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96

类型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docx

  • 上传人:嘀嘀
  • 文档编号:18539860
  • 上传时间:2023-03-11
  • 格式:DOCX
  • 页数:96
  • 大小:67.21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docx
    资源描述:

    1、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 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文一 语言运用与构建: 1.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3.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2.通过听读进入诗境。 思维提升与发展: 4.感受画面领悟诗境。 5.走出诗境引导写作。 文化传承:感受学习现代格律诗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教学难点: 3,5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我正在看河之畔,看一回凝静的桥影,数一数螺钿的波纹,我依暖了石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难忘七月的黄昏,远树凝寂,像泼墨的山形,衬出轻柔的暝色。密稠稠,七分鹅黄,三分橘绿,那妙意只可去秋梦边缘捕捉。我伺候河上

    2、的风光,这春来一天有一天的消息。我关心石上的台痕,关心败草里的花香,关心这水流的缓急,关心水草的滋长,关心天上的云霞,关心新来的鸟语。怯怜怜的小雪球是探春信的小使。这时候春光已经烂漫,在人间,更不虚殷勤问讯。徐志摩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二. 了解康桥及作者背景 康桥即剑桥,以剑桥大学闻名于世。诗人曾在剑桥大学学习生活过。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在一个明媚的夏日午后,诗人独自悄悄来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在那一木一花中寻觅当年的欢声笑语和那洒落其间的青春年华。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他的诗情,于是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写作背景: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早年留

    3、学欧美深受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和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1922年回国后,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参与成立新月社,是新月诗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诗集有志摩的诗菲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1921年春天,诗人在剑桥大学学习,因爱情生活的失意和痛苦,在孤独中,他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在星空下聆听水声。1922年秋天,诗人离开剑桥时写下了康桥西野暮色等,1925年游历欧洲,去伦敦拜访作家哈代而未能故地重游,但回国后写下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 三.听名家诵读(课件播放)。 四. 播放ppt欣赏康河的美景 五. 抽查背诵情况,同时示范朗诵课文。 六. 结合问题,深入诗境: 公开

    4、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二 【导入】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人的送别名句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缠绵;更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哀怨。 是啊,多情自古伤离别,今人又何尝不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著名的现代诗,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破题】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什么?为什么要“再”别康桥?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剑桥是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19201922年,诗人游学于此。 康桥美好的自然风光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了诗人的文风,徐志摩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

    5、在后来回忆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因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第一首关于康桥的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朗诵】 同学们都知道,最能够感知诗句大致内容、感受诗歌语言韵律、体会诗人丰富情感的的途径就是朗诵。所以,这节课我们也以朗诵这一形式走进本诗。 试读,读准诗文字音 首先请一位同学试读一遍。 初读本诗,我们先要弄准字音,本诗中有这些字音需要注意,请同学们跟我读一遍:轻qing、青荇xing、彩虹似shi的梦、长篙gao、漫溯su、笙sheng箫 齐

    6、读,理解诗歌大意 明确字音后,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本诗。疏通全文,掌握诗歌大意。 范读,学习诵读技巧。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来聆听一次优秀朗诵。注意学习音频中所示范的节奏停顿、抑扬轻重、感情起伏。 再读,展现情感意蕴。 听了刚才的示范朗诵,相信同学们都有所收获。有没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站起来展示一下学习的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本诗? 【小组探究】 通过刚刚的反复诵读,我们整体感知了本诗。接下来,为了更深刻的品味全诗,咱们进一步梳理诗的结构。 请通过小组合作,给每一节诗取一个凝练的标题。 哪一组愿意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 作别云彩图金柳荡漾图青荇招摇图清泉映虹图星辉寻梦图夏虫沉默图挥别云

    7、彩图 其他的小组有没有补充内容或不同意见? 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三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反复品读,把握诗歌抒情线索; 2.在品读中,欣赏诗歌意象; 3.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诵读诗歌,品味音乐美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并交代背景,老师加以补充:(再别康桥一诗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1920年,徐志摩来到英国留学,1922年学成回国,他在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

