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docx

上传人:嘀嘀 文档编号:18492251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晏子使楚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

2、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补充解释 习辞:善于辞令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 以:用 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何坐:犯什么罪 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实:果实 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边的臣子们 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 一词多义:之、

3、使 古今异义词:何坐 坐盗 避席 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的原因) 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参考译文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

4、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2、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明确: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

5、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本文而得到的启示。 3、分角色朗读。 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I(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4、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由晏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 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6、跃然纸上。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的、国的形象与尊严 晏子使楚原文及注释、翻译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王。王曰:“缚者曷(h)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注释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和外交家。 习辞:善于辞令,很会说话。 何以也:用什么方法呢? 楚王闻之,之:代词:这个消息。 吾欲辱之,之,代词:指晏子。

8、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时。 为:于。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傧者:傧,音宾。傧者,就是专门办理迎接招待宾客的人。 临淄:淄,音资。临淄,地名,古代齐国的都城,在现今山东省。 闾:音驴,古代的社会组织单位,二十五户人家编为一闾。三百闾,表示人口众多。 袂:音媚,就是衣袖。 踵:音种,就是人的脚后跟。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才。 谓左右曰 谓曰:对说 吏二缚一

9、人诣王 缚:捆绑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 习辞者 习:熟练 辞:言辞 今方来 方:将要 婴闻之,之:代词:这样的事 何坐 坐:犯罪 6、坐盗 盗:偷窃 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曷通何,什么 2、人非所与熙也 熙通嬉,开玩笑 “淮南”是指:淮河以南,喻体就是“齐国” 古今异义词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古义:它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 2、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侍 今义:左右表方位 3、反取病焉,病,古义;辱 今义;疾病 译文 :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

10、。”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

11、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

12、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 人物形象 晏子:机智善辩,沉着冷静,不卑不亢,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善于外交,维护自己国家的尊严,聪明机智。不辱使命。 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傲慢无礼,想侮辱齐国,大度,知错能改。高傲自大 晏子使楚教学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距离我们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令我们赏心悦耳。 本文主要记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一次又一次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聪明才智,针锋相对,一次又一次反驳了楚王,维护了国家尊严的事。故事盛赞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高超的

13、语言艺术和智慧。 课文人物对话比较多,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中让学生仅仅阅读文本、理解文本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融进文本、内化文本。因此,语言实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显得至关重要。一方面,我在课堂上创设了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选择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过把记者瘾”,先让学生尝试用晏子的思辩方法和语言技巧反驳楚王,然后让学生作为随行小记者采访晏子和楚王,主动参与到语言的实践中来;另一方面,充分的调动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建构、主动创造的激情,通过晏子模仿秀,揣摩人物的心理,模仿人物的语气,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进一步促进文本语言的内化。 反思这节精品课,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14、 : 一、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课内的采访表演和课外的课本剧表演,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此时课堂上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教学中体现双向互动性。授课中,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让学生“商量一下”“小组交流” “讨论探究”等,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把交流深入,表达出自己

15、的意见。这样真真切切把口语交际落实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二、领悟到了晏子语言的巧妙机智 课堂上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课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晏子反驳楚王巧妙语言,学生理解了晏子的话的意思后,我又提出问题:如果是你,当时你会用什么话来回答楚王?比较一下,你的回答和晏子的回答,哪一种好?为什么?借机引出背景介绍。晏子出使楚国的目的是什么?再追问:你理解晏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了吗?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说会伤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会杀了他

16、,也决不会和齐国联盟。而这样说让人感到晏子很有礼貌。晏子委婉的语言,既不伤楚王的尊严,而且也让楚王感到他的厉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协,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着学生的话,说:“晏子的语言就巧妙在这儿。有时委婉含蓄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懂得了:礼貌、委婉的语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这样的语言才叫真正的语言艺术。 三、选好文章切入点,理解“尊重”的内涵 第二课时的开始我就直奔主题:晏子使楚的结果是什么?学生立刻找到答案: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抓住课文结尾的一句话:“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进行提问: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多数学生回答“口才”)我又巧妙引导孩子

17、作深入思考:仅凭口才就能赢得别人的尊重了吗?不,是智慧。那么,晏子的智慧从那体现出来的?抓住了“看了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三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词大做文章,在大量补充阅读的基础上,渐渐突出了晏子的冷静,勇气,智慧,风度。到这里,孩子们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内涵。 这一环节,我用狼和小羊这篇学生都熟悉的童话比较,说明:只有有理有节,不卑不亢是不够的,其结果会和可怜的小羊一样;晏子出使楚国成功,赢得楚王的尊重,不单单是他本身有实力,还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 四、抓住契机,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积累,提升学生的思维。 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

18、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因为,语言材料积累的多寡,是语文素养高下的重要指标。 我在课堂上巧妙地让学生进行了积累,当欣赏到第二个故事时,我告诉大家,晏子的话中可以总结出三个成语:“挥汗成雨,摩肩接踵,张袂成阴。并及时对学生说:“把这三个成语赶紧写下来,看谁一边写一边记在心里。(待学生写完。)我问三个成语都形容人多,但哪一个成语的意思现在已发生变化了?学生说:“挥汗如雨”。当欣赏到第三个故事时,我说:其实晏子的这段话在原文中就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然后告诉学生这是句典故,快快背记下来,看看谁将来也能用上这句话。”当我让学生送楚王几句歇后语的时候,学生用

