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树松老师观点,2011,培训师要怎么做:更多的学,更少的教;更多的倾听,更少的结论;更多等待,更少急躁;板书更清晰,更少潦草;更多确认对方理解到的程度,更少快速填鸭推进。 IT 经理世界 - 创新十年之周伟焜:与总部沟通,最重要的有两件事。一是你要在他们心中建立起一个形象,你是怎样一个人。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在他们心中是一个最懂得中国市场的人;第二件事就是说到做到。 “父母停止成长的焦虑!” 永存说得好!孔子讲四种学习状态: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不要变成“困而不学” 型家长,做好学习型家长。有时候,孩子的命运就从我们的书房转弯。教育,从自己始。HR 的救赎(2012-01-
2、30 10:37:30) 转载 HR 的缩写,在英文中最被人熟悉的有两个意思,第一,表示人力资源 Human Resource;也表示救火栓 Fire Hydrant。我每次看到消防龙头, 总会想起人力资源工作者;每次我看到人力资源工作者忙得团团转,我就想起救火栓。人力资源工作者,承受了太大压力,HR 急需自救。“人力资源的人不干人事。”这是一些业务部门和技术部门对 HR 部门的调侃。人力资源工作者站在公司立场办事,难免为了公司争取利益,在其他部门人看来,就是侵犯了利益。如果人力资源工作者得到全公司员工的赞赏,那就麻烦了。拿公司的资源收买人心,相当不职业。有一位人力资源资深经理告诉我,有时候,
3、明明按照老板的意思去做,结果被其他部门投诉,老板也不管,只把压力传递下来。人力资源工作需要同时得到老板和同事的认同,但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如果无法同时得到民心和君心,请问您选择哪一个去得罪?如果老板骂你,就当自己爹妈在骂吧,人力资源没有当孙子,已经很不错了。很多时候,老板一有事情,就找HR,不找其他部门,好像人力资源是专业的救火队。这个现象至少说明两点,HR 是老板的“自己人”,只有 HR 能够帮助老板灭火。可能您会说,我靠专业说话,而不是靠站队说话。从我服务过的三个行业中,我看到许多的管理案例。在漫长的救火工作中,HR 备受煎熬。我深刻的体会是人力资源在目前中国的市场,尚不是一个专业。什么是专
4、业?专业就是你代言了自然规律,大家不得不按照你说的办。如果你代言的是自然规律,企业违反了就要吃亏,吃了几次亏,就认为你是专业的。然而目前的状况,人力资源无法做到这点。除了人力资源技术的进步不足,更深层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管理成果,无法在中国“管人”这一领域内规范操作。中国人管人,有自己一套。HR 不靠专业吃饭,如果又无法赢得其他部门经理的支持,就只能靠老板的恩宠活着。他们在企业的出路只有两条,UP 或者 OUT,要么上去,要么出去。我观察了很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他们选择了“上去”的道路,于是他们以和珅为榜样,成为老总的全才助理,熬了一辈子,最终可以上去,修成正果。我自己选择并体会到了“出去”
5、的全部过程。人力资源工作者出去后,分别去了咨询机构、培训公司、猎头公司,他们活得稍微轻松点,也告别了靠山,一辈子过着吉普赛人一样的生活。HR 工作者要救赎成功,选择了两条路之一后,还有一些方法。如果选择了和珅为标杆,要做到三点,一是彻底了解老板,二是让老板彻底了解自己,三是全心全意做幕后英雄。如果选择了吉普赛人的生活,也有三个门槛,分别是获取高学历、积累项目经验、保持高度的工作热情。其实,HR 还表示一个物体的缩写,就是“便携式雷达”Hand Radar。这一词汇好像是在提供一条救赎途径。雷达是用来侦察的,它提醒做人力资源的,要保持高度的内外警觉,随时侦查身边的情况,捕捉自我发展机会。端架子与
6、给面子(2012-01-30 19:21:19) 转载 可能是人的心理作怪,年底的季节性反思特别多。今年年底的反思是关于于讲师的价格为什么有的讲师值 1 万,有的值 2 万?后来我想明白了,因 为 他报 2 万,市场接受了,于是就值2 万。为 什么他不报 2 万?因为 他不相信自己值 2 万。有人喜欢端架子,是因为他端过架子,人家兜住了,给了面子,于是常常可以端架子。一个人喜欢端架子,人家不接受,以后就不敢端。一个讲师为什么值钱?为什么值这么多钱?都靠自己的实力,实力看不见,只能靠价格体现实力。老总和大家碰杯的时候,别人的杯子低下来,这时候老总最好不要放得更低,不然,人家怎么过?人人都给面子,