    8、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唯有康桥美景可以排解枯燥、寂寞的海上航行生活,于是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二)理出诗歌中7节的结构关系:第1节为一部分;2、3、4节一部分;5、6一部分;最后一节为一部分 小节:作者作别云彩后,开始描写三个意象或景物:金柳、青荇、清泉,之后感情达到高潮,最后照应开头,悄悄离别康桥。 (三)通过诵读,感知作品的音乐美 首先,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标出韵脚,同时老师进行指导,比如注意停顿、重音、前后句音量的变化等,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两遍,并男、女分别推出一名高手朗读,其他学生评价,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大意:诗人在黄昏时分独自一人怀着喜悦而

    9、安静的心情欣赏康桥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不忍离去的感情。 (四)品味首尾音乐美,连用三个“轻轻的”和“悄悄的”有什么特殊的效果?品味叠音词的艺术效果,换成“缓慢的”和“安静的”可不可以? “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旋律上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缓、徐舒,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最后诗人“悄悄”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的”变为第七节的“悄悄的”,在原来

    10、轻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洒脱,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优秀范文一 【学习目标】 1.运用略读的阅读方法,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脉络。 2.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从内容和语言等方面归纳演讲稿特点。 3.精细研读揣摩作者的态度和倾向,联系实际形成学生自己对“有业”、“敬业”、“乐业”三者关系的辩证认识。 【学习重点】 反复朗读、深入探究演讲者使听众信服其观点的多种方法,从而体悟

    11、演讲稿的文体特征。 【学习难点】 有选择地浏览课文,学习运用思维导图快速梳理文章脉络,体会演讲稿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的特点。 【学习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上网搜集观看各类演讲视频片段,做好推荐、交流; 2.教师课前制作课件、网页,准备电子白板、mindQ思维导图软件、实物投影仪。 人教版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优秀范文二 学习目标: 1、通读全文,能快速从众多观点中找出文本中心论点。 2、能用议论文的基本知识去分析文章结构,区分观点与材料,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能分析文本的语言特色,雅俗共赏,口语色彩突出。 4、把作者的一番苦心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要热爱学习、

    12、乐于学习。 一、导入:(温习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关于议论文常识 一 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亦称说理文、论说文,就是讲道理、论是非。作者通过事实 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二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鲜明的论点,确凿的论据,严密的论证) 三 关于论点 论点的特点:正确鲜明 归纳论点的方法:1、标题 2、文章开头 3、结尾 4、中间:通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出论点 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例如:由此可见;我认为;总之)先找出文章的论题,然后依据论题在文中找出反复出现的类似的论断性的话,合并同类项,最后归纳。注意:归纳论点的句子必

    13、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的论断的句子。 四 关于论据 事实论据(如现实事件、历史事实、统计材料、具体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人们公认的原理、公式、定义、法则、规律、名言警句等。) 归纳论据的要点:人+怎么做(与论点密切相关的方面)+结果 注意:在引用中可能有些不是名言,而是具体的事实,那是事实论据。 五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论证(事例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对比论证)。1、例证法(摆事实):具体典型而且充分地证明了某一论点。2、引证法(讲道理):引用了什么论证了某一论点,使论证具有说服力。3、喻证法(讲道理):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4、对比

    14、法(讲道理):通过对比,突出强调了某一论点,使说理更鲜明。 六 议论文的表达方式 1、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概括性很强,作用:用事实证明某一观点或主张。2、议论文中时而有生动形象的描写,作用:更鲜明生动地证明了某一观点。3、议论中的抒情,会使议论更有感染力,更深入人心。 七 议论文的语言:严密、准确 八 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 九 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二、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

    15、,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写作背景: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官本位文化,人们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信条,主张“学而优则仕”,鄙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以显亲扬名、出人头地为人生价值取向。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 三、整体感知 1、圈画文本关键字词音 2、思考问题 (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对敬业与乐业观点、看法的语句。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

