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上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教学目标与要求: 1、学习本课应在掌握有关议论文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2、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 3、学习文章流畅而又凝练的语言。 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难点: 训练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具: 多媒体 教程: 二、过程设计 1教法学法 2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 播放多媒体课件:中央电视台对抗“非典”战士钟南山等人的采访。当记者问他们进入疫区时怕不怕,他们的回答是“怕”,“但还是要进去,因为这是医护人员的责任”。 展示有关报道:有一个家庭,一位老人感染了“非典”病毒,但是她和她的家人拒绝接受隔离,导致全
2、家8人死亡,因受接触被隔离的人数高达200多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两则报道,使学生明确: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家庭都需要人能负责任,同时对别人负责任就是对自己负责任。 (2)作者简介: 课前布置学生通过网络、书籍等查找有关梁启超的资料,课堂上请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可结合课文注释,明确有关要点: 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曾参与“戊戌变法”,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作:饮冰室合集 (3)课文朗读: 朗读时教师加以指导,明确一些较难的字词的音义: 注音: 契约(q)揽(ln)悲天悯人(mn) 结合文中注释解释
3、词语: 失意、如释重负、无入而不自得、悲天悯人 补充解释词语: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指奋斗到死为止。 仁人志士:有仁爱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4)师生讨论课文内容: 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步:先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填写以下空格: 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人生当_,而不能_。第二步:根答案再次讨论,理清课文结构,从而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二、(3自然段)论述“尽
4、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分析课文: A讨论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a、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 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 b、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c、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 点拨:找出论说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 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
5、,无处逃躲。 第2自然段: a、一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 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 b、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c、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 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
6、,也不能逃躲。 明确:1、2自然段的关系是主论与辅论的关系。第1段提出观点,第2段进一步指出有关的种种情况和状态。 B、讨论第二部分: a、什么事最快乐呢? 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b、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并讲讲它们的含义。 有关句子有:古语如释重负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c、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 有关句子: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C、讨论第三部分: a、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 名言: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
7、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 b、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 点拨: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 c、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 d、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 点拨:责任是要解除了
8、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 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 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 小结:学生讨论填写,从而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 本文的论题:最苦与最乐 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5)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
9、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把它读出来。 第四步:句型练习仿写:学生可以根据示例仿写,也可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例: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_若能_,虽_。 例: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生_,莫若_。 积累: a、请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
10、、乐”相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例: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教师就发表内容,予以相关的教育。 b、教师准备好一些关于责任的名言佳句,要求小组讨论其字面意义(可查资料),并举例说明(可引用历史人物、生活实例或词语),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例:(1)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字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举例:如安贫乐道的颜回、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2)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字义:君子一生都有尚未尽完责任的忧虑。 举例: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3)曾子:任重而道远 字义:任务繁重,而道路遥
11、远。比喻责任重大而艰巨。 举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父母终身为子女付出的那份“无私的爱” (4)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字义:我每天用下面三件事情来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有没有不尽力的地方?和朋友交往,是不是都守了信用呢?老师所教的课业,有没有认真复习呢? 举例:桃园三结义、一诺千金 (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字义:在天下人都尚未忧虑之前,就先忧虑;在天下人都觉得快乐之后,才觉快乐。 举例:大禹治水、许多爱国的仁人志士 学生座谈,发表自己的意见: a、居里夫人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奋斗。” 梁启超说:“责任完了,
