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类型述略秦观策论写作方法.docx

  • 上传人:拉拉链
  • 文档编号:18554627
  • 上传时间:2023-03-1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63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述略秦观策论写作方法.docx
    资源描述:

    1、述略秦观策论写作方法 洞察时政,立意出新 为切合制科考试的目的,秦观策论写作之第一要务在展现自身的识见和才学。进策论政化得失,显其对时务的应变能力;进论评历史人物,见其学识和史识。考其大略,可注意者三: 其一,对时务所表现出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举凡官制、法律、财政、用兵等等,皆自抒己见,见其洞察时政的能力,且就敏感议题发表看法,表明态度。秦观作为苏门弟子,原其政见观点,有承苏轼而来者,亦有其自得者。如其朋党篇承欧阳修朋党论与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而来,力陈党争之害,主张人主应不务嫉朋党,务辨正邪而已,且于党人、朋党之名,应辨名实,方有利于政事之兴。同是针对党争问题,任臣上篇讲不避嫌疑,惟贤是进,

    2、惟当与否;下篇讲对谏诤之臣应取大节而略小过,何至一空台省而逐之,实是有感而发。再如针对差役法和免役法之争,秦观论议上篇主张各取其长,其观点与苏轼有一致之处。其他如官制下篇痛陈寄禄格之弊,可谓决弊精;财用论理财之道与理财之术,说理透辟;将帅兵法盗贼边防等等都是针对边防、用兵之事一抒己见,如是种种,皆可见其高度的政治关怀和热切的用世之心。苏轼即肯定秦观策论中论兵及盗贼等数篇卓然有可用之实者答秦太虚七首•其四,非纸上谈兵也。 其二,别出新意,善为翻案文章。应制文章重在技巧,立意新颖,不同旧说,翻新出奇,自是引人注目,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尤为难得。这方面苏轼乃个中高手,秦观亦踵武其后。如二

    3、人策论中皆存晁错论一篇,苏论重在探晁错取祸之原,秦论重在评袁盎之策的决定作用,二论皆不拘成说,且都言之成理。意度之,秦论应自苏论技巧中取法不少秦论中这类文章不乏佳篇,如张安世论议张安世并非匿名迹,远权势之人,司马迁论不同意班固是非皆谬于圣人之说,诸葛亮论论诸葛亮不足以兴礼乐,鲁肃论肯定鲁肃借荆州与刘备对东吴局势的作用,等等。虽则喜做翻案文章自是制科人习气,所谓目的决定形式,然秦论之翻案不似苏论之常蹈虚踏空,将无作有,而有其理路可寻,于此,亦可见其价值观和价值判断。 其三,强调用人的重要性。如其主术任臣朋党人材法律论议官制将帅奇兵辩士谋主盗贼边防诸篇,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涉及用人问题,占其进策

    4、篇幅太半,可见其关注程度。而就其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而言,亦可见其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其中人材篇说明其人材观念,将人材分为成材、奇材、散材、不材四类,并分析个类人材的特征和任用之道,富于创见。辩士一篇分析用兵奇变之中,辩士握胜败之机,说明辩士对用兵的重要。说理详赡,极富鼓动性。通观秦观策论,其用人观、人材观自成其完整系统,洞见古今,不仅切合应制目的,于今亦有史鉴意义。 章法严谨,叙次井然 秦观曾向苏轼请教应制文章事,轼曰:但如公上吕申公书足矣。汪应辰记吕本中评秦观策论尤可为后人楷模者,盖篇皆有首尾,无一字乱说。如人相见,接引、应对、茶汤之类,自有次序,不可或先或后也。淮海集笺注引文献通考卷二三

    5、七别集类,江西诗派极重文章法度、经营布置,联系前述黄庭坚评秦观策论之言,所谓笔墨深关键,开阖见日星,可见秦观策论在文章做法上悉有法度可观,亦其可议之处。就整体性而言,少游五十篇策论以序篇提挈各篇主旨精神,二十九篇进策讨论时政问题,展现能力,二十篇进论评述历史人物,见其博学。进策通常先陈述治国行政的基本原则,再联系现实说明己见;进论之人物史论则与之对应,以史例、史证深化、强化其观点。略言之,进策国论开宗明义,讨论国是,以下分出主术治势安都财用用兵诸篇,又以主术分出人材朋党任臣诸篇,以治势分出法律论议官制,用兵于用人方面分出将帅辩士谋主,于兵法分出奇兵兵法,于具体事务分出盗贼边防几篇,具体而完整的

