物流基地和物流龙头企业评定的通知;2007年浙江省道路物流白皮书;2008年浙江省道路物流白皮书等。其他有关经济社会发展、交通

12、运输发展统计资料等。1.5规划期限和目标规划期限:本次规划基年是2007年;近期规划至2012年,远期规划至2020年。规划目标:近期至2012年,基本建立起“布局合理、层次匹配、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全省交通物流基地体系,为逐步构建全省“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物流系统提供基础支撑。全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明显降低,达到约12%;物流业对全省社会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达到13%以上。远期至2020年,全省“省、市、县”三级的物流基地体系全面建成并进一步完善,逐步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经济”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物流服务体系,支撑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的全面实现。1.6规划结论物流

13、园区:到2020年,全省共规划形成22大物流园区,布局方案如下表所示:表1-2 2020年全省22大物流园区分布节点城市园区编号园区类型主要功能杭州 (3个) 1 综合服务型服务于杭州湾产业带高新技术产品的仓储、中转、配送及国际物流需求,服务于杭州都市圈快速消费品配送需求2 国际物流型服务于杭州萧山机场的国际航空物流,包括保税仓储、中转运输、第三方物流增值等3公共配送型服务于杭州城市经济圈的快速消费品配送服务宁舟 (5个) 4 国际物流型服务于宁波梅山港国际中转、仓储配送、转口和出口加工业务5生产基地型服务于杭州湾产业带高新技术产品的保税仓储、中转物流6 中转枢纽型服务于宁舟港集装箱的国际中转

14、,支撑临港工业的发展7综合服务型服务于沿海产业带各类产品及原材料的仓储、装卸及宁波港的集疏运服务 8中转枢纽型服务于宁舟港大宗物资的中转转运,支撑临港工业发展,以及宁波都市圈快速消费品配送服务 温州 (3个) 9公共配送型服务于温州都市圈区城内部及与周边地区快速消费品配送需求,以及其他产品的中转、仓储配送需求10综合服务型服务于温州港大宗散货、集装箱的集疏运服务11生产基地型服务于温州各类轻工制造业产生的物流需求金义 (2个) 12 商贸流通型依托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为商贸流通业和专业市场提供专业的物流服务13 综合服务型依托金华“无水港”,支撑浙中区域的国际物流 绍兴(2个)14商贸流通型服

15、务于以中国轻纺城为核心的纺织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的物流需求15生产基地型服务于袍江工业区各类生产制造业及绍兴块状经济物流需求服务于杭州湾南岸产业带(绍兴、上虞)各类生产制造业及绍兴块状经济物流需求嘉兴、湖州(3个)16、17公共配送型服务于杭州都市经济圈各类物资和快速消费品的中转、仓储、加工配送等需求18生产基地型服务于湖嘉地区各类产业发展产生的物流需求台州(2个)19生产基地型服务于台州地区加工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20综合服务型服务于台州大型专业市场的物流需求,辐射国内大市场衢州(1个)21公共配送型有效发挥其四省边际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服务于四省边际地区物流集散与中转丽水(1个)22公共

16、配送型服务于城市区域内部快速消费品的配送物流需求,以及丽水经济开发区及浙闽两省边际城市的工业产业的物流需求物流中心:到2020年全省共规划形成80-100个物流中心。在地市级城市主城区以外,每县(市、区)布局规划1个综合性物流中心,少数经济欠发达、山区交通不便的除外。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原则上由企业主导,具体方案可有地方政府自主决定。其布局规划应坚持以下标准:一是与区域内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布局规划的有效衔接,便于发挥末端物流服务功能;二是布局载体主要依托县级以上城市,便于发挥其在物流体系中的纵向延伸和网络覆盖功能;三是紧紧依托区域内生产加工企业、商贸流通企业(如大型连锁超市等)的物流配送需求,有

17、利于促进配送网络的优化,形成积聚效应。农村物流站点(含农村邮政网点):基于普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原则,对于纳入全省“中心镇培育工程”的200个左右重点中心镇,每个乡镇各布设1个乡镇公路货运站(即总规模200个左右),鼓励建设客货运一体站和货运网络站。同时加快农村邮政网点与乡镇公路货运站的融合,构建客货邮一体化的农村物流站点。2.浙江省经济及物流发展现状及评价2.1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特点2.1.1经济发展概况浙江是我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先导地区之一,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接长三角核心区向外辐射的纽带地区。目前浙江省已经成为以宁波、杭州两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连接全球和国内市场的重要节