7、对你期望很高,你故意谦卑,你让人家怎么活?市场认可度到了一定的程度,还保持低价格,你让人家怎么想。市场不差钱,市场差的是好课程,好讲师。价廉物美的定位,贬低了客户的消费品味。因为涉及到利益,没有一个咨询公司会主动支持讲师提价格。但是讲师主动提高价格,对整个行业提升专业度有帮助,对咨询公司报更高的价格有帮助,对提升产品档次有帮助。讲师的价格是慢慢谈高的,在反思产品的同时,一定要自己主动提高价格。比如,一个咨询公司会这样问:请问老师您的价格是多少?1 万啊,哎呀,我们压力很大,您看是否能降低点?大家的生存空间都很有限,9 千怎么样?不行?9500 怎么样?这是正常的谈法,讲师一年一年谈下来,价格就
8、提高了。没有咨询公司会这样谈:您说 1 万啊,我觉得你这么优秀的讲师,报低了,我想给您 1 万5,您觉得怎么样?一定要给您 1 万 5,您别推辞了。有这么脑残的情景么?!所以说,价格是自己提的,面子是别人给的。不要期待别人主动提价格,要自己积极提价格;也不能自己给自己面子,那纯属自欺欺人。如果提了架子,市场给面子,那就提对了,如果提了价格,没有市场,自然会主动降低。在完善产品之后,讲师要主动提高价格,和咨询公司一起图谋更大的利益蛋糕。提价格体现讲师的本事,接不接受、如何获得更高的整体报价,那体现合作伙伴的本事。对于给面子自己的人,当给与回报,那就是刺激客户更多的订单、下一轮的价格保护、新客户的
9、牵线搭桥。下属吹号领导冲锋(2012-01-30 12:48:42) 转载 下属急匆匆来问:领导,这事情怎么 办?上司充满爱意地答:你等下,我晚上考 虑考虑。第二天。上司红肿着眼睛,到办公室见到轻松的下属。下属问:老大,有办法了没有?上司:我想了一晚上,有三个办 法可以解决,第一,如此如此;第二,那样那样;第三, 这般这般。下属:我觉得第二个方法好,那就 这么办吧。上司:好吧。见过这样的场景吗?在企业中,这样的场景不少见,一公司的老总称为“下属吹号,老总冲锋”,相当形象。这样的上司应该属于自虐,当领导当成这个样子,不憋屈死就会累死。下属今天敢让你做问答题,明天就敢跟你讨价还价,左右你的思想。家
10、庭有家庭的伦理,企业有企业的规矩。专业人员应该做到信息充分,善于给上司出选择题;上司不应该接问答题和是非题,应该做选择题,这是企业的规矩。对于上司而言,有他自己的上司,相对于他的上司而言,他又应该让上司做选择题。企业的规矩还包括,专业人员应该擅长和专注原因类问题,中层干部擅长决策问题,高层时刻生活在未来,考虑风险问题。看看颠倒的规矩是这样的:中层在调查原因,高层做决策,员工做什么?只能做未来问题,就是时刻在思考:我们这个行业,未来会如何发展呢?错位的企业分工,导致了管理体系的混乱,效率的低下。诸位想一想,为什么企业的规矩乱了?我判断,主要的原因是不成熟的管理者,带着幼稚的情绪去思考管理问题。比
11、如有的技术出身的管理者,由于以前偏好解决技术难题,难以割舍情节,所以对于原因问题非常有兴趣,不舍得让员工处理,自己爱冲锋。高层管理者,无法抗拒决策带来的简单权力快感,不能抽身出来,害怕孤独思考,因此对未来无法尽情畅想。而员工是最无辜的,既然没有人考虑未来,那我来吧,刚好每天琐碎的工作,“我们渴望宽大的舞台,更渴望自由的灵魂!”管理者对自己的要求,搞乱了企业的规矩,也影响了效率。我给中国移动的中层建议,做了领导的人,就要能狠心下来,安排工作,放弃同情心,变得坚强和果断。中层干部不是来做人的,得民心的,那时皇上的工作,你抢去做了,不一定得好处。下属一吹号,我们就要警惕,克制冲锋的冲动。李云龙的上司
12、告诉他,现在全国解放了,我们要用脑力,不要再靠体力了,经理人也一样。现在大家知道了开头的解决方案了吧?当下属出问答题和是非题的时候,请你坚决地说:你看呢?再谈问题意识(2012-01-30 12:47:35) 转载 自从客户提了“如何发现问题”之后,我一直睡不安稳。我买了大量 书籍,我上网 查阅,我向人请教,以解决这个难题。为什么有的人提不出问题?我记忆中,在初中数学课程上,我的老师就非常强调思考的作用,要求我们去发现问题。那时候,我发现不了问题,因为我对数学不感兴趣。回顾过去的求学岁月,我发现不了问题,是因为我对学习缺乏目标。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发现不了问题的人,是否跟他的兴趣有关呢?跟他的企
13、图心有关么?问题分析与解决教材上对“问题”下的定义是:“现状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我有自己的看法。什么叫做标准,会因为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而不同。我对问题的定义是: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异。标准和目标的不同之处,在于标准没有考虑价值观,而目标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问题的人,原因在于没有远大目标。提不出问题,就是没有远大目标的人;有目标的人,一定有问题提出,而且问题很多。这是答案之一。因此,要让员工发现问题,就是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标准,并让大家认同。理想情况是,让员工自己树立更高的标准,让提高标准成为公司的文化之一。人人追求完美,就能够树立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的人,是否跟他的方法有关呢?比如信息分析能力、