    6、表述其政治观点,亦可见其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史论部分,晁错论袁绍论鲁肃论李泌论分别对应谋主篇,石庆论张安世论诸葛亮论王朴论对应人材篇,李陵论对应奇兵兵法篇,李固论王导论对应任臣篇,陈萛论白敏中论对应朋党篇,等等,由此进策和进论彼此关联照应,相互发明,而成一结构紧密、条贯清晰、完整浑成的统一体。 就具体章法而言,秦观策论在结构安排上尤其讲究铺叙次第、抑扬开合,其纲目、关键都能见出作者用心之处,可称得上章法严密,叙次井然。如邢和叔评少游之文子之文铢两不差,非秤上秤来,乃算上算来也见李蝄师友谈记。即如其石庆论即为讲究法度之美的范例。其文旨在分析石庆以鄙人之质终其相位的原因。首段开题,讲到汉武帝在位之时

    7、势,点出大臣皆不保,而独公孙弘、石庆全其位的特例及其各自的缘由,而石庆比公孙弘又不足,指出事势相激而然,截断有力。第二段重心在以阴阳之说来类比君臣关系,分析君强臣弱与君弱臣强两种情形。汉武即位之初,受田羛之制,乃阴盛而僭阳。汉武隐忍不发。田羛之后,汉武尽收权柄,大臣取充位而已,稍不如意则痛法绳之。阳盛而翨阴之时,刻制之功亏,虽有豪杰亦不得而用,虽用而不得其终。君强臣弱,事势相激,用之而终者,惟鄙人而已。信乎斯言!第三段引用汉书材料具体叙说石庆之见容于汉武,全在其人之鄙,点明石庆全位的特例与田羛的关系。讲完石庆之后,又不忘点出公孙弘在位之表现,其曲意揣摩上意乃是全位之关键,由此补充了首段讲公孙弘

    8、以经术取相、以文法吏事全位的另一面,使这一历史人物的细节更为全面,可谓照顾周到。其曰:弘与庆为人不同,其所以获免者一也。笔锋犀利,一语道破。末段概括汉武威掌权柄,大臣多以罪诛之势,充位者类多鄙人如石庆者,君强臣弱,一众偃伏,特见汲黯抗节死义之耿介不易。文末感叹汲黯真豪杰之士,笔带感情,发人深思。此文笔法老到,气势纵横,运单行之气,一笔双写,讲石庆又讲公孙弘,对举成文,于对比中,同中见异,异中见同。于大是大非之下,褒扬节义,可见出作者的人品和史识。章法周密,前后贯通,笔笔有照应,笔笔不落空,前伏后续,滴水不漏。出语痛快,沉着有力,论证严密,法度谨严。#p#分页标题#e# 其后的张安世论可与石庆论

    9、参看,互相发明。石庆在史传中已定评为鄙人,少游之论乃是就此而展开立论。张安世则不然。汉书本传称其匿名迹,远权势,少游不同意这一论断,行文就此展开驳论。首段就摆明观点:以臣观之,安世亦具臣耳,贤则未也。随之就臣子之品性界定说明之,何为大臣,何为具臣,何为奸臣,皆由臣子在进贤退不肖的大关大节的把握来判断。第二段顺承而引安世之史料来支撑其为具臣的观点。详述之后,说臣故曰:安世亦具臣矣,贤则未也。重申己见,以此来截断此段,顿挫有力。第三段引伊尹相汤、周公相周之典实,就阿衡、太宰之名探讨名实之关系,深入比较伊尹、周公事其君与张安世之远权势,二者之异同,见出异中之同,断言其于有心则同也,可为独具只眼。第四

    10、段再引叔向祈奚事、范滂霍?事、管仲伯氏事、诸葛亮廖立李平事,从好贤、嫉恶两方面,说明作者心目中真正的匿名迹、远权势的范例,其理想境界就是名迹之或匿或见,权势之或远或近,皆可以两忘矣。第五段引山涛例收煞全文。山涛刻意不予人知自己进贤进善之举,在王通不以仁而以密评之,并非真正的遗忘名迹权势。少游引王通之言,通之不与山涛,少游之不与安世也,对举并行,结尾留有余味,意味深长。全文对比了张安世与伊、周、叔向、范滂、管仲、诸葛亮、山涛等等史例之后,少游的名利观、大臣观也就卓然可见、呼之欲出了。与此相类,秦观策论行文皆结构完整,段落层次上巧为安排,悉心布置,务求匀称均衡,立论、引据、归结各个步骤纹丝不乱,确

    11、乎铢两不差,算子上算来也。 考论得失,论证充分 策论务求说理明白,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故而讲究说理方式是一大要义。综观秦观策论,他常用的说理方式大略有例证法、类比法、演绎法、归纳法,等等,以佐论述,以达初衷。为了考论当今之得失,秦观策论主要采用以史鉴今的例证法,以前世之盛衰为当局提供历史借鉴。据粗略统计,秦观五十篇策论引用经传子史材料达一千一百多条,其中引用史记汉书后汉书唐书的材料约占总条目的半数,可见其博学多识,亦可视为应试的充分准备。如主术篇为了阐明人主之术在于能任政事之臣与议论之臣的观点,既举汉成帝宠信王风、唐明皇专任李林甫之例,说明单用政事之臣之弊,又举汉武帝重用严助、朱买臣、唐德宗