12、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张潮却随笔写下:“人莫乐于闲”。“闲”能读书;游名胜;交益友 快乐是我们所需求的,亦是幸福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 细翻自己人生的扉页,想必有许多事令你痛苦或快乐,请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苦与乐的认识。 b、漫谈人生: 阅读下面几则材料,谈谈对人生的看法。 1)是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像什么。 做一事,专一事。每事勤,事事成。 2)对自己信心,对别人尽心。 对事情用心,对朋友诚心。 对亲情关心,对生命真心。 3)您虽不能左右天气,但您可以改变心情。 您虽不能改变容貌,但您可以展现笑容。 您虽不能逃避现实,但您可以勇敢面对。 您虽不能样样如意,但您可以事事尽力。
13、(6)结语: 播放说句心里话一歌,在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我们看了抗“非典”的专访,知道了白衣战士的责任;我们听着说句心里话,了解了军人的天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也都应有他的责任。只要我们尽职尽责,我们就会快乐,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7)作业园地: 结合课堂所学知识,用“如释重负、悲天悯人、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这四个词语连词组段,词序不拘,字数在100字以上。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这是一对姊妹命题,请你也试着去定三个这样的作文题目。 作业: 后记: 由于学生刚接触议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观
14、点和基本内容,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座谈、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通过语言欣赏、自主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以及创新的精神 最苦与最乐教学反思 很多人都知道责任的重要性。然而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一切,危害人民,危害社会。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引起全国轰动。这些企业家明知道生产的奶粉含有有毒成分,但是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不知害死了多少婴儿。网吧老板也知道未成年人不允许进入网吧。但是为了赚钱,任何未成年人都可以进入网吧,正是他们对社会的不负责,结果不知毁了多少孩子的前途,甚至是他们的生命。 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15、感,是时代和社会赋予的我们的责任。最苦与最乐一文讲的就是责任的问题。文章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高雅,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超凡智慧,读起来脍炙人口,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中学生学习此文,不但有较大的现实教育意义,也能很好地提高语文素养。 近年来,我校大力推行杜郎口教学。杜郎口教学主要是三三六模式。即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预习展示反馈”三大模块;展示模块六大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种教学主要是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起引导和辅助作用。 本课我主要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根据预先设计的学案预习,第二课时开始
16、共同学习。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_(请自填)年三鹿奶粉中毒事件吗?多少婴儿的生命就是毁于三鹿奶粉中,这怎能不让人心痛。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悲剧,最主要的是责任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关于责任的文章最苦与最乐。 第一步,安排学生练。练的内容有两个:一是字音,二是字义。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第二步,安排学生讲。我提问:“生活中,你们认为最苦的事情是什么?学生回答的答案多种多样。有的说是贫困,有的说是学习成绩不理想,还有的说是骨肉分离说着,有的学生眼睛开始湿润了。我接着又问,那你们最快乐的事情是什么呢?学生一个个露出了笑脸,美滋滋地想着自己快乐的事情。有点说是和父母一起过年;
17、有的说是和朋友一起郊游;有点说是课堂发言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有的说是比赛获奖。我安排这一步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安排学生找。设计了四个问题。 问题一:作者认为:贫、失意、老、死是人生最苦的事情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是。理由是: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问题二:作者认为人生最苦的事情是什么?(用原文的句子回答)理由是什么?生答: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负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理由是:因为那受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问题三:未尽的责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生答:答应人做一件事情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
18、有还受到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另一生答: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得罪人未赔礼。 问题四:作者认为人生什么事情最乐?负责任与尽责任感觉有何不同?生答: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负责任的感觉:有如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不过了。尽责任的感觉: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轻松愉快。 设计这一步的目的是,通过学生找,从而理解、熟悉课文,掌握课文的基础知识。 第四步,安排学生议。设计了三个问题。问题一:作者是怎样论述苦乐与责任的关系?结论如何?生答: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另一生答: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苦不堪言。还有一学生回答: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19、。 问题二:当责任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这个问题,小组进行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们要勇于承担责任,在家里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班长说:“我身为一班之长,我要敢于管理班级,把班级管好是我最大的责任。”另外一位同学说,我们要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对社会对国家尽责任。我对这位学生投以赞许的目光。此时教室掌声不断。是啊!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我们要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尽责任。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更稳定的发展,国家更加繁荣昌盛,祖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问题三:谈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有着怎样的责任?一生答:遵守学校纪律。另一生答:好好学习,报答父母。最后我总结:我们