19、上了当天积累板上积累的三则歇后语: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然后我不失时机的说:“其实你们的积累呀,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了。”激励学生重视平时的语言积累。 在学生评价晏子凭借智慧和实力赢得尊严之后,我又抛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观点:一个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国家的智慧,一次外交胜利并不能获得国家永久的尊严。“晏子使楚”与国家真正的尊严无关。”前后桌互相讨论后发表观点,可赞同,可反对,或赞同某一句,不同意某一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求异思维再度被激起,这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争辩如泉水涌动,争辩声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课堂上熠熠闪烁。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独立的思考习惯、独立

20、的价值立场,不再是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复制品,而将是自主、开放的思想者。 五、课后拓展延伸,跳出文本,超越课堂 本课我设计了四个开放式作业:1.给齐王发一条短消息,用简短的几句话夸夸我们的齐国大夫晏子。最后写上“小记者某某报道”。 2、 分三组分别表演,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准备拍摄三集电视连续剧)并给出每集电视片片名。片名应该是开放的。 3.收集晏子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古代外交家机智善辩的故事,语文课上讲给同学、老师听。 4. 如果你对晏子这个历史人物很感兴趣,老师推荐给你们一本书晏子春秋,你们会对晏子有更深的了解。 以此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提高练笔能力和表演能力。 反思这节课,不足之

21、处是:我虽然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活动的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拓展学生的思维,把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但是老师的“导”多了点,虽然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活动很多,但学生主动提问,进行质疑,发表见解的机会少了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八年级上册语文泊秦淮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泊秦淮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22、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杜牧)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

23、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呀?(五言绝句)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

24、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 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

25、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

26、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板书: 借题发挥 商女 豪门贵族 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五、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六、积累: 1、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 翻译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_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

27、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简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

28、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

29、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泊秦淮诗歌鉴赏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过城中流入长江,两岸酒家林立,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场所。唐王朝的都城虽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两岸的景象却一如既往。 有人说作诗“发句好尤难得”(严羽沧浪诗话)。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

30、,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现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象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这就犹如

31、“烟笼寒水月笼沙”),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是侍候他

32、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声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

33、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泊秦淮课文说明 南京是六朝古都,自南朝时渐渐养成奢靡之风,而秦淮一带又是南京城里最为有名的声色犬马之地。诗人夜泊秦淮河,借写眼前景,而抒现实忧,写出了这首成为千古绝唱的七言绝句。 “烟笼寒水月笼沙”,写迷蒙的月色和轻烟笼罩着寒水和岸沙。这是秦淮河美丽的夜景,着墨不多而风情毕现,意境非常淡雅。连用两个“笼”字,用字妥帖而有韵味。烟、寒水、月、沙,都是最能反应秦淮河风貌的特有景致。“

34、夜泊秦淮近酒家”,点名“夜泊”,交待写诗的时间、地点;以“近酒家”三字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两句是全诗意旨所在。“后庭花”作为亡国之音历代是忌讳唱的,但在秦淮河美好的夜色里,“不知亡国恨” 的歌女偏偏唱这不祥之音。诗人在此用了曲笔。试想一下,歌女所唱还不是为了取悦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吗?可见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这帮听歌的家伙。“不知”二字,凸现出诗人的感慨之深;一个“犹”字凸现出诗人的忧愤之切。在杜牧看来,晚唐政局已经危机四伏,达官贵人不以国事为重,仍然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今日听亡国之音取乐,明日有可能就要上演亡国的悲剧了。 这首诗一直被看着杜牧七绝的

35、代表作,情景交融,含蓄蕴藉,极具神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推荐二:七年级下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幼时记趣教案 教学目的: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

36、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 明察秋毫 故 和 拟 强 怡然称快 其 必 之 则 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

37、于)空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 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 其 神游 庞然大物 方 之 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 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 (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

38、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 项为之强 藐小 怡然称快 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 和拟作群鹤舞空 徐喷以烟 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2、导入:昨天我们通过仔细的阅读课文,基本上读懂了文章的大意,今天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了解一下作者童年生活中有什么样的“物外之趣”,“趣”又因何而来。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

39、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2)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3)根据课文所叙,你能说一说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吗?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幼时记趣原文和译文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

40、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

41、细心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低洼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凝神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42、以为:把当做。邱:同“丘”,土山。壑:山沟。神:想象。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我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打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庞然大物,像搬开大山撞倒大树一样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

43、别院。 我当时年龄正小,正在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等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用鞭子打了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 选自: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我是今年新走上工作岗位的一名新教师,面对的也是刚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初中的新学生,因而目前总体来说应该处于一个初步学习阶段。无论对我而言,还是对学生而言,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都可谓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幼时记趣作为初中阶段孩子

44、们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是也是存在一系列问题的。具体反思如下: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当然,在第一单元中也有文言体的短文寓言二则,但篇幅较短,内容也较为浅显,因而我把它视为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开幕式”。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课文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唱歌曲童年,然后和他们交流了各自的童年趣事,通过师生互动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古人的童年,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趣事,不过,他用的是文言文来写的,需要我们来挑战一下。”随后我让学生们在疏通文章(即常规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翻译,让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