    12、专信李齐运、裴延龄之例,揭示单用议论之臣之害,令人心悦诚服。他在策论中反复评述汉末党锢之祸和唐末牛李党争,也是有感于元.党争,希望朝廷能够吸取前代教训。秦观策论纵横驰骋,包容古今,辞采绚发,得力于他对史籍的全面深入的研究,为他的论述提供了充分的例证。 秦观策论善于运用类比法,善于正比、反比,正说、反说,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以打动人心。治势上篇讲治术与形势之关系,文中说:天下有强势,吾则有宽术。天下有弱势,吾则有猛术。就治术之宽猛与强弱之形势,对比展开论述。下篇则分述仁宗之宽术、神宗之猛术,对比说明当今宜用中和之治。奇兵篇论用兵之出奇制胜,先列举天地万物之奇来类比用兵之奇。如骥、卢等畜之奇,鹰、

    13、虎等禽兽之奇,天雄、堇葛之药之奇,繁若、忘归等弓矢之奇,鹈、莫邪等刀剑之奇,乃至山海之奇,天地之奇,由此引出用兵之奇。对此行文,徐渭评之曰:笔端奇横,是古今文中利器。淮海集笺注引王俭论论王俭自况谢安为非,以谢安事业、志趣与王俭比勘,以陶渊明之高节来对比王俭之为人,此为反比。韩愈论以韩文为集大成之文,以杜诗为集大成之诗,相提并论,此为正比。秦观策论常常从正面展开论述,如陈萛论以陈萛诎身应世为是,此为正说。此外,他又采用反证法,从反面论述,以达到论证目的。如鲁肃论以鲁肃借荆州给刘备为善策,设想不借可能导致的不利后果,反证借为善策。此为反说。 此外,秦观策论也常常采用演绎法、归纳法来展开论述。如其治

    14、势朋党法律官制财用等篇,都是上篇讲原理,下篇讲现实,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个别,演绎论证其观点。而在具体引证论述现实问题时,常常是先分而论之,再归纳总结。如其国论篇分举史例以论证太上忘言、其次有言、其下不及言三种,再归纳到今宜有言。秦观在具体阐述观点时,常常是演绎、归纳、类比、直陈等综合运用的,这样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摇曳生姿。 文情顿挫,明切晓畅 秦观策论以识见立主干,章法严密,说理方式灵活多样,于创作艺术还讲求文气之美。其行文张弛有度,抑扬结合,于字句之间,文之呼吸顿挫可感。所谓主之以理,张之以气,束之以法。宋•吴可荆溪林下偶谈文势一气鼓荡,在章法的管束下,共同形成一种结构的张力

    15、,予人以激荡人心的艺术美感。如其晁错论论点在肯定汉斩晁错乃破七国之兵的关键,论证是以胜败之机系于理之曲直的逻辑关系的分析来支撑其观点。首段先以短句带出长句,起势较平,内里则一破一立,反驳长久以来的定见,即以汉用袁盎之谋斩晁错以谢天下为非是,肯定汉之作为,亮出观点,于平起中蓄势,令文气有不可移易之势。再以何则?问句带出下文,接续文气,随之引用晋之退师三舍的史例来解说胜败之机系于理之曲直。这一串短句引证分析,简捷明快有力,文气在起势平缓之后一变为迫急,令文章节奏变化鲜明,有移人之功。第二段解说晁错主削地予吴王起兵口实之本事,分析汉与诸侯之争的理之曲直。诸侯之地乃高祖所封,虽吴王有不臣之心,然用错计

    16、鏝过削地,确于理不合,属诸侯直而汉曲。而当汉斩错而七国兵不罢,则其逆节暴露,诸侯曲而汉直,分析入情入理,条畅明快。其后又间入袁盎进言斩错与盎错之嫌隙的背景,就开篇的驳论而分析事理,导入楼缓之言,则是非明辨,一目了然。这一段文气在畅快淋漓中又见细致曲折,有顿挫之美。第三段假设汉不斩晁错的后果,以然则设问,令文气再次转折,以七国之兵未易破也引入唐安禄山事,两相对照,比较事理之异同,以明皇反鉴汉景,则见出斩错之举实属必然。此段以相似语句确定首尾,自设问答论证观点,构成一个完整的封闭结构,文气贯通,神完气足。文章到第四段又翻出波澜,文意再转入一层,层转层深,假设哥舒翰用兵以清君侧,非但不能破贼,适足以