18、点。随着环杭州湾大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区域性基础设施建成,将进一步增强浙江省经济发展的活力,推动长三角地区以点及面、区域联动发展。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2007年浙江省GDP达18780亿元,人均GDP37411元(折合4920美元),与2002年比,年均增长分别为14.1%、12.7%。三次产业结构比是5.2554.0440.71。浙江正处于全面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时期。进出口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值达到1768亿美元,其中出口总值1283亿美元,与2002年比均实现翻两番。自1990年以来全省进出口总值年均增长速度27.28%,

19、明显高于全国19.02%平均水平。城市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增长迅速。2007年市本级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是1990年的17.57倍。随着社会消费规模的增长,城市配送需求规模相应扩大,同时,城市消费的升级对城市配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乡配送需求也开始显现。2.1.2经济发展主要特点浙江省形成了以民营经济、块状经济、专业市场、外向性经济和海洋经济为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1)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浙江保持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增加值占浙江省GDP的比重保持在60%-70%之间。浙江省物流需求很大部分产生于中小私营企业的生产需要。民营经济内部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转化。2007年浙江省第三产业

20、增加值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超过一半。浙江民营经济物流需求规模总量将趋于稳定,而在需求结构上,多品种、小批次和高频次的特点突出,对物流网络化运作的要求较高。(2)块状经济2007年“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为1840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0.9%。地理集中度较高。“块状经济”分布于全省,但主要集中于宁波、绍兴和温州等地,约占全省“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的65.9%。产业地理集聚派生出对物流产业空间集聚的要求,物流的集聚需要寻求较高规模和层次的平台。产业结构升级明显。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趋于上升,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比重趋于下降。高附加值产品的物流需求增长迅速,其更加注重仓储、配送和增值服务等,要

21、求构建能够支撑物流有效运转的物流节点体系。向先进制造业基地集中。“块状经济”逐步向工业园区和制造业基地集中,相应地,物流节点也呈现集中化发展,逐步向物流园区的集中,形成较强的集聚效益。(3)专业市场到2007年底,浙江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96个,市场成交总额达9325亿元,同1990年相比,市场成交总额年均增长29.9%。依托和服务于“块状经济”。为众多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个便利、低成本接入国际国内大市场的平台,能够有效衔接产销,活跃流通,实现市场交易的集中和规模化运作,促使商流和物流的集聚。专业市场的集散功能明显。浙江省专业市场的辐射范围较广,已覆盖全国,影响世界,呈“大进大出”的特征。(4

22、)外向型经济19792007年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1%,远远高于同期全省GDP的增长速度。2007年本省外贸依存度高达71%。超过八成的进出口总额集中在宁波、杭州、绍兴、嘉兴和温州,内生性的国际物流需求也主要派生于宁波、杭州和绍兴等地区,建立更迅速更便捷的进出口渠道成为内陆地区发展外贸的迫切需要。(5)海洋经济2006年浙江省海洋经济总产出为3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3,居全国第三,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上升到8.2%。港口、海运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增加值创造最多的海洋产业。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运作体系是浙江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浙江省物流发展的一

23、个鲜明特征。2.1.3城镇及产业发展空间分布(1)城镇分布城镇分布呈城镇群集中与内陆点状分布并存的特征。2007年浙江城镇化率为57.2%。城镇密度大体呈现浙东北向浙东南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的态势。杭州、嘉兴、宁波、温州等地城镇分布较为密集,衢州、丽水、金华等地城镇分布相对分散。(2)产业分布浙江省的主体产业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大产业带:环杭州湾地区。该地区是浙江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逐步形成了机械、电子信息、重化工产业以及纺织服务等产业体系。温台沿海地区。该地区市场化程度高、民营经济活跃、块状经济发达,已经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及零配件、医药化工、模具塑料、服装机械、水泵阀门、工艺美术、家用电器、绿色农

24、产品和水产品加工、鞋帽服装、日用品加工等发达的特色产业。金衢丽地区。该地区有良好的专业市场基础,已经形成了金华的小商品制造和五金制造,衢州和丽水的化工业、建材业等产业。2.2交通运输发展现状2.2.1四大综合运输通道及枢纽(1)四大综合运输通道目前浙江省基本形成了四大综合运输通道,见表2-1。表2-1 四大综合运输通道综合运输通道构成服务对象 环杭州湾通道沪杭甬通道沪杭甬高速、G320-G104-G329、沪杭-萧甬铁路连接上海、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杭州湾跨海通道杭州湾跨海大桥杭湖通道杭宁高速、G104、铁路宣杭线杭金衢通道杭金衢高速、G320、浙赣铁路、沪杭铁路杭新景-建龙高速、甬金