20、每一个人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人。当前我们应该把知识学好,将来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议”这一步,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想法,观点讲述出来。无形中学生已经懂得怎样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渗透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第五步“谈”。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收集有关的名言名句。学生把有关的名言名句板演到黑板。我选取了两个比较经典的进行评析。第一个是“一切在于人,一切为了人。高尔基人”,第二个是“天才如果袖手旁观,即使他优美出众,也仍是畸形的天才。没有爱的天才是种怪物。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论”。 第二个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收获?生答:我懂得了
21、学习的重要性。另一生答:我知道如何方能得到快乐。再一生答:我知道乐是苦中来。又一生回答:我最大的收获是如何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公民。谈的目的是让学生拓展思维,知识迁移,从而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热情高,敢想、敢说。能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步骤分为练、讲、找、议、谈五步,每一步都精心设计了不同的问题,使学生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锻炼。通过议,把责任上升到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渗透了思想教育。教育学生要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责任的公民。不足之处有两点:一是学生
22、讨论不够热烈。也许是刚推行杜郎口模式,学生基础又比较薄弱的原因。二是在思想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对于社会责任这个问题只是两句话带过。其实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重点问题。很多人就是因为缺乏社会责任感,走上了犯罪道路 最苦与最乐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著名作家梁启超写的最苦与最乐一文后,心情感到十分的不好,因为我没有尽到自己该尽到的责任,所以我的心情总是不好,开始我也不知道我的心情为什么不好,后来读了这遍文章后,才深受启发。 文中有几句话这样写的: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尽得大的责任,就得
23、大的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的快乐,这几句话看起来朴素,却蕴含着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尽到责任,不要辜负就行,不管做得好不好还是不好,只要不辜负它就可以了,这样你就是尽得最大的责任了。 读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了伟大的发明家居里夫人,她把她要验究制做的东西,都是当做在为国家尽责任,在为自己尽责任,也在为时间尽责任,不辜负她的责任,不辜负她应尽的责任,居里夫人曾说这样一句话,她说“人要有毅力,否则将一事无成。”还有伟大发明家达尔文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全部精力和集中的注意力。”还有爱迪生、爱因斯坦等等这难到不是科学家们在尽责任吗?科学家们的这种精神难道不是尽责任认
24、准的目标吗?这表现了他们对责任都是无微不致的精神。 从古至今,哪一位科学家名人不是靠尽责任那种可贵的精神获取成功的?张海迪下肢瘫痪后,没有自暴自弃,而克服种种困难,最终获取成功;爱迪生只上过三个月学,一生却发明了一千多种东西。 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有毅力的人和集中注意力的人,我觉不会推掉责任,我应该时时尽责,时时快乐。一日应尽一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痛往坟墓里去,所以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做一个爱尽责任的青少年。 第二篇: 作者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的确,人的一生中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肩负的未来的责任。谁也无法预测你的
25、未来会是怎样,是苦还是乐,是喜还是忧?只能如作者梁启超所说:“自然是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一个人在世间活一天,便有一天须做的事,一天须尽的责任。如果有一天须做的事没有做完,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那么到夜深人静时便是你应付的苦痛日子。 其实,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并没有苦日子。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但这些绝对算不上“最苦”。人生中最苦的事就是应尽的责任没有尽,那时,你会受到良心的责备,会体会到人们常说的“苦”。实际上,这所谓的“苦”是你自己找来的。正如作者说:“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说起“快乐”,我不禁想起了一个寻找快乐的事实。一群年轻人到处找快乐,
26、到老师苏格拉底处请教,问他快乐在哪里。苏格拉底让他们先造一条船,等过了四十九天后,船造好了,年轻人和苏格拉底都坐在船上,边欣赏边唱歌。这时,苏格拉底问年轻人,他们快不快乐,他们都回答快乐。 其实,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当我们全身心投入的为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顾及其它的时候,快乐就突然来访。只要我们做了应该做的事,尽了应尽的责任,你就会拥有属于你的快乐。这快乐也是对你辛苦劳作的最好的回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最苦与最乐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空城计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空城计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及空城计得以成功的原因,让学生感受到故事本身的魅力,从而激
27、发他们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 分析计策成功施展的原因,理解展示人物之间较量的作用。 教学思路: 通过阅读-复述-练习-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读、思、说、做的能力,在动脑、动口、动手的乐趣中感受名著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教学步骤: 一、复述故事 昨天我们已经把空城计这个故事的情节脉络理清了,也布置大家课后反复朗读,体味故事悬念迭出、扣人心弦的特色,现在就请一位同学给我们再来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二、分析人物形象 我们非常明确,故事的主人公是孔明、司马懿 1、孔明 师:这里有一张图片,大家肯定一眼就能看出他是孔明,因为他有他的衣着、动作、神态 特
28、征,根据课文中描述的应该是“披鹤氅,戴纶巾”,“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 很好,大家都注意到孔明这时候是“笑容可掬”,是不是他在施展空城计的时候一直保持这种神态的呢?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课文里描写他的几次“笑”吗?你觉得这几种笑态有何不同?你能揣摩他脸上挂着笑,可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吗?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分析: “笑容可掬”“抚掌而笑”“拍手大笑” “笑容可掬”是孔明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表现。即使神机妙算,他这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吃不准,他可能在寻思:“你会上我的当吗?” “抚掌而笑”是他觉得如释重负,或许正在庆幸:“你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则是他发自内心的对司马懿的
