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34例临床分析 【摘要】 目的 比较阴式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2010年阴式和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74例的临床资料,对两种手术途径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单个肌瘤重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生素使用天数及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子宫肌瘤; 剔除术; 阴式; 腹式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20岁以下少见,发生率约20%25%1,其治疗以手术为主。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子宫肌瘤剔除术由
2、单一的开腹式手术不断向微创手术方向发展2。近年来,子宫肌瘤的阴式手术也列入了微创手术的行列,与妇科腹腔镜手术并驾齐驱。笔者所在医院从2008年2月2010年2月成功实行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34例,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2月2010年2月在巨野县人民医院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完整病历资料的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transvaginal myomectomy,TVM)34例为观察组,同期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transabdominal myomectomy,TAM)40例为对照组。患者年龄TVM组3161岁,平均(36.6418.6)岁,TAM组
3、2963岁,平均(35.120.5)岁。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体重、肌瘤数目及大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经妇科检查及B超确诊为单发或多发子宫肌瘤。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 1.2 手术方法 1.2.1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联合阻滞麻醉。取膀胱截石位,11碘伏生理盐水冲洗外阴阴道,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宫颈,根据肌瘤位置选择阴道穹隆部切口,无高血压的患者以112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有高血压的患者用110缩宫素生理盐水或仅用生理盐水注入拟切开的穹隆部阴道黏膜下,便于分离和减少出血。切开宫颈与阴道交界处黏膜,分离膀胱宫颈间隙或宫颈直肠间隙,打开前腹膜或后
4、腹膜,进入腹腔。若系前位子宫,或肌瘤位于前壁,切口选择前穹隆;若为后位子宫,或肌瘤位于后壁,切口选择后穹隆;侧壁子宫肌瘤则依子宫本身的位置决定。进入腹腔后,首先用手触摸、探查阴道切口附近子宫肌瘤位置、大小和数目。切开肌层至瘤体组织,剔除肌瘤。较大肌瘤剔除后,多数子宫可翻出于阴道内,直视下用手触摸子宫,确定无残余肌瘤后,用2-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创面,根据切口深浅程度决定缝合1层或2层,关闭瘤腔。检查双附件。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盆腔置引流管一根,2-0可吸收缝线连续缝合腹膜和阴道切口黏膜,阴道内置碘伏纱布,置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 1.2.2 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 采用常规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方法进行
5、。 1.3 观察项目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剔除肌瘤数(n)、剔除肌瘤重量(g)、肛门排气时间(h)、体温恢复正常时间(d)、术后抗生素使用天数(d)、术后住院天数(d)。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中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子宫肌瘤剔除术均顺利完成,无周围器官损伤。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剔除肌瘤数及肌瘤重量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子宫肌瘤的治疗 多以手术为主,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在住院时间、术后恢复方面虽不及阴式手术优越,但其手术
6、适应证更为广泛,该术式不受肌瘤大小、数目、部位的限制。尤其特殊部位的子宫肌瘤,如阔韧带肌瘤、宫颈肌瘤,或肌瘤数目4个、直径5 cm或近黏膜面的肌壁间肌瘤,均以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为首选。阴式难以剔除的大肌瘤均可通过腹式手术解决问题。 3.2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优缺点 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重要的是维持子宫的生理功能,保持了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传统的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腹式完成的。随着腹腔镜微创技术的迅速发展,子宫肌瘤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剔除,并有逐步替代开腹手术的趋势。但腹腔镜仍有其局限性,肌壁间小肌瘤腹腔镜手术不能触摸探查;剔除体积较大、数目较多、位置较深