14、对比能力。这些能力当然影响到提出问题,而这一条的相关,与第一条比较而言,作用就微弱得多啊。(2007 年 8 月 1 日补充)今天偶然看到管理智慧周刊2004 年的一篇文章,作者为戴国良,其中提到问题发现能力的四个方面,让我豁然开朗,分享与大家。戴国良更将发现问题的能力提炼为四个原则,用 4P 来概括:目的(purpose )、立场(position)、时间( period)、空间(perspective),他认为,企业人用这四个 P,能够显著提升问题发生的能力。显然,我前些天琢磨的目的与该专家一致,而其他三点,是我没有深入考虑的。站在普通员工立场,可以认为企业没有问题,而换成企业当家者的立场
15、,企业到处都是问题。这条说的是,如果认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够完美了,试探性、更多地站在上司的立场,看待企业的流程,就会发现还有提升空间。同样的道理,站在企业未来的立场、站在其他部门的立场,不同高度不同格局,就能够发现更多的问题。说到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企业家希望员工更多的发现问题,实际上是期望员工能够提高工作标准、多承担企业责任、与企业更长久合作、部门之间彼此间更多的宽容协作。员工不能发现问题,原因是我们站在管理者的立场、站在企业未来而发现的一个“问题” 。我也有一个问题,我们的员工要这样做的话,他的动力在哪里?他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立场呢?员工不能发现问题,变成了我们管理和激励体系出了问
16、题,实际上是高层管理者感受到更多的压力的表现。好比是孩子有问题,父母首先要反省一样员工不能发现问题,说明管理者的管理方式首先要做出调整,可以是以正面奖励或者施加负面压力,以提高激励员工发现问题的动机。找出如金状态来(2012-01-30 12:46:08) 转载 看了这么多天球,看出点其他体会来了。抛开赛前的磨练,足球赛是典型的靠状态吃饭的活儿。多少优秀球队,输在无法出状态 ,多少 优秀的球员,倒在没状态。联系到培训课程,道理一样。 对讲师而言,“状态 ”如金。多好的老 师,都不能保 证次次成功,一不小心,就栽在状 态上了。 谁忽视状态, 谁就被状态惩罚。好状态怎么得来的?好状态本来都有,只是
17、喜欢躲藏起来,你一不注意,它就溜走了。它隐藏在身体的某个角落,潜伏在环境的某个区域,需要耐心寻找才能发现。想来想去,找状态好比寻宝,不找是出不来的。赛前找状态,是寻觅一种把握项目的感觉。找感觉是最难的,感觉之所以称为感觉,就是因为无法行为无法描述,没有形状,没有大小,没有色彩。我们无法对感觉进行固定程序的生产,也无法保存产量。有时候苦思冥想中,灵光乍现,在脑海中发现了感觉;有时候看东看西,靠一行文字体现抓住它的尾巴;有时候是感觉会躲在某个学员身上,一刹那就发现了。开头的感觉难找,依然要找,不找就没有。不能保证百分百成功,却可以有所改善。我自己体会到,寻找开场的感觉有两种方法。可以从上一次状态良
18、好的课程中追溯,看那次最好的感觉中,有什么可以借鉴的。为每一类学员建立一类状态档案,遇到相同的学员,相同的课题,就拿这个样本来比较,看有没有可能找到状态。可以从物和人两方面来寻找状态。有的人善于从物上找状态,还有的人善于从人身上找状态,我属于后一种。所谓物其实就是课程讲义本身,提前的调查、访问,能为课程设计提供感觉基础。课程设计非常有针对性,把握就大,感觉就好。而我属于对人的状态更敏感一些,希望提前见到学员,听其言、观其行,形成一个感性认识。见面后,再加短短几分钟的聊天去验证。我没有见到学员前,觉得很难找到感觉。所以我的感觉藏在学员身上。可以说,找到了开场的状态,课程成功了一半。开场前没有找到
19、,也未必就全盘皆输,还可以指望进行比赛过程中现场找到状态。赛中找状态,是寻找能破门得分的机会。是抓住亮点,争取要把听众耳油勾出来。如果个课程,在进行的过程中,无法得到大家的认可,无法令其眼神闪光,无法博得喝彩,那就没有破门无法得分。一旦有了几个进球,你看,状态就来了,课程的气氛就热烈了。破门得分的机会常见的有几种。假如建立了自己的素材仓库,自己最经典的素材可以破门得分。比如一个案例的剖析,一个游戏的演绎,一个观点的提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素材仓库,就依赖现场诊断的功夫了。对大家的即兴问题把握得当,能够当场演示解决技巧,也是破门得分机会。还有一个机会就是比客户更了解客户的问题,让大家很惊讶,也能破门
