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队活动,唯“真”才“实” 队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力,搞好队活动,历来是中队的重心工作之一,对于队员,是一个极好的教育过程。近日,几位同事谈论起“怎样的活动才是好活动”这个话题时,说起了一种现象:许多班队活动追求形式的丰富性、娱乐性、多样性,缺少了对内涵价值的追求。 怎样的活动才是好活动?老师们不约而同地回答:“真实。”班队活动,因为真实才有效,因为真实才精彩。真实的班队活动,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题符合学生实际真实 选题要从研究学生入手,了解时代、社会对学生发展的期望。例如,一年级新生入学,社会角色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承担“学生”的责任,行为上需要尽快适应并遵守学校、班级生活的规则,为此
2、可以围绕“我长大了”这一主题策划相关活动,展示学生对成长的渴望、困惑、烦恼、快乐的真实状态,同时借助群体约束力,使良好的行为成为全体学生的追求;四五年级男女同学容易发生冲突,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开展以性别角色认同为主题的性心理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男女性别的异同,正确认识异性,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健康成长。 二、师生角色分配合理真实 班队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经常处于“管”与“放”的矛盾之中,有的教师喜欢包办代替,事无巨细都由教师安排,学生干部和学生只是执行者、表演者,结果教师忙得够呛,学生却闲得发慌,活动的效果自然不会好;有的教师则“一放到底”,撒手不管,而且还自豪地说:“这
3、个活动从设计到实施,我根本就没有参与,完全交给学生。”事实上,强调活动自主,并不意味着削弱乃至放弃教师在价值引导上的神圣职责,更不否定教师对班队活动的指导作用。无论活动方案的制定、计划的实施、动态生成资源教育价值的开发,还是对活动的反思与重建,教师都是重要的影响力量。只有师生共同参与、积极创造之中,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个性的班队活动才会脱颖而出。 只有赋予师生真实的角色,他们才可能在活动中获得全方位的提升。 三、活动过程灵活生动真实 传统的班队活动缺乏对活动过程的重视,过度地关注活动过程中表象的东西,例如:生动的表演、热闹的讨论、活跃的气氛等等,忽视了活动内涵的提升。班队活动和学科学习一样,是一
4、个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模糊到清晰、从失败到成功的真实的过程。 教师要努力引导所有的学生参与活动过程的设计,例如“我的科技制作发布会”,从主题的选择到形式的确定,以及作品的先期制作、发布会说明的准备、会场的布置、辅导员的邀请、作品的评奖和后续活动的设想,都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教师只是适时给予提醒、点拨。师生在策划活动时,虽然对活动过程有一个预设,但更重要的是能灵活地捕捉活动中生成的新资源,使活动的教育功能最大化。也就是说,要少一些预设,多一些生成。 有人说:“没有生成的课堂不算真正的课堂。”少先队活动这一特殊课堂更是如此。一个好的辅导员首先必须要有生成的意识,然后才能想办法去机智地抓住活动
5、中生成的契机,使活动过程不完全拘泥于预设。 四、活动评价多元有效真实 班队活动的真实,还需要在情真意切的表扬与批评之中得以体现,需要在教师尊重学生、真实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价中得以体现。这里所说的评价包括对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的评价。评价对象、内容和手段的多样化已经受到了教师们的普遍关注,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但是,教师的评价要做到针对性强、具体、具有启发价值却不容易。在“我的科技制作发布会”主题活动中,一个学生介绍他制作的军舰时,坦言材料是买来的,自己很喜欢,但是在制作过程中发现按说明书的办法拼装存在问题,便加以改进。话毕,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此作品依样画葫芦,没有科技含量,不在发布范围;而有的
6、学生则持相反意见:作品中有他自己的创意,可以算科技制作。就在两种意见争执不下时,教师作了如下点评:XX同学在拼装军舰时能发现问题并自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创意,体现了科技制作的方向。学生听到老师的这番点评,自然能体会出其中的涵义。 五、活动体验触动心灵真实 主题班队活动如果建立在学生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基础上,一定会触动学生的心灵,例如“让我走近你”主题班队活动设计了两个游戏:蒙眼穿衣、拷贝不走样(无声传话)。游戏开始,教室里可热闹了,有的同学把衣服穿反了;有的同学怎么也找不到袖子,急得直跺脚;还有的同学又是比划,又是挤眉弄眼,就是表达不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游戏结束,老师让学生说说玩游戏的体会
7、。有的说,我也想快点穿衣服,可就是使不上劲;有的说,我觉得我做的动作意思很明白,可后面的同学就是猜不出来,我觉得很难过;还有的同学说,我穿好了衣服,想照照镜子,可是没有办法看到,我觉得挺遗憾的最后,老师总结说,刚才我们蒙上眼睛只一会儿时间,用手势只是表达“你是我的好朋友”这样一个简单的意思,就搞得洋相百出。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在我们身边就有这么一些因为种种原因致残的伙伴,他们每天都生活在无声、无色的世界里。想不想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助残日的教育活动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陶行知说过:“我们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培养人上人,也不是培养人下人,而是培养人中人。”人中人,是有人性、人情、人味的健全的人。少先队活动有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它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变得更加主动、更加自信,而以自信的姿态、健康的心理步入社会,面对人生,这是当代教师的责任。那么,真实有效的队活动,就应该是每一个中队辅导员永不停歇的追求。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