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八年级上册语文《劳山道士》教案.docx

上传人:嘀嘀 文档编号:18492245 上传时间:2023-03-1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6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劳山道士》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劳山道士》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劳山道士》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八年级上册语文劳山道士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劳山道士教案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 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3. 注意文中“乃”“其”“尔”等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及一些词类的活用。 重点难点: 本文叙事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既使情节曲折离奇又喻教于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尽量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讲述此故事。 二、导入课文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三、简介

2、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

3、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正课 1. 检查预习 请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 朗读课文,试翻译。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词类活用: 请师之 月光辉室 诸门人环听奔走 “乃”字的用法: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乃以著掷月中 “而”的用法: 蓦然而踣 不过早樵而暮归 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3. 提问: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这则故事的呢?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开端(第一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二四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第五自然段):

4、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4.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 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 可)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400500字的议论文 劳山道士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蒲松龄,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书房

5、的名字,“志异”指记载的全是奇闻异事)。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朕,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二、字音字形 邑(y) 行(hn)七 笈(j) 观(un)字 蒲(p)团 稽(q)首 薄(b)暮 采樵(qio) 重(chn)茧 分赉(li) 遍给(j) 盎(n)盂(y) 釂(jio) 樽(zn) 挹(y)注 箸(zh) 霓裳(n chn) 饯(jin) 毕见(xin)(“现”:显现) 杳(yo) 谙(n) 逡(qn)巡 自诩(x) 踣(b) 揶揄(y y)(嘲笑) 三、通假字 门人燃烛来 “然”通“燃” 点燃 须眉毕见 “见”通“现” 显现 四、古今异义 王果去墙数步 去

6、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惊顾之间 顾 古义:看,回头看 今义:照顾 王窃欣慕 窃 古义:偷偷地,暗中 今义:偷窃钱物 归宜洁持,否则不验 验 古义:灵验 今义:察看,查考 王效其作为 作为 古义:作法 今义:当作;做出成绩 我固谓不能作苦 固 古义:本来 今义:坚固,牢固 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不同 古义:不和大家一同 今义:有区别 弟子操作多日 操作 古义:操心劳作 今义: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技术要求进行活动 五、一词多义 移 三人移席(转移) 斧 授以斧(斧子) 移时,月渐暗(经历) 遂助资斧(旅费) 之 能之(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蒙赐月明之照(的,结构助词) 如影之在镜中(代词,代三

7、人) 何术之求(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谴之归(他,代王生) 妻揶揄之(他,代王生) 心奇之(代词,代以上所见) 其 其声清越,烈如萧管(代词,她的) 其饯我于月宫可乎(副词,表示希望) 而 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表并列) 叩而与语(表顺接) 而往复挹注(但是,表转接) 而还乎!而幽我(你,代词) 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表转折) 众诺而退(表修饰) 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但是,表转接) 乃 乃尔寂饮(却) 然 然不胜酒力(但是) 乃以箸掷月中(于是,就) 门人然烛来(通“燃”) 乃传以诀(就) 今果然(这样)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毕

8、歌毕(完) 此乃勇士头也(是,表判断) 须眉毕见(全) 乐 良宵胜乐(乐趣,名词) 薄暮毕集(全) 今宵最乐(快乐,形容词) 见 见一美人自光中出(看见) 须眉毕见(通“现”,显现) 五、 词性活用 月明辉室 辉:照耀(名词作动词) 光鉴毫芒 鉴:照(名词作动词) 请师之 师:拜为师(名词作动词) 月明之照 照:亮光(动词作名词) 心奇之 奇:以为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七、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王生劳山求道经历的叙述,塑造了一个妄想不学而成的投机取巧者的形象,揭露了这类人可笑可鄙的心理,说明了不经过一番勤学苦练是不可能学得真本领的道理 劳山道士知识精讲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邑(y) 笈(j)

