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医院在用的6000件医疗器械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0件。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风险管理,比较两组包装合格率、缺陷发生率、消毒质量及管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排列摆放、规格及数量、附加物品放置及小部件完好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对所有医疗器械进行统一管理,内容涉及医疗器械的发放、清洗、消毒、监测等,并及时了解医疗器械的磨损情况,对影响临床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维修、干预或更换。观
2、察组采用风险管理,具体如下。(1)确定风险等级:根据医疗器械风险等级评分法从临床功能、故障导致风险、避免风险的可能性、不良事件、特殊要求5方面评价医疗器械风险等级,每方面15分,5方面得分相加即为总分,总分13分及以上提示为高风险医疗器械,总分912分提示为中风险医疗器械,总分8分及以下提示为低风险医疗器械4。(2)定期维护:根据医疗器械风险等级,对高、中、低风险医疗器械分别采用6、12、24个月的维护,内容包括检测、调试、保养等工作,以确保医疗器械可正常工作5-7。(3)风险分析及控制:组建由呼吸治疗科、感染科、医学工程科、供应室等科室组成的风险分析及控制团队,根据医疗器械风险等级分析风险原
3、因及改善措施,并制定预防性控制预案,同时根据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及时调险等级及控制预案8-9。 1.3观察指标 (1)包装合格率:观察并记录两组排列摆放、规格及数量、附加物品放置、小部件完好等合格情况。(2)缺陷发生率:观察并记录两组分类错误、遗失、供应不足、损坏、功能不全等发生情况。(3)消毒质量:根据我院自制调查量表评价两组回收合格率、洗涤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其中回收合格为回收时性能良好,无缺陷,无锈迹及血迹;洗涤合格为洗涤后光洁如新,无腐蚀,无锈迹、血迹及水垢;灭菌合格为灭菌包完整,标识及指示条清晰。(4)管理质量评分:采用我院自制调查量表评价两组供给及时度、收回及时度、包装质量,总分01
4、0分,得分越高,管理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9.6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包装合格率比较 观察组排列摆放、规格及数量、附加物品放置、小部件完好等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缺陷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消毒质量比较 观察组回收合格率、洗涤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供给及时度、收回及时度、包装质量评分均高于对
5、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不断增加,导致其存在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降低医疗器械的风险,维护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尤为重要。常规管理缺乏有效的日常维护以及完善的管理制度,且存在操作不规范等问题,使医疗器械风险大大增加。风险管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通过确定风险等级、定期维护、风险分析及控制,实现管理目标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包装合格率、消毒质量及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缺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表明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分析其原因为,风险管理通过针对性维护以及预防性控制预案的制定,可规避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从而提高管理质量,同时根据医疗器械使用情况适时调险等级及控制预案,可有效改进医疗器械的质量,提高使用安全性,为患者的治疗安全提供保障。综上所述,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提高包装合格率,降低缺陷发生率,提高消毒质量及管理质量。 作者:王肖文 刘亮 何江波 徐浩昌 单位: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设备科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