    17、危身。结论斩国忠以破禄山,事非明皇不可为也,申论到此,再无疑义。统观全文,晁错论在文气运转上,常以短句带领长句,对举成文,文气舒徐中又有疾行,富于变化。又或以领字、一词句统帅多词句,一气贯注,间有短句贯穿,有如长波之中又间微澜,极具声色之美。文中常以接续词虽然、然则、或曰等关连上下文句,勾连文气,贯通意脉,又以反诘句、问答句使文气曲折跌宕。又以对比手法,比照汉唐史事,互相发明,使文意层次更加丰富,耐人寻思。又多用虚词传达语气和情感,动人心神。又于段落中以相似文句从不同角度反复申义,强调观点,也强化文章的气势。所谓张之以气,束之以法,文气和章法互相作用,互相生发,章法上以史事对照呼应,文气则贯通

    18、无碍。明徐渭评此论曰:以忠形错,复以错形忠,两案于一论发之,可谓余勇贯革。#p#分页标题#e# 文气关乎文情,前人有言:无情之人未有能工于文也。清•王文情无情之辞,外强中干黄宗羲李杲堂先生墓志铭。少游策论,其写作有明确的目的性,即为执政者提供施政参考建议,所阐发的事理,所引证的史例皆有为而发,有感而发,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其感情表达都是即事以寓情刘大鏪语,于说理引证、褒贬人物之中自然披露,文气充盈,感情充沛,千载之下读之,其人如在目前。如其二十篇人物史论,不拘成说,自出机杼,对人对事有褒有贬,或于抑扬中有保留,于臧否人物中传达出鲜明的情感倾向,为文字注入勃勃生气。褒扬如其司马迁论李固

    19、论陈萛论鲁肃论韩愈论李泌论王朴论,贬抑如其韦玄成论石庆论张安世论袁绍论臧洪论崔浩论王俭论白敏中论李训论,于褒贬中有保留有惋惜者,如其李陵论诸葛亮论王导论,等等,都是笔带锋芒,感情披露,或激越,或内敛,或叹赏,或嘲弄,或贬斥,或惋惜,无不真切动人。 综观少游策论的抒情方式,最常用的大略有三,一是即事以寓情,于阐说事理时,情感随之表露。如陈萛论肯定陈萛诎身以应宦者,因时救弊,进而涉及汉末士大夫制行与党锢之祸的关系,作者对史事的反思与喟叹于字里言外都可以感知。其二,善于应用对比手法,强化论证效果,突出情感表达。如袁绍论论及袁绍杀士取祸,一面极写袁绍当年的豪杰气概,极言其威震河朔,名重天下,不可谓非一

    20、时之杰也,随即陡转,折入袁绍之败,曰:然杀一田丰遂至于此,之后的结论则天下之祸,其有大于杀士乎?就特别令人警醒。故此,以强烈的对比效果,令文气转折、峻峭,感情力度饱满,笔力千钧。其三,善于应用感叹句、反问句及虚词来强化情感表达。观少游策论,遇感慨处便精神,如袁绍论比较了刘邦和袁绍于战败之后对士的不同态度,前者封侯,后者杀士,随之感叹曰:呜呼,人之度量相远,一至于此哉!又崔浩论讨论有道之士与有才之士,不同意崔浩自比张良之见,比较二人作为之后,一则感叹浩曾不如荀、贾明矣,何敢望于子房乎?再则感叹并结语说:呜呼,岂欲为子房而不知所以为子房者欤?笔法吞吐抑扬,文气舒徐朗畅,神采动人。辞不足不可以成文韩

    21、愈答尉迟生书。刘熙载说:文不外理、法、辞、气。理取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艺概•经义概观少游策论,其遣辞造语,的确称得上雅而切。制策为说服人主,语言以平易为宜,故而少游策论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晓畅平易、深入浅出、典雅明切、优美可诵的总体特色。少游有意识地学习史记汉书笔法,于陈说事理时,融合叙述、描摹、议论等多种手法,以排比句式广征博引,铺张扬厉,强化文章气势,亦善用比喻、故事说理,引物连类,语言雄辩,说理透彻,又文采斐然。 总而言之,秦观策论在表达识见、章法结构、说理方式、修辞策略、语言锤炼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前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至于灼见一代之利害,建事揆策,与贾谊、陆贽争长;沉味幽玄,博参诸子之精蕴;雄篇大笔,宛然古作者之风。明•张謌秦少游先生淮海集序少游五十策论可称得上是这一文体的文章轨范,其严谨而成熟的写作范式对达成其写作目的多有助益。策论作为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一直为古代社会科举取士所沿用,近年公务员考试之申论科目,其命意设计可谓对策论文体的推陈出新。于今,考察少游五十策论的写作范式,其创作经验庶几可资后人熔裁借鉴。 本文作者:朱晓青 单位:武汉大学 文学院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述略秦观策论写作方法.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8554627.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