    16、样? 四、理清论证思路 1、演讲词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其用意是什么? 2、依据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明确:1、这样交代既可以避免听者把题目和礼记和老子里面的语句原意混了,显示出论述的科学性、演讲的趣味性;同时,提出题目来由,也便于揭示全篇的论述要点,使听者对演讲纲目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2、提出问题(1)揭示全文论述的中心敬业与乐业 分析问题(2-8)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9)总结全文,勉励人敬业乐业 五、寻找分析论据 1.作者是怎样分析“有业之必要”的?举了哪些例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2.作者在论述“敬业”的必要性时,是怎样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据?采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17、 3、什么是“乐业”?作者是怎样论述“乐业”的重要性的?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4、课文多处引用古代典籍的论述,说出它们的意思和作用。 明确:1、先引用孔子的话,举两种人的事例(第2、3段)“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之人;“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之人反面举例论证,强调有业的必要性。 接着举百丈禅师的故事:强调每天都要有事可做。(第4段)(正面举例论证) 最后,讲道理,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第5段):正反(有业、无业)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2、什么叫敬业: 引用朱了的话做道理论据(道理论证)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

    18、骛,便是敬。 为什么要敬业? 列举两个地位悬殊的职业作事实论据。(举例论证)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举例、道理、对比论证) 列举佝偻丈人承蜩、木匠、政治家、挑粪工、军人做事实论据 引用曾文正、庄子、孔子的名言做道理论据。 从心理发出的忠实就是敬。 3、什么是“乐业”? 一: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二:在奋斗中感受快乐。 三:在竞争中体味快乐。 四:在投入中享受快乐。 1、阐述人生苦乐缘由在于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正面说理论证) 2、两种人生表现:无业游民,日子难过;厌恶本业,逃脱不得(反面举例论证) 3、怎样乐业从四个方面阐述(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19、 4、课文多处引用古代典籍的论述想想它们的意思和作用。 礼记:敬业乐群 老子:安其居,乐其业 提出”敬业乐业“的论点 论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意思是无所事事的人难以培养,从反面论证说明无业的害处。 朱子:主一无适便是敬 意思是专一于某一件事,就是敬。为我们解说什么是敬。 庄子:佝偻丈人的故事 说明做事专心,就可以达到目的的道理 六:理解品味语言 内容论证方面: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增强说服力; 举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孔子、朱熹、曾国藩。 演讲语言方面:极富口语特色 本文是如何体现口语和演讲特色的? A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

    20、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却摇头叹气。 B: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来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就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 C: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进行现场交流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你同意吗?作者目的在于说明什么道理?这一句是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同意。因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往往都要承受压力,面对挑战,但当解决重重困难,获得美满的结果时,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和满足感。(不同意。因为有些职业过于单调乏味,缺乏创造乐趣的客观条件。如包装工、掏粪工等) 作者的目的在于说明

    21、:人应该“乐业”,只有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来,才会感到生活有价值。 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强调了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的重要性。 为什么说“敬字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如何理解“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 因为后来人们过多地从儒家礼教方面来诠释“敬”字而造成的“冗杂、琐碎、深奥、繁琐”。凡正当的职业,就其性质来说,都是神圣的,劳动价值是相同的,对社会大众都是有益的。所以说“其性质都是可敬”。 第七段中说,职业不同,只要敬业,就有同一个价值。这与平常所说的“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有大小之分”矛盾吗? 不矛盾,前者从劳动价值同等和职业神圣的角度来说; 后者是从才能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对社会

    22、的贡献也就有所不同的角度说。 因此,“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劳动价值相同,即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课后小作:完成议论性短文一篇,学完本文后,谈谈你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要求有明确的观点,有充分的论据,有清晰的论证思路。 人教版初中语文敬业与乐业教案优秀范文三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3、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 2、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 难点: 1、掌握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举例子”和“讲道理” 2、演讲和口

    23、语特色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生基于事业才有价值,事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人们对于事业的态度。“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唐代文学家韩愈如是说。近代学者梁启超关于这个问题有更深刻的见解,听听他的宏论,可以激发我们深入地思考。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厌恶(w) 禅(chn)师 佝偻(u lu) 咽(yn)气 骈(pin)进 哭丧(sng)着脸 佛(f)门 强聒(gu)不舍 2.词语解释。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断:截取。章:篇章。 不二法门:最好

