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docx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1852678 上传时间:2018-08-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8大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 8大建议发改委考察报告:中国软件产业发展 8 大建议考察归来后,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陈双与其他专家在对比分析了印度与中国(尤其是北京)软件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分别撰写了系列考察报告,对中国软件产业发展提出了新颖独特的观点。此为系列报告中的第四份。以下为其报告全文: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信息产业结构性调整步伐加快,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服务主导型发展,全球软件市场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中国软件产业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成为世界软件产业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北京软件产业孕育着蓄势待发的良好机遇,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现实矛盾。一、软件产业

2、发展现状(一)中国占全球软件产业份额不断加大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全球信息化浪潮和政府的强力推动,软件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庞大、最具活力的产业。XX 年全球软件产业销售额为 7480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份额分配大致为美国 40%,西欧 30%,日本10%。中国、印度、韩国软件的份额为分别%、%、%,比上年上升了、 、 。美国依然处于高端霸主地位,拥有全球三分之一顶尖软件人才,印度软件和办公支持服务出口增长迅速。目前我国电信用户数(6 亿户)、互联网用户数(9000 万户)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万亿元)规模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和第三位,信息服务和产业基础预示着我国未来软件需求将

3、高速增长。(二)北京软件产业规模位居全国首位1、北京软件产值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XX 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营业收入亿元(不含整机产品中的嵌入式软件产值),约占全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总量的 34%,并保持连续几年发展速度超过 30%的业绩。2、北京软件出口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XX 年北京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亿美元,占全国通过海关的软件出口额的 37%。3、北京软件企业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的软件企业 3400 家,占全国%;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北京有 31 家,占全国 18%。4、北京软件产品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北京软件产品5000 多个,约占全国总量的 30%。北京软件著作

4、权登记的数量占全国 43%。(三)在软件人才和软件内需拉动方面北京对全国贡献率为 50%全国软件人才 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人才培养的高地。全国软件市场订单 50%来源于北京,北京是软件投资与决策地。如全国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和金融、电信等行业的软件系统解决方案由北京决策,推动全国实施。(四)软件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总人数%软件从业人员万人,占我市从业人员的%。XX 年北京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市 GDP 总值的%。软件人均创造的增加值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二、软件产业发展的几个基本判断(一)软件产业依然是我国的幼稚产业1、我国软件产业规模比较小XX 年我国的彩电、彩管、激光视盘机、收录机

5、、电话机、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手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打印机、光盘驱动器等产品也名列前茅,我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 50%、31%、43%、80%和 40%。中国软件产业销售收入占电子信息产业的%,只占全球软件产业总额%,规模较小。小型软件企业居多。国内软件企业人员一般在 30-100人之间,最大的不过千人左右。据业内人士说,要进入欧美外包市场,500 人的公司规模是一个基本的门槛。2、高端软件控制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国家手中美国是全球最大的软件市场,以微软、IBM、甲骨文(Oracle)等跨国公司为龙头的软件企业垄断着全球 90%以上的操作

6、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及网络浏览器等基础软件、高端软件产品,绝大分产品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美国,他正利用其垄断地位获取丰厚的超额利润。在部分中低端应用软件外包的同时,美国还是全球最大的软件产品出口国。日本软件产业是依靠国内巨大的软件市场快速发展的,在物流、交通、制造、通信和半导体等领域对企业级软件需求很大,其国内软件市场仅次于美国。为降低成本,日本的企业把很多定制软件外包给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的软件设计技术先进,松下、东芝、日立、索尼、富士通等跨国公司都有相当规模的软件公司,他们研发的软件产品往往随着企业的各类产品(通信、计算机、家电、精密电子设备等)出口世界各地。美国、西欧和日本

7、软件产业占有全球 80%份额。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处于软件产业低端和初级阶段。3、我国软件企业利润率不高XX 年我市大型软件企业利润率为%,中关村的软件企业平均税后利润率只有%,而美国微软、甲骨文和 IBM 的利润率均超过 30%,甚至达到 70%以上。(二)兄弟省市软件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深圳软件产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XX 年深圳软件产值为 291 亿元(含嵌入式软件),比上年增长%,增速超过北京。华为、中兴、金蝶是深圳软件产业的骨干力量。上海软件产业连续三年增长超过 50%。XX 年上海软件产业增长 52%,XX 年为 61%,XX 年达到 72%,经营收入为201 亿元,实现了高速增长。大