7、肌瘤时,均可导致手术操作困难,缝合不牢固;较高的治疗成本,也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推广。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是近年来在临床逐渐开展的子宫肌瘤剔除术式3。该术式利用阴道这一天然并富有弹性的腔道,是子宫肌瘤剔除理想而又合适的途径4。该术式主要优点:(1)手术入路从腹部转移至人体自然腔道,腹部无手术瘢痕以及因瘢痕带来的痛苦,符合微创的理念5;(2)该术式简单、快捷,在直视近距离下操作,避免了腹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繁琐的开关腹时间;平均手术时间短于腹式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可能原因是与手术例数少及熟练程度有关;术中出血量少于腹式组,原因是术中向下牵拉子宫过程中,子宫动脉血供被阻断,起到止血带的作用;(3
8、)可直接触摸子宫肌层残余小肌瘤,本研究显示剔除肌瘤数、肌瘤重量与腹式组无显著性差异;(4)阴式手术相对腹腔干扰少,相对肠管刺激小,术后肠功能恢复快,减少肠粘连、腹膜炎、肠梗阻的并发症,与文献报道6符合;(5)术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本组资料中仅3例患者术后体温超过38.5 ,多数患者术后体温始终正常。(6)术后使用抗生素及住院时间短,相应地降低了住院费用,适合各级医院的患者。(7)术后疼痛发生率低。Holzer7也首次用随机双盲对照试验证实,TVM比TAM能减轻术后72 h内的疼痛。然而,由于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存在手术视野小、操作较困难,特别是伴有严重盆腔粘连时手术难以完成,有其局限性8。但阴
9、式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在直视下止血,且不需要特殊、昂贵的器械,随着手术熟练程度的提高,手术时间将进一步缩短,出血量进一步减少,手术的适应证必将进一步拓宽。 3.3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需注意问题 (1)选择合适的病例。由于笔者所在医院在此术式上处于起始阶段,为保证手术成功,选择病例比较谨慎(子宫体积小于或等于12孕周大小或肌瘤直径小于6 cm)。术前进行详尽的妇科检查与B超检查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2)取阴道黏膜切口部位要准确,过于靠近宫颈则不易分离膀胱宫颈间隙和宫颈直肠间隙。(3)术中出血与感染是肌瘤剔除术不能忽视的问题。剔出肌瘤后,瘤腔未缝合关闭好,遗留死腔而造成血肿。血肿形成后积血感染形成脓
10、肿,而使手术失败。因此,手术剔除肌瘤后应止血彻底,瘤腔较深者应分层缝合以达到止血和不留死腔的目的。术时阴道消毒不严、手术困难、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较多、抵抗力下降或盆腔引流不畅致积血均易引发感染。另外,阴道内有多种细菌,虽然术前进行阴道准备,但术时术野仍易被阴道内细菌污染9。(4)术后肌瘤的复发是肌瘤剔除术后的重要问题。肌瘤的复发有两种可能:原有肌瘤剔除后新的又发生发展或较小的肌瘤当时未发现,但这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数是手术时已有微小肌瘤即“种子”肌瘤,术后受卵巢激素的作用而逐渐长大10。因此,术前应详细进行超声检查,了解肌瘤的个数、大小、部位。术中仔细查看和操作,凡看得见、扪得到的微小肌
11、瘤均应剔除以减少肌瘤的复发。 3.4 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发展 子宫肌瘤剔除术不仅可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更重要的是维持了子宫的生理功能,保持了盆底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对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影响最小,有利于术后患者的身心健康。虽然阴式子宫肌瘤剔除术符合微创原则,是现代手术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创新,但其成功与否与术者技术的熟练程度、手术指征的正确把握及某些特殊器械的配备关系密切。因而,目前尚不能完全取代开腹手术。另外,随着妇科手术学的不断发展,腹式、阴式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将发挥各自所长,更好地为患者和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082
12、. 2 张震宇.子宫肌瘤诊治的热点问题.现代妇产科,2007,16(5):323. 3 柳晓春,谢庆煌,陈龙,等.阴式道子宫肌瘤剔除术50例临床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9):565-566. 4 罗新.阴式子宫手术的历史地位及现实地位.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1(23):1. 5 陈静,李红.田禾芬,等.阴式道子宫肌瘤剥除术24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08,37(11):126. 6 王黎娜,赵春艳.阴式道卵巢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2006,41(5):562. 7 Holzer A.Laparoscopic open myomectomy:double
13、-blind study to evaluate postopcrative pain.Anesth Analg,2006,102(5):1480. 8 朱会萍,吴丹.阴式道与腹腔镜子官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1):56-57. 9 Davies A,Hart R,Magos AL,The excision of uterine fiboids by vaginal myomectomy:prospective study.Fertil Steril,1999,71(8):961-964. 10 叶雪凤,苏明.阴式与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对比分析.中国医学创新,2009,6(18):26-27. (收稿日期:2010-12-07)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第 7 页 共 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