20、。如果没有破门,也不要泄气,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把这些作为经验贡献给赛后。赛后找状态,是寻找失败原因,积累经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做讲师的也要允许自己的失败,接受现实,迅速走出低谷。只要努力过,课程失败了,赛后不妨遗憾一下。最好把课程在脑海重演一遍,假设自己如何这般,如何那般,会有更好效果。寻找原因对当次课堂没有任何贡献,但对下一次寻找状态很有帮助。所以,我有一个习惯,喜欢向其他讲师说说自己失败的课程。多说自己愚蠢的错误,实际上是产生新创意的最好方法,可以集思广益,成长自己。这样可以有很多人帮助我出点子,改善课程,寻找状态。当然,说得好不如练得好,平时讲课如练声,常讲比不常讲要更有状态,大
21、家都知道,我就不赘述了。这样一归纳,写文章就是赛后寻找状态的方法了;持续写文章,就是保持状态的良方了。你不妨也试一试。原理让谁心发狂(2012-01-30 12:43:51) 转载 “访谈的时候效果很好,企 业培 训经理也认同,第二天上课人就只有一半了!”咨询公司的伙伴就最近一次项目,向我诉苦。“客户反馈是第一天的原理太多,重要性和概念太多了,气氛很沉闷。”以上我描述的场景,相信诸位都见过不少。培训中的原理太多,让人心发狂,原理二字引发三类人狂,三类人的狂共同导致了培训满意度的下降。培训课程中的原理最让听众抓狂。不管你问谁,听众都不喜欢听原理和理论。厌恶理论的原因是感觉枯燥,没有人情味,不实用
22、。站在旁观的立场看,天经地义:培训师是供应商,听众是顾客,顾客当然是对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懂的时候,出于自尊的归因,会认为是培训师讲得太烂。培训提纲的原理让培训经理发狂。看到一堆专业名词,不知道提纲里到底能提供什么成果,这让培训经理心里发怵。投资毕竟要回报,这个回报看也看不懂,摸也摸不到,心里没底。培训效果不好,责任在于培训经理,培训课程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其绩效和升迁。那么,是什么导致这么多的原理来到培训课堂?深入思考,狂的源头是培训师自己对原理的疯狂追随。讲师大多数是思考型,讲的培训课程越多,体会到其中的哲学成分越多,境界也更高一些。我们通常会这样来比较培训师的境界,第一层次是讲操作层面
23、的,其课程与一线人员服务多;更高一层是讲技巧的,培训师告诉听众,有一些规律是可以应对各种变化情景的,他们为中层服务更多;最高境界的是讲“道”的,是告诉听众原则、最抽象的哲学思想的,为高层服务。培训师热爱自己的行业,必然会不断进步,追求自己的价值体现,越高层,越高兴。这就导致培训师非常偏好对原理的思索,导致对原理的疯狂迷恋。如何解决这样的狂境?还是从培训师着手,要害简单之至:因“材”施教。传统的培训课程设计是 why-what-how,这是培训师的逻辑。培训师自己成长的过程不是这样,而是 how-what-why,最后体会到 why。所以培训师非常珍惜这个 why,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的宝贝,我把
24、最好的宝贝要交给我的客户,从心理上是善意的,但结果是糟糕的。这就是原理被培训师反复咀嚼的原因,是上到山顶上的爽,让善良的培训师们,总想把最好的风光告诉听众,而不是带着大家上山,让大家自己去感受。我们用老子的哲学可以缓解之:不要去过分干预事物的成长速度,而是去缓慢地帮助他们,助其自己体会成长的快感。现在颠倒过来,直接到 how,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然后使用一种迅速见效的方法,再请大家应用到案例。当听众有兴趣了,再到 what,最后大家温度比较到位时,再讲 why。第一个“材”是人类自然的学习心理。作为学习的主体,首先要对实用有兴趣,才会继续探索其中的全部内容,再升华到其中包含的哲学原理,原理放在
25、最后,效果截然不同。第二个材就是,不同层面的人,不同专业的人,对不同素材有兴趣。高层比较偏好哲学、道的内容,基层的就要好用的参考答案。如果对高层提供标准答案,就会挑战领导者的经验;如果对基层拼命讲哲学,不知道如何落地,就变成忽悠大家了。当然,舍弃辛辛苦苦思考的成果,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第三个“材”是,不同人看一个问题,站的立场是不一样的,利益关注点就不同。培训经理最担心培训搞砸了,所以其立场是投资者。学员最怕自己花了时间,却没有能用的东西,所以其立场是消费者。咨询公司担心双方不爽,所以其立场是中间人。培训师除了站在自己立场外,站在任何一个立场,都可以改善之,如果能同时兼顾三方立场,弱化思考狂的
