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青春期羞愧感和抑郁症状的个体差异研究述评.docx

上传人:拉拉链 文档编号:18594702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春期羞愧感和抑郁症状的个体差异研究述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青春期羞愧感和抑郁症状的个体差异研究述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青春期羞愧感和抑郁症状的个体差异研究述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青春期羞愧感和抑郁症状的个体差异研究述评 摘要:本文重点介绍青春期个体的羞愧和抑郁症状的个体差异,研究问卷包括羞愧感、抑郁和逃避应对的问卷。横向研究研究表明,女生较男生报告有更多的抑郁症状,但报告羞愧感和逃避应对策略上却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逃避应对是这两者之间的应对策略。研究结果还表明个体处理羞愧感的方式对预测抑郁症状是重要的。 关键词:羞愧 抑郁症状 青少年 1、 引言 青少年在青春期常伴随着负面情绪和抑郁症状的增加1、自我意识情绪的体验,及使用更多的适应不良应对策略2。羞愧感的体验和调节与抑郁症状有关,但这种关系的机制研究并不清楚。Seras和Tom的研究通过测试应对策略是否能够缓和这种关

2、系来进一步揭示出青少年的羞愧感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1.1 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青春过度期典型特征是抑郁症状的快速增加,抑郁可以被定义为是一个连续体,开始是负面的影响,中期是某些抑郁症状,后期是较严重的抑郁混乱4。除此之外,在青春早期,这种连续体可能也反映了抑郁的发展。Gotlib等人发现20.7%的年龄在11到16岁之间的的女性存在典型的抑郁症状,且与衰弱的心理功能相关联的5。 负面情绪涉及情绪、情绪状态、反应方式。在青春期的过渡期,自我意识和自我批判思维增加,且与抑郁有关。负面情绪在认知能力脆弱的个体中会持续存在,一些带有确定的自我批评和负面归因风格特征的个体在青春期可能最容易产生抑郁症状

3、 6。我们认为抑郁症状中情感和认知能力脆弱性的个体更易经历自我意识情绪羞愧感。 1.2 青春期的羞愧感 羞愧感是一种自我意识情绪,它被定义为指向整体的一种痛苦的自我体验,其特征是个体常感到渺小、无助、无用。当一个人经历羞愧感时,他会想立即躲起来或者逃脱产生羞愧的情境。有些个体很易产生羞愧感,羞愧感好像就是他们的人格的一部分。当羞愧的感受成为弥漫性的时候,个体就会有出现心理问题的危险。实际上,易产生羞愧感与众多的心理问题有关,包括焦虑、抑郁、饮食失调7。 青春期是女孩认知能力和身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青春期转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羞愧感的增加是与抑郁症状相伴随的增加相关的。但是这种关联可能是不直接的。

4、个体之间出现抑郁症状的差异,可能不只是羞愧感产生的原因,也可能是有些个体比较善于处理羞愧。 1.3 青春期个体的应对 应对被定义为个体为处理自认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做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对目前的关于羞愧和抑郁之间关系的研究而言,逃避应对的维度8是最恰当的。方法应对是一种以问题为焦点的应对,主动寻求理解情境,并且解决问题,然而逃避应对是一种间接的应对,它涉及到努力躲避情境和感受。此外,一个人的总体的应对风格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2。逃避应对可能是心理适应不良者一贯使用的策略。女孩更易使用逃避应对,而男孩更易使用积极应对的策略。因此,在应对风格方面,深入探讨性别差异意义

5、更大。 2 Sera 和 Tom的研究方法 2.1 被试 被试是通过广告和学校海报,以及同伴的推荐征集的。研究者给父母和他们的孩子提供唯一的ID和密码让他们登陆网站,只有经过父母的同意才能登陆。其中有158人完成了问卷,有17人未能完成。总样本是141人,男52人,女89人,平均年龄是13.14岁(SD=1.28),这些被试中的46名在第一时间段和第二时间段完成了问卷。 2.2 程序 在得到了大学和学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后,研究者从一个可靠的网站上获取数据的,数据是由可靠的服务器储存的。被试有权利拒绝回答其中任何一个问题,或要求使用纸质版本的问卷。本研究是在两个时间段收集数据:一次在研究开始,一

