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广东卷文言文试题呈现及解析 【真题再现】 张咏,字复之,濮州鄄城人。太平兴国五年,郡举进士,议以咏首荐。有夙儒张覃者未第,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众许其能让。会李沆、宋、寇准连荐其才,以为荆湖北路转运使。奏罢归、峡二州水递夫。就转太常博士。太宗闻其强干,召还。张永德为并、代都部署,有小校犯法,笞之至死。诏案其罪。咏封还诏书,且言:“陛下方委永德边任,若以一部校故,推辱主帅,臣恐下有轻上之心。”太宗不从。未几,果有营兵胁诉军校者,咏引前事为言,太宗改容劳之。 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
2、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逵者皆有学行,为乡里所称;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士由是知劝。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会遣谢涛巡抚西蜀,上因令传谕咏曰:“得卿在蜀,朕无西顾之忧矣。”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
3、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夙儒张覃者未第 第:科举考中 B.推辱主帅 推:追究 C.不痛绳之 绳:捆绑 D.复命知益州 知:掌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议以咏首荐 若以一部校故 B.咏引前事为言 为乡里所称 C.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 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D.饥者八九 求霖者三十年 3.下列给文中画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
4、/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张永德被惩办后不久,太宗就意识到张咏的意见是对的。 B.当李顺叛乱的时候,张咏敦促上官正出兵讨伐,并为之隆重饯行。 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 D.真宗对张咏在四川的表现很满意,通过谢涛传达了对张咏的赞赏。 5.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苟不以盐自活
5、,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2)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张咏惜才的两个事例。 【试题评析】 此题节选自宋史中人物列传的有关内容。宋史是二十五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全书有本纪47卷,志162卷,表32卷,列传255卷,共计496卷,约500万字,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高考所选文段是从宋史列传第五十二中删节而成,仅传张咏的文字共约2000字,根据命题的需要,删减连缀为488字的文段。选文基本保持原文风貌,摘录了最能体现张咏个性及功绩的内容,特别是他惜才的三件事,使人对张咏留有深刻的印象。由于文本为元代作品,
6、又经过删节,文中已基本没有生僻难解的词语,也没有复杂的名物典章制度方面的专门术语,阅读难度不大,适合高中毕业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经删改后的文段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这种文本材料在历年高考中比较常见,各校在备考中也大量训练过,学生不会感到陌生。 选文有一定的时代价值,体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现了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这一时代命题,也传达了民间希望官员执政既要爱民、有原则性,同时也不能失去灵活性的愿望。 【译文及内容分析】 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郡中推举进士,经众人评议,把张咏作为第一名推荐。有一位年老博学的儒生张覃,这次没有考中,张咏和寇准联
7、合上书郡中首长,推荐张覃为进士第一名,大家都赞许他能够谦让。适逢李沆、宋、寇准接连推荐张咏的才学,朝廷任命他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他上奏请求罢去归、峡两州设置的水递役夫。就职后转任太常博士。太宗听说他很能干,就把他召回了京师。张永德担任并、代的都部署,有一个小校尉触犯了军法,被杖打死亡。太宗下诏追究他的罪过。张咏重新密封并交还诏书,并且说:“陛下刚刚才委任张永德为边关统帅,如果因为一个下级校尉的缘故,就追究责骂一位主帅,我恐怕下面的士卒会产生轻慢上级的心理。”太宗不听从他的建议。过了不久,果然发生了士兵威胁诉讼军校的事情,张咏引述之前发生的事情来劝说,太宗改变态度慰劳他。 (第一段写了三件事情,一
8、是张咏谦让张覃,让其为第一名进士,体现了他良好的品德;二是张咏请求免除弊政,体现了他能体察民间的疾苦;三是劝说皇帝不要干预边关将领治军,体现的是他的政治谋略。) 张咏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造反,王继恩、上官正总领官兵攻打讨伐,却命令军队停止不再前进。张咏用言语来激励上官正,勉励他亲自出征,举行盛大的宴会来为他饯行。上官正因此决定亲自前行深入平叛,大获全胜。敌寇横行的时候,很多百姓都被迫跟从了,张咏写了文章把朝廷的恩德和信誉告诉他们,让他们各自回到家中继续务农。 (此段写了张咏来到益州任职后的两件事情,一是激励官兵勇敢出征,体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二是收复了被迫成为叛军的百姓的心,使他们无所牵挂地重
9、拾生计,体现了他的民政才能。) 开始时,四川的士子们都一心求学,不喜欢做官。张咏考察后发现当地人张及、李畋和张逵都很有学问和德行,被同乡人所称道,于是敦促勉励他们参加科举考试,这三人也都全部考中了。当地的士子们因为这件事都听从了张咏的劝说。 (此段写了张咏在益州任职时,勉励有才学和德行的读书人要敢于通过科举考试参政,这体现了他爱惜人才的品德。) 宋真宗咸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的身份掌管杭州。这一年农田歉收,许多百姓私自贩卖盐来维持生计。衙门抓捕了数百名犯人,张咏全都宽免了他们应受的罪罚,而且遣返他们回乡。部下的官员请教道:“不狠狠地惩罚他们,恐怕没有办法禁止同类事情的发生。”张咏说:“钱塘
10、一带十万户人家,有八九成挨饿,如果不利用贩盐来养活自己,一旦他们像蜜蜂一样聚集起来做盗贼,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等到秋天收成后,自当仍然按照过去的法则来处罚。”宋真宗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四川治理行为优异,重新任命他掌管益州。恰好朝廷派遣谢涛巡视西蜀,皇上趁机令谢涛传谕给张咏说:“有你在四川,我没有西方的忧虑了。” (此段写了两件事,一是张咏在杭州任职时对因而贩卖私盐的百姓的宽恕,体现了他对百姓的爱护,同时也体现了他施政的灵活;二是张咏复任益州知州,真宗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这体现了张咏才干出众。) 张咏与青州的傅霖少年时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做官。张咏已经地位显赫后,访求傅霖三十年,都找不到
11、他。到了这时,他来求见,守门的小吏禀告说傅霖请求进见,张咏斥责他说:“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能之士,我尚且没有能够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敢直接叫他的名字!” (此段写张咏对待朋友、贤士的态度,体现了他爱才惜才的心理。但这段文字,一是人物傅霖与全文无关,且没有介绍他的具体情况,让考生对此人难以把握,二是“至是来谒”这句话也让考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至是”是什么时候,这就容易给人留下只是为了第5题才勉强把它放入文中的印象。事实上,前文删去了整整一段,交代了张咏来到此地任职后的善政,并且得到了民众极力拥戴,但此时为官清正的他却病入膏肓。“至是”即承此而来,而后文则交代了两人见面后,张咏就去世了,由此更体现了这次见面的珍贵。) 【参考答案】 1.C(绳:约束,制裁。) 2.C(A项中,以:把;因为。B项中,为:的,宾语前置;被。C项中,而:顺承。D项中,者:的人;停顿或判断。) 3.A 4.C (“从此后都减轻刑罚”有误。) 5.(1)这些人如果不利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贼,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 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能之士,我尚且没有能够成为他的朋友,你是什么人,敢直接叫他的名字! (2)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第 8 页 共 8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