25、高速、杭申线连接杭州、金华、衢州金丽温通道金丽温高速、G330、金温铁路、龙丽高速连接金华、丽水、温州甬台温通道甬台温高速、G104连接宁波、台州、温州(2)四大综合运输枢纽全省形成了杭州、宁波、金华、温州四大综合运输枢纽。杭州是辐射浙江全省的综合运输枢纽,衔接浙江与长三角核心区域以及长三角北翼区域。宁波是多功能综合运输枢纽,依托宁波-舟山组合港的优势,不仅承担浙江省与国际、国内水运联系,还与舟山地区共同承担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线地区的海进江中转运输。金华-义乌处于浙江的中心位置,是综合运输网络的集结地。温州是浙南区域的沿海综合运输枢纽。2.2.2货运节点分布(1)公路货运场站分布浙江省公路货运

26、场站分布见表2-2。表2-2 2007年浙江道路货运场站一览表辖区个数 一级站二级站三级站四级站数量日吞吐量数量日吞吐量数量日吞吐量数量日吞吐量杭州1211590518163616000嘉兴43156154湖州55421绍兴2714800221620041120宁波2855291069450175630金华1866755247473432丽水11500温州14395009144702600台州811531804100衢州2217240合计11911590218606360770913510936(2)铁路货运站分布浙江主要铁路货运站分布见表2-3:表2-3 浙江主要铁路货运站一览表地市铁路货运

27、站杭州艮山门、南星桥、杭州北站、萧山西、临平嘉兴东北角货运站宁波宁波北站、宁波东站金华凉帽山货场、义乌西站、兰溪站、浦江站、武义站、永康站衢州十里铺、龙游、新衢州、后溪街、江山、上铺、贺村温州温州南站(3)水运港口分布全省现有宁波-舟山、温州、台州和嘉兴4个沿海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1075个(万吨级以上98个),港口通过能力4.06亿吨。另有杭州港、湖州港、嘉兴内河港、绍兴港、宁波内河港、金华兰溪港、丽水青田港等7个内河重点港口,年通过能力3.02亿吨。(4)航空机场分布浙江省现有杭州萧山、宁波、温州、舟山、台州黄岩、义乌、衢州7个机场,各自的规模及吞吐量如表2-4所示。 表2-4 2007年

28、浙江省民用机场具体情况名称年设计能力(万人次)飞行区技术等级航站楼面积(平方米)货邮吞吐量(吨)杭州机场8004E80000195710.6温州机场1204D1200037357.8宁波机场3804D4350039642.6舟山机场604D10000569.6黄岩机场604C60002780.8义乌机场204C20003628.8衢州机场154C3440103.9合计1455157000279794.1(5)邮政设施分布目前浙江省邮政共拥有5000多个邮政网点,其中设在农村的有1500多处,设有邮局(所)的乡镇比重达到约80%。全省基本形成了以杭州萧山机场和宁波北仑港区为依托的国际邮政快递服务

29、网络,和以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四大枢纽为节点的省内邮政物流集散网,以及紧密衔接以南京、北京、成都等6个区域中心为节点的全国干线网,全面支撑浙江邮政物流的快速发展。2.3浙江省物流业发展现状2.3.1物流业发展总体状况道路物流为主体,港口物流为核心。道路运输是全省物流的主要承担者(占货运总量的64%),水路运输在浙江占有重要的地位,港口物流是浙江与其他区域和国际之间货物流通的主要通道(水运货运周转量占83%)。“四轮齐驱”的物流需求结构。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全省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全省物流需求主要由工业物流、商贸物流、配送物流和国际物流构成。物流运行质量处于全国领先。

30、浙江省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较全国低0.2个百分点,同时物流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较全国高约2.5个百分点,全省物流运行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3.2物流企业运营发展现状2007年浙江省以物流命名的企业有1997家,其中以运输为主的1565家,以仓储为主的141家。物流企业形态趋向多元化,综合型物流势头明显,一批传统货运企业正积极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和发展。但总体上比较分散,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较低。全省汽车运输经营业户中,车辆规模5辆以下占98.62%,拥有100辆以上的仅占0.06%;个体运输户占全部运输业户的86%(见表2-5)。表2-5 2007年浙江省道路运输企业构成货运类型企业数

31、量个体运输户合计100辆及以上50-99辆10-49辆普通货物运输1261771311254487295366集装箱运输30412190413大型物件运输1391752危险货物运输10452480497其它069838187802.3.3物流基地发展现状(1)基本现状全省现有物流园区(中心)、货运场站等大型集散经营单位83个,占地面积7000多亩。另在建物流园区23个,占地面积3300多亩,其中,在建陆路无水港见表2-6。表2-6 浙江省在建无水港分布名称监管面积(m2)集装箱年处理能力(TEU)杭州口岸国际物流中心40015100000萧山陆路口岸国际物流中心8671060000富阳口岸国际