6、次在一年后。 2.3 施测 儿童抑郁问卷(CDI):用于8到17岁之间的儿童或青少年抑郁症状的27项自我报告测量。对每一项被试选择三个陈述中最能描述他们过去两周内的感受和思想,严重性从0(渐进)到2(很严重)。其中一项调查自杀的项目被取消了;= .92。 TOSCA-A:10项负面,5项正面组成的自我报告的指标:易于羞愧、易于感到罪恶感、自豪感、自豪感和分离。被试会阅读一系列反应,其中的每一项都会对应自我意识的不同作用的,然后被试使用从1(一点都不可能)到5(极有可能)的五点量表来表明可能的反应。易于羞愧分数是被试在15个项目中与羞愧有关的反应分数的平均值(= .80)。 CCSC9,54个项

7、目,四点量表。被试报告他们使用这54项应对策略的情况。这项研究的逃避应对量表是8个项目的平均值(= .70)。 3、 研究结果 除了抑郁症状外,所有的变量都是正态分布的。其中易羞愧、抑郁症状与逃避应对之间是显著相关的。只有抑郁症状是与年龄相关。与假设一致,女孩(M = 0.39 ; SD = 0.35)较男孩(M = 0.27 ; SD = 0.23), t(139) = 2.13,p = .04 ; d = 0.37表现出更多的抑郁。其他变量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 4、讨论 本研究的目标是通过调查逃避应对的使用,更好地理解青春期易羞愧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 研究易羞愧、抑郁症状与逃避应对之间的

8、性别差异, 研究一年中易羞愧、抑郁症状与逃避应对之间的关系稳定性与预测性。总之,结果支持了研究假设。 Cooper10认为易羞愧能够很好的预测抑郁症状,且在一年后会有相同结果。这些结果支持了羞愧抑郁关系的情绪替代与认知理论。Gjerde11认为由于羞愧是一种强烈的痛苦的情绪体验,有些人会将它变为一种可以控制的情绪,如悲伤或生气。这种情绪替代被假设是对羞愧感的一种防御反应。在这种长时间情绪替代后,悲伤或生气会转变为一种更严重的形式如抑郁或暴力侵犯性。 研究表明,易羞愧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此外,逃避应对也是羞愧和抑郁之间的稳定的策略。因此逃避应对是羞愧和抑郁症状同时会发生的中介成分。这表

9、明了青少年中会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的易羞愧个体可以有效阻止或减少抑郁的产生12。 5、研究不足及展望 目前在青少年羞愧、抑郁和应对之间关系的研究是很有限的。研究个体发展过程中一些特征差异使用横向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使用这种研究方法也会产生一些偶然变量,如个体兴趣的变化等,这都会影响研究结果,所以可以把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控制无关变量。Sera和Tom的研究未发现年龄与易羞愧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是因为样本太少;继续跟进这项易羞愧发展过程的横向研究仍是很有意义的。研究认为在11岁之前,羞愧被视为是怕被嘲笑或遭受尴尬,而12岁后,羞愧就被自我报告为是个体的自我概念的反映。这表明青春期早期存在认知的

10、转变,这种自我认知的提高更易产生有不利的羞愧评估13。 羞愧被认为是“精神失常的基础”,然而目前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少,目前国内还没关于羞愧和抑郁之间的个体差异研究。青春期早期是抑郁症状开始产生的关键时期,也是产生羞愧和相关认知的关键时期。Sera和Tom的这项研究对有关青少年情绪和抑郁症状的后续研究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参考文献: 1Cole & Tram(200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merg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ournal of Abnormal Ps

11、ychology, 11, 156165. 2Compas & Wadsworth, M.(2001).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7, 87127. 3Cyranowski & Shear (2000). Adolescent onset of the gender difference in lifetime rates of major depression. 27. 4Flett & Krames (1997). The continuity of dep

12、ression in clinical and nonclinical sample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1(3). 5Gotlib & Seeley (1995). Symptoms versus a diagnosis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 6Hoffman & Jacquez, (2012).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mergenc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ildren and ad

13、olescent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 7徐琴美,杆翟春艳, 羞愧研究综述,心理科学J.2004,27(1):17一18. 8Ebata, A., & Moos, R. (1991).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 healthy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2, 3354. 9Ayers, T. A.(1996). A dispositional and situational assessment

14、of childrens coping: Testing alternative models of cop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4, 923958. 10Cooper, & Goodyer, I. (1993). A community study of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 girls: I Estimates of symptom and syndrome prevalenc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3, 369374. 11Gjerde & Block, J. (1996).

15、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ce.Vol. 7, pp. 167-196). Rochester, NY: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Press. 12Beck, A. T. (1997). Cognitive models of depressio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therapy: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37. 13Ferguson & Damhuis (1991)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guilt and shame. Child Development, 62, 827839. 作者简介:周跚跚(1985-),女,汉族,安徽蚌埠人,重庆师范大学离退休处行政人员,专业是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是人格心理学。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