8、连重点发展对日软件出口。XX 年大连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为 45 亿元,比上年增长 52%,出口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40%,出口占软件总销售收入 22%,比上年增长 4 个百分点。软件园建设极具特色,对日软件出口能力不断增强。(三)印度软件出口发展咄咄逼人经过十几年努力,印度在相对贫瘠的国内经济基础上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腾飞,在高技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核心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印度软件出口规模是中国的倍。XX 年,中国软件产业总额为 1600 亿元人民币,其中软件出口 20 亿美元;印度软件出口为 130 亿美元,同比增长%。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出口导向型,以定制软件开发和服务出口为主,XX年

9、印度软件和服务出口额在软件产业总额的比重为 81%。印度软件出口业务正在走向高端。印度软件企业在国际上已经建立品牌知名度,得到国外客户特别是欧美客户的认可,美国是印度软件最大出口国,占印度软件出口额的 58%。全球 500 强企业中有 200 多家企业采用印度的软件(日本是中国软件最大出口国,占中国软件出口额的 61%,多数为低端软件编写)。印度拥有一批软件出口龙头企业。印度排名前三家的软件企业(Tata、Infosys、Wipro 公司)出口额之和超过 XX年中国软件出口总额。印度有 8 家软件企业出口超过 1 亿美元,中国目前没有一家软件企业出口额过 1 亿美元(随设备出口的嵌入式软件除外

10、),中国的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与印度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四)国际服务业向我国的转移明显加快近几年,随着制造业的国际化大规模转移,国际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成为重要趋势,信息产业服务项目外包是项目外包中的热点,全球仅软件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 亿美元的规模,印度是最大的软件外包承接国。业务集中在电话客户服务(呼叫中心 callcenter)、金融保险、人力资源、IT 服务等行业。北京、上海、大连、杭州、济南、深圳、西安等城市都瞄准了软件外包市场,制定了各自的软件外包发展计划。(五)国家已确定软件产业为发展战略重点党的十六大提出,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加快推进国民经济与

11、社会信息化进程,必将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对软件的巨大需求。XX 年国务院发布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XX18 号),XX 年又发布了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 ,进一步明确了软件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了对软件产业的扶持力度。纲要提出到 XX 年我国软件产业销售额将达到 2500 亿元,国产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达到 1500 亿元,出口达到 50 亿美元,软件人才达到80 万人这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明确了近期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实施的各项政策措施,将带来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新高潮。三、北京软件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注重引进制造业,忽视软件产业(包括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国际服务

12、业大规模转移的兴起,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新热点。但是,目前我们还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招商引资工作大多是围绕制造业开展的。2、注重开发国内低端市场,忽视国际化能力的提高。我国国内软件市场较大,大多数软件企业,如中软公司、用友公司均是以国内市场为重点,努力开发自己的产品替代国外进口软件,没有把精力用于开拓国际市场。信息安全软件、用友的财务软件、金山的 WPS 软件最为典型,与跨国公司合作和出境承接国际软件业务相对不足。3、注重扶持自有技术,忽视服务型业务的发展。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一直倾斜于自有技术的项目,忽视 IT 服务型业务的发展。软件企业的认定是从自产软件产品销售收入占

13、总收入的比例等方面来界定的,而将占软件产业总量近 50%份额的软件服务业排除在外。如市场较大、高端的金融业务服务型软件和通信业务服务型软件项目,企业一般得不到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4、注重产业推进,忽视知识产权保护。 “盗版软件实际上助推了国内信息化发展” ,这个论调由来已久,加上 90%以上的操作系统、通用型应用软件(如办公软件、游戏软件)来源于国外,这些年盗版猖獗,打击力度不够。对知识产权的侵害,也严重影响了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5、注重人才总量,忽视软件人才质量和结构。北京软件人才呈橄榄型结构,高端国际化软件经营人才、高级产品设计专家(架构设计师)和低端技术工人相对不足,中间层程序开发人员