26、立场,那就“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了。讲师和谁在拔河(2012-01-30 12:06:04) 转载 余世维讲过一个夸张的情景:说在西安讲课,企业老总命人提水桶在会场巡逻,看到 谁的手机响,就抓过来,扔水桶里。事实并非如此轻松。培训课程中,讲师希望把握听众的注意力,运用各种技巧提高互动,以保证课程效果。更惨烈的是,培训市场到了 2007 年,大部分的讲师在大部分课程现场,在与很多见不到面的人奋力拔河,以争夺学员的注意力,却屡遭挫折,痛不欲生。这些人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和讲师见面,但在课程现场,为讲师所痛恨。他们通过手机和手提电脑,攻占了听众的注意力,让讲师培训现场变成拔河比赛。这些人是:小说家、证券
27、商、新闻工作者、网络经营者、听众的亲朋好友。讲师在和小说家在拔河。在最近一次广东移动某地市的课程现场,我发现有两位自始自终带着手提工作的听众,不屈不饶地对着电脑。后来我在他们离座的时候,分别去看了看,一位在疯狂地回工作邮件,一位居然是两部小说同时打开,呈现阅读状态。不知道谁写的小说如此吸引人,让再努力的讲师都变得无聊。讲师在和券商拔河。2007 年的上半年,是讲师的黑色季节。股市的狂飚,将学员的注意力完全俘虏。平时上班都要炒股的,听课的时候当然无法割舍对股票的狂热关注,毕竟,这是现钱啊。于是,你看大家偷偷放在桌子底下的手机,你就恨得牙痒吧。讲师在和新闻工作者拔河。移动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也将千万
28、中国人彻底变成了机奴。除了工作关系,有的听众干脆告诉我,我无法离开手机,我可以不带老公出门,但没有手机,我无法安心。手机的信息中,越来越多的新闻工作者加入进来,抢夺课程的注意力。下课的时候,你可以就目前的社会动态,询问任何一个手机爱好者,他可以告诉你最新消息,比读报纸快得多。我想了一想,讲师的确在趣味性上,无法和记者抗衡,课程当然比不上新闻的刺激。讲师在和网站经营者在拔河。手机和电脑是讲师最常应用的两个通讯工具,最终打败讲师的也是这两样。尽管 TTT 的技巧中有多个针对手机和手提的技巧,我不得不承认,到了某些场合,是彻底投降的。在移动业务服务商的强势攻击下,手机变成了掌上电脑,而网络信息则象潮
29、水一般,无孔不入。讲师还会和听众的工作伙伴、亲朋好友在拔河。最让人同情的一次,是移动公司的管理干部课程上。我发现大家都很神经质地看放在右上角的手机,我好奇地问大家在等什么。答案是,公司规定,如果内部打谁的手机不能正常接通,就要扣绩效分数,狂晕兼无语。说回来,如果接听手机是为了无法转移的工作任务,是值得同情的,但你听到的是呵呵笑,嘻嘻的乐,这肯定不是和上司的交流吧。拔河的情形是多样化的。总的说来,培训量越大的、培训频率越高的、培训与工作结合过于紧密的、听众管理层次越低的、课程越有难度的,讲师越不能占上风。尽管如此,作为以培训为生的人,必须学会拔河,否则就会很快消失。如何增强拔河的技巧,有一些小的
30、招数,只能缓解状况,绝对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第一,更加深入地研究客户的需求,把握准确客户的真正问题。不要凭借需求调查,去盲目相信听众写出来的答案,很多时候是应付公司管理制度的。课程开始前,与每位学员快速沟通,可以得到真心的答案。培训如果只能满足工作需要,不能满足听众个人需求,那也是很难受欢迎的。培训的过度发展,让我重新认识“培训是为了学习”的观点,我们到底服务了什么需求,培训的价值是什么。培训只是工具,不是目的,培训这样的咨询服务,可以带来客户多方面的需求满足。知识是其一,而团队归属感、安全感、自我价值、工作利益、心情舒缓等都是可以通过培训得到的。说到培训满意度,请你警惕一种场景。有时候,满意度
31、、培训报告都做得非常漂亮,但花了公司的钱,满足的是个人的需求。说得极端点,讲师、学员、培训经理联合起来,把培训效果做得很高,却没有促进工作。你就很同情公司的老板通过培训满意度,把老板给耍了。其次,准备吸引力更高的素材,兴趣程度更高,与实际结合更紧。需要使用多种手段,更生动地呈现管理情景,以吸引大家的投入。视频是很好的手段,生动而信息丰富。培训助理作用很大,她们在培训中充当的是润滑剂,能有效地平衡学习和心情。好培训师太多,好助理太少了。除了预防讲师方面原因出现的拔河失败,也要针对实在无法预防的进行应急。比如对进场就带手提的,可以预知其预备状态很低下,根本没有准备全力投入。出现此类情况,需要事先互
32、相沟通,给足面子,还可以建议到后台就坐,不要干扰同桌,并对行为表现做好记录。预防这样的听众,以极低评估分影响培训效果,可以将此记录反馈给培训管理经理,预防事故。我有一次在广东地区做课程,集团客户部的兄弟,从头到尾使用手提,沟通无效。我抽空浏览他打开的文件,发现有股票、小说,可见并未准备好好听课,当即将情况与培训经理沟通,后来发现他果然对培训课程评估分不高,培训经理表示理解。不要以满意度为唯一评估标准,不要被金钱收买了激情。有的公司培训量很大,对培训疲软,这样的订单慎重接受,它往往需要你透支激情,而激情是宝贵的资源,可在更好的市场进行交易。还有的讲师认为,与听众的注意力拔河,就是要争取每场都要胜