9、蒲团(p) 稽首(q) 采樵(qio) 分赉(li) 盎(ng) 釂(jio) 樽(zn) 挹(y) 箸(zh) 霓裳(n chng) 饯(jin) 杳(yo) 揶揄(y y)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蒲松龄,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生于一_年,卒于公元一七一五年。早岁有文名,屡试不第,七十一岁始成贡生。中年时期,曾随孙蕙在宝应作幕宾数年,后居乡以授徒自给。工于诗文,善制俚曲。曾以二十年左右时间,写成小说集聊斋志异。 2.作品简介 聊斋志异十六卷,凡四百余篇。托笔于虚幻想像,借谈狐说鬼以讽喻当时社会现实,影响很大。由于作者的思想局限,故小说中

10、常有陈腐的封建说教和因果报应等迷信色彩。此外还著有聊斋诗文集、日用俗字、农桑经、聊斋俚曲集等数种。 三、写作背景 蒲松龄生活的时代,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时代,清朝的思想统治空前严酷。作者由于科场失意,生活贫困,深知人民群众的疾苦。对科举制度的弊端、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较深的体察,激发了他愤世嫉俗的感情,积20年时间写成聊斋志异,寄托孤愤,借以抨击和讽刺当时社会中的种种黑暗现象,曲折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理想和愿望。 四、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本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邑有王生负笈往游),写有一姓王的书生年纪轻轻就爱慕道术。介绍了故事的起因。因为这书生乃官宦世家后代,整日想入非非,成神

11、成道,所以一听说崂山有道,才马上去游历。这一层隐含着当时官场的腐败,人们迷信的思想成风,也说明当时社会一些人颓废萎靡的心态。 第二层(登一顶遂留观中),写姓王的书生从见师到拜师,直至被留观中的过程。这一层通过简单的景物描写,人物神情仪态的描写,以及语言对话描写等方式,写出了道士们超凡脱俗的生活,和王生急迫要求留在观中的决心。道士讲的富有玄机的道理和仪态清爽高迈的神情,以及众多门人,全部都引诱着王生。这一层写王生初进观门。 本层主要写王生本是一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文弱书生,怎能忍受这般非人的磨难呢?遂起回家的念头。这就为本文最后道出王生真正想成仙成道的原因埋下了伏笔。(他成仙成道的心术不正。)

12、 本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这一层是总述,傍晚有客人来和师傅饮酒。 第二层(日已暮如影之在镜中),本层着重写师傅与客人的仙道之术,以及众人们尽情享乐的情景。从另一面我们也看到了当时的社会状态,人们存在着的消极颓废,很少关心社会现实的心理。 第三层(移时归念遂息),写客去,众人饮足回去歇息的情况。由于王生看到了师傅的仙道,遂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本段是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的。 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又一月”“明早当遣汝行”),写王生不堪其苦,向师傅辞行。王生本是一个纨绔子弟,哪能受得了这般苦楚呢?事情是明显摆在面前的,师傅自然是“笑”而遣行。 第二层(“王

13、曰”“道士笑而允之”),写王生请求师傅传一小术,师傅答应了。王生此行目的并未达到,当然不死心,于是临走请求师傅授术,也不负此来也。师傅同样是“笑”而允之。 第三层(“乃传以诀”“遣之归”),师傅传授王生入壁术,但告诫他:“归宜洁持,否则不验。”心不正,术就不灵。这一层为下文王生心术不正的行为作了铺垫。 本层写王生由于心术不正,自食其果,被撞得是“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出尽了洋相。 五、文章结构 全文共五段,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一世家子弟王生听说求仙学道能使人得到好处,因此跑去崂山求道。 第二部分(第24段),写王生因吃不了苦,学不成道,求之一术也足矣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5段),

14、写王生因心术不正,自食其果。 六、写作特色 本文是一篇构思奇巧,意蕴深长的讽刺小说。小说中的王生一心追求享受,但却“不堪其苦”,不肯付出艰苦的劳动,结果是尽出洋相、自食其果。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人们,不可做心术不正的投机取巧者。 七、疑难字词 1.薄:迫近 例句:薄暮毕集。 2.杳:不见踪影 例句:则道士独坐而客杳矣。 3.虚:空 例句:虚若无物。 4.揶揄:嘲笑 例句:妻揶揄之。 八、多音多义字 九、形似字辨析 十、一词多义 十一、重点实词 1.堪:忍受 例句:不堪其苦。 2.鉴:镜子,这里当“照”讲 例句:光鉴毫芒。 3.盈:满 例句:初不盈尺。 4.谙:熟悉 例句:未请此苦。 5.顾:

15、看 例句:惊顾之间。 6.授:交给 例句:授以斧,使随众采樵。 7.故:本来 例句: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 十二、重点虚词 1.甚:非常地 例句:登一顶,有观宇,甚幽。 2.毕:全、都 例句:薄暮毕集。 3.俱:全都 例句:王俱与稽首。 4.俄顷:一会儿 例句:俄顷,月明辉室。 5.而:表连接 例句: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6.勿:不要 例句:勿误樵苏。 7.固:本来 例句:我固谓不能作苦。 十三、通假字 1.然:通“燃” 点燃 例句:门人然烛来。 2.见:通“现” 显现 例句:须眉毕见。 十四、古今异义 1.去:句中义:离开 今义:往 例句:王果去墙数步。 2.鉴:句中义:照 今义:镜子 例

16、句:光鉴毫芒。 3.顾:句中义:看 今义:照顾 例句:惊顾之间,已复为箸。 十五、词类活用 1.奇:对感到惊奇,形容词意动用法 例句:心奇之。 2.樵:打柴 名词作动词用 例句:勿误樵苏。 十六、特殊句式 1.何术之求?宾语前置,应为“求之何术?” 译为:(你)求取什么法术? 2.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判断句。 译为:本县有一位姓王的书生,在家行七,本来是世代做官人家的孩子。 3.弟子数百里受业仙师:省略句,应为“弟子(自)数百里(而)受业(于)仙师”。 译为:弟子从数百里远的地方来到这里向仙师从业学习。 十七、课后习题解答 (一)通过叙述,介绍人物的身世、身份,叙述事件的发生:“邑有王生,

17、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崂山多仙人,负笈往游。”展开故事情节。然后以王生的三次心理活动描写,使故事情节展开进而进入高潮。第一次:“过月余,手足重茧,阴有归志。”第二次:“王窃欣慕,归念遂息。”第三次:“心不能待。”写出了一个纨绔子弟的投机取巧的本质。另有第3、4段的语言、外貌、情景、对话等描写,也使小说的情节推波助澜,引人入胜。 (二)故事内容概括:王生一心追求求仙学道,追求享受,可又不肯为之付出艰苦劳动,结果尽出洋相。 小说通过王生的经历告诉人们,不可做心术不正的投机取巧者。 (三)1.授:交给 2.然:通“燃”,点燃 3.阅:经过、经历 樵:打柴 4.效:模仿 蓦然:突然 踣:跌倒 八年级

18、上册语文教案 【以下为精品推荐,可删改!】 【推荐一:八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风筝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德育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

19、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

20、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在温馨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风筝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设计(二) 家庭中充盈着浓浓的亲情,但有时也会出现令人难堪的冲突矛盾。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人冲突的深处往往包含着深刻的社会的和时代的内容,今天,让我们走进这风筝的世界来研究一番其中的是非曲直。 设计(三)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 设计(四) 多媒体显

21、示: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教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风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首散文诗。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

22、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20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

23、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及词义。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多媒体显示)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 可鄙 虐东 笑柄 瑟缩 点缀 宽恕 苦心孤诣 嫌恶 什物 (2)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 ju bi() dng yng() qio cu() jng hung() hung rn d w() (3)按要求写成语(或俗语)。 表达愉快心情的: 带苦字的成语,如

24、 (4)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三个词语造句(或写一段话)。 尘封肃杀傲然 3.学生带情感朗读课文。 四、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学生读课文,就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两个问题小组内部交流。 五、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对课文作圈点评注的学习方法,学生精读课文,质疑问难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圈点勾画。资料内容如下: 对课文作圈点勾画评注的学习可以分三个层次:一是疏通性的圈点勾画,目标是读通课文;二是思考性的圈点评注,目的在于提出质疑,引发思索;三是评论性的圈点评注,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启思维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参照平时通用的读书符号形成自己的圈点勾