14、较多。因此在承接跨国公司个性化较强的软件定单时,综合能力明显低于印度公司。6、注重自有资金投入,忽视金融和资本市场的支持。由于软件企业固定资产少,无形资产比重大,很难通过资产抵押争取到银行贷款。软件企业规模小,前期研发投入过大,与传统制造业的赢利模式有所不同,在上市发行股票和发行企业债券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国务院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国发XX18 号)中规定的由国家扶持的软件产业风险投资公司和投资基金至今尚未组建,实施难度很大。四、北京发展软件产业目标和政策措施建议(一)发展思路与目标发展思路:抓住全球信息化浪潮和软件等服务业伴随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中国的新机遇,充分利用国内外

15、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软件产业国际化为突破口,引进国外先进的软件开发过程管理技术与风险投资,迅速提升软件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软件产业对首都经济的贡献能力,推动软件产业成为首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初步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目标:到 XX 年北京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要保持年均30%以上的增长率,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 XX 亿元,软件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当年北京市国内生产总值比 XX 年翻一番,超过 6%,力争达到 8%;海关出口额比 XX 年翻三番,超过10 亿美元,力争达到 12 亿美元;软件从业人员达到 45 万人;年销售收入超 10 亿元的软件企业集团超过 30 家。发展重点:

16、软件产业基地、软件出口基地;软件外包,重点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国产基础软件、游戏软件。(二)措施建议1、确定一个地位:统一思想,确定软件产业在我市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由于土地、水、电、油、运等资源匮乏,生产性资源不足,从未来工业发展趋势看,我市制造业难以保持长期高速发展。北京有着人才智力优势,我们认为软件产业发展最能体现“五个统筹”的思想,因此建议扬长避短,集中政府资源,着力打造软件产业之都。2、抓住一个基地:抓住机遇,加快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抓好“点、线、面” ,形成大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的基地产业格局,充分利用好中关村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的集聚效应,以中关

17、村地区为重点,培育一批软件业旗舰企业,建设好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加速软件出口增长,促进产业集聚。3、营造一种氛围:创造环境,营造一种“搞软件,在北京”的国际氛围。与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国际转移对投资境的要求更高。北京集聚着大量服务业资源,借鉴制造业引进技术和外资的经验,进一步加强软件产业的规划、政策研究,完善和落实出口扶持、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境外上市、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软件采购等政策,加强技术支撑体系和服务支持体系建设,创造国际化、专业化的投资环境。4、培养一批人才:促进跨国公司、大企业与学校的结合,培养适用性软件人才。全国 35 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北京就有 6 家学院。以

18、重点发展领域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培养大型软件开发人才、国际化软件人才为重点,积极引进和整合教育资源,使北京软件人才结构更加合理。5、提高一种能力:走国际化道路,提高软件过程管理能力。与印度相比,我市许多软件企业的开发和生产处于“技术少标准、开发缺规范、生产无检验、质量无保障”的状态,成为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软件产品走向高端的最大障碍。通过引入印度公司等一批国际知名软件外包公司,加快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企业软件开发过程管理能力。6、引导一批资金:疏通资金渠道,促进软件产业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对接。软件产业的资金瓶颈主要是投资制度的制约,要努力研究软件产业的新特点,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向银行

19、和资本市场披露产业发展信息,促进金融业、投资业和企业的对接,促进软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国家发展改革委与十个部委共同起草的创业投资企业暂行管理办法已上报国务院,这个办法的颁布将进一步促进社会资金投入软件产业。7、拓展一个市场:加快信息化建设,创造更大的软件内需。以电子政务、 “数字奥运” 、城市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以软件正版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方式创造更大的市场拉力,拓展更大的软件市场。8、促进一种融合:利用制造业规模优势,促进软件、硬件融合发展。我国制造业庞大,尤其是电子信息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三。硬件产品中嵌入着软件,硬件制造中的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又离不开软件外包服务。就像手机和短信、彩信服务,以及 1860 服务一样,产品围绕服务,服务围绕制造,融合发展,互为促进。作者:陈双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新技术处副处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调研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