32、物流中心50000100000绍兴袍江国际物流中心3000060000嘉兴国际物流中心5000050000湖州南浔国际物流中心11872650000义乌国际物流中心213440100000金华金东国际物流中心172760100000衢州国际物流中心5000050000(2)存在的主要问题各自规划。缺乏全省统一规范的物流基地布局规划。迄今为止,各地市基于各自的行政区域、不同的经济和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一系列物流设施建设规划,以上规划的各类物流节点在功能定位上存在交叉、相互关系模糊不清,缺乏必要的统筹、协调、整合,难以发挥物流集约化运作的效益。结构不良。全省现有物流节点体系的层次性和网络性不够突

33、出,规模参差不齐,布局不够合理,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相互交叉,没有明确功能和物理边界,层次性不突出,整体结构亟待优化。功能不足。部分物流节点对物流需求规模和特点缺乏有效呼应,功能单一或失衡,多式联运的功能和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保税功能和大通关的建设有待加快推进。运作粗放。目前物流基地大多为“物业式”经营,物流附加值很低,物流运作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亟待提高。土地约束。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土地供应收紧的大背景下,土地资源矛盾成为物流设施规划和建设的硬性约束。小结: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战略区位优势,并逐步形成了适应自身条件的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当前,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正步入工业化高级阶段,在全面推进工

34、业化、城市化、国际化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全省的城镇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和交通网络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随着全省物流需求的不断转型和升级,客观上要求全省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在布局、结构、功能上要实现集聚和集约发展。3.浙江省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需求预测3.1全省物流发展面临的形势和要求按照全省“创新强省,创业富民”的“两创”总战略及“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在全省全面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全省城镇及产业优化调整的总体格局下,必然要求全省物流发展实现区域的融合和资源的整合,依托集约化、综合化的交通物流基地设施推进物流业的转型升级。(1)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格局下物流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客观

35、要求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现代物流服务体系。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不断融合,长江三角洲地区正逐步成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浙江省物流发展必须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分工趋势,加快构建连接全球的物流设施和网络。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要求统筹区域内的物流节点体系建设。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区域内部发展协调、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浙江省物流发展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结合长三角区域内的产业分布,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节点体系,引导物流资源的跨区域整合。(2)国家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为全省物流发展带来的新机遇200

36、9年3月,国务院物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出台为浙江省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产业的调整升级,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机遇:体制资金政策保障,逐步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物流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了促进物流发展的10项重点任务和9项重点工程,随着规划的细化落实以及省内配套方案的出台,将在组织协调、体制保障、资金支持、政策引导方面为全省物流体系发展,尤其是交通物流基地建设营造有力的外部环境。统筹发展、集约整合,合理布局物流基础设施。物流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统筹国内与国际、全国与区域、城市与农村物流协调发展,同时要求打破分割封锁,实现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从而为浙江省统筹不同

37、区域、不同行业和体制范围下物流设施,实现相互间的融合和协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有效促进全省各类物流设施的集约整合以及与综合运输体系的有效衔接创。(3)全省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下的物流发展新格局城镇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未来浙江省将形成“三群四区七心五级网络化”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以城镇群地区(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镇群)和城镇点状发展地区为空间组织模式,以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4大都市区作为引领全省乃至整个长三角南翼地区的发展核心,与浙北、浙南、沿海、内陆四条城镇发展轴形成“井”字型网络空间。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是浙江现代物流发展体系中的核心,是全省区域性物流和国际性

38、物流的主要依托。四大城镇发展轴是主要的物流大动脉,有望发展成为北连上海及长三角城镇群北翼地区,西接安徽、江西等中部省份,南联海峡西岸城镇群,向东面向海外的重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载体。产业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依托三大产业带,浙江正谋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要求与现代物流业进一步融合,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构建产业链的重要基础。同时随着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以及专业市场向全球性商品采购基地和物流中心转变产,将促使物流要素进一步集聚,公共物流基地、主要物流通道的建设发展需求旺盛。交通空间结构调整的影响根据规划,浙江将以快速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构筑综合交通网主骨架,连接省内机场和主要海港,