33、利,结果变成气氛调动专家,却忽视了讲师的修炼。注意力不集中,有的时候是听众的问题,有的时候是小部分公司的问题,不是全部,可以平和地接受之。切不能以此为行业标杆,走上不归路。讲师单方面的调动气氛,无法改变听众的所有问题。因此,不必要耿耿于怀,做到良心过得去,就 OK 了。大圣人孔子讲课,都有宰予睡大觉,何况大家不过是商业讲师而已。对于学习欲望强烈的听众,则可以敞开胸怀,竭尽全力,倾其所有相送。子贡曾经问老师,乡人皆好之,何如?老师说,不可;又问,乡人皆恶之,何如?老师说,也不可。不如善者皆好之,不善者皆恶之。讲师拔河的重点,是在优秀的听众身上。我还建议在培训项目评估标上,增加一个条目,让学员对自
34、己的投入度进行评估。这样尤其对于无法投入的听众有作用,也有助于大家公平看待问题,增强讲师拔河的能力。学习的格局(2012-01-30 12:02:23) 转载 在凯里供电局分享优势思维的时候,我们探讨一个问题, 为 什么有才华的穷人遍地都是?这句话在“原因分析 ”模块提出来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探讨,事后,很多同事还来找我分享他们的经历。很多有才华的人是穷人,说明学习的格局与社会需求格局有出入。传统的教育认为,人应该学习三方面知识:学习才能、学习服从、学习情感,以上三者构成了人们的学习格局。才华的格局。学习技巧说的是拥有一门手艺,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员。中国是文学大国,以文为重,而擅长文的作品,
35、不能将情绪与思想区分来开,造成了传统教育中,中国人有才,并恃才傲物的特点。服从的格局,学习服从说的是,应该按照群体的人际秩序,遵从权威。忠诚与服从的关系。父权的影响,父亲是权威的象征,不信仰权威而遵从权威,叫做服从,而不叫做忠诚。情感的格局。学习情感说的是如何表达对他人的感觉,如何拉进彼此的距离。不擅于表达情感,隐藏自己的看法,需要别人去猜测,成本过高,与现代企业管理的效率要求冲突,所以造成了很多表达上的重复成本。1995 年,学者郑伯埙研究了华人企业家群体,提出“华人用人格局”。他发现,华人在管理下属的时候,对下属的采用三个格局八个分类,三格局分别是关系、忠诚、才能。关系说的是管理者与被管理
36、者之间存在的亲情、友情、师生情、爱情等情感纽带。忠诚说的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个体的忠心程度。才能说的是技术能力。八个类别依次为:A 亲/忠/才、B 亲/忠/ 庸、C 亲/ 逆/ 才、D 亲/逆/庸、E 疏/忠/才、F 疏/忠/庸、G 疏/逆/才、H 疏/ 逆/庸。他发现,尽管华人企业家会根据环境的需求,重用不同的人,大多数时候,这些企业领袖,最偏爱的还是“亲/忠/才”一类的人才。很显然,被管理者如果用“才”作为是首要任务来修炼自我,就会与实际发生错位,得不到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久而久之,会成为“庸/逆/疏”,逐渐沦落为边缘人员。有才华的穷人,指的是以上八类人中 C、G 两类。好一点的是 E,最好的
37、是 A。有才华,进入核心圈子的概率并不太高。回顾中国的历史,读书读得好的人,成就都差强人意。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基本是不太热心读书的。那个看着城楼下书生鱼贯而入考场的皇上,发出“天下英雄入我觳”的感慨,因为他认识到,读书不过是资源拥有者用人的一种选拔方式而已。企业人在学习的时候,为什么把学习技术放在第一位呢?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学习技巧更容易,效果也更可视;而学习忠诚度、建立情感关系不但难以下手,作用也需要长期显现。人们相信容易的事情,会形成规条,认为是真理。比如陷入“勤劳致富”、“快乐与成功对立”、“死于鲨鱼咬死的人多过死于飞机零件砸死的人”这些误区。而教育机构也由于技术更容易教导,而
38、大力宣传灌输,让学习技术成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很清晰地告诉学生,自然科学是如何如何的。他们可能自己也不理解,服从和忠诚的区别、表达情感的技巧。教师常常不知道如何教学生做人,因为他们自己也有很多困惑。中国人崇尚才能第一,并依次混淆了忠诚和服从的概念,导致了很多假忠诚。由于有才华可以倚仗,不必要思考如何忠诚合作,而现实中又不得不屈服于权威,因此在内心里有很大的冲突。服从而不是忠诚,导致了两者的心理冲突,形成了中国人好斗的特点。倚仗才能也导致了人们对于“关系”的复杂心理。没有学会表达情感,不认可现实的强者为王的规律,又不得不逢迎上级,拉关系就拉得很不情愿了。所以,大多数人最后,聚焦于学习才能,逃