25、画的符号系统,作为圈点勾画的符号,应简洁醒目,意义明确,使用时不应随意变动,以便于对文章的重读与复习。下面的符号系统是不少人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仅供参考。 (1) 表示描写得精彩或论述得好; (2) 表示作者的观点、看法; (3) 表示文章的要点或中心思想; (4) 打算摘录的内容; (5) 表示要着重理解的字、词、句; (6)?表示有疑问或暂时不理解之处; (7)?表示有疑惑需作认真思考之处; (8)表示否定; (9)!表示精辟、赞赏; (10)表示应注意的地方; (11)表示应熟记、背诵的地方; (12)表示要查考、注解的地方; (13)表示需疏通的生字和生词。 当然,还可以根据实际的

26、需要,临时设置一些符号。 2.指导学生对课文圈点勾画,把阅读中的感受、体会或疑问标记出来。 3.以小组为单位,各组汇集问题。教师将所有问题归类,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归类,或按局部到总体的方式归类,或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 4.按照问题所在的段落分组,可把问题分为4组,12段的疑问为一组,34段的疑问为一组,58段的疑问为一组,912段的疑问为一组。 5.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讨论,研究问题,教师巡视指导,然后抽两组向全班汇报,有不同意见,全体同学讨论解决,教师加以评述。 六、内容研讨 第一组问题。 1.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明确:根据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故乡的风

27、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

28、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第二组问题。 1.找出文章生动描写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相关的句子有:(1)他没有风筝,就眼巴巴呆看着人家的风筝在空中飘游而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2)他时而为人家的风筝突然跌落下来而惊呼;他时而又为人家的风筝因缠绕解开而高兴得跳跃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怪可怜的。放风筝,去春光明媚的野外活动活动,本是大有好处的,可是因为兄长不允许,只能呆看人家的风筝,他惊呼跳跃,天真活泼的儿童天性跃然纸上,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能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2.

29、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明确:描述略。 小兄弟喜欢风筝,在我看来却是笑柄,可鄙的;小兄弟偷做风筝,隐隐写出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上文写蟹风筝、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小兄弟做的却是蝴蝶风筝,可见他聪明伶俐,动手能力强。而我却犹如凶神恶煞,以破获秘密为满足,以摧毁小兄弟的心血为胜利,那傲然走出的步态神气活现,鲁迅是在自责当年扮演了冷酷无情的精神虐杀者的角色,言辞中流露了同情、后悔与自我谴责之意。 七、学生齐读前四段 八、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在研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综合评价和深层探讨;情境写作训练,选择

30、文中精美的句子进行仿写训练,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继续研讨第三、四组问题 第三组问题。 1.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 明确: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2.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明确: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认为是笑柄可鄙的;发现小兄弟偷做风筝,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3.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明确: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

31、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明确:我过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作为兄长,严格管束弟弟,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被落后的观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径实在是精神虐杀的行为,所以他设法补过,并不

32、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 第四组问题。 1.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明确: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2.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 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

33、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二、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在自由研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章作综合评价和深层探究 1.提问: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

34、浓的亲情的? 学生思考,回答。 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撕破、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深情: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小兄弟有出息,那气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2.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本文的主旨含蓄而深邃。本文选取的是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早已忘却的儿时琐事,但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

35、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之情体现的不仅是兄弟间真挚的亲情,还包含着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另外文章首尾两次描写的肃杀的冬景,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是当时黑暗社会现实的象征。空中浮动的风筝既是故乡春日的象征,更是美好的理想的象征。一篇短小的散文诗,作者将深厚的亲情与严肃的自我解剖精神融为一体,将自我批判与社会批判成功地加以结合,体现了含蓄而深沉的立意美。 三、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学习揣摩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在对比冲突中表现亲情(或友情)。依据提供的情景,选择一个话题,写一段话。 我是向来不爱 , 然而他最喜欢 , 。 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四、

36、课堂小结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地叙写了同胞兄弟之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与情怀。它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请同学们再次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教师播放风筝朗读磁带,配以山东潍坊风筝节的相关画面)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P116周粲满天的风筝,试与课文比较,说说它们所蕴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提示:鲁迅的风筝与周粲的满天的风筝,思想感情全然不同。风筝笼罩着深沉的悲哀,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后来懂了新道理,觉悟到这是精神的虐杀而心情沉重,想求补过而又不得,心情异常沉重。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是小时候跟二哥一起放风筝的快乐,写自己糊的