39、合理配置各种运输方式,形成贯通各市的“两纵三横”的综合运输大通道。表3-1 “两纵三横”的综合运输大通道综合运输通道通道名称具体走向两纵沿海运输大通道国家南北沿海大通道浙江段,北接上海,经嘉兴、宁波、台州、温州至福建沪(宁)浙赣运输大通道由上海、嘉兴、杭州和南京、湖州、杭州经金华、衢州至江西省三横浙北运输通道由上海浦东至嘉兴、湖州至安徽和江苏杭甬(舟)运输通道由杭州经绍兴、宁波至舟山浙南运输通道由金华经丽水至温州及周边地区未来,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同时进一步强化温州、金华2个省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嘉兴、湖州等重要交通节点的功能。其中,宁波综合交通枢纽以港口为重点,将定

40、位为浙江省主要的陆海联运和货运集散中心;温州综合交通枢纽定位为全省陆海联运和浙南货运集散中心,金华综合交通枢纽定位为浙江省中部货运集散中心。(4)港航强省战略下推动全省物流发展的新举措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港航强省列为着力推进经济建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浙江省“一个龙头”、“两个区域” 两个区域是嘉兴港和温台港,三条主线是航北航道、钱江中上游航道和杭甬运河、“三条主线”的港航发展格局为全省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支撑。重点打造依托深水海港的国际物流集聚中心。宁-舟港要发挥其深水岸线资源丰富和一类口岸优势,有效整合各类物流资源,逐步发展成为全省以及

41、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温台区域要依托温台沿海产业带的国际物流需求以及辐射闽东北与浙西南腹地的物流需要,合理布局物流基地;嘉兴地区依托浙北地区唯一的出海通道和贸易口岸的区位条件,建设成重要的国际物流服务平台。重点加强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内河航道与港口之间海河联运体系;另一方面要重点推进依托港口的后方物流基地建设,服务和支撑港口物流的发展。(5)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全省物流发展的新趋向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物流业趋向集约化发展。金融危机形势下客观上要求全省加快整体经济的转型,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载体实现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在这一趋势下,要求全省物流系统运作逐

42、步从粗放走向集约,物流节点从分散布局、功能单一走向系统化、集约化,并依托网络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物流组织,全面提升整体物流效率和质量。搞活流通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切入点,物流基地逐步向纵深扩展。为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将“搞活流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在全省不断加快农村及社区流通网络建设的大背景下,将促使全省物流需求进一步向广大农村、社区延伸,这就要求物流基地体系逐步向纵深拓展,健全面向农村、社区的末端节点网络。(6)全省交通物流基地发展的内在趋势从交通物流基地的内在客观发展趋势来看,今后一段时期,

43、浙江物流基地将逐步从目前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集聚发展模式转变:集聚发展:规模较小的物流节点逐步集聚,分散的货运场站、物流中心向物流园区集中。需要积极推进物流设施资源的整合,优化布局和结构。集约发展:物流节点的聚集程度进一步提高,开始转向内涵集约式发展,逐步完善物流服务网络。需要推进物流设施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和集约化运作,发挥物流节点的集约效应。3.2浙江省物流需求分析3.2.1全省物流需求类型及特点(1)依托产业基地的工业物流需求以块状经济为基础,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板块。在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转化过程中,将产生产成品、原材料及半成品“大进大出”的物流需求。各大产业具有不同物流需求特

44、点:环杭州湾产业带的电子信息、现代医药、现代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由于产品附加值较高,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通过一体化、高效化的组织,实现整个高新技术产品供应链的物流最优化。 环杭州湾产业带的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大部分产品通过大型专业市场为平台向全国辐射,近90%的外运量由公路运输承担。温台沿海、金华义乌产业带的家电、鞋革、五金、小商品等轻工产品产业:原材料和产成品的大进大出,以及依托专业化市场产生的小批量、分散化的物流需求。(2)依托大型专业市场的商贸物流需求伴随着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专业市场+物流市场”的商贸、物流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其物流需求特点:需要

45、专线、零担等集零为整的物流组织模式。由于物流需求小批量、多批次、分散化,适合于专线、零担等物流组织模式。国际物流服务越发重要。部分大型专业市场已辐射到国外,成为全球重要的采购中心,与之相配套国际物流服务功能不断强化。(3)依托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物流需求外向型经济发展是浙江有效衔接全球经济、世界市场的重要基础。其物流需求特点主要体现为:仓储保税功能。随着“承接国际间产业转移、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各类制造业的产品仓储保税需求将不断增加,以保税仓储、流通加工、国际中转为主要功能的保税物流基地需求数量将不断增多。依托内陆无水港的便利通关需求。在海洋经济强省的总战略下,内陆无水港和B型保税物流基地成为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实现有效对接的重要载体,未来将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