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比例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更应运用于生活。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教学内容应和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小学阶段,我们学习了比和比例、按比例分配、正反比例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是很多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反过来又要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问题诠释基础题 于官小学五年级三个班共植树220棵,一班有30人,二班有40人,三班有40人求每班各植树多少棵?这是一道典型的按比例分配的数学题
2、,其关键就是要找到把320棵树按什么比来分配;而这道题的比就是人数的比,30:40:40=3:4:4。 建立模式 弄清把220棵树按30:40:40=3:4:4来分配。第一步:3+4+4=11(份);第二步:求一份是多少?22011=20(棵);第三步:一班:203=60(棵)二班:204=80(棵);三班:204=80(棵); 问题情境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2:1,求长方形的面积? 问题诠释 要求长方形的面积?首先要知道长、宽各是多少?也就是必须明白48厘米不是要分配的总数。分配的总数是482=24。 建立模式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关键就是要找准要分配的总数。 问题解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144厘米,长、宽、高的比是5:4:3;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分析:要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首先要知道长、宽、高各是多少?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因此要分配的总数是1444=36(厘米)。 问题情境 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与宽的比是7:3,宽比长少24米,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问题诠释 要求这块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要抓住关键句:宽比长少24米;也就是宽比长少几份;从而求出一份是多少?7-3=4;244=6(米);长:47=28(米)宽:43=12(米);面积:2812=336(平方米)。 问题解决 植树节,五年级植树120课,六年级植树棵树是五年级的2/3,六
4、年级植树多少棵? 分析:根据分数与比的关系:2/3就是2:3;五年级占3份就是120棵,六年级就是80棵。 问题情境 例:速度一定,行6千米需2小时,行12千米需几小时? 问题诠释 这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先确定题目中的一定量(速度一定),再找出等量关系为:路程/时间=速度(一定),判断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之后用方程解答。 问题解决 解:设行12千米需x小时。 12/x=6/2 6x=122 x=4 答:行12千米需4小时。 问题情境 例:在比例尺为1:1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点到b点的距离约为15cm,求a点到b点的实际距离。 问题诠释 这是比例尺应用题只需牢记比例尺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
5、离=比例尺,后套入公式,灵活运用。(求比例尺时,记住图上与实际距离的单位需一致)。 问题解决 151/1000000=15000000(cm)=150(km)答:a点到b点的实际距离为150km。提示:实际距离通常以km或m为单位。 问题情境 例:正午时,校园里的一棵松柏高5米,影长2.5米,教学楼影长15米,教学楼的实际高度是多少米? 问题诠释 在同一时间内物体的高度与它们的影长是成正比的。 问题解决 解:设教学楼的实际高度是x米,则由正比例关系可知: x15=52.5 2.5x=155 2.5x=75 x=30 答:教学楼的实际高度是30米。 问题情境 一袋大米,每天吃5千克,10天吃完,
6、如果每天吃2千克,几天吃完? 问题诠释 这是一道反比例应用题,一袋大米的总千克数不变,每天吃的千克数和吃的天数成反比例。 问题解决 解:设如果每天吃2千克,x天吃完,则由反比例关系可知: 2x=510 2x=50 X=25 答:如果每天吃2千克,25天吃完。 总之,比例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很多,如做蛋糕时,面粉、蜂蜜及糖的比例,建筑房屋时,沙子、水泥、石灰的比例,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理解比例的内涵。实践证明,教师只有按照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去引导学生,那么,学生就能形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的习惯,并能习惯地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生活,将来他们也必定能用数学的知识去创造更美的生活!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