37、风筝放起来又满足又骄傲)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写作活动设计 本文在写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你发挥合理的想像,结合小兄弟的性格特点,续写一段小兄弟留在屋里的情景。70字左右。 2.说话训练 (1)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2)孩子和父母之间,因为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看法,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代沟。你和父母之间有过矛盾冲突吗?请选出一两件事谈一谈。 3.开放探究 阅读金子做成的儿子,完

38、成文后题目。 金子做成的儿子 20世纪20年代,父亲还是个毛头小伙子,他离开老家山东去寻找财富。1949年以后,他在韩国的釜山市定居下来。 因为父亲曾在上海的一家贸易行做过学徒,所以他在韩国也是靠这行起家。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父亲的生意兴旺起来,那时他的照片都是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而我小时候的玩具则是父亲收集的派克笔。 情况在我一岁的时候发生了变化,我被诊断为小儿麻痹症。父亲给了我最精心的照顾,我们的釜山邻居都惊讶于父亲怎么舍得花那么多钱给我治病,即使在多年以后,他们也仍叫我金子做成的儿子。同样,他们也惊讶于父亲的财产突然消失得那么快。 父亲的钱被骗光了 在我刚患病不久,一位远房亲戚主动帮我找

39、了几个医生,由此获得了父亲的信任。后来,他把父亲介绍给一些人,这些人说服父亲投资在釜山建一家旅游饭店,就在这个8层大楼还没有盖好之前,我父亲发现他已经掉入了一个陷阱-那些人席卷他的钱后逃之夭夭,饭店被迫停工。我父亲也被迫变卖大部分财产还债。 一个雨天的下午,父亲被迫出门卖我家的电话,那副样子,我一生难忘,那时父亲50岁。 父亲的生意垮了,他也不再是当地华人社团的领导,惟一令他安慰的是我们的房子保住了,全家人不至于流离失所。 好在,父亲凭他写的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得以养活全家。 我开始怀疑父亲 我上中学时开始对父亲很不满意。一天,一位朋友告诉我他父亲在遭受失败后又怎样东山再起的故事后,我对

40、父亲更是瞧不起,我在头脑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为什么父亲不能再重新开始?他那时才50岁,正应是一个男人的事业高峰期啊。 我开始觉得父亲每天白天忙于收集小钱,晚上用算盘一分分算帐的工作是多么的无聊,多么没前途,我怀疑父亲是不是因为懦弱,没有勇气重新再来。 我也不能忍受父亲对我的那些老式说教,他担心我将来在社会上无法容身,总是教育我要谨慎小心。我想他这种对生活的悲观态度,一定是受人欺骗所致,他的说教让我很不以为然。两次激烈争吵后,我与父亲陷入冷战状态,彼此不说话。 18岁后,我到台湾去上大学,从此一直愚蠢不孝,直到许多年后,我自己也经历了许多事情,才又同父亲联系。幸运的是,我终于和父亲恢复了关系,而

41、且就在那时,我意识到原来父亲一直都在等着我回去找他。 尽管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尽可能地写信或见面,父亲总是说话很少,但我们之间却似乎更了解了。 一天下午,父亲读完我的信后午睡,从此再也没有醒来,他走的时候很平静,79岁。 (选自现代文阅读,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_(请自填)年11月版,有删节)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釜山 沮丧 麻痹 膝盖 脸颊 (2)第一、二自然段写父亲以往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3)展开你的想像,描述一个雨天的下午,父亲被迫卖电话的样子。(突出难忘两字) (4)当我对父亲不理解,产生叛逆心理后,和父亲断绝了联系,为什么父亲一直都在等着我回去找他? (5)怎样理解标题我是金子做成的儿子? 参考答案: (1)fjbxji (2)说明父亲是一个经历了困苦贫穷之后才发达起来的人。为后文写父亲对世事的豁达作铺垫。 (3)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