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 必修五,第9课 说“木叶”,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州。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体诗写作。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了“盛唐气象”与“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他出版过 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作者视窗,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
2、者。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从这一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本文作者在“木叶”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写作背景,nio,xio,pin,rn,min,chn m
3、in,yn,bo,ln,jio,zhu,go,yn,zhn,dng,xs,ln,nng,gn,nng,gn,j,j,基础梳理字音识记,基础梳理 辨形组词,(1)偶然偶尔“偶然”强调意外,与“必然”相对;“偶尔”强调数量或次数少,与“经常”相对。他总是出外勤,偶尔回趟总部也呆不了多久。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的运用确乎并非偶然了。 (2)洗练凝练“洗练”指简洁,简练;“凝练”指紧凑简练。启功先生写的这幅字生动而凝练。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基础梳理近义词辨析,(1)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2)灼灼其华:形容花开灿烂如红霞,美丽动人的样子。(3)不落言筌:不在语言运
4、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只能用在“语言”方面)(4)得鱼忘筌:比喻事情成功以后就忘了本来依靠的东西。(不能写成“得鱼忘鉴”)(5)熟能生巧:形容非常熟练。(1)这一番话说得多么不落言筌,没有丝毫破绽。( )(2)如果你能够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那么你做起事来就熟能生巧了!()(3)直到今天,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光芒仍灼灼其华,烛照神州,激励着新一代青年。(),基础梳理词语解释,基础梳理 名句默写,1. ,洞庭波兮木叶下。2 ,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3 ,十年征戍忆辽阳。4 , 。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5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 。6. ,不尽长江滚滚来。,小组合作,1.大量引用古人诗句是
5、本文的显著特点,请分析一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用有三:一是做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审题】此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文章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举例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下颇受钟爱的形象。接着运用举例比较的方法,进一步说明诗人们通过“木叶”写出为人传诵的名句,而“树叶”很少被采用。 全文运用引文多达20处,从战国到宋代,或诗或词,无论是大诗人还是无名氏,旁征博引地论证古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因此,这些引文不仅论证了作者提出的观点,也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有文化内涵。,【答案】
6、,小组合作,2.请阅读课文4、5、6段,总结“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审题】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四段结尾写道:“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带着木字的这个更为普遍的性格”。,第6段开头写道:“木”不但让
7、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木”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答案】,小组合作,3.为什么“木”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有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人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答案】,【审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可根据第五段内容作答。,师生探究,1文章46这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第4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第
8、4段总结句);第5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第一个艺术特征的原因:读取语言的暗示性(第5段起首句);第6段阐述了“木叶”具有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气息。 (第5段末尾的过渡句以及第6段中“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的中心句),概括内容要点实质就是准确理解文章局部、整体的内容要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必须总览全文,把握整篇文章,而不可拘泥于某些词语,要善于找全文、全段的中心句、指示句、过渡句、起首句、总结句,把握全文脉络,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找准内容要点,不遗漏,也不把无关紧要的内容筛选进去。,【审题】此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答案】,师生
9、探究,2结合文章分析“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的区别。,【审题】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树“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木“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 ”,“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木”一般是在秋风落叶的情景中取得的鲜明的形象;“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树”与“叶”的形象是“十分一致的”,“树”具有繁茂的枝叶,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
10、秋的气息。”,“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毫无绵密之意。,“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
11、全是一片悲凉、凄清。,3.我国古代诗歌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审题】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文中 “树叶”和“木叶”的区别来作答。,我国古代诗歌中多用“木叶”而少用“树叶”,是因为:“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木叶”比“树叶”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树叶”就缺少这种艺术的暗示性。,【答案】,师生探究,请你以“经典”为主题,使用引用的手法写一篇短文,语言富有文化底蕴。(200字左右),信手翻开一本古典诗词,经典的力量无声地抓住人的心灵:岳飞的“八千里路云和月”是豪迈者的气魄;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自信者的不羁;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婉约者的柔情;欧阳修的“泪眼问花花不语”是相思者的哀怨经典,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声地流淌,用流行所无法企及的宁静的力量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用内在的魅力给予人们享受与思考。,写法迁移,创新设计 同步语文粤教版 必修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