29、自豪的嘲笑,“哈哈,到底还是我略胜一筹啊!你真是太傻了呀!” 问:通过这三笑,我们再来联系整个故事,孔明是个怎样的人?说的时候应该结合课文,做到有理有据。 答:足智多谋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城门的“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 处乱不惊、临危不惧在司马懿兵临西城,众官“尽皆失色”的情况下,孔明却依然在司马懿的大军面前镇定自若,“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 神机妙算料定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一切在他的掌握之中,借司马懿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成功施展。 2
30、、司马懿 问:司马懿呢?其实,在空城计之前,孔明与司马懿不止产生过一次交锋,我让同学们回去阅读三国演义第95回,了解空城计故事背景。现在我们就请一位同学来说说这个事情。 分析:其实就在“空城计”之前,孔明刚刚误用马谡,失了街亭、柳城。故事是这样的:魏主曹丕新亡,十五岁的曹睿即位。孔明欲借此机会伐魏。参军马谡献反间计,令曹睿将司马懿削职还乡。孔明闻此消息大喜,即率三十万大军伐魏,一路上斩将略地,势不可挡。曹睿闻之大惊,只得重新起用司马懿。此时魏将孟达欲谋反,遣人密报孔明,表示愿里应外合,但不慎走漏风声被司马懿部下所杀。司马懿猜透了孔明的战略意图,不与蜀军正面交锋,却去断蜀军的粮道,夺取街亭、柳城
31、,后又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才有课文中的这一出好戏。 可见,司马懿本身并非平庸之辈,他也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大将之才,只不过他疑心病重(“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认为孔明想暗算他);刚愎自用(骄傲自负,不听司马昭的劝告,还骂儿子“汝辈岂知”结果被孔明空城计吓退。) 3、小结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在这一故事中,罗贯中成功地塑造了孔明这一形象,从正面着重刻画了他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那么写司马懿有什么作用呢?写他老谋深算也好,狡诈多端也罢,最终还是败给了孔明,就能更加突出孔明的足智多谋,计高一筹,这就是在刻画人物时经常用到的侧面描写的“衬托”手法。 三、分析“空城计”施展成
32、功的原因 问:刚才我们分析了两个人物形象,老师现在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答。司马懿既然是以个老谋深算之人,那他为什么会中了孔明的计?或者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此次带兵而来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司马昭,孔明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分析: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因为孔明深深了解司马懿,知道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有限,他只知道孔明平生不曾弄险,自以为深深了解孔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另外,孔明知道司马懿刚愎自用,必然不会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在关键时刻,孔明敢于“弄险”,并且一举成功。 红楼梦有诗云“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空城计”正是应证了这种有趣的现象。三
33、十六计是这么解释空城计的:“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空城计是三十六计之败战计之一,连孔明都承认此乃“不得已而用之”,属无奈之举,然而最终得以成功施展,除了孔明的胆量和气魄,也在于计策本身的“奇”字之上。 四、欣赏合作小组改编的课本剧 五、欣赏京剧空城计片段,替司马懿写一段唱词回应孔明。(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诸葛亮还有什么光辉战绩 2、每课一练 3、预习新课 空城计复习资料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 、情节 、环境。阅读小说可以从故事情节入手,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然后通过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题;此外,还要注意 环境描写对人物情节的作用。 1、与三国演义
34、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的其他三部为: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 2、文中第一段从哪两个方面突出形式危急,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方兵力突出形式危急;以众官的惊慌衬托孔明的处惊不变。 3、“懿笑而不信”,司马懿为什么“笑”? 是一种怀疑继而轻蔑的笑,他不相信诸葛亮会冒这么大的险。 4、说说司马懿心理变化的过程。 由笑到疑到撤兵 5、司马懿退兵的理由是什么?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6、诸葛亮之所以敢使空城计,是因为 。 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7、诸葛亮为什么不弃城逃走? 吾兵止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8、
35、诸葛亮最后说“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他为什么不退? 因为他做事一向谨慎。 9、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适当的词语形容这三次笑。 第一次笑 :“笑容可掬”,这是镇定自若的笑。 第二次笑:“抚掌而笑”,是脱险之后的欢笑。 第三次笑:“拍手大笑”,是成功之后的自豪大笑。 空城计教学反思 (一)通过审题质疑,理清文章内容。 从审题质疑出发,抓住课文脉络,诸葛亮为什么要摆空城计,怎样摆空城计和空城计成功的原因。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内容学生基本能读懂,但真正能理解诸葛亮摆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并不容易。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学习重点段落,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思
36、维。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空城计成功的原因,我截取了电影中与文章内容吻合的片断,意在让学生能通过直观的形象情境,让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和角色之中,理解课文内容。 (三)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恰当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提示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学习为什么摆空城计时,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蜂拥而上”“脸色发白”并展开想象说话。学习怎样摆空城计时,用小标题概括并复述课文。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语言过于单一,教师的评价语言不仅是一种智慧,一项技能,更是一门艺术,多思、多学、多练就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愈来愈精彩。电影片段的运用流于形式,还未落到实处,可让学生带着要
37、求观看效果更佳 七年级下册语文空城计教案 【推荐二:七年级下册语文饮酒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饮酒教案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
38、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 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 然景物
39、,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 (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40、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
41、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
42、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