39、避忠诚于关系的努力,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最后一败涂地。人们作对的不是某个上级,而是客观规律。第二个方面,是学习者缺乏其他两种知识的学习渠道,被迫以读书为职业。如果家庭贫穷,人们会把读书作为唯一通道,局限了读书者的思维。更多的人拥挤在才华的竞争,忽略了“忠诚”、“情感关系”带来的巨大收益,给企业带来了成本的支出。比如无法表达出对职业的忠诚,对上司的忠诚;无法正常处理个人情感,对上司的融洽,在工作中,助长了许多需要处理的负面情绪,生产力就被忽视了。如果不想成为有才华的穷人,企业人的学习格局要进行改变。接受事实,认可自然规律是行动的基础。把企业中的行为,看成是投资收益的关系,有助于企业人的情商发展。这
40、方面,中国历史提供了很多学习的素材,需要我们从正面来学习,而不需要用“厚黑”这样的阴暗词语。人是有情感的,中国人尤其重视情感,企业内部投资于情感,就像在营销领域投入客户关系一样重要,一样正常。忠诚格局、情感关系格局的学习来自家庭。如果不懂得与父母沟通,就难以与上司沟通。很多人发现,自己做了父母,突然就完全理解了父母。不妨更多地坐在上司的椅子上,换位思考其难处。主动了解上级是一种勇气,是成熟的表现。爱自己的上司,他们是衣食父母。和绅的故事也有一句话建议:把皇上当人看。把乾隆当作一个普通老人,而不要看成皇上,就知道人和人是可以互通情感的。上司不是被下属掠夺的,上司也不都是没有人性的。高雅的马屁(2
41、012-01-30 12:00:59) 转载 研修班课程完毕,供电局的同事送 给我一张全班签名的贺卡,对我的课程高度评价,这马屁让我觉得很虚荣。他们开玩笑问 我,如何拍 领导的马屁?如何拍马屁?按照优势思维的简化版技术,需要从马屁的目的和流程两方面解决。为什么要拍马屁?很多人认为,拍马屁是为了让领导很爽,然后获得领导的赏识,从而换来晋升的优势。在大多数人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马屁的表面现象,却看不到深层的心理原理;看到了拍的人的目的,没有看到被拍人的需求,所以马屁常无效。在国有企业工作很不简单,关系网复杂,人人都有两把刷子。中国人如此好斗、善斗,使得企业市场,同时成为人际战场,几多宦海浮沉,几多
42、慷慨激昂。看到马屁的行为,让我联想到到烧香拜佛的人,也有点感慨,如果花几柱香的钱,就能换来荣华富贵,平安吉祥,那恐怕佛祖也太不会做生意了。马屁的目的,是根据被拍的人的心理需求而推理出来的,而不是只考虑拍的人的意图。就好像丽江的杨旭光老师,他画画的目的是根据顾客的需求推出来的。顾客需求,就是交易行为的目的;顾客的深层心理需求,就是设计心理交易的最终目的。所以,马屁分有层次和类别,比较高雅的马屁,一般人看不出来是马屁,而且效果特别好,抓住了领导者的心理需求。如果说,领导要马屁,是为了受恭维,得到虚荣满足感,这就把领导看低了。这是领导对马屁的底层需求,或这说,这是基层领导的需求,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要
43、在企业交易中获得更多的成果,建议分析高层领导的需求,高层领导的高雅需求。高层高雅的领导,虚荣已经很多了。拍之前,需要深入思考,领导最担心的是什么?是害怕不知道下属在想什么,不知道下属如何看待自己,是害怕不能掌控下属。归根到底,领导最害怕的是不能实现领导价值,无法到达有效的领导。有效的掌控感,是领导对马屁的心理需求。如何让领导觉得自己掌控了全局?很简单,那就是,他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把握下属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下属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性格倾向、人际技能甚至下属的家族遗传。人们为什么信任对方?因为了解。所以,第一步骤的流程是,下属首先要让领导了解自己的优势。很多人有汇报的意识,善于表现自己的优势
44、,因此能够拍好马屁,领导也很欣赏。这样的人,领导知道他能干什么,一有了机会,就会让下属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但这类同志,还不是马屁高手,他只能让领导保持对其优势的了解,知道自己好到什么程度,获得“有才必用”的效果,而不能保证步步高升。我学习清朝的历史(我尤其觉得和珅是很高雅的马屁精),发现更厉害的拍手。拍马屁的流程还有一个,除了让领导了解自己好到什么程度,还要让领导知道自己坏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让领导彻底摸清自己的底细。这样,领导可以全面认识自己,而且能够让领导掌握自己的把柄,掌控感更加强烈,对于下属来说,就是把自己托付给领导了。这两个流程,做到让领导知道自己能好到什么程度,也能坏到什么程度,完成了
