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过程与方法:1、明确学习要求 2、合作探究,采用小组讨论方式,筛选各段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3、点拨,针对课文难点,教师酌情给予指导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2、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2、把握说明顺序,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品读赏析文本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文学性 设计思想:1、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 2、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 说明对象:(事物
2、说明文、事理说明文)对象特征 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 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学前指导:说明文的学习要点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科学性(正确、准确) 说明语言 文学性(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展示“荔枝”的特写镜头,请学生仔细观看画面,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眼中的荔枝。 二、题解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荔枝”作为标题目,而用文中之标题? “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的生长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作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联想;并且它是引用明朝诗人陈辉荔枝中的一句诗,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同文章的
3、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作标题要好。 三、初读课文,概括要点 1、阅读课文,概括每段段意 粗读课文后,选取荔枝的某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或课文的原话详细准确地表达荔枝的特征。 质疑荔枝图序外壳颜色果形大小膜肉不耐贮藏核花产地图谱移植发展生产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一、引出说明对象 外形: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果实: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二、荔枝的生态 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3、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根据层次,试说说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产特征,次要介绍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
4、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四、再读课文,筛选信息 结合课文内容,试分析下列句子对课文理解的正确与否。 1、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的。 2、我们吃的这部分荔枝是荔枝的真正果肉。 3、荔枝的肉是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4、古代记载荔枝的书有十三种。 5、荔枝在北方是不可能生长的。 6、能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7、荔枝的成熟期,福建是四月下旬到七月,广东是六月下旬到八月,都以七月为盛。 五:细读课文,鉴赏表达技巧
5、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能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 如把荔枝比作“绛囊” “红星” “珊瑚珠” ,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 “红云几万里” ,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 、圆小如珠的珍珠 ”等等 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 “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 “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 1到 5,可贮藏 30 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
6、” ,等等。 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 “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 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 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 a. 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 b. 徐勃咏荔枝膜 ,说明荔枝味美。 c. 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 ,说明荔枝不耐贮藏。 d. 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 ,一方面说明荔枝
7、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e. 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 ,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 六、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 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请学生讨论合作完成 1、科学性 “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 ,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 、 “大约重 60 克” 、 “通常直径三
8、四厘米” 、 “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 、 “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 、 “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 、 “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 , 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 2、文学性 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苏轼等诗人的诗句,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此外,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表达生动形象,凸现文采。 总结:本文语言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既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 七、拓展延伸 1、你从本文的学习中悟到了什么? 2、选取你身边的一种地方特产,运用你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向人们介绍。 八、课堂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筛选信息的能力是学习说明文的重要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