    24、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说不到正经事上。 亵渎:轻慢,不敬。 强聒不舍:唠叨,没完没了。 3.经典词句积累。 (1)安其居,乐其业。 (2)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3)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主一无适便是敬。 (5)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 (6)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 (7)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4.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

    25、法”。近代著名学者,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天才学者:梁启超一生著述达一千四百万字,在政治活动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三十九万字。饮冰室合集共计148卷。 5.文体链接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同时还是阐明理论观点、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认清对象,确立主旨;思维清晰,节奏明快;感情充沛,例证动人;语言准确,形象生动。 6.背景链接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 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是中

    26、国近现代史上以试验、总结、推广职业教育而著称的一所中等专业学校。该校1918年5月由黄炎培发起的中华职业教育社 创办,校址在上海陆家浜。以黄炎培提出的“敬业乐群”为校训,提倡“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着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生产劳动实习和职业道德。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几个问题: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交流点拨】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2)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先后谈了几个问题? 【交流点拨】有业;敬业;乐业。 (3)你认为这几个问题的关系怎样? 【交流点拨】有业是前提;敬业是基础;乐业才是最高境界。 2.划分

    27、文章的结构,并概括每一部分的意思。 【交流点拨】本文开头交代题目来源后就揭示了全篇论述的中心:“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主体部分分别论述了“有业”“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末段总结全文,简而言之,敬业就是“责任心”,乐业就是“趣味”,这才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可见全文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第一部分(第1段):揭示全篇论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论述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有业”“敬业”“乐业”。 第三部分(第9段):总结全篇,勉励人敬业乐业。 (二)深层探究 组织学生自读,结合文中关于有业、敬业、乐业的论述文字来思考下列问题: 1.“有业之必要”的3个主

    28、要论据是: 【交流点拨】孔子的两段言论;百丈禅师的故事;作者自己讲的道理: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2.阅读25段,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有业”的必要性的? 【交流点拨】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举例论证),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 3.阅读67段,用原文回答,什么叫敬业?为什么要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 【交流点拨】敬业:“主一无适便是敬。”即凡做头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4.文

    29、章是怎样论述乐业的? 【交流点拨】(身入其中)在工作中寻找快乐。 (奋斗前去)在奋斗中感受快乐。 (比较骈进)在竞争中体味快乐。 (省却烦闷)在投 入中享受快乐。 5.文章第8段中作者 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例子。 【交流点拨】居里夫人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她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来没有因为抱怨而想放弃。(其他符合要求的表述也可以) 6.说说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 1)“有业之必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引证:引用孔子言论。 举

    30、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讲百丈禅师的故事。 反面论证:不是讲“有业”有什么好处,而是讲“无业”有什么坏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 (2)“敬业”一节,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引证:引用朱子言论。 道理论证: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 举例论证:当大总统和拉黄包车,当木匠做桌子和当政治家建共和国。 (3)“乐业”一节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交流点拨】道理论证: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四条理由。 反面论证:天下的第一等、第二等苦人。 引证:孔子的两句话。 (三)积极准备。 组织学生准备演讲稿,下节课学生进行即兴演讲。 【推荐二:人教版高中语文

    31、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范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范文一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掌握诗中陌生的字词,同时能熟练地背诵整首诗。 .能力目标:体会雄浑阔大的秋的意境,能够运用一些意象来摹写现代诗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能够把握作者寓秋于景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毛泽东为了国家统一和名族团结的远大抱负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通过阅读,能够体会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诗句。 .教学难点:抓住作者内心的情感,同时把握作者是怎样运用对比的手法来体现自己远大的抱负和革命情怀的。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 .合作探究法 .提

    32、问法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

    33、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作和写作此诗的社会背景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从1949

    34、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被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主要作品 毛泽东选集:毛泽东的主要著作集。 毛泽东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出版社1993年起陆续出版。毛泽东文集编入毛泽东选集以外的毛泽东重要文稿。 毛泽东诗词:毛泽东创作的旧体诗词作品 写作此诗的背景: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

    35、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毛泽东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形象地指出主宰中国革

    36、命的领导力量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 人教版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优秀范文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长沙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公开课再别康桥教案优秀范.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1853986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