45、高雅马屁的全部过程。到这里,大家会看出,我说的马屁,实际上指在企业内部,上下级要更多的沟通了解,以减少内部心理交易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其实还有一个补充技巧,高雅的马屁精,都是很成熟的人,对自己和环境有相当清醒的认知。不愿意拍马屁的人,他们往往恃才傲物,觉得领导没什么能力,觉得自己更能干,不甘心居于下位,认为不需要领导的支持。这样的人,往往不信任、不仰慕、不服气自己的领导,对权威有防范心理,不能正确认知自己和权威的力量。这样的心理,出来混,是很辛苦的。如果下属心理上有抵触情绪,不想让领导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也拍不出高雅马屁来的。领导多么智慧啊,马屁见过千千万,一眼就能看出你的马屁是不自愿的,
46、相当别扭,不自然,也就不会接受了。所以,要拍出最雅的马屁,从理性地认识自己开始,从信任领导开始。交底是高雅的马屁,信仰领导是马屁的前提。】赶不上趟(2012-01-30 11:58:23) 转载 以前觉得自己穷,后来觉得富有了,再对比一下,发现周围的人更富有了,自己依然是很穷;以前觉得房子贵,心想以后有钱了就 买, 结果现在房子更贵了;以前一直无法抓住富有的机会,现在一样不知道什么赚钱,别人总是比我富得快,富得多。相对而言,我永远都没赶上趟。昨天老师是老师,今天也是,明天也永远是老师;富人过去是富人,今天也是,明天也永远是富人;领导过去是领导,现在见面,依然也是领导的关系。只要不出意外,初始的
47、格局总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有了什么样的过去,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为什么总赶不上趟呢?人云:凡人畏果,菩萨畏因。赶不上趟的时候,看上去是因为后天不够努力,其实真正的原因是开头就有差距,只不过是剪刀差而已,越来越大。我们看到的原始区别,只是这么多不同里面的一个片段。从长期看来,每一个片段都是赶不上的,越是开始觉得小的差距,到后来越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是一件烦恼的事情。如果从进步的角度思考,需要考虑如何赶上趟,以寻求积极的人生改变。我觉得可以从三种情况来分析和解决。很多时候,没必要改变格局,去赶上趟。老师就是老师,先进者就是先进者,如果这个系统是一直在前进,为什么要赶到前面呢?好比我们在一艘船上
48、,本身船速就很快,我们要是赶上趟,就掉海里了。所以最好的情景就是,多人的系统一起在前进,不必要赶到前面。这样的前进,总会达到自己的彼岸,实现初期的理想。彼德原理里面说了一个观点,人不要贸然进入不属于自己的层面。意思是,种类的不同,是可以变化的,层次的不同,是要发生巨变的,成本很高。有些格局,包括家庭序列、师生关系、朋友间的格局等关系到情感而非物质利益的情形,不必作为赶趟的目标。如果这方面赶不上趟,大可不必烦恼。其次,如果要赶上趟,就要从开头就着手,避免差距在刚开始就拉开。狭路相逢勇者胜,第一印象相当重要,是奠定格局的关键时刻。设立更优秀的远景,用高标准对峙,以强者行为要求自己,就能够变得强大。
49、当起跑慢了的时候,只能靠后天的努力,拼命往前赶了。没什么好说的,要花精力、讲究方法,大笔投入,积极追赶。开头说的案例,实际就是这样的情况。与环境比较,自己进步还是慢了,需要追求一个时期内的爆发性追赶。这方面觉得赶不上趟,是好事情,说明自己对环境变化还是很敏感的。一旦猛力追赶,掌握了信心、物质、地位、品牌,就能够更加充分运用环境,发现更多地资源,并把自我从压力中解脱出来。坚定的市场定位、与强手们广泛的人际联络、实践检验的产品,能够帮助跑得更快。跑得更快的感觉是什么?是有强烈优越感的压力状态。第三种情况,对照方在倒退,自己不但没有前进还在原地。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误解自己在赶趟,要赶紧离开温水,进入发展的环境中去。这就不是说赶趟的问题,简直是生死存亡的境地了,要选择合适的目标,积极赶路。这样的情形,包括呆在不容易变化的体系下,处在落后地区,被颓废所包围的场景,要赶紧警醒。三心二意读四书(2012-01-30 11:57:18) 转载 一汽轿车的学友中,有几个非常 热爱学习,开 课前就要我介绍 一些书给他们看。在介绍书给大家看前,我觉得要解决读书目的这个问题,这也是问题分析与解决里面强调的第一个步骤。企业人读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用书。在用书的前提下,准备好“三心二意”,才可以开始选择书籍。这“三心二意”